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才能的突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思维去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阶段。“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使用判断推理的方法,把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就是说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自然规律,获得科学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客观感知基础上对客观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理性思维,它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与感知,而且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概括与推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我们科学课的科学探究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取证态度与取证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这就需要科学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抓住有关环节,循循善诱,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
1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再讲授哺乳动物概念从猫、虎、兔个别属性进行分析,把他们的共性综合起来,就是他们全身都有毛,都生小动物,小动物都吃妈妈的奶,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叫哺乳动物。通过分析综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抓住了事物的全面。
2 培养学生判断鉴别能力
这是检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手段。根据物体具有的性质,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物体中把它辨认出来。例如:一杯牛奶、一杯白酒,一杯盐水、一杯清水,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对水的概念去鉴别它们,奶是有色的,酒是有嗅、盐水有味,水是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物体。
3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就是要善于在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不同,把他们区别开来,又要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相同,并把相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更离不开它。学生从小学就应该获得这种能力。
如:学习《花、果实和种子》为使学生掌握过时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将老师发给的和学生自己带来的果实进行分类。小学生都由他自己的独特的分类方法。有的说:“我把苹果梨等能吃的分为一类。”有的说:“豆角、黄瓜等绿色的分为一类。”还有的说:“花生、栗子等硬皮得分为一类。”还有的按形状大小生吃、熟吃…..等方法分类,五花八门,各有理由。接着学习科学上的分类法,让学生根据果皮有肉没有肉重新分为干果和肉果两大类。这样做既有趣,有丰富了知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对比试验”是科学课研究中经常用到的逻辑方法和试验方法,也是科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4 逻辑推理能力
就是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推出新的知识,或是用一只规律去解释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如用水蒸汽受冷变水这一变化规律,去说明夏天水缸外面为什么会有水珠。逻辑推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5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外、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推理,在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对于逻辑思维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如三下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几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先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轻重、大小、材料)?然后进行推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却发现“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系”这一实验结果。当发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决定物体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分析和解释,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通过控制轻重(或大小)这一变量来研究物体沉浮跟大小(或轻重)的关系,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这一课,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活动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6 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述能力
教材对一些概念,规律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靠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表述出来。因此,在表述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精练性,而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长期坚持,才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客观感知基础上对客观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理性思维,它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与感知,而且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概括与推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我们科学课的科学探究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取证态度与取证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这就需要科学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抓住有关环节,循循善诱,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
1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再讲授哺乳动物概念从猫、虎、兔个别属性进行分析,把他们的共性综合起来,就是他们全身都有毛,都生小动物,小动物都吃妈妈的奶,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叫哺乳动物。通过分析综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抓住了事物的全面。
2 培养学生判断鉴别能力
这是检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手段。根据物体具有的性质,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物体中把它辨认出来。例如:一杯牛奶、一杯白酒,一杯盐水、一杯清水,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对水的概念去鉴别它们,奶是有色的,酒是有嗅、盐水有味,水是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物体。
3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就是要善于在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不同,把他们区别开来,又要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相同,并把相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更离不开它。学生从小学就应该获得这种能力。
如:学习《花、果实和种子》为使学生掌握过时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将老师发给的和学生自己带来的果实进行分类。小学生都由他自己的独特的分类方法。有的说:“我把苹果梨等能吃的分为一类。”有的说:“豆角、黄瓜等绿色的分为一类。”还有的说:“花生、栗子等硬皮得分为一类。”还有的按形状大小生吃、熟吃…..等方法分类,五花八门,各有理由。接着学习科学上的分类法,让学生根据果皮有肉没有肉重新分为干果和肉果两大类。这样做既有趣,有丰富了知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对比试验”是科学课研究中经常用到的逻辑方法和试验方法,也是科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4 逻辑推理能力
就是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推出新的知识,或是用一只规律去解释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如用水蒸汽受冷变水这一变化规律,去说明夏天水缸外面为什么会有水珠。逻辑推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5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外、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推理,在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对于逻辑思维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如三下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几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先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轻重、大小、材料)?然后进行推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却发现“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系”这一实验结果。当发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决定物体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分析和解释,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通过控制轻重(或大小)这一变量来研究物体沉浮跟大小(或轻重)的关系,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这一课,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活动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6 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述能力
教材对一些概念,规律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靠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表述出来。因此,在表述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精练性,而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长期坚持,才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