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三种思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语文高考新课标卷Ⅰ选入著名左翼作家叶紫的《古渡头》作为小说阅读的考查材料,其中有一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原题是: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专家给的答案是:
  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这答案当然不错,但只提供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一种思路。其实,分析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性格),至少有三种思路:一是多向平面分析法,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方法;二是双重人格分析法,是从矛盾对立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特质的方法;三是多重人格(复合人格)分析法,是从不同的角色类型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方法。下面以《古渡头》为例来具体分析上述三种思路的实际运用。
  首先是多向平面分析法。渡夫作为《古渡头》的主人公,他的形象特征表现在对孝顺后生的善良热心,渡夫对“我”的孝顺十分赏识,热心地挽留“我”留在船上过夜,十分坦诚地向“我”介绍江湖上的凶险;表现在对儿子、孙子的深深眷恋,看到后生便自然想起他的儿孙,对外人念叨儿孙;表现在对军阀北佬的痛恨,他痛恨强暴,将自己的儿子强行拉夫,致使媳妇改嫁,孙儿不得相见,他像窦娥一样指斥天地的不公,胸中充满怨愤;表现在对富豪的蔑视,“有钱的人我不爱”;表现在对苦难的隐忍,对生活的乐观,尽管饱受生活的压迫,孤苦失意,穷困潦倒,但仍然坚强乐观,坚守良知。所以,善良热心、痛恨强暴、坚强隐忍便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而内核是饱受生活的磨难仍然执着地坚守良知。
  其次是双重人格分析法。《古渡头》虽说篇幅短小,但塑造的渡夫的形象并不简单,渡夫绝不是平面人物,而是典型的圆形人物,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立体的多面的。分析圆形人物其实并不适合采用第一种思路。渡夫矛盾重重,更适合采用双重人格分析法。渡夫有友善的一面,也有冷漠的一面,歌词中就唱到:“无钱的人我不怜!”有坚毅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他向一个年轻后生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就是脆弱的具体体现。有乐观的一面,也有孤苦的一面,一个年迈体衰的老者,孤身一人,儿子不知下落,孙子不能相见,以船为家,还是一条破船,风里来,雨里去,以摆渡为生,在乱世中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多么悲苦!有不满现实的一面,也有不能反抗现实的一面,北佬以拳相加,他只能默默忍受。有勤俭正直的一面,也有茫然无措的一面,他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只能长歌当哭,以高歌来宣泄自己的痛苦。有善恶分明的一面,也有健忘麻木的一面,“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即是对这种健忘麻木特质的传神描写。所以说,渡夫绝非像高考答案所呈现的那样似乎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有着各种缺陷的打上时代烙印的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第三是多重人格分析法。渡夫是一个孤苦失意、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无助老人,让我们同情;又是在困境中坚守良知、和善热心的长者,让我们尊敬;还是怯于反抗、有些麻木、情感脆弱的弱者,我们可以俯视他;还是坚毅乐观不向命运低头的男子汉,需仰视才见。老者、长者、弱者和忍者,这就是渡夫的多重人格。
  通常情况下,高中教材选入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以圆形人物为主,大多可采用后两种分析思路,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可以采用多重人格分析法。林冲的形象特征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好汉本色——武艺高强,扶危济困,豪爽仗义,反抗强暴;二是女性特质——细心、谨慎、周密;三是奴性心理——逆來顺受,隐忍退让,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而林冲逼上梁山的过程就是好汉本色战胜奴性心理的过程,也是奴性心理占主导向好汉本色占主导演变的过程。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既有可憎的一面,堪称阻挠进步、钳制自由、干预别人私事、助纣为虐的鹰犬,有告密嗜好的犹大,维护专制统治的卫道者;又有可怜的一面,可谓没有欢乐、没有朋友、没有家室、没有幸福的可怜虫;还有可悲的一面,因循守旧、害怕变革、虚弱不堪、害怕出乱子而摊上乱子,成为可悲的牺牲品。“卫道者”“可怜虫”“牺牲品”就是别里科夫扮演的三重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像渡夫这样既矛盾重重,又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非常少见,也只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可以显明上述特征,而渡夫的形象却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被勾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叶紫的《古渡头》其文学成就堪称一枝独秀!
  作者通联:武汉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缺一不可,但面对高考,只有读和写才是最重要的。读和写又以“写”为重中之重。综观高考语文试卷及评分细则,阅读题的解读要求规范作答,學生需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基本作答形式,表意不完整连贯的答案酌情扣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11分就需要学生按照题意要求写三句或一段“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的文字;作文60分,占据超过语文试卷总分1/3,要求内容充实、语言优
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中学则是学生接受知识,储备知识的良好时期。初中语文作为教学中三大学科之一,对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渐融入外国文学作品,不失为实现多样文化發展,汲取世界文化营养的有效策略,如何将策略落实到位,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保障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授,组织学生学习,既是学生
随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盛行,刘震云的小说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三十多部小说均打上了新写实主义的烙印,其小说往往运用朴实的语言,融入了反讽艺术,极大地还原了生活的原貌,浸透着浮华世相下小人物人生历程的苦味。  以《一地鸡毛》为例,它是刘震云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小林原是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但在社会环境的冷酷磨砺下,小林最终变得市侩。该小说描写了小林与妻子小李、查水表的瘸腿老头、单位的副局长老张和党小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文本中的语言,失去了“语言文字”的品味,只是“套板”地解读课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研读语言,忠于文本,摒弃“套板解读”,才能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才能让语文充满生命力。  在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以往的古典诗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几乎都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特殊句式的判定和翻译上,对诗词的讲解也只停留在语意分析上,很少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今,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反思以往教
聋生到普高阶段,其知识储备日渐丰富,综合能力已经有很大提高,具备开展经典阅读的基础。此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其发展阈限。同时,还能在过程中发现特长生,引导其向文学、国学研究方向发展,拓展聋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而从长远来看,聋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够帮助聋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么,在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注释:“通‘煣’。使木弯曲。《荀子·劝学》:‘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使物弯曲变形。”而对“煣”是这样注解的:“以火烤木使之弯曲。《汉书·食货志上》‘斫木为耜,煣木为耒’。”可见《古代汉语
作家毕飞宇曾说过:“如果你要想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凝视着它。”曹文轩也曾有言:“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近日,捧读广受好评的散文写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被文中阿勒泰戈壁草原上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深深打动,更感叹作者李娟对人、事、物,对生活、对心灵的深情凝视。  一、凝视中显画面  李娟写文章,就像作画,用词特别而形象,颇具白描特色。“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过。牛群列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教学目标  2017年1月16日教育部修订版新课标出炉,2003年版的“三维目标”凝练成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单元成了“学习任务群”,同时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如何落实修订版新课标?我认为我们首要的是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课程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任务)——单元或课时目标(任务)。  2017版新课标在“课程结构”第2条中明确指出:“从祖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解读凌驾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之上,干涉学生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辛辛苦苦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答案不言而喻。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中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