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时机,在学生质疑问难和兴趣盎然之时,紧扣学习内容,抓住课文空白之处,拓宽自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尽情地释放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时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在引导质疑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者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知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他们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当学生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提出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提高共同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时,一开始就会有学生提问:“天下第一奇山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很关键,可以使学生知道“黄山第一奇山”的原因。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充分探讨,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教科书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根据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在阅读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给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春联》时,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吟诵了课本里的对联,知道了对联的写法,很有兴致也想自己对上一联,这时,教师要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对对,在全班对对。学生会很兴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于是有的摇头摆脑,有的指手画脚……他们都在淋漓尽致地抒发着那种内心的成就感。这样,既能让课堂活起来,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以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三、抓住课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离开了想象力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文空白之处是指作者在作品时留下一定空间,引起读者无限遐想或产生不同看法的地方。常常出现在文中的省略号或结尾之处。在《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段中“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虎,有的形似孔雀……”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可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完的话说下去,填补这个语言空白,还让全体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己定型表演出自己想到的松树的姿态:有的像孙悟空,有的像把伞等等;此时教室里的“松树”都会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学生在想象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等都得到发展。
四、抓住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关于故事的课文时,通过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不同的情感后,教师就可以创设情景,通过把故事表演、续编、改编等,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的创造的广阔天地里尽显风采。
在学习《九色鹿》的第二自然段时,读了九色鹿喊救命的句子,表现九色鹿紧急的心情。这时,以往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可能听了也想举起手来说:“我来表演一下。”教师就可以鼓励性点名演,这些学生就有可能有创造性把当时在水中的喊声表现得真切、生动。当学完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续编或改编故事,个别上来表演。学生们更是毫无示弱,很快就会把一个故事编完成,还表演得淋漓尽致。在阅读教学中,要时时激发学生进取,奋发向上精神,让学生敢说:“我能超过他!”就这样利用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培养学生了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激发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创造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把握好时机,不断地挖掘,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拓宽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造福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贵新,侯国范.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2]柯汉琳.教与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71,182.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时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在引导质疑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者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知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他们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当学生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提出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提高共同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时,一开始就会有学生提问:“天下第一奇山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很关键,可以使学生知道“黄山第一奇山”的原因。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结合图画充分探讨,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与教科书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根据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在阅读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给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春联》时,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吟诵了课本里的对联,知道了对联的写法,很有兴致也想自己对上一联,这时,教师要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对对,在全班对对。学生会很兴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于是有的摇头摆脑,有的指手画脚……他们都在淋漓尽致地抒发着那种内心的成就感。这样,既能让课堂活起来,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以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三、抓住课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离开了想象力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文空白之处是指作者在作品时留下一定空间,引起读者无限遐想或产生不同看法的地方。常常出现在文中的省略号或结尾之处。在《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段中“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虎,有的形似孔雀……”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可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完的话说下去,填补这个语言空白,还让全体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自己定型表演出自己想到的松树的姿态:有的像孙悟空,有的像把伞等等;此时教室里的“松树”都会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学生在想象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等都得到发展。
四、抓住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关于故事的课文时,通过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不同的情感后,教师就可以创设情景,通过把故事表演、续编、改编等,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的创造的广阔天地里尽显风采。
在学习《九色鹿》的第二自然段时,读了九色鹿喊救命的句子,表现九色鹿紧急的心情。这时,以往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可能听了也想举起手来说:“我来表演一下。”教师就可以鼓励性点名演,这些学生就有可能有创造性把当时在水中的喊声表现得真切、生动。当学完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续编或改编故事,个别上来表演。学生们更是毫无示弱,很快就会把一个故事编完成,还表演得淋漓尽致。在阅读教学中,要时时激发学生进取,奋发向上精神,让学生敢说:“我能超过他!”就这样利用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培养学生了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激发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创造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把握好时机,不断地挖掘,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拓宽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造福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贵新,侯国范.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2]柯汉琳.教与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7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