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豪华游轮何以抛弃中国市场?一个微信号的文章通过“实景展示”的方式,得出了一个结论,豪华游轮是被中国大妈“吃垮”“吃退”的。这篇文章,再次将“中国大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中国大妈”很丢人,有人说“中国大妈”没素质,有人说确实是老人变坏了也是坏人变老了。一盆盆的污水泼向了“中国大妈”。
当然,吃相不好,并不代表心底不善良或者没文化。刘姥姥带着板儿初进大观园,范进刚刚中举的时候,吃相也都不怎么好看。吃相不好,往往与物质匮乏有关。长期物质匮乏,才会导致人们见到食物就要多占、见到座位就要去抢、见到资源就要去攫取,一副恨不得扑上去的架势。
观点拓展:直面创伤“记忆”
人一旦遭遇饥饿,就会产生饥饿感。当感觉产生,即使后来食物充足,还是很难抹去记忆中的感受。饥饿感本是彼时的感受,更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为此时的一种身体条件放射,成为一种不需要思考的行为习惯。这样的习惯不妨碍他人,也就成为“嗜好”而已。如果这样的习惯对个人不宜,还可以接收周围人的友情提醒及时矫正。但是,可怕的是这样的习惯变为“集体”习惯,无人更正,因为大家都身处其中,沉睡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在睡梦中。我们虽然能做的甚微,但可以清醒自身,在所处时代尽量减少下一代的创伤记忆,让铁屋子里越来越多人觉醒,共同摧毁过去的裹挟。
作家虹影生于1962年。在其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写道,“我在梦里总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跟每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为了一个碗,为了尽早地够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过我的人跪着作揖。醒来一回想,我便诅咒自己,把自己看成一文不值的人,我瞧不起自己,恨自己有那么强烈的身体需求。”
“永远想吃好东西,永远有吃不够的欲望,而且吃再多还是瘦骨嶙峋”,这不仅仅是虹影一个人对于饥饿的记忆,也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梦魇。
生于1963年的潘石屹,跟虹影差不多是同龄人。他曾说过,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饭,所以他后来从商,觉得有了钱就能解决吃饭、教育、看病这些问题。
饥饿根植在血液中的因子也是有惯性的,不会因为生活忽然丰富就停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对饥饿的恐惧甚至内化为一种性格,破坏人的生存氛围。最主要的表现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最可能多地占有;若不能占有,则可能衍生为破坏。
观点拓展:理性控制“占有欲”
人对事物总有占有欲,这是为了抵达心理的“安全区”,获得安全感。但是曾经受过创伤的人,会有更加强烈的占有欲,因为他们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如果不受理性控制,任凭感性统领,“创伤人”就会理所当然地形成他们的占有逻辑:第一,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占有得越多越有满足感;第二,自己一旦不能占有,别人也休想,得不到就破坏。全凭感觉行动,一不小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就会形同虚设。基本原则的丧失会彻底改造一个人,让他们从“受害者”迅速变为“施害方”,加害他人,扰乱社会秩序。
改变这种状况,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既然年轻人期盼国人整体上呈现出更好的风度意识,更强的规则意识,不那么“精”,不那么“鸡贼”,那就应该负起责任,去劝说自己的父母亲戚,如何注重礼仪形象。不过,千万别以为“中国大妈”仅仅是指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任何对物质有着贪婪占有欲、对规则失去敬畏之心的人,内心是不是都住着一个“中国大妈”?
观点拓展:救赎自我的贪婪
西方天主教教义中有七宗罪,其中之一就是贪婪。对物质的渴望可能化为人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使人坠入深渊。不仅仅是“一代人”如此,几代人如此,它原罪般地潜伏于每个人的心里,等待时机的点燃。中间的“度”就是作为一个良善之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打破规则,不能伤害他人,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的欲望才是最长久的。将欲望合理化,有时候适当地把欲望关进匣子里,当丢掉压力和喧闹后,你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
话题解读:
食色性也,吃不仅能让人得到能量補充,还能吃出一种生活态度,为人品性。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吃得体面和体面地吃,如果只顾及前者,忽略后者,则可能会带来文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中国大妈”的行为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缺陷,物质匮乏导致的饥饿感,对事物强烈的占有感,让人很容易失去尊严和理智。这种性格基因甚至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人们往往被表象迷惑,认为个别的行为并不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殊不知若遇事不警醒,贪念随时可能爬上心头,正如赛尔斯所说:“食之过饱,心灵无法容忍躯体。”洗涤灵魂并规范行为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场修行。
学生运用示例:
“我现在的身体,带着过去所有生命的经历,藏着对未来的期待。”一般人印象中的“中国大妈”就是这样,他们从苦难的岁月中走到现在,为了能避免重回过去的泥淖之中,他们的一些行为在大众眼里可能会被贴上“计较”“精明”之类的标签。从历史角度来说,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中国大妈”们为了抢夺更多资源,轻视社会道德,忽视社会规则,排队接公共饮用水,在商场里躺着商家的床吹着免费的空调,“吃垮”豪华游轮等等。“中国大妈”们的一些行为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失掉了中国人谦恭有礼的优雅风度。
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不是过错,错误在于过度追求物质,盲目占有资源,失掉人的善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奢靡绚烂的物质享受下,人们还能守得住本心吗?还能像圣人那样以“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吗?“中国大妈”们让她们的“饥饿感”肆意泛滥,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毁了也不能让别人得到这个“便宜”,这种贪婪、自私的念头会蛀蚀社会这棵大树,如果树木内部已经千疮百孔,又怎能期望这棵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呢?
(编辑:李跃)
当然,吃相不好,并不代表心底不善良或者没文化。刘姥姥带着板儿初进大观园,范进刚刚中举的时候,吃相也都不怎么好看。吃相不好,往往与物质匮乏有关。长期物质匮乏,才会导致人们见到食物就要多占、见到座位就要去抢、见到资源就要去攫取,一副恨不得扑上去的架势。
观点拓展:直面创伤“记忆”
人一旦遭遇饥饿,就会产生饥饿感。当感觉产生,即使后来食物充足,还是很难抹去记忆中的感受。饥饿感本是彼时的感受,更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为此时的一种身体条件放射,成为一种不需要思考的行为习惯。这样的习惯不妨碍他人,也就成为“嗜好”而已。如果这样的习惯对个人不宜,还可以接收周围人的友情提醒及时矫正。但是,可怕的是这样的习惯变为“集体”习惯,无人更正,因为大家都身处其中,沉睡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在睡梦中。我们虽然能做的甚微,但可以清醒自身,在所处时代尽量减少下一代的创伤记忆,让铁屋子里越来越多人觉醒,共同摧毁过去的裹挟。
作家虹影生于1962年。在其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写道,“我在梦里总饿得找不到饭碗,却闻到饭香,我悄悄地,害怕被人知道地哭,恨不得跟每个手里有碗的人下跪。为了一个碗,为了尽早地够着香喷喷的红烧肉,我就肯朝那些欺侮过我的人跪着作揖。醒来一回想,我便诅咒自己,把自己看成一文不值的人,我瞧不起自己,恨自己有那么强烈的身体需求。”
“永远想吃好东西,永远有吃不够的欲望,而且吃再多还是瘦骨嶙峋”,这不仅仅是虹影一个人对于饥饿的记忆,也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梦魇。
生于1963年的潘石屹,跟虹影差不多是同龄人。他曾说过,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饭,所以他后来从商,觉得有了钱就能解决吃饭、教育、看病这些问题。
饥饿根植在血液中的因子也是有惯性的,不会因为生活忽然丰富就停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对饥饿的恐惧甚至内化为一种性格,破坏人的生存氛围。最主要的表现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最可能多地占有;若不能占有,则可能衍生为破坏。
观点拓展:理性控制“占有欲”
人对事物总有占有欲,这是为了抵达心理的“安全区”,获得安全感。但是曾经受过创伤的人,会有更加强烈的占有欲,因为他们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如果不受理性控制,任凭感性统领,“创伤人”就会理所当然地形成他们的占有逻辑:第一,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占有得越多越有满足感;第二,自己一旦不能占有,别人也休想,得不到就破坏。全凭感觉行动,一不小心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就会形同虚设。基本原则的丧失会彻底改造一个人,让他们从“受害者”迅速变为“施害方”,加害他人,扰乱社会秩序。
改变这种状况,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既然年轻人期盼国人整体上呈现出更好的风度意识,更强的规则意识,不那么“精”,不那么“鸡贼”,那就应该负起责任,去劝说自己的父母亲戚,如何注重礼仪形象。不过,千万别以为“中国大妈”仅仅是指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任何对物质有着贪婪占有欲、对规则失去敬畏之心的人,内心是不是都住着一个“中国大妈”?
观点拓展:救赎自我的贪婪
西方天主教教义中有七宗罪,其中之一就是贪婪。对物质的渴望可能化为人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使人坠入深渊。不仅仅是“一代人”如此,几代人如此,它原罪般地潜伏于每个人的心里,等待时机的点燃。中间的“度”就是作为一个良善之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打破规则,不能伤害他人,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的欲望才是最长久的。将欲望合理化,有时候适当地把欲望关进匣子里,当丢掉压力和喧闹后,你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
话题解读:
食色性也,吃不仅能让人得到能量補充,还能吃出一种生活态度,为人品性。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吃得体面和体面地吃,如果只顾及前者,忽略后者,则可能会带来文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中国大妈”的行为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缺陷,物质匮乏导致的饥饿感,对事物强烈的占有感,让人很容易失去尊严和理智。这种性格基因甚至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人们往往被表象迷惑,认为个别的行为并不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殊不知若遇事不警醒,贪念随时可能爬上心头,正如赛尔斯所说:“食之过饱,心灵无法容忍躯体。”洗涤灵魂并规范行为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场修行。
学生运用示例:
“我现在的身体,带着过去所有生命的经历,藏着对未来的期待。”一般人印象中的“中国大妈”就是这样,他们从苦难的岁月中走到现在,为了能避免重回过去的泥淖之中,他们的一些行为在大众眼里可能会被贴上“计较”“精明”之类的标签。从历史角度来说,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中国大妈”们为了抢夺更多资源,轻视社会道德,忽视社会规则,排队接公共饮用水,在商场里躺着商家的床吹着免费的空调,“吃垮”豪华游轮等等。“中国大妈”们的一些行为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失掉了中国人谦恭有礼的优雅风度。
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不是过错,错误在于过度追求物质,盲目占有资源,失掉人的善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奢靡绚烂的物质享受下,人们还能守得住本心吗?还能像圣人那样以“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吗?“中国大妈”们让她们的“饥饿感”肆意泛滥,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毁了也不能让别人得到这个“便宜”,这种贪婪、自私的念头会蛀蚀社会这棵大树,如果树木内部已经千疮百孔,又怎能期望这棵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呢?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