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学科中待优生的产生,与化学学科特点、学生自身素质、家庭社会环境都有关。教师应该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前提下,通过情感交流、帮孩子重塑自信,指导并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发挥学科魅力,帮助孩子走出低谷。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待优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1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荷叶出水有高低”、“一手十指有长短”,每一个集体中,都有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十六七岁,正值花一样的青春,也是可塑性十分强的年龄,如果因为一时的落后而被定型,轻易打上“失败”的烙印,对学生之后更长岁月里的成长,起到的负面作用不可估量。布鲁纳在他的《教学论》中说:“从根本上说,教学就是试图促进学生成长或者塑造学生的成长的活动。”如何改变待优生,让他们健康、阳光、快乐、自信地成长。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化学学科中待优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待优生往往是基于多种原因、经过长时间的渐变慢慢形成的。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来自化学学科的原因
化学属于理科,但高中阶段的化学同时带有一些文科的色彩,表现为知识点多且杂,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既要能具备一定的灵性悟性,同时又必须细心踏实,缺一不可。一些学生虽然非常聪明,一点就通,但因为不愿意在基础上花功夫。基本功差导致能力无法提升:也有非常勤奋的孩子整天死记硬背,可是由于不能灵活运用而处处碰壁。
2.来自学生的原因
首先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份对待优生的调查中显示了如下数据:上课时边听边玩、听不懂、搞恶作剧小动作的占96.77%,而作业一般抄袭或根本不做的占64.12%。待优生往往表现为基本学习环节(如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缺失,甚至有的连课堂听讲都成问题;有疑不问得过且过,作业上有困难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独立性不够、质量偏低;听课效率不高,抓不住课堂重难点,不会作笔记或是根本没有笔记……最终造成成绩下滑。其次是意志薄弱,耐挫力不够。一些学生顺利时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一旦学习上遭遇不可避免的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或自卑心理,从此懈怠不前,甚至放弃学习,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再有就是学习能力弱。有些学生的确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很用功,可是不会用巧劲,灵活性不够,或是思维偏执机械,抓不住重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3.来自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原因
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和家长的交流显得更加困难。一次班级调查中我发现,每天与父母交流时间少于20分钟的学生占80%以上。而在待优生身上,家庭环境这个问题更加集中和尖锐,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单亲的、父母离异的、下岗的、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子女的、行为简单粗暴的……即使家庭幸福,由于父母宠溺,不愁衣食,反而造成责任感丧失、人生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厌学逆反,沉溺于游戏、上网、小说甚至早恋中,无心学习……
不同的待优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要想让他们抛弃失败走向未来。只有真正深入细致地去了解每个人,找到他们的思想症结,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待优生转化的策略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
首先。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片面的学生评价标准。研究表明:“除了1%-2%的超常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更加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和外在的环境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于待优生的界定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的,在这种“考核”中,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孩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仅仅用这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教师的心中,应该是“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只是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出他们的潜能。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授,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比信息交流来得更快且更强烈!“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甚至崇拜感,就会喜欢听老师的课,愿意听老师的话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育,从而爱屋及乌地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了,要学了,乐学了,于是,就能学好了。
所以,老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优秀的人格,让学生产生尊重之情;要幽默近人百问不厌,使学生产生亲近之心: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侮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施积极的课堂评价激励学生的情感。开小差的就多提问,粗心的就多板书。反应快的就多给机会表现,跟不上的就安排课后答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情感的“正迁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师生感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果。待优生往往自卑、敏感、压抑,或是倔强、执拗、偏激,不愿意接近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重视他们的感受,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多交流多鼓励多关注,目光温和、言语温暖。一旦孩子对老师的心理障碍消除,甚至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就会自然而然建立起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兴趣,有问题也愿意来请教老师,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以后待优生转化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帮孩子重塑自信
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正常且强烈的心理需要。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十分重视荣誉,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待优生”同样渴望平等和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曾在1968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随机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具有无穷的潜力。于是,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他们,而他们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发现,这组学生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这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
所以,要找到待优生相对优秀的一面,用放大镜看优点,多进行正面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找回自尊、自信,激发出斗志,让他们发现最佳的自我。
3.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待 优生上课时不会听、听不懂,预习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预习而提前知道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使听课更有目的性。把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目的性也加强了。可是,待优生往往不会预习,也不愿意预习。所以在起步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预习的内容以提纲或习题的具体形式给出,加大预习的可行性。有任务就一定要有检查,要认真检查预习效果。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的效果也会呈现出来,学生的动力有了,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进一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待优生自制力差,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讲话、睡觉、开小差的现象也不会少见。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课堂上多些眼神提示,多些提问,多些辅导,对于些许进步也要多表扬。鼓励他们边听边想,对不懂或有疑点的问题要大胆质疑,认真做好笔记。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内容的阶梯性和层次性,难度把握准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可接受性。低起点,小步子。这样非常有助于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在布置作业时,同样要注意难易程度,设计好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比例。对待待优生,要适当放低要求,紧抓基础,循序渐进,从起点开始,逐步提高。作业分成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让学生不必因为无法完成作业而养成抄袭的坏习惯。
教育学生在作业中遇到问题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有疑必问,甚至可以给待优生专门设置“VIP答疑时间”,设置“每周10问”等项目,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培养出好的习惯绝非易事,中途一旦松手,前功尽弃。它是在老师反复的引导、督促与激励中,在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只是一个旨在促进学习者或问题解决者自给自足的暂时性活动。给予矫正性信息都伴随着学习者依赖性养成的危险。因此教师必须本着这样的目的来帮助学生:使其自己能够承担起矫正任务,否则,教育的效果只是产生了一种永远依赖教师的形式。
4.展现化学学科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孩子走向成才之路的先导,是为孩子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中国也有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心理需求,兴趣比智力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有趣、和生活实际紧密关联、充满神秘性创造性甚至冒险性的学科,因为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学生的参与性也非常之高。
教师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在讲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一知识点时,先不告诉学生铝的这一特性,而是在提供了铝的熔点后,做了一个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的实验,学生看到“熔而不滴”的现象后充满疑惑和不解,同时又觉得很神奇,心中迫切想知道答案,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这时老师通过引导牵出答案,学生就像口渴的人忽然喝到甘泉,有酣畅淋漓之感,从而对化学自然而然产生喜爱之情。再如我在讲原电池之前。讲一个格林太太装了两颗材质不同的假牙后,感到身体不适的故事,配以幽默的插图,立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堂课,他们听得格外认真。在授完新课内容后,我又请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医生的身份为格林太太治病。学生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学得非常开心。
在某些合适的时候,教师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可以把教学的某些环节交由待优生来做,让他们在参与策划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来游离于局外的感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比方说在教“萃取”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做一次番茄汤,对汤进行观察,记录现象,这个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当他们在课堂上自豪地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身也特别好地融入了课堂环境中,因为实验时已经有了思考,所以听课也会比以往要好很多,
待优生虽然成绩暂时落后,可是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一些简单易行的课堂演示实验,多给些机会给待优生,让他们在成功中感受喜悦。还可以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化学第二课堂等活动,亲自体会化学的神奇和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5.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待优生被发现得越早,教师越早干预,纠正的效果就越好
很多教师在和学生多年打交道之后发现:学生在第一次犯错误时要求改正的心理愿望和决心最大,而第一次受批评时的心理承受力最小。老师如果能对学生“小错误”给予“大关注”,多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有所行动,就能把坏的萌芽及时地扼杀掉。有效防止待优生的产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说实话,待优生身上确实有许多缺点毛病,在改正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多次反复。转化他们。需要教师花费通过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大量细致、反复的工作才能看到实效。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我们献出足够的爱心、耐心,真正做到把一碗水端平。心目中无差生时,这些暂时迷航的孩子就一定会被感化。重拾信心,再鼓勇气。就像是一朵朵迟开的花,虽然历经风雨坎坷,但在老师春风化雨的滋润下,最终也会怒放,绽放出自己最灿烂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韦遴,好心态成就好学生——学生心理问题剖析与对症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86-89
[2]陈善卿,丁媛媛,从择差教育到特别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待优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1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荷叶出水有高低”、“一手十指有长短”,每一个集体中,都有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十六七岁,正值花一样的青春,也是可塑性十分强的年龄,如果因为一时的落后而被定型,轻易打上“失败”的烙印,对学生之后更长岁月里的成长,起到的负面作用不可估量。布鲁纳在他的《教学论》中说:“从根本上说,教学就是试图促进学生成长或者塑造学生的成长的活动。”如何改变待优生,让他们健康、阳光、快乐、自信地成长。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化学学科中待优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待优生往往是基于多种原因、经过长时间的渐变慢慢形成的。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来自化学学科的原因
化学属于理科,但高中阶段的化学同时带有一些文科的色彩,表现为知识点多且杂,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既要能具备一定的灵性悟性,同时又必须细心踏实,缺一不可。一些学生虽然非常聪明,一点就通,但因为不愿意在基础上花功夫。基本功差导致能力无法提升:也有非常勤奋的孩子整天死记硬背,可是由于不能灵活运用而处处碰壁。
2.来自学生的原因
首先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份对待优生的调查中显示了如下数据:上课时边听边玩、听不懂、搞恶作剧小动作的占96.77%,而作业一般抄袭或根本不做的占64.12%。待优生往往表现为基本学习环节(如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缺失,甚至有的连课堂听讲都成问题;有疑不问得过且过,作业上有困难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独立性不够、质量偏低;听课效率不高,抓不住课堂重难点,不会作笔记或是根本没有笔记……最终造成成绩下滑。其次是意志薄弱,耐挫力不够。一些学生顺利时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一旦学习上遭遇不可避免的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或自卑心理,从此懈怠不前,甚至放弃学习,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再有就是学习能力弱。有些学生的确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很用功,可是不会用巧劲,灵活性不够,或是思维偏执机械,抓不住重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3.来自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原因
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和家长的交流显得更加困难。一次班级调查中我发现,每天与父母交流时间少于20分钟的学生占80%以上。而在待优生身上,家庭环境这个问题更加集中和尖锐,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单亲的、父母离异的、下岗的、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子女的、行为简单粗暴的……即使家庭幸福,由于父母宠溺,不愁衣食,反而造成责任感丧失、人生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厌学逆反,沉溺于游戏、上网、小说甚至早恋中,无心学习……
不同的待优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要想让他们抛弃失败走向未来。只有真正深入细致地去了解每个人,找到他们的思想症结,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二、待优生转化的策略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
首先。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片面的学生评价标准。研究表明:“除了1%-2%的超常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更加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和外在的环境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于待优生的界定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的,在这种“考核”中,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孩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仅仅用这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教师的心中,应该是“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只是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出他们的潜能。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授,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往往比信息交流来得更快且更强烈!“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甚至崇拜感,就会喜欢听老师的课,愿意听老师的话接受老师的指导教育,从而爱屋及乌地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了,要学了,乐学了,于是,就能学好了。
所以,老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优秀的人格,让学生产生尊重之情;要幽默近人百问不厌,使学生产生亲近之心: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侮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施积极的课堂评价激励学生的情感。开小差的就多提问,粗心的就多板书。反应快的就多给机会表现,跟不上的就安排课后答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情感的“正迁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师生感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果。待优生往往自卑、敏感、压抑,或是倔强、执拗、偏激,不愿意接近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重视他们的感受,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多交流多鼓励多关注,目光温和、言语温暖。一旦孩子对老师的心理障碍消除,甚至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就会自然而然建立起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兴趣,有问题也愿意来请教老师,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以后待优生转化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帮孩子重塑自信
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正常且强烈的心理需要。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十分重视荣誉,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待优生”同样渴望平等和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曾在1968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实验中。他们随机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具有无穷的潜力。于是,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他们,而他们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发现,这组学生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这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
所以,要找到待优生相对优秀的一面,用放大镜看优点,多进行正面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找回自尊、自信,激发出斗志,让他们发现最佳的自我。
3.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待 优生上课时不会听、听不懂,预习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预习而提前知道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使听课更有目的性。把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目的性也加强了。可是,待优生往往不会预习,也不愿意预习。所以在起步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预习的内容以提纲或习题的具体形式给出,加大预习的可行性。有任务就一定要有检查,要认真检查预习效果。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的效果也会呈现出来,学生的动力有了,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进一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待优生自制力差,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讲话、睡觉、开小差的现象也不会少见。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课堂上多些眼神提示,多些提问,多些辅导,对于些许进步也要多表扬。鼓励他们边听边想,对不懂或有疑点的问题要大胆质疑,认真做好笔记。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内容的阶梯性和层次性,难度把握准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可接受性。低起点,小步子。这样非常有助于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在布置作业时,同样要注意难易程度,设计好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比例。对待待优生,要适当放低要求,紧抓基础,循序渐进,从起点开始,逐步提高。作业分成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让学生不必因为无法完成作业而养成抄袭的坏习惯。
教育学生在作业中遇到问题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有疑必问,甚至可以给待优生专门设置“VIP答疑时间”,设置“每周10问”等项目,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培养出好的习惯绝非易事,中途一旦松手,前功尽弃。它是在老师反复的引导、督促与激励中,在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只是一个旨在促进学习者或问题解决者自给自足的暂时性活动。给予矫正性信息都伴随着学习者依赖性养成的危险。因此教师必须本着这样的目的来帮助学生:使其自己能够承担起矫正任务,否则,教育的效果只是产生了一种永远依赖教师的形式。
4.展现化学学科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孩子走向成才之路的先导,是为孩子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中国也有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心理需求,兴趣比智力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有趣、和生活实际紧密关联、充满神秘性创造性甚至冒险性的学科,因为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学生的参与性也非常之高。
教师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在讲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一知识点时,先不告诉学生铝的这一特性,而是在提供了铝的熔点后,做了一个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的实验,学生看到“熔而不滴”的现象后充满疑惑和不解,同时又觉得很神奇,心中迫切想知道答案,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这时老师通过引导牵出答案,学生就像口渴的人忽然喝到甘泉,有酣畅淋漓之感,从而对化学自然而然产生喜爱之情。再如我在讲原电池之前。讲一个格林太太装了两颗材质不同的假牙后,感到身体不适的故事,配以幽默的插图,立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堂课,他们听得格外认真。在授完新课内容后,我又请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医生的身份为格林太太治病。学生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学得非常开心。
在某些合适的时候,教师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可以把教学的某些环节交由待优生来做,让他们在参与策划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来游离于局外的感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比方说在教“萃取”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做一次番茄汤,对汤进行观察,记录现象,这个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当他们在课堂上自豪地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身也特别好地融入了课堂环境中,因为实验时已经有了思考,所以听课也会比以往要好很多,
待优生虽然成绩暂时落后,可是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一些简单易行的课堂演示实验,多给些机会给待优生,让他们在成功中感受喜悦。还可以吸收他们参加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化学第二课堂等活动,亲自体会化学的神奇和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5.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待优生被发现得越早,教师越早干预,纠正的效果就越好
很多教师在和学生多年打交道之后发现:学生在第一次犯错误时要求改正的心理愿望和决心最大,而第一次受批评时的心理承受力最小。老师如果能对学生“小错误”给予“大关注”,多关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有所行动,就能把坏的萌芽及时地扼杀掉。有效防止待优生的产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说实话,待优生身上确实有许多缺点毛病,在改正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多次反复。转化他们。需要教师花费通过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大量细致、反复的工作才能看到实效。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我们献出足够的爱心、耐心,真正做到把一碗水端平。心目中无差生时,这些暂时迷航的孩子就一定会被感化。重拾信心,再鼓勇气。就像是一朵朵迟开的花,虽然历经风雨坎坷,但在老师春风化雨的滋润下,最终也会怒放,绽放出自己最灿烂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韦遴,好心态成就好学生——学生心理问题剖析与对症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86-89
[2]陈善卿,丁媛媛,从择差教育到特别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