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论坛”的热闹与火爆,正如医药电商的现状。从2013年开始,以“聚势·领变革”为主题,关注医药电商的行业会议,4年来,参会人数已经从最早的300多人,增长到今年的2500人。
参会人数的增长正契合了医药电商的发展。2014~2015年被业界认为是医药电商的“井喷”时代。
截至到2016年3月1日,CFDA共发布526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其中2014与2015年的增幅最快,每年新增拥有牌照的企业166家,这几乎相当于2013年之前拥有医药电商牌照的数量总和。从2006年药监部门开始发放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牌照开始,到2013年,共发放194张。
但牌照剧增与医药电商的市场表现却仍有差距。数据显示中国医药流通行业2014年销售总额达到了1.5万亿元的水平,但截止到2014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仅为68亿元。
若是以美国网上药店在零售市场的销量占比作为参照物,中国医药电商接下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美国医药零售市场2013年的销售额为743亿美元,其中电商占到30%;而中国医药电商在医药零售市场的销售占比只有2.41%,增长空间巨大。
开放处方药的网上销售是医药电商的第一大利好政策。但自2014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对网售处方药后续的政策推进一直未有新消息。这种境况一度让医药电商的发力陷入尴尬的僵局。
不过,产业的发展规律通常是自下而上,虽然网售处方药的号令未响,但探索早已开始。
今年2月初,湖北省食药监局批准好药师可以试点对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药房部分药品的远程销售配送业务,并准予好药师在互联网上结算相关费用。3月25日,京东与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健康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在淄博市公立医院范围内,建设“淄博市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试点处方药电子商务项目。
京东项目的实现方式是建立一套信息化处方流转、医药流通平台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云药房平台、社会药店、配送系统等。该系统将连接淄博市的公立试点医院,使得院内处方以电子化的形式,同步流转至院外的指定零售药房,而市民即可通过该电子处方内的信息向指定实体药房及电商平台处购买到包括处方药在内的相关医药商品。在业界看来,“健康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执行,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对处方药在医药电商的流通中做出了一次模式创新和有益尝试。
深度参与者
医药工业企业传统上作为医药电商的产业链上游,在医药电商的演进中,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这次参与到西湖论坛中的工业企业数量也可见一斑。康恩贝、神威、康美、步长、辅仁、亚宝等企业创始人纷纷在这次会议上,表达了他们对“+互联网”的所思所得。
对于医药工业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嫁不嫁接互联网的问题,而是探索开展业务的多样可能。传统营销模式中,企业是供应商,将产品交给商业公司,再由商业公司铺货到医院、连锁药店等终端,都是商人对商人的谈判,是B2B模式。互联网工具的出现,让企业能够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有机会开展B2C业务。整个医药行业处于巨大的转型中,未来谁能够胜出,取决于未来谁能够在B2C方面取得最大的进展。
那么医药工业企业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胡季强讲出了他对医药企业+互联网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链接”,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企业可以离开互联网而做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家医药企业都要去做电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医药企业的任务是做好产品对患者的服务,使用互联网的工具,将企业的客户“链接”起来。
当然,在医药工业企业中,也有深度参与者,比如仁和药业。
早在2014年,仁和就已布局互联网产业链,当时的规划是打造和力物联网、叮当医药、叮当快药、叮当云健康四大互联网产品,构建“叮当大健康生态圈”。
2 015年7月,仁和的互联网战略进一步完善,提出以健康管理为前端、以叮当快药为服务平台,以M2F+B2B+O2O全产业链模式搭建“叮当大健康生态圈”。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2015年底,仁和药业以2.77亿元收购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京卫元华是一家药品零售与医药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于2001年。通过这次并购,仁和不止拥有了京卫大药房在北京地区的46家门店,同时还将最早在中国探索网上药店的药房网纳入麾下。
最近,药房网正式更名为仁和药房网,据仁和药房网的新闻发言人王哲介绍:“仁和药房网将借助仁和药业的资金及品牌支持,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收购3000家门店作为连锁线下体验店,实现公司在全国大中小型城市的全覆盖;并继续坚持为广大用户提供以新药、特药、进口药为核心的高端产品服务,以新特药业务作为市场主要切入点,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全覆盖,形成行业绝对竞争力壁垒;公司还将推出以在线解答、远程医疗、陪诊等网上医疗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全新服务项目。”
至此,仁和以叮当快药为切入,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使得这家传统的医药工业企业,在互联网上布局已经非常清晰。
新生态圈
经历过前两年的疯狂入局之后,到2016年,医药电商呈现出百类风格,或谋全局,或聚焦于一域,每一家公司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生态圈。不管是B2C的医药电商1药网、健一网、康爱多、百洋健康还是主打O2O的搜药送、叮当快药、快方送药、药给力等,都在通过链接各自可以支配的资源,跑马圈地。
笑到最后者,笑得最好。在西湖论坛上,多位医药电商的研究者有一个基于经验的判断是:医药电商平台经过井喷后的竞争、整合,未来可能只会剩下3~5家,“大多数都会被兼并、收购,甚至破产,就跟当年团购网站所经历的路径类似。” 价格战早已经打响。民间电商购物节“双11”是医药电商们最早开始布局价格战的平台。
从2009年起,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借“双11”之名进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当天的销售额度。
2014年“双11”,以七乐康、康爱多、海王星辰、壹药网、百秀大药房为首的B2C网上药店单天销售额首次破千万元,其“双11”的销售总额甚至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
跟所有电商一样,价格战是“双11”的通用武器。2015年叮当快药就联合260家药企以直供模式推出“满100减50”优惠活动,首秀“双11”促销大战。
用价格战的方式跑马圈地,吸引消费者是收效最快且最简单的运营方法,也是资金充沛的大公司希望借此方式跑赢小公司的通行做法。京东、苏宁、一号店等互联网大咖们无一不是在用这种方式构筑自身的竞争壁垒。
当然,资本的进入为价格战提供了背书。2014年一整年只有健一网成功融资3亿元。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七乐康、 1药网、药给力、快方送药等完成融资,尤其是1药网,融资规模达到4.5亿元。
但是对于消费行为相对低频的医药电商而言,价格战是否适用,只能是见仁见智。
事实上,在医药电商的发展过程中,线上、线下针对于药品价格的“左右互博”,一直是其存在并壮大的难点之一。
曾经消费者发现,开心人网上药店"消炎口服液"的价格为28.6元,并标明比市场价低7.05元。而在询问实体店工作人员则表示,这款口服液在店内的价格最低为24元。
如果说以“双11”为切入,在天猫医药馆开展的价格战,多少有点被动,且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商之间的话,那么70元一粒的万艾可在线上平台的出现,则将价格战蔓延至零售终端与医药电商之间,而这将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对其产品终端的选择:终端药店还是医药电商?也将影响终端药店对线上、线下互动的选择:药店会不会被医药电商颠覆?
颠覆还是共赢
十几年医药电商的发展历程,随着政策、市场、技术环境的改变,这一商业形态已经将工业、商业、零售、医院等各个环间串联起来。随着医药O2O的出现,这一带着反传统基因的电商模式已经带着“颠覆”的野心杀入。
如果说现在所有企业已经在药品电商化这一命题上达成共识的话,那么这时候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能够完成药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医药O2O将会对整个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商业模式上,虽然医药O2O短板明显:政策真空、物流成本较高、实际使用需求较低、短期内难以变现等。但当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其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力也同样明显。
电商老兵,京东健康到家业务部总经理邵清的预判是4~5年后,O2O将干掉一半中国的零售药店,而随着国家控费力度的加大,一些工业企业正试图将其药店作为其处方药销售的另一块重要战场。
邵清认为,医药电商未来可能有两种形态,一方面会形成几个规模很大的平台,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以服务取胜,做成小而美。
他判断医药B2C的战斗已经结束,结果就是工业企业一统天下,品牌产品一统天下。目前不少医药B2C依靠天猫医药馆的巨大流量,但面临的是低价的竞争,“医药B2C行业内正常亏损在5~10%,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期。”而O2O是行业发展的未来,因为O2O才能真正把服务做起来,服务本身是可以粘住用户的。
目前医药O2O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互联网“草根”出身,如药给力、快方送药、搜药送等单纯以送药切入;第二类如阿里健康、百度药直达、京东健康到家等,系依托互联网巨头的大平台项目;第三类是叮当快药、好药师等传统医药工业、流通企业的布局延伸项目,最后一类是平安好医生药急送,可看作保险巨头布局移动医疗项目闭环的代表。
这些医药O2O一开始几乎都是与药店合作,定位于线上接单、精准分派的平台,只是在配送上,有的项目完全依赖药店店员,有的自建配送队伍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在此种体系中,不难看出药店的“被动”,几乎没有一个APP项目是连锁药店主导推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医药O2O项目正在呈现出将顾客从药店往线上平台拉的趋势。
药店的担心是,当这些医药O2O项目融到足够的资本,逐步壮大后,开始向重资产方向转型。
据悉快方送药已经开始走上“重资产”模式,加速线下布局:即以50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自营药店为落点,并基于线上业务模式对药店进行“互联网改造”,同时建设大仓库作为药店供应源头,不断向区域药店补充货源。
当然,也有不热衷与线下布局,只是为药店带来流量,并为其打造物流体系的搜药送。但医药O2O刚开始起步,不管是拓展B2B业务,还是快方送药的“互联网+药店“,各种新模式还要等市场检验。只是,连锁药店特别是中小型的药店,不管是暂时依附第三方O2O平台,还是独自发展本地市场的O2O业务,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正是看到这种趋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关晖说要奉劝零售药店的老总们一句话:不要跟具有配送能力的医药O2O合作,“你的信息流、资金流都在人家上面,人家还能配送,你那个时候还能干啥去。”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医药O2O也正在极力塑造自己此方面的实力。在西湖论坛上,1药网的一位管理层透露,他们正在与一些单体药店接触,希望能够并购一些药店终端,补充自己的线下力量。
总之,在医药电商的演进中,已具规模的正在加紧布局,而新生力量则在模式上各有创新,在西湖论坛上路演的10个电商好项目,为业界展现了更多医药电商的新玩法。(详细项目模式分析见后文)
参会人数的增长正契合了医药电商的发展。2014~2015年被业界认为是医药电商的“井喷”时代。
截至到2016年3月1日,CFDA共发布526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其中2014与2015年的增幅最快,每年新增拥有牌照的企业166家,这几乎相当于2013年之前拥有医药电商牌照的数量总和。从2006年药监部门开始发放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牌照开始,到2013年,共发放194张。
但牌照剧增与医药电商的市场表现却仍有差距。数据显示中国医药流通行业2014年销售总额达到了1.5万亿元的水平,但截止到2014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仅为68亿元。
若是以美国网上药店在零售市场的销量占比作为参照物,中国医药电商接下来的发展潜力巨大。美国医药零售市场2013年的销售额为743亿美元,其中电商占到30%;而中国医药电商在医药零售市场的销售占比只有2.41%,增长空间巨大。
开放处方药的网上销售是医药电商的第一大利好政策。但自2014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对网售处方药后续的政策推进一直未有新消息。这种境况一度让医药电商的发力陷入尴尬的僵局。
不过,产业的发展规律通常是自下而上,虽然网售处方药的号令未响,但探索早已开始。
今年2月初,湖北省食药监局批准好药师可以试点对武汉市中心医院门诊药房部分药品的远程销售配送业务,并准予好药师在互联网上结算相关费用。3月25日,京东与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健康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在淄博市公立医院范围内,建设“淄博市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试点处方药电子商务项目。
京东项目的实现方式是建立一套信息化处方流转、医药流通平台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云药房平台、社会药店、配送系统等。该系统将连接淄博市的公立试点医院,使得院内处方以电子化的形式,同步流转至院外的指定零售药房,而市民即可通过该电子处方内的信息向指定实体药房及电商平台处购买到包括处方药在内的相关医药商品。在业界看来,“健康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执行,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对处方药在医药电商的流通中做出了一次模式创新和有益尝试。
深度参与者
医药工业企业传统上作为医药电商的产业链上游,在医药电商的演进中,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这次参与到西湖论坛中的工业企业数量也可见一斑。康恩贝、神威、康美、步长、辅仁、亚宝等企业创始人纷纷在这次会议上,表达了他们对“+互联网”的所思所得。
对于医药工业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嫁不嫁接互联网的问题,而是探索开展业务的多样可能。传统营销模式中,企业是供应商,将产品交给商业公司,再由商业公司铺货到医院、连锁药店等终端,都是商人对商人的谈判,是B2B模式。互联网工具的出现,让企业能够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有机会开展B2C业务。整个医药行业处于巨大的转型中,未来谁能够胜出,取决于未来谁能够在B2C方面取得最大的进展。
那么医药工业企业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胡季强讲出了他对医药企业+互联网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链接”,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企业可以离开互联网而做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家医药企业都要去做电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医药企业的任务是做好产品对患者的服务,使用互联网的工具,将企业的客户“链接”起来。
当然,在医药工业企业中,也有深度参与者,比如仁和药业。
早在2014年,仁和就已布局互联网产业链,当时的规划是打造和力物联网、叮当医药、叮当快药、叮当云健康四大互联网产品,构建“叮当大健康生态圈”。
2 015年7月,仁和的互联网战略进一步完善,提出以健康管理为前端、以叮当快药为服务平台,以M2F+B2B+O2O全产业链模式搭建“叮当大健康生态圈”。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2015年底,仁和药业以2.77亿元收购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京卫元华是一家药品零售与医药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于2001年。通过这次并购,仁和不止拥有了京卫大药房在北京地区的46家门店,同时还将最早在中国探索网上药店的药房网纳入麾下。
最近,药房网正式更名为仁和药房网,据仁和药房网的新闻发言人王哲介绍:“仁和药房网将借助仁和药业的资金及品牌支持,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收购3000家门店作为连锁线下体验店,实现公司在全国大中小型城市的全覆盖;并继续坚持为广大用户提供以新药、特药、进口药为核心的高端产品服务,以新特药业务作为市场主要切入点,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全覆盖,形成行业绝对竞争力壁垒;公司还将推出以在线解答、远程医疗、陪诊等网上医疗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全新服务项目。”
至此,仁和以叮当快药为切入,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使得这家传统的医药工业企业,在互联网上布局已经非常清晰。
新生态圈
经历过前两年的疯狂入局之后,到2016年,医药电商呈现出百类风格,或谋全局,或聚焦于一域,每一家公司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生态圈。不管是B2C的医药电商1药网、健一网、康爱多、百洋健康还是主打O2O的搜药送、叮当快药、快方送药、药给力等,都在通过链接各自可以支配的资源,跑马圈地。
笑到最后者,笑得最好。在西湖论坛上,多位医药电商的研究者有一个基于经验的判断是:医药电商平台经过井喷后的竞争、整合,未来可能只会剩下3~5家,“大多数都会被兼并、收购,甚至破产,就跟当年团购网站所经历的路径类似。” 价格战早已经打响。民间电商购物节“双11”是医药电商们最早开始布局价格战的平台。
从2009年起,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借“双11”之名进行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当天的销售额度。
2014年“双11”,以七乐康、康爱多、海王星辰、壹药网、百秀大药房为首的B2C网上药店单天销售额首次破千万元,其“双11”的销售总额甚至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
跟所有电商一样,价格战是“双11”的通用武器。2015年叮当快药就联合260家药企以直供模式推出“满100减50”优惠活动,首秀“双11”促销大战。
用价格战的方式跑马圈地,吸引消费者是收效最快且最简单的运营方法,也是资金充沛的大公司希望借此方式跑赢小公司的通行做法。京东、苏宁、一号店等互联网大咖们无一不是在用这种方式构筑自身的竞争壁垒。
当然,资本的进入为价格战提供了背书。2014年一整年只有健一网成功融资3亿元。仅2015年上半年就有七乐康、 1药网、药给力、快方送药等完成融资,尤其是1药网,融资规模达到4.5亿元。
但是对于消费行为相对低频的医药电商而言,价格战是否适用,只能是见仁见智。
事实上,在医药电商的发展过程中,线上、线下针对于药品价格的“左右互博”,一直是其存在并壮大的难点之一。
曾经消费者发现,开心人网上药店"消炎口服液"的价格为28.6元,并标明比市场价低7.05元。而在询问实体店工作人员则表示,这款口服液在店内的价格最低为24元。
如果说以“双11”为切入,在天猫医药馆开展的价格战,多少有点被动,且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商之间的话,那么70元一粒的万艾可在线上平台的出现,则将价格战蔓延至零售终端与医药电商之间,而这将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对其产品终端的选择:终端药店还是医药电商?也将影响终端药店对线上、线下互动的选择:药店会不会被医药电商颠覆?
颠覆还是共赢
十几年医药电商的发展历程,随着政策、市场、技术环境的改变,这一商业形态已经将工业、商业、零售、医院等各个环间串联起来。随着医药O2O的出现,这一带着反传统基因的电商模式已经带着“颠覆”的野心杀入。
如果说现在所有企业已经在药品电商化这一命题上达成共识的话,那么这时候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能够完成药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医药O2O将会对整个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商业模式上,虽然医药O2O短板明显:政策真空、物流成本较高、实际使用需求较低、短期内难以变现等。但当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其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力也同样明显。
电商老兵,京东健康到家业务部总经理邵清的预判是4~5年后,O2O将干掉一半中国的零售药店,而随着国家控费力度的加大,一些工业企业正试图将其药店作为其处方药销售的另一块重要战场。
邵清认为,医药电商未来可能有两种形态,一方面会形成几个规模很大的平台,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以服务取胜,做成小而美。
他判断医药B2C的战斗已经结束,结果就是工业企业一统天下,品牌产品一统天下。目前不少医药B2C依靠天猫医药馆的巨大流量,但面临的是低价的竞争,“医药B2C行业内正常亏损在5~10%,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期。”而O2O是行业发展的未来,因为O2O才能真正把服务做起来,服务本身是可以粘住用户的。
目前医药O2O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互联网“草根”出身,如药给力、快方送药、搜药送等单纯以送药切入;第二类如阿里健康、百度药直达、京东健康到家等,系依托互联网巨头的大平台项目;第三类是叮当快药、好药师等传统医药工业、流通企业的布局延伸项目,最后一类是平安好医生药急送,可看作保险巨头布局移动医疗项目闭环的代表。
这些医药O2O一开始几乎都是与药店合作,定位于线上接单、精准分派的平台,只是在配送上,有的项目完全依赖药店店员,有的自建配送队伍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在此种体系中,不难看出药店的“被动”,几乎没有一个APP项目是连锁药店主导推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医药O2O项目正在呈现出将顾客从药店往线上平台拉的趋势。
药店的担心是,当这些医药O2O项目融到足够的资本,逐步壮大后,开始向重资产方向转型。
据悉快方送药已经开始走上“重资产”模式,加速线下布局:即以50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自营药店为落点,并基于线上业务模式对药店进行“互联网改造”,同时建设大仓库作为药店供应源头,不断向区域药店补充货源。
当然,也有不热衷与线下布局,只是为药店带来流量,并为其打造物流体系的搜药送。但医药O2O刚开始起步,不管是拓展B2B业务,还是快方送药的“互联网+药店“,各种新模式还要等市场检验。只是,连锁药店特别是中小型的药店,不管是暂时依附第三方O2O平台,还是独自发展本地市场的O2O业务,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正是看到这种趋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关晖说要奉劝零售药店的老总们一句话:不要跟具有配送能力的医药O2O合作,“你的信息流、资金流都在人家上面,人家还能配送,你那个时候还能干啥去。”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医药O2O也正在极力塑造自己此方面的实力。在西湖论坛上,1药网的一位管理层透露,他们正在与一些单体药店接触,希望能够并购一些药店终端,补充自己的线下力量。
总之,在医药电商的演进中,已具规模的正在加紧布局,而新生力量则在模式上各有创新,在西湖论坛上路演的10个电商好项目,为业界展现了更多医药电商的新玩法。(详细项目模式分析见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