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莫名的窒息让我寝食不安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爸爸妈妈就向我灌输了不少严厉的家教。那时候,我最向往的就是爸妈不在身边时,我可以趴在窗台上,看窗外蓝蓝的天空,闻一闻清新的空气,听一听伙伴们的欢声笑语,感受一下明媚阳光下的天地。
  可每次刚刚夜幕降临,爸爸妈妈就如临大敌般地关好所有的窗户,早早把我哄上床之后,他们却往往不会立即睡觉,并且总会在床上弄出些声响来,吵得我也无法入睡。有好几次,我装着要上厕所经过他们的房间,想听听他们到底在说什么,更想看看他们不睡觉在那里忙些啥。可每一次,那房间里总是黑咕隆咚的看不明了,偶尔几个有月光的夜晚,透过门缝,我只朦胧地看到两个叽叽咕咕不知在干些什么的身影。
  更令我费解的是,多少次,我明明听见妈妈发出痛苦的声音,还夹杂着向爸爸求饶的断断续续的话语。可爸爸像是故意惩罚她一样,反而弄出更大更剧烈的声响来。我替妈妈感到委屈,我以为妈妈一定很恨爸爸,谁知道,妈妈好像忘了昨天晚上的一切样,第二天反而会对爸爸更好。
  我一直捉摸不透他们之间是怎么回事。我便把这件怪事告诉了成年的表姐。表姐刮了一下我的鼻子悄悄告诉我谁也少不了要这样,女人长大了就是要被男人欺侮的。真是这样吗?女人长大了就要被男人欺侮么?听了表姐的话,我的心里不由升起一股寒意。
  我读初二的一天,有个男同学神秘兮兮地给我递来个条子,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我非常爱你。如不反对,就装作别理我。”乍一看到这样的话,我刹时脸红心跳。有了这颗“定时炸弹”,我的心被搅拌得像一锅才开了的稀粥,有时甚至于有种憋气的感觉。我只好推开窗户,让清凉的晚风吹拂,期盼它能带走我的慌乱与烦忧。没想到,这种开窗后来竟渐渐习惯成自然,几乎每天晚上,我都会打开窗户,透透气,这样才能平复心态。
  高中毕业后,从一本书上我总算明白了男女在一起原来就是干那种肮脏勾当。一时间尴尬和一种深深的羞耻笼罩了我。我怕极了,而且很自责,尽量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事。更烦心的是,小时候看到的父母的场面不时重现在心里,让我愈加惶恐,每当此时,我总是习惯性地推开窗子,让晚风吹拂自己焦躁不安的心。而且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我不仅要开窗。还要打开灯才能睡得安稳,同时自己安慰自己:我没有干爸妈那种事,也绝不干爸妈那种事,让苍天作证,因为我是开着窗户睡觉的,别人可以看在眼里。看吧,我一个人老实地睡着,不像爸妈那样关上窗户去干丑事。如果关上窗户,那我就是学妈妈。
  慢慢地,我变得不如以前开朗自信了。渐渐变得寡言少语,不再与男孩来往。因为我认为,男女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迟早总会干一些令人所不耻的事来。我更弄不懂为什么女孩大了非要找婆家出嫁不可,难道不可以自己一个人过日子么?当然,我也从书本上接受了不少男女之事,可一想到那种事情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大脑就不自主地在不停地反抗:这种事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无论如何不能和自己结合起来!
  一个寒风呼啸很冷的晚上,我和男友少宏又见面了。我们去舞厅跳了舞,出来后发现天下起雪来。是暴雪,很大,我们无法回家,只得住旅店了。那家小旅店倒也干净整洁,可这栋旧房子的窗户全部用钉子封死了的。我躺在床上,总是睡不着,觉得自己就好像被关进死牢的囚犯一样,有一种生命将走到尽头的窒息的恐怖,不知什么时候,我已是气喘嘘嘘,上气不接下气了。我明白,再这样下去,自己会发疯的。实在忍受不了那种看不见外面的煎熬时,我竟用钥匙扣把玻璃起下两块来。
  正当我准备安心睡觉时,却传来少宏的叫喊和急促的敲门声。我打开门,少宏说:“你没事吧?我起夜时看见有个人影在撬你房间的窗户。”接下来,他就看到了被我放在桌子上的玻璃。在少宏疑虑的目光中,我不得以吐露了自己睡觉的秘密。经历过这件事后,少宏对我的态度有了改变,第二年他去了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转眼,我已经是28岁的大姑娘了,自从有了非敞开窗户睡觉不可的毛病后,谁要是把窗户关上,我就会在床上翻滚折腾,呼吸急促,好像供氧不足一样,严重时连神志都模糊不清。我知道这多多少少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便试着求医问药。可是。看了多少名医专家也把不准我得的是什么病。在心里,我也是多么渴望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渴望有份浓情来呵护自己敏感脆弱的心身。可是,有哪个男人能忍受我的开窗睡觉,让夫妻的私密生活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呢?
  心理专家点评:结合陈芸的故事,可以看出她的“闭窗恐怖症”的成因纯粹是青春期压抑的结果。“闭窗恐怖症”是场所恐怖症中的一种,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可查明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也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陈芸的闭窗恐怖症的发生与童年、青春期所受教育有密切关系。后者直接导致她在进入成年后具有情感幼稚、执拗刻板、退缩逃避的心理特征。由此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而淤积,内心的孤独无助和不安全感逐渐积累,最终出现惧怕和逃避的异常心理和反应举止。
  闭窗恐怖症的心理治疗首先是解释性心理治疗,通过医患交谈,引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然后通过认知领悟疗法引导并领悟潜存于心底的症结,对过去精神创伤和体验进行回忆和分析,去除把性看成是可耻的、肮脏的非正常心理,达到认知改变,删除其思维中不合理的观念。其次,可以采取转移注意,使自己从恐惧的对象上转移到与他无关的方面去,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接触恐惧物,通过系统脱敏最终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当然也可服用抗焦虑药辅助治疗,以期有更佳效果。
  
  责编 昕 莉
其他文献
我没有想到,原来我的每一步,都是瘦弱的母亲在推着我走。每一道坎坷。是母爱的潮水在抚平……  仿佛是一场梦。梦里,他说他急需一笔钱,生意上的一笔外债要打理。他的眉头拧着,好看的脸痛苦地扭曲。他的模样让我心痛。犹豫再三,我终于将手头图纸的复印件,高价卖给另一家公司。一月后,这家公司的新式服饰居然早于我公司上市。我也被毫不客气地解雇。他与我们所有的存款,却在一夜之间失踪。  我的心痉挛成麻花。我痛的不只
期刊
2002年5月,我从一所三流大学的新闻系毕业之后,使尽吃奶的力气才终于与位于武汉东湖路的一家报社签了聘用合同——我喜欢文字在笔下流淌的声音,所以我竭力想寻找一份与此有关的职业。  7月,我和其他应聘成功的新同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过程中,单位不提供午餐。我喜欢面食,所以一到中午就满大街地找面吃。有一天中午,我去水果湖一家叫做“李记”的牛肉面馆吃面,正好遇到新同事张宇——令我意外的是,他竟然
期刊
股市大热时,老婆一直跃跃欲试,不断对我旁敲侧击,想要投身股海。  这天,老婆串门回来,一脸的兴奋:“老公,你知道今天崔蓝蓝炒股赚了多少钱吗?”不等我回答,她已经自行抢答:“光今天一天就赚了四千多块!多牛呀!都快顶你一个月的工资了!”蓝蓝是老婆的“闺蜜”,不用说我也知道蓝蓝带给她的深刻影响。我的眼睛看着报纸,但能感觉到她的目光锁定在我的脸上——只要我稍一露出羡慕之色,她肯定马上就会提入市的事。可惜我
期刊
家居和女人的亲密关系,让人每次提及都会有戚戚的私密感,再没有什么能给女人如此真实自在的温存:飘香的厨房,温暖的卧室,承载着家人欢笑的客厅……尤其在这个充满了寒意的季节,所有的美好都会滋养着身心。但是,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也都和健康有关,而健康又和我们的环境、习惯、观念等等紧密相连。    翎子的经验:自制健康洗涤剂,把化学制剂请出橱柜    翎子结婚5年,和老公家务分工明确。老公炒得一手好菜,而翎子热
期刊
2007年9月18日清晨。北京警方接到举报:海淀某公园的一处长凳上发现一名女婴。蕾方赶去将孩子送往医院后。孩子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随即展开侦查,发现遗弃孩子的竟是她的亲生父亲。这位中关村的lT精英为了一段所谓“纯洁的婚外恋”,而将亲生骨肉抛弃。    隐婚男人迷恋婚外情    1998年9月,25岁的刘铭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进人海淀区中关村一网络公司做程序员。刘
期刊
忙碌的上班族往往匆忙打发一顿午餐。更多人是忽略午餐不吃。或草草解决。但是,一日三餐略过任何一餐不吃,都坏处不少,包括影响肠胃功能,饿过头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应付接下来的各种工作,长期下来营养失衡,更严重的甚至影响身体免疫功能。上班族,无论多忙,中午最好能留20分钟给自己。好好吃一餐饭,这也是为身体补足能量,让下午有更佳的工作效率。    准备燕麦片及奶粉    市面上的早餐麦片产品相当多,放
期刊
出身农村的我和英语老师的女儿结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我有种无法解脱的压抑。我希望她不要对我那么好,让我在家里能有放松的感觉。  与丁晓阳约在秋日的一个周末见面。约定的时间过了10分钟,他才提着公文包急匆匆地赶到茶楼。一见面他就连声道歉:“老婆非要我和她一起做例行大扫除,已经做了3个小时还没有要结束的征兆,我只好谎称要去见客户。”    我曾拒绝过她对我的好感    我出身于川北一个偏僻的小
期刊
张琼,现任亚商咨询CEO、泛亚投资公司CEO、亚商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者。    明天是新的一天    很多时候,成功是需要阐释的一件事。但当别人对张琼取得如此成绩而羡慕不已时,她只是说,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勤奋。  大学毕业后张琼进了律师事务所,之后,拿到了证券律师牌照,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证券执业律师。如果按部就班发展下去,,现在的她也许已经成了事务所合伙人,她从来就是个不安分的女子。  像
期刊
十年前,当欢快的歌曲《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唱遍大江南北时,人们很难想到,这首歌的歌词竟出自一个因病致残的人之手!在过去的岁月中。对生活充满憧憬的汪晓林一直卧病在床,虽然历经厄运,但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渴望。“痛并快乐着”成了他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    “木板人”的吟唱:“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汪晓林,1964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17岁时。他从黄梅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工作时被检查出患有肺
期刊
不寻常的“父子协议”    在郑州市陇海西路一个家属院,有这样一对“协议父子”。父亲叫周国安,今年90岁。儿子叫赵长善,今年55岁。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对父子没有血缘关系,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儿子则是从农村“租”来的。  赵长善仅有小学文化,来自河南长葛市的农村,父母早亡。赵长善育有两儿两女,1994年春,大女儿出嫁了。另外三个孩子都在读书,虽说家里有五六亩田地,但开销很大,日子非常拮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