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君特·格拉斯是战后德国一位著名作家,与海因里希·伯尔并列为战后联邦德国文坛的盟主,并于199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以荒诞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德国的历史和现实。《猫与鼠》作为其《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隐喻的独特方式带读者进入了一个“带来死神的猫与鼠的游戏”,在“游戏”中为世人展示了德国那段充满了黑暗,蒙昧和罪恶的历史。该文试图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小说《猫与鼠》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该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时代启示和对人性的深思。
关键词:君特·格拉斯 《猫与鼠》 死亡游戏 社会历史 时代 人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41-02
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其青少年时代恰逢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这一历史环境对他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若是出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谁若是像我一样,偶然活到了战争结束……那么,他的叙述线条就事先定好了,他没有选择题材的自由,在写作的时候有太多的死人在看着他。”[1]正是这样的民族责任感和良知决定了君特·格拉斯作品的大部分题材都是反映他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历史现实,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带人们一起回顾历史,以此来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反思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猫与鼠》是《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述了二战爆发后不久,但泽(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一个原本善良的中学生马尔克,受纳粹英雄崇拜宣传的侵蚀、毒害,在集体的压力下走向毁灭的故事。处于青春期的马尔克因脖子上格外凸出的喉结引起了同学皮伦茨的注意。在皮伦茨看来,那喉结好似一只老鼠。他将一只猫按在马尔克的脖子上去捉那只“老鼠”。马尔克为了引开人们对他的喉结的注意,想方设法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甚至偷走了一名海军军官的铁十字勋章,结果被学校除名。后来他自愿应征入伍,因战绩卓著而获得了1枚铁十字勋章。功成名就的他一心想在母校作一次报告,恢复过去受损的名誉,却遭到了校长的拒绝。一气之下,他打了校长,然后逃上一条沉船,潜入密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这正如君特·格拉斯在《致中国读者》中所说的,是“一场带来死神的猫与鼠的游戏”。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反映出在集体的压力下一个孤独者的命运”。那么,游戏到底是怎样进行的?有哪些来自“猫”的压力导致了马尔克这只“鼠”的灭亡呢?
“集体压力”无疑来源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
当时正是二战时期,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再加上日耳曼民族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而来的军国主义思想,使得人人都对战争有异乎寻常的狂热。马尔克的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熟记各国武器装备的知识, 并称其为“学问”。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期,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马尔克一种错觉:大家都这样做,这是对的。此外,马尔克因其硕大的喉结而显得与众不同,且从小体弱多病,很多体育活动对他而言都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容易。这使得马尔克觉得自己处于边缘化。此时,为了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随大流做大家都做的事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家庭是人出生以后接触到的第一环境,必然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尔克的父亲是一位牺牲了的英雄,曾获得过一枚铁十字勋章,家人谈起他总是很崇敬。被人崇拜是每一个男孩子都渴望的,因此,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马尔克有成为父亲那样的英雄的想法就再自然不过了。此外,马尔克的妈妈和姨妈也非常崇拜英雄,热衷战争。“当马尔克一连串报出许多意大利轻巡洋舰的舰名时,他的姨妈兴奋得如同少女一样……”[2]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会使得成为英雄,被人崇拜的思想在马尔克的意识里形成,为他在学校里受英雄崇拜思想的毒害打下了基础。
马尔克另一个主要的生活环境——学校。学校里一个地点被强调了出来,即礼堂。在这里,举办了多次“英雄报告”。“英雄们”将战争描绘成游戏,把战争场面描绘成美丽的图画。在这些描述中,战争变得充满了正义。而校长克洛泽在每一次报告的开始或结束总会有一段推崇战争,推崇英雄的讲话,他曾说:“不拿你们的生命作代价,你们的生命将一文不值……”[2],鼓吹学生们到战场上去献身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教育”学生生命仅有的价值就在于为国而战,去牺牲。学校本应是传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而小说中的学校推崇的却是军国主义思想和英雄崇拜,学生们本应得到的关于道德,良知的教育被删去。在这一环境中,主人公原本在家庭生活中已经模糊形成的英雄崇拜和军国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强化。
在这样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背景下,因为喉结而被边缘化的马尔克,为了找到和周围世界的融入口,抛却自我道德偷走海军上尉的铁十字勋章,后来在战场一心为获得铁十字勋章奋力作战,把回校作一场“英雄报告”作为唯一追求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这样,一个以一只有形的黑猫被按到马尔克脖子上去捉“老鼠”为开端的,由纳粹军国主义和英雄崇拜这只无形的“猫”所操控的,步步诱“鼠”深入的游戏,最终以“鼠”的毁灭宣告结束。
从君特·格拉斯个人的生平可以看出,马尔克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君特·格拉斯也像马尔克一样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了法西斯的炮灰……《猫与鼠》这个故事虽是虚构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反映的却是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社会的真实画面,鲜活地再现了在纳粹军国主义和英雄崇拜思想的诱骗下,一代甚至几代人,尤其是青年人,丧失了自我道德、自我价值和自我判断的能力,被纳粹思想所侵蚀,所蛊惑,所蒙蔽的状态。主人公马尔克原本是个有良知和自我判断能力的少年,却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周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纳粹“有形猫”和“无形猫”所布下的陷阱,最终走向了毁灭。他在逃进密室前发出的感叹令人沉痛:“要是事先有人提醒我一下,结果绝不至于这样。”[2]然而跟马尔克一样经历被驯化,被诱骗,最终被毁灭的过程的绝不是少数人,而是当时大部分,甚至几乎是全部的人,因此,这样的提醒是不可能有的。人人都是受纳粹“猫”操纵的丧失了自我意识的“鼠”。
君特·格拉斯通过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将真实置于象征的帷幕下,用冷静、客观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那段充满了罪恶和黑暗的历史。这样的“猫与鼠”的故事很难不引起读者的沉思。它让人们能够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对那个时代生活的人的经历、思想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做理性的思考。作品对社会、历史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揭露控斥了纳粹军国主义文化及英雄崇拜思想对人的奴役和毒化,并对人性进行了严厉的拷问,对今天人们的道德观,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自我判断具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Neuhaus,Volker: Schreiben gegen die verstreichende Zeit.Zu Leben und Werk von Günter Grass[M].Münch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7.
[2] (德)君特·格拉斯,著.猫与鼠:但泽三部曲之二[M].蔡鸿君,石沿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3,126-127,173.
[3] 冯亚琳.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 王佩莉.我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遗憾的[J].外国文艺,2000(1):67.
[5] 马娅.君特·格拉斯和《猫与鼠》[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15):75.
[6] 马娅.《猫与鼠》的象征意义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4(6): 140.
[7] 周红.“欲”的剥示——论《但泽三部曲·猫与鼠》中赋启蒙精神的象征意象[J].辽东学院学报,2006(1):51.
[8] 赵登荣.解读《猫与鼠》中的猫鼠游戏[J].国外文学,2011(4):46.
关键词:君特·格拉斯 《猫与鼠》 死亡游戏 社会历史 时代 人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41-02
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作为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其青少年时代恰逢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这一历史环境对他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若是出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谁若是像我一样,偶然活到了战争结束……那么,他的叙述线条就事先定好了,他没有选择题材的自由,在写作的时候有太多的死人在看着他。”[1]正是这样的民族责任感和良知决定了君特·格拉斯作品的大部分题材都是反映他所看到所经历的社会历史现实,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带人们一起回顾历史,以此来引发人们对于过去的反思以及对于人性的思考。
《猫与鼠》是《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述了二战爆发后不久,但泽(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一个原本善良的中学生马尔克,受纳粹英雄崇拜宣传的侵蚀、毒害,在集体的压力下走向毁灭的故事。处于青春期的马尔克因脖子上格外凸出的喉结引起了同学皮伦茨的注意。在皮伦茨看来,那喉结好似一只老鼠。他将一只猫按在马尔克的脖子上去捉那只“老鼠”。马尔克为了引开人们对他的喉结的注意,想方设法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甚至偷走了一名海军军官的铁十字勋章,结果被学校除名。后来他自愿应征入伍,因战绩卓著而获得了1枚铁十字勋章。功成名就的他一心想在母校作一次报告,恢复过去受损的名誉,却遭到了校长的拒绝。一气之下,他打了校长,然后逃上一条沉船,潜入密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这正如君特·格拉斯在《致中国读者》中所说的,是“一场带来死神的猫与鼠的游戏”。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反映出在集体的压力下一个孤独者的命运”。那么,游戏到底是怎样进行的?有哪些来自“猫”的压力导致了马尔克这只“鼠”的灭亡呢?
“集体压力”无疑来源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
当时正是二战时期,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再加上日耳曼民族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而来的军国主义思想,使得人人都对战争有异乎寻常的狂热。马尔克的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熟记各国武器装备的知识, 并称其为“学问”。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期,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马尔克一种错觉:大家都这样做,这是对的。此外,马尔克因其硕大的喉结而显得与众不同,且从小体弱多病,很多体育活动对他而言都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容易。这使得马尔克觉得自己处于边缘化。此时,为了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随大流做大家都做的事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家庭是人出生以后接触到的第一环境,必然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尔克的父亲是一位牺牲了的英雄,曾获得过一枚铁十字勋章,家人谈起他总是很崇敬。被人崇拜是每一个男孩子都渴望的,因此,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马尔克有成为父亲那样的英雄的想法就再自然不过了。此外,马尔克的妈妈和姨妈也非常崇拜英雄,热衷战争。“当马尔克一连串报出许多意大利轻巡洋舰的舰名时,他的姨妈兴奋得如同少女一样……”[2]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会使得成为英雄,被人崇拜的思想在马尔克的意识里形成,为他在学校里受英雄崇拜思想的毒害打下了基础。
马尔克另一个主要的生活环境——学校。学校里一个地点被强调了出来,即礼堂。在这里,举办了多次“英雄报告”。“英雄们”将战争描绘成游戏,把战争场面描绘成美丽的图画。在这些描述中,战争变得充满了正义。而校长克洛泽在每一次报告的开始或结束总会有一段推崇战争,推崇英雄的讲话,他曾说:“不拿你们的生命作代价,你们的生命将一文不值……”[2],鼓吹学生们到战场上去献身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教育”学生生命仅有的价值就在于为国而战,去牺牲。学校本应是传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而小说中的学校推崇的却是军国主义思想和英雄崇拜,学生们本应得到的关于道德,良知的教育被删去。在这一环境中,主人公原本在家庭生活中已经模糊形成的英雄崇拜和军国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强化。
在这样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背景下,因为喉结而被边缘化的马尔克,为了找到和周围世界的融入口,抛却自我道德偷走海军上尉的铁十字勋章,后来在战场一心为获得铁十字勋章奋力作战,把回校作一场“英雄报告”作为唯一追求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这样,一个以一只有形的黑猫被按到马尔克脖子上去捉“老鼠”为开端的,由纳粹军国主义和英雄崇拜这只无形的“猫”所操控的,步步诱“鼠”深入的游戏,最终以“鼠”的毁灭宣告结束。
从君特·格拉斯个人的生平可以看出,马尔克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君特·格拉斯也像马尔克一样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了法西斯的炮灰……《猫与鼠》这个故事虽是虚构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反映的却是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社会的真实画面,鲜活地再现了在纳粹军国主义和英雄崇拜思想的诱骗下,一代甚至几代人,尤其是青年人,丧失了自我道德、自我价值和自我判断的能力,被纳粹思想所侵蚀,所蛊惑,所蒙蔽的状态。主人公马尔克原本是个有良知和自我判断能力的少年,却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周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纳粹“有形猫”和“无形猫”所布下的陷阱,最终走向了毁灭。他在逃进密室前发出的感叹令人沉痛:“要是事先有人提醒我一下,结果绝不至于这样。”[2]然而跟马尔克一样经历被驯化,被诱骗,最终被毁灭的过程的绝不是少数人,而是当时大部分,甚至几乎是全部的人,因此,这样的提醒是不可能有的。人人都是受纳粹“猫”操纵的丧失了自我意识的“鼠”。
君特·格拉斯通过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将真实置于象征的帷幕下,用冷静、客观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那段充满了罪恶和黑暗的历史。这样的“猫与鼠”的故事很难不引起读者的沉思。它让人们能够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对那个时代生活的人的经历、思想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做理性的思考。作品对社会、历史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揭露控斥了纳粹军国主义文化及英雄崇拜思想对人的奴役和毒化,并对人性进行了严厉的拷问,对今天人们的道德观,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自我判断具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Neuhaus,Volker: Schreiben gegen die verstreichende Zeit.Zu Leben und Werk von Günter Grass[M].Münch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97.
[2] (德)君特·格拉斯,著.猫与鼠:但泽三部曲之二[M].蔡鸿君,石沿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3,126-127,173.
[3] 冯亚琳.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 王佩莉.我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遗憾的[J].外国文艺,2000(1):67.
[5] 马娅.君特·格拉斯和《猫与鼠》[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15):75.
[6] 马娅.《猫与鼠》的象征意义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4(6): 140.
[7] 周红.“欲”的剥示——论《但泽三部曲·猫与鼠》中赋启蒙精神的象征意象[J].辽东学院学报,2006(1):51.
[8] 赵登荣.解读《猫与鼠》中的猫鼠游戏[J].国外文学,201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