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核心,是才能的突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思维去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阶段。“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使用判断推理的方法,把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就是说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自然规律,获得科学的基本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客观感知基础上对客观现象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理性思维,它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与感知,而且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概括与推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我们科学课的科学探究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取证态度与取证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这就需要科学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抓住有关环节,循循善诱,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
  1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再讲授哺乳动物概念从猫、虎、兔个别属性进行分析,把他们的共性综合起来,就是他们全身都有毛,都生小动物,小动物都吃妈妈的奶,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叫哺乳动物。通过分析综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抓住了事物的全面。
  2 培养学生判断鉴别能力
  这是检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手段。根据物体具有的性质,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物体中把它辨认出来。例如:一杯牛奶、一杯白酒,一杯盐水、一杯清水,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对水的概念去鉴别它们,奶是有色的,酒是有嗅、盐水有味,水是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物体。
  3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就是要善于在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不同,把他们区别开来,又要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相同,并把相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更离不开它。学生从小学就应该获得这种能力。
  如:学习《花、果实和种子》为使学生掌握过时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将老师发给的和学生自己带来的果实进行分类。小学生都由他自己的独特的分类方法。有的说:“我把苹果梨等能吃的分为一类。”有的说:“豆角、黄瓜等绿色的分为一类。”还有的说:“花生、栗子等硬皮得分为一类。”还有的按形状大小生吃、熟吃…..等方法分类,五花八门,各有理由。接着学习科学上的分类法,让学生根据果皮有肉没有肉重新分为干果和肉果两大类。这样做既有趣,有丰富了知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对比试验”是科学课研究中经常用到的逻辑方法和试验方法,也是科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4 逻辑推理能力
  就是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推出新的知识,或是用一只规律去解释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如用水蒸汽受冷变水这一变化规律,去说明夏天水缸外面为什么会有水珠。逻辑推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5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外、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推理,在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对于逻辑思维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如三下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几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先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轻重、大小、材料)?然后进行推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却发现“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系”这一实验结果。当发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决定物体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分析和解释,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通过控制轻重(或大小)这一变量来研究物体沉浮跟大小(或轻重)的关系,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这一课,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活动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6 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述能力
  教材对一些概念,规律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靠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表述出来。因此,在表述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精练性,而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长期坚持,才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充分表明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阅读的有机整合,把阅读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大胆求异,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一年多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并结合其他同行的一些做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从语言品味处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或核心目标
期刊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无
期刊
在小学语文课上进行教学互动,教师必须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必须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
期刊
体会一、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体会二、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只是起到考查的作用,还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各种教法、学法的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则会制约各种改革的进行,评价是各种改革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 “ 课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作为一线多年的语文教师,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如:1.教学的时候,
期刊
【摘要】占到语文考试的60分的作文,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学生看到这个“肉骨头”,却无从下口。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作文开头的方法。  【关键词】开头;六法;运用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托尔斯泰是很重视作品的开头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他先后经过15次的反复修改,才感到满意。《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曾经用了十种不同的写法
期刊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工具。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汉语潮,汉字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工具,其突出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  语言文学家安子介先生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汉字要发挥其威力,识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识字教育无疑就肩负着历史
期刊
对于语文,应重在生活的积累。北宋理学家朱熹有诗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就是生活,生活是书籍,是海洋,是宝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潜藏着语文因素。学生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就会美化语言,充实头脑,丰富心灵,提升能力。  1 揣摩歌词,丰富语言  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其语言,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