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一年多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并结合其他同行的一些做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从语言品味处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或核心目标。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三是言语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绘声篇”和“写声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品味本文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片断如下:
生1:“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文中将“风吹落蒲公英的声音”比拟成为“蒲公英梳头的声音”,非常形象、生动。
生2: 你听过春天的声音吗?迎春花开了,春风一吹,漂亮的花朵哗啦啦地落下来;小草从土地里偷偷地钻出来,一根一根,好像在伴奏,弹奏出1、2、3、4、5、6、7、i多么动听!
……
2 从情境迁移处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王国维曾说过:“境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为无境界。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在分析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播放了《城南旧事》的片段:英子到病房里探望病重的爸爸。其间有一个特写镜头:英子的一双大眼睛里满含泪水,泪水慢慢地流下来。这个镜头是很煽情的,它激起了学生对父爱的深刻理解,为下一个环节“论说父爱”作了铺垫。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深情,设置了“论说父爱”这一环节。请学生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1:我想对文中的爸爸说:“爸爸,您放心吧!我会自己管好自己的,同时也会照顾好弟弟和妹妹的。”
生2:我想对我的爸爸说:“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请您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会好好努力的,请您放心。”
……
3 从问题生成处拓展延伸
课堂中的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指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它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课堂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在动态生成中,要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拓展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及对主题的提升。
如在教学《金色花》一课时,在“自主探究、赏读诗文”这一环节中,请学生提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一问: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而不变成别的?此问题的生成有助于再次加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学生1:因为金色花很美丽。
学生2: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
学生3:金色花灿烂辉煌,跟母爱相似。
……
4 从情感体验处拓展延伸
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激发心中的涟与漪。
在学习《金色花》这首诗时,在学生自主探究、赏读诗文之后,教师及时增加了仿写交流,进行情感延伸: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母子亲情,我想你们对母亲的情感也被唤起,那么就让我们像泰戈尔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对母亲的爱表达出来,请按例句仿写一个小节,“假如我变成了一艘船,我要带妈妈周游世界……”。
学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白兰花,让妈妈嗅到我的花香;假如我变成一朵茉莉,让妈妈夸我这花真美!
学生2:假如我变成一把伞,我要用我的全身去遮挡风雨,不让妈妈淋到一滴雨。
学生3:假如我是春天,我要让母亲看到缤纷的花朵;假如我是秋天,我要让母亲尝遍各种水果。
……
5 从感悟、挖掘主题处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文体性和背景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5.1 在横向比较中感悟主题。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最后阶段时,通过播放《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把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阿Q的滑稽可笑正好衬托了孔乙己的悲凉,让学生从非常直观的影片镜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课文最悲凉的一段文字中,去感悟孔乙己悲凉沉重的命运。学生会在文字中捕捉到丝丝凉意,更会激发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对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
5.2 从作品纵深处挖掘主题。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浸润其中的情感,特别设计了“体会真挚的情感”这一板块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其中操作过程如下:
师:……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济南那别样的冬日美景,感受到了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是那么的温晴而又慈善。看来老舍先生对济南真是一往情深呀,但按常理来说,我们喜欢一个地方,总习惯于去赞美它春日里的景色,那为何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呢?
生1:他喜欢济南的冬天。
生2: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老舍先生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展示)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师:老舍先生认为济南在什么时候最美?
生(齐说):秋天和冬天。
师:因此他写了《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姊妹篇”来表达他对济南的一腔热爱,今天我们有幸在课堂里学到的是《济南的冬天》,因为有爱,所以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才会显得那么的温暖而又充满人情味。如果同学们喜欢阅读《济南的秋天》,老师在课后发给你们材料。
本文研究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最主要的拓展应该是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教师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增扩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养成学生语文实践的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1 从语言品味处拓展延伸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或核心目标。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三是言语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绘声篇”和“写声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品味本文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片断如下:
生1:“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公英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文中将“风吹落蒲公英的声音”比拟成为“蒲公英梳头的声音”,非常形象、生动。
生2: 你听过春天的声音吗?迎春花开了,春风一吹,漂亮的花朵哗啦啦地落下来;小草从土地里偷偷地钻出来,一根一根,好像在伴奏,弹奏出1、2、3、4、5、6、7、i多么动听!
……
2 从情境迁移处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王国维曾说过:“境非所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为无境界。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在分析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播放了《城南旧事》的片段:英子到病房里探望病重的爸爸。其间有一个特写镜头:英子的一双大眼睛里满含泪水,泪水慢慢地流下来。这个镜头是很煽情的,它激起了学生对父爱的深刻理解,为下一个环节“论说父爱”作了铺垫。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深情,设置了“论说父爱”这一环节。请学生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1:我想对文中的爸爸说:“爸爸,您放心吧!我会自己管好自己的,同时也会照顾好弟弟和妹妹的。”
生2:我想对我的爸爸说:“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请您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会好好努力的,请您放心。”
……
3 从问题生成处拓展延伸
课堂中的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指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它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课堂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改变预设的程序,进行有效拓展,在动态生成中,要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生成拓展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及对主题的提升。
如在教学《金色花》一课时,在“自主探究、赏读诗文”这一环节中,请学生提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一问: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而不变成别的?此问题的生成有助于再次加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学生1:因为金色花很美丽。
学生2: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
学生3:金色花灿烂辉煌,跟母爱相似。
……
4 从情感体验处拓展延伸
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激发心中的涟与漪。
在学习《金色花》这首诗时,在学生自主探究、赏读诗文之后,教师及时增加了仿写交流,进行情感延伸: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母子亲情,我想你们对母亲的情感也被唤起,那么就让我们像泰戈尔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对母亲的爱表达出来,请按例句仿写一个小节,“假如我变成了一艘船,我要带妈妈周游世界……”。
学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白兰花,让妈妈嗅到我的花香;假如我变成一朵茉莉,让妈妈夸我这花真美!
学生2:假如我变成一把伞,我要用我的全身去遮挡风雨,不让妈妈淋到一滴雨。
学生3:假如我是春天,我要让母亲看到缤纷的花朵;假如我是秋天,我要让母亲尝遍各种水果。
……
5 从感悟、挖掘主题处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文体性和背景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5.1 在横向比较中感悟主题。
如在教学《孔乙己》的最后阶段时,通过播放《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把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阿Q的滑稽可笑正好衬托了孔乙己的悲凉,让学生从非常直观的影片镜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课文最悲凉的一段文字中,去感悟孔乙己悲凉沉重的命运。学生会在文字中捕捉到丝丝凉意,更会激发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对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的同情。
5.2 从作品纵深处挖掘主题。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浸润其中的情感,特别设计了“体会真挚的情感”这一板块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其中操作过程如下:
师:……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济南那别样的冬日美景,感受到了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是那么的温晴而又慈善。看来老舍先生对济南真是一往情深呀,但按常理来说,我们喜欢一个地方,总习惯于去赞美它春日里的景色,那为何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呢?
生1:他喜欢济南的冬天。
生2: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老舍先生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展示)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师:老舍先生认为济南在什么时候最美?
生(齐说):秋天和冬天。
师:因此他写了《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姊妹篇”来表达他对济南的一腔热爱,今天我们有幸在课堂里学到的是《济南的冬天》,因为有爱,所以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才会显得那么的温暖而又充满人情味。如果同学们喜欢阅读《济南的秋天》,老师在课后发给你们材料。
本文研究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最主要的拓展应该是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教师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活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增扩阅读渠道,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养成学生语文实践的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