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活动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围绕数学问题、数学现象的参与、体验、操作式学习行为。数学活动不同于讲授,也不同于预习等探究学习,通常是在已经完成了学习后(不绝对),对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体验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因为生动有趣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性直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素养发展。基于此,对如何组织好小学数学活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活动;小学教学
引言
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式。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表明,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學生数学学习效果不佳。
一、抛出引导问题
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经验水平来看,他们在独立进行数学活动的时候会遇到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不会对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二,不清楚活动目标。因为目标是教师拟订的,小学生并不能判断出活动的教育预期。这样,学生参与活动就会出现效率低和盲目性的问题,不知所措,且为了活动而活动,这使活动的教育作用被弱化。因而,教师需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方向,第一,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活动达到什么目标,第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活动指向目标。前一种比较生硬,有“任务感”,学生的心理上容易偏向消极,所以,通常是使用抛出问题的方法。而且,用问题引领学生活动,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教学方法,是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场景为基础,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便于学生践行学习主体性。所以,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突破过去单一的温故知新导入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法,立足多样的情境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时、分、秒”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在经历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早已与钟表进行了互动,初步地认知了时、分、秒。立足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老师创设了生活情境:“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这个新朋友,是大家都认识的。下面,只要大家猜对老师给出的谜语,就可以和这个新朋友见面了。你们想不想见一见这个新朋友呢?”在语言作用下,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老师把握时机地说出谜语:“圆圆的赛场上有三兄弟,大哥高高的,走得很快;二弟个子中等,大哥走一圈,才动一动。三弟个子最矮,也最懒,走起来慢悠悠。”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轻松地猜出是钟表。于是,老师直接展示一个钟表,通过与实物互动,认识“三兄弟”。如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但使得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主动地迁移生活经验,自主地与数学知识互动,促进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答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取材,选取合适的事例,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透彻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将知识灵活运用在生活中。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乘法与除法时,教师可以举例:“在做操时,每行站30人,正好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这样和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展开自主探究。此外,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让数学知识更形象、更有吸引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意义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生活入手,找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而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变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原型。例如教师在进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时,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同学,她叫妙妙,今天有一件特别高兴的事,就是她搬入了新家,大家有没有帮助过新家的经历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强生活联想)是这样子的,妙妙搬进了新家,她的新家的面积有150立方厘米,而家里的电视机体积有100立方米,装玩具的箱子则有80立方分米,家里的鱼缸有70立方厘米。老师想问大家,老师在形容妙妙家的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错误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其主要目标应该定位在对学生的素养、能力教育上。从数学活动的特征上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知识,都可以直接完成,即,只要教师注意在活动中融入一些趣味元素并切实围绕所学的数学知识去组织,激发兴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自然就会产生。素养能力教育通常不能通过课堂的讲授来落实,数学活动以其直观、感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应更多承担起培养素养能力的任务。因而,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应注意尽量采用比较开放的形式,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创新的空间,并保证活动具有一定的过程性。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重点不再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凤茹.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组织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0(24):85+87.
[2]刘忠岳.组织探究活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中),2019(12):178.
[3]郭丽花,邵艳华.组织探究活动,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J].中华少年,2019(34):51+5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活动;小学教学
引言
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式。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表明,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學生数学学习效果不佳。
一、抛出引导问题
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经验水平来看,他们在独立进行数学活动的时候会遇到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不会对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二,不清楚活动目标。因为目标是教师拟订的,小学生并不能判断出活动的教育预期。这样,学生参与活动就会出现效率低和盲目性的问题,不知所措,且为了活动而活动,这使活动的教育作用被弱化。因而,教师需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方向,第一,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活动达到什么目标,第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活动指向目标。前一种比较生硬,有“任务感”,学生的心理上容易偏向消极,所以,通常是使用抛出问题的方法。而且,用问题引领学生活动,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教学方法,是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场景为基础,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便于学生践行学习主体性。所以,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突破过去单一的温故知新导入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法,立足多样的情境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时、分、秒”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在经历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早已与钟表进行了互动,初步地认知了时、分、秒。立足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老师创设了生活情境:“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这个新朋友,是大家都认识的。下面,只要大家猜对老师给出的谜语,就可以和这个新朋友见面了。你们想不想见一见这个新朋友呢?”在语言作用下,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老师把握时机地说出谜语:“圆圆的赛场上有三兄弟,大哥高高的,走得很快;二弟个子中等,大哥走一圈,才动一动。三弟个子最矮,也最懒,走起来慢悠悠。”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轻松地猜出是钟表。于是,老师直接展示一个钟表,通过与实物互动,认识“三兄弟”。如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但使得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主动地迁移生活经验,自主地与数学知识互动,促进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答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取材,选取合适的事例,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透彻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将知识灵活运用在生活中。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乘法与除法时,教师可以举例:“在做操时,每行站30人,正好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这样和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展开自主探究。此外,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让数学知识更形象、更有吸引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数学意义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生活入手,找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而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变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原型。例如教师在进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时,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同学,她叫妙妙,今天有一件特别高兴的事,就是她搬入了新家,大家有没有帮助过新家的经历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强生活联想)是这样子的,妙妙搬进了新家,她的新家的面积有150立方厘米,而家里的电视机体积有100立方米,装玩具的箱子则有80立方分米,家里的鱼缸有70立方厘米。老师想问大家,老师在形容妙妙家的过程中是不是出现了错误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其主要目标应该定位在对学生的素养、能力教育上。从数学活动的特征上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巩固知识,都可以直接完成,即,只要教师注意在活动中融入一些趣味元素并切实围绕所学的数学知识去组织,激发兴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自然就会产生。素养能力教育通常不能通过课堂的讲授来落实,数学活动以其直观、感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应更多承担起培养素养能力的任务。因而,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应注意尽量采用比较开放的形式,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创新的空间,并保证活动具有一定的过程性。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重点不再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凤茹.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组织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0(24):85+87.
[2]刘忠岳.组织探究活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中),2019(12):178.
[3]郭丽花,邵艳华.组织探究活动,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J].中华少年,2019(34):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