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不同,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角色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的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般学校普遍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四种方式为主:单一电子、多媒体、网络、多媒体网络。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只要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就能在突出学生自我建构意识和对信息进行自主加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更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即变讲师为导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引导、诱导、辅导、指导、教导。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加强教师的诱导作用。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雷电颂》和《云南歌会》两篇课文,可利用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为课文分析做准备(教师提供网址)。
古典文学存在生活体验缺乏的问题,说明文同样存在不能理解的问题。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理。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把事物正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取了准确的知识。
如果说多媒体技术使用粉笔在黑板上的涂抹,变成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屏幕上的展示,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生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地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从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材料,再进行分类制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的调用,可以是老师,更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提取。这样,在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把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三大块:课前预习资料(学生与教师共同准备)、课上指导资料、课后拓展资料(学生课外完成)。课前预习资料有:①鲁迅去日本留学时中日社会状况(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主),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和在此大背景下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②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按时空发展变化的顺序。③鲁迅的文学救国思想资料。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资料。⑤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资料。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资料。课上指导资料,主要围绕突破重点、难点来选取。如我在课件中附上《创造周刊》登载的东山《最初之课》一文,让学生通过对两文中日本先生对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比较,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如在让学生讨论本文主题思想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我设置了一个链接按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鼠标,获取归纳中心的方法的有关知识。课后的拓展资料,是对课上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篇文章的可学之处又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藤野先生》一文我给学生提供的拓展资料有“纵深开掘,深化主题“和”脉络分明,结构严谨,记叙井然有序”两篇小短文和三套综合练习。不仅《藤野先生》如此,其他课文我也作过这种板块尝试,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用多用少,没有一定之规,视教学的需要而定。
通过近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有了喜人的变化。我也深切体会到:
(1)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各自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是进行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导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会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是使学生拓宽视野的引路人。
(3)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上。学生在拥有大量素材的条件下,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课后,适当安排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供学生继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应该敢于尝试、探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不同,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角色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的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般学校普遍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四种方式为主:单一电子、多媒体、网络、多媒体网络。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只要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就能在突出学生自我建构意识和对信息进行自主加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更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即变讲师为导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引导、诱导、辅导、指导、教导。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加强教师的诱导作用。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雷电颂》和《云南歌会》两篇课文,可利用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为课文分析做准备(教师提供网址)。
古典文学存在生活体验缺乏的问题,说明文同样存在不能理解的问题。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理。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把事物正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取了准确的知识。
如果说多媒体技术使用粉笔在黑板上的涂抹,变成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屏幕上的展示,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生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地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从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材料,再进行分类制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的调用,可以是老师,更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提取。这样,在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把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三大块:课前预习资料(学生与教师共同准备)、课上指导资料、课后拓展资料(学生课外完成)。课前预习资料有:①鲁迅去日本留学时中日社会状况(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主),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和在此大背景下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②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这部分资料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按时空发展变化的顺序。③鲁迅的文学救国思想资料。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资料。⑤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资料。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资料。课上指导资料,主要围绕突破重点、难点来选取。如我在课件中附上《创造周刊》登载的东山《最初之课》一文,让学生通过对两文中日本先生对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比较,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如在让学生讨论本文主题思想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我设置了一个链接按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鼠标,获取归纳中心的方法的有关知识。课后的拓展资料,是对课上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一篇文章的可学之处又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藤野先生》一文我给学生提供的拓展资料有“纵深开掘,深化主题“和”脉络分明,结构严谨,记叙井然有序”两篇小短文和三套综合练习。不仅《藤野先生》如此,其他课文我也作过这种板块尝试,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用多用少,没有一定之规,视教学的需要而定。
通过近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有了喜人的变化。我也深切体会到:
(1)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各自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是进行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导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会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是使学生拓宽视野的引路人。
(3)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上。学生在拥有大量素材的条件下,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课后,适当安排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供学生继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应该敢于尝试、探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