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从建国前到建国后,从私塾改到集体授课,从凯落夫教学法改到了现在的开放型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改革将会逐步深入。各项改革的核心就是人的改革,教育的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教师的角色,应向哪儿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去转变。
一、教师随着发展方向而转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过程。教育应去寻找伟大使命和更高追求,应给每个教师以最大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现在教育行政机关也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事务型向研究型,从经济型向创新型转变。对于教师也要开始创造教师发展的各项制度,引导教师走上“自主发展,智慧行动,反思创新”的发展轨道。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实现自我。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当教师因为专业发展获得了荣誉,收到了奖励,得到了学生的喜欢,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育规律从理论上可以说出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两条,即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样学生才可能也才愿意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原则,这样,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点,在知识量剧增,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如今,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仅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还要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达到让受教育者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打下为一生发展需要的坚实合理的知识基础的目的。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在2014年要在全国范围内缩小优生和差生的学生差距,这其中,核心内容是对“学习不利学生”有一个可操作的学业标准。而制订这个学业标准的原则,一定不能脱离“基础”、“合理”、“符合儿童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三个方面。这样现实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要随着发展方向而转变的要求。
二、教师随着时代的召唤而转变
观念更新和视野拓展是成正比的,现在应解放思想:怎样从单纯的抓质量中改为抓学生的全面素质,每个教师对此都应有自己四两拔千斤的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每个人自身性格中有优有劣,有长有短,我们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就应尽力扬长而补其短,单纯模仿永远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没有风格的老师就会没有地位。学生所爱的除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书育人乐此不疲,以“成功幸福”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
教育需要风格。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风格并非难事,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我们教师也应允许在假日里走进社会,走入工厂等去体悟不同人生,跳出教育去看教育。笔者用苏轼《题西林壁》来说明这一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个教师都应发现发掘自身优势和自身的长项。任何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优点和长项,当然也有各自的劣势、缺点,只不过缺少记录、挖掘、整理和提炼。一个好的老师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三、教师应由教授型转向服务型
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走得更远。教师应从题海战术中走向正规化教学。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把决策仅仅看作是领导者的事情。一所学校,似乎只有校长与决策有关,其他人只是执行者。因此,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基层管理者特别是对一线老师决策的管理和研究,尤其是学生利益相关的领域。我们常常由于缺乏完善的针对一线老师的决策机制,导致了许多由于决策不科学或者不周详而带来的教育失败。
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上好一节课来说,绝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苏霍姆林斯基曾向人介绍一位老师说:“对这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位让我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奥秘,它需要执教者较高的思想修养和长期不懈的倾情投入。我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需要一生的努力。
有品味的学校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学生特别渴望开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注重体验、实验、探究的课堂,所以老师应大力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素质教育是从课程出发,课程是老师提供给孩子的产品,也是一位老师特色和品位的体现。
四、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被动型向探索型转变
基础教育里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有可能为其一生奠基。小学“流行”的是教学质量监控,中学倡导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监控,这是个新术语,究竟什么才是“教育质量”,该怎么监控,又该发挥什么作用,大家都不清楚。
让老师在这些类型决策上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保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最相关的领域,完善决策机制,明确决策原则,做事谈流程。每做一件事情,决策的时候,必须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办事,任何老师只要能够按照流程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一般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当然,我们必须对此类事情先明确工作流程,而且要将执行工作流程与执行规章制度看得同样重要。还有些工作在处理的方式上相对多样化,不可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处理方法,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统一的流程去规范决策。这时候,就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明确地告诉老师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只要按照这些规则去做事,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还有一类事情决策者经常会面对多种决策选择项,他必须从多种选择里确定一种最佳的选择,也就是要找到那个对实现组织目标帮助最大的选择。这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何选择很容易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有时甚至与组织目标和组织文化很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明确学校的价值导向。虽然我们无法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告诉老师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但都可以提供一些引导他们沿着特定方向思考的指南,通过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让老师们作为决策者自行创新方式方法。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教师随着发展方向而转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过程。教育应去寻找伟大使命和更高追求,应给每个教师以最大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现在教育行政机关也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事务型向研究型,从经济型向创新型转变。对于教师也要开始创造教师发展的各项制度,引导教师走上“自主发展,智慧行动,反思创新”的发展轨道。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实现自我。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当教师因为专业发展获得了荣誉,收到了奖励,得到了学生的喜欢,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育规律从理论上可以说出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两条,即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样学生才可能也才愿意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原则,这样,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点,在知识量剧增,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如今,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仅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还要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达到让受教育者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打下为一生发展需要的坚实合理的知识基础的目的。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在2014年要在全国范围内缩小优生和差生的学生差距,这其中,核心内容是对“学习不利学生”有一个可操作的学业标准。而制订这个学业标准的原则,一定不能脱离“基础”、“合理”、“符合儿童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三个方面。这样现实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要随着发展方向而转变的要求。
二、教师随着时代的召唤而转变
观念更新和视野拓展是成正比的,现在应解放思想:怎样从单纯的抓质量中改为抓学生的全面素质,每个教师对此都应有自己四两拔千斤的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每个人自身性格中有优有劣,有长有短,我们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就应尽力扬长而补其短,单纯模仿永远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没有风格的老师就会没有地位。学生所爱的除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书育人乐此不疲,以“成功幸福”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
教育需要风格。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风格并非难事,只要努力就能实现。
我们教师也应允许在假日里走进社会,走入工厂等去体悟不同人生,跳出教育去看教育。笔者用苏轼《题西林壁》来说明这一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个教师都应发现发掘自身优势和自身的长项。任何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优点和长项,当然也有各自的劣势、缺点,只不过缺少记录、挖掘、整理和提炼。一个好的老师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三、教师应由教授型转向服务型
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走得更远。教师应从题海战术中走向正规化教学。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把决策仅仅看作是领导者的事情。一所学校,似乎只有校长与决策有关,其他人只是执行者。因此,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基层管理者特别是对一线老师决策的管理和研究,尤其是学生利益相关的领域。我们常常由于缺乏完善的针对一线老师的决策机制,导致了许多由于决策不科学或者不周详而带来的教育失败。
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上好一节课来说,绝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苏霍姆林斯基曾向人介绍一位老师说:“对这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位让我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奥秘,它需要执教者较高的思想修养和长期不懈的倾情投入。我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需要一生的努力。
有品味的学校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学生特别渴望开放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注重体验、实验、探究的课堂,所以老师应大力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素质教育是从课程出发,课程是老师提供给孩子的产品,也是一位老师特色和品位的体现。
四、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被动型向探索型转变
基础教育里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有可能为其一生奠基。小学“流行”的是教学质量监控,中学倡导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监控,这是个新术语,究竟什么才是“教育质量”,该怎么监控,又该发挥什么作用,大家都不清楚。
让老师在这些类型决策上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保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最相关的领域,完善决策机制,明确决策原则,做事谈流程。每做一件事情,决策的时候,必须按照预先规定的程序办事,任何老师只要能够按照流程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一般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当然,我们必须对此类事情先明确工作流程,而且要将执行工作流程与执行规章制度看得同样重要。还有些工作在处理的方式上相对多样化,不可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处理方法,因而也就不可能通过统一的流程去规范决策。这时候,就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明确地告诉老师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只要按照这些规则去做事,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还有一类事情决策者经常会面对多种决策选择项,他必须从多种选择里确定一种最佳的选择,也就是要找到那个对实现组织目标帮助最大的选择。这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何选择很容易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有时甚至与组织目标和组织文化很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明确学校的价值导向。虽然我们无法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告诉老师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但都可以提供一些引导他们沿着特定方向思考的指南,通过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让老师们作为决策者自行创新方式方法。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