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消除上肢创伤后肿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上肢创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和对照组27例(给予三七伤药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肿胀消失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没有对照组长,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通过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消除上肢创伤后肿胀,不仅起效快而且治疗效果好,因此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石膏外固定后悬吊上肢创伤后肿胀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4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53-01
上肢受到创伤并在手术后,因为出血以及反应性炎症,极易出现肿胀现象,这就为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而对手部在早期阶段的功能活动以及康复产生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导致手部血循环出现障碍,并进一步恶化为上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如果不能给予适当处理,则极易造成手部残废。为防止上肢创伤后肿胀现象,现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7例上肢创伤病人行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措施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4例,均为我院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上肢创伤病人,男29例、女25例,年龄15~72岁,平均46.2±8.3岁。全部患者都是单侧上肢创伤,其中30例左侧上肢创伤、24例右侧上肢创伤,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和对照组27例(给予三七伤药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肿胀消失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三七伤药片进行治疗,口服,3片/次,3次/d;观察组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其中如果为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可将手部以及前臂通过石膏于功能部位进行外固定,绷带呈u形状绕过肘后,和前臂石膏紧贴托桡尺侧,外通过绷带缠绕加以固定后于骨科床上悬吊;如果为上臂有创伤患者,则可通过石膏夹板长托对上肢进行外固定,前臂处在旋后位,通过绷带把上肢整个于骨科床上悬吊,应让手指背外露以对肿胀情况以及血循环情况进行观察。如果为开放性创伤伴随神经断裂、骨折以及肌腱患者,则应首先全面彻底的清洗创面,并给予手术清创,然后将骨折复位并进行内固定,同时对损伤肌腱、软组织以及神经进行修复,要注意认真止血,当确保没有张力时即可将伤口关闭,若为张力大者,则应减张缝合伤口,同时应尽可能防止肌腱、骨质以及神经外露。最后可通过棉垫进行适当的加压以及包扎,并结合伤情通过石膏托外同定于舒适合理的体位,采用同样的方法缠绕绷带后悬吊将患肢太高。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前后肢体差值未超过0.2cm,同时消肿时间在3d以下;有效:治疗前后肢体差值处于0.4~0.8cm范围内,同时消肿时间位于3~6d之间;无效:治疗前后肢体差值未超过0.9cm,同时消肿时间在6d以上。
关于肿胀程度,可通过龙胆紫对肢体测量处进行标记,时间为每天早上8:00和下午14:00,并分2次对检测健以及患铡肢肿胀情况进行对比,要注意做好相关记录[2]。此外还应对服药后肝肾功能、局部皮肤以及血常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即为P<0.05。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7%,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人出院后通过对其进行15~30d随访并于门诊进行复查后,结果显示患肢功能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并发症出现。
3讨论
上肢骨折后出现肿胀属于一种常见症状,肿胀发病机理通常都因为骨折和骨折手术结束后筋膜间隙中肌肉出血肿胀,导致间隙中容物体积变大,静脉压上升,渗出数量变大,内容物不断增加,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肿胀严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可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骨OFCs等。所以,在骨折早期阶段的治疗中应快速消除肿胀,以尽可能减少早期阶段的并发症[2]。
患肢抬高属于一种经常会用到的治疗方法,通过石膏外固悬吊将患肢抬高以使其比心脏平面高,将重力变成动力性因素,即能促使静脉回流,帮助消除肿胀。悬吊过程中作用力会非常均匀的于石膏上亦或是肘后进行分布,同时还能灵活对高度以及幅度进行调整,直到病人感觉舒适为止,通过此法进行处理后,能避免亦或是减少手部水肿以及深部组织渗血,适当合理的外固定还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减少组织反应,帮助修复的组织快速愈合。
由本组资料可知,针对上肢创伤患者通过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进行处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7%,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病人服药后出现呕吐以及恶心症状,通过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未见其他不适症状。病人出院后通过对其进行15~30d随访并于门诊进行复查后,结果显示患肢功能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并发症出现。由此可见,通过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消除上肢创伤后肿胀,不仅起效快而且治疗效果好,因此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钟巧艺,陈坤嫦,何惠兰等.上肢骨折病人石膏托外固定后肿胀的观察及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2006,12(19):87-88
[2]张国强,丁尔勤,蔡宇等.延迟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下端AO-C型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74-75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上肢创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和对照组27例(给予三七伤药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肿胀消失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没有对照组长,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通过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消除上肢创伤后肿胀,不仅起效快而且治疗效果好,因此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石膏外固定后悬吊上肢创伤后肿胀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4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53-01
上肢受到创伤并在手术后,因为出血以及反应性炎症,极易出现肿胀现象,这就为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进而对手部在早期阶段的功能活动以及康复产生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导致手部血循环出现障碍,并进一步恶化为上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如果不能给予适当处理,则极易造成手部残废。为防止上肢创伤后肿胀现象,现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7例上肢创伤病人行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措施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4例,均为我院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上肢创伤病人,男29例、女25例,年龄15~72岁,平均46.2±8.3岁。全部患者都是单侧上肢创伤,其中30例左侧上肢创伤、24例右侧上肢创伤,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和对照组27例(给予三七伤药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肿胀消失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三七伤药片进行治疗,口服,3片/次,3次/d;观察组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处理,其中如果为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可将手部以及前臂通过石膏于功能部位进行外固定,绷带呈u形状绕过肘后,和前臂石膏紧贴托桡尺侧,外通过绷带缠绕加以固定后于骨科床上悬吊;如果为上臂有创伤患者,则可通过石膏夹板长托对上肢进行外固定,前臂处在旋后位,通过绷带把上肢整个于骨科床上悬吊,应让手指背外露以对肿胀情况以及血循环情况进行观察。如果为开放性创伤伴随神经断裂、骨折以及肌腱患者,则应首先全面彻底的清洗创面,并给予手术清创,然后将骨折复位并进行内固定,同时对损伤肌腱、软组织以及神经进行修复,要注意认真止血,当确保没有张力时即可将伤口关闭,若为张力大者,则应减张缝合伤口,同时应尽可能防止肌腱、骨质以及神经外露。最后可通过棉垫进行适当的加压以及包扎,并结合伤情通过石膏托外同定于舒适合理的体位,采用同样的方法缠绕绷带后悬吊将患肢太高。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前后肢体差值未超过0.2cm,同时消肿时间在3d以下;有效:治疗前后肢体差值处于0.4~0.8cm范围内,同时消肿时间位于3~6d之间;无效:治疗前后肢体差值未超过0.9cm,同时消肿时间在6d以上。
关于肿胀程度,可通过龙胆紫对肢体测量处进行标记,时间为每天早上8:00和下午14:00,并分2次对检测健以及患铡肢肿胀情况进行对比,要注意做好相关记录[2]。此外还应对服药后肝肾功能、局部皮肤以及血常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即为P<0.05。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7%,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人出院后通过对其进行15~30d随访并于门诊进行复查后,结果显示患肢功能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并发症出现。
3讨论
上肢骨折后出现肿胀属于一种常见症状,肿胀发病机理通常都因为骨折和骨折手术结束后筋膜间隙中肌肉出血肿胀,导致间隙中容物体积变大,静脉压上升,渗出数量变大,内容物不断增加,最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肿胀严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可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骨OFCs等。所以,在骨折早期阶段的治疗中应快速消除肿胀,以尽可能减少早期阶段的并发症[2]。
患肢抬高属于一种经常会用到的治疗方法,通过石膏外固悬吊将患肢抬高以使其比心脏平面高,将重力变成动力性因素,即能促使静脉回流,帮助消除肿胀。悬吊过程中作用力会非常均匀的于石膏上亦或是肘后进行分布,同时还能灵活对高度以及幅度进行调整,直到病人感觉舒适为止,通过此法进行处理后,能避免亦或是减少手部水肿以及深部组织渗血,适当合理的外固定还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减少组织反应,帮助修复的组织快速愈合。
由本组资料可知,针对上肢创伤患者通过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悬吊进行处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7%,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病人服药后出现呕吐以及恶心症状,通过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未见其他不适症状。病人出院后通过对其进行15~30d随访并于门诊进行复查后,结果显示患肢功能恢复状况良好,没有并发症出现。由此可见,通过石膏外固定后悬吊消除上肢创伤后肿胀,不仅起效快而且治疗效果好,因此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钟巧艺,陈坤嫦,何惠兰等.上肢骨折病人石膏托外固定后肿胀的观察及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2006,12(19):87-88
[2]张国强,丁尔勤,蔡宇等.延迟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下端AO-C型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