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观察、访谈及发放问卷等探究路径,试着对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的一般特征和方式进行分析,来了解和分析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的利弊等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和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问题;对策
课题: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及分析——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级别:一般资助项目 种类:应用科学
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配额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94份,有效率为98.8%。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为男生50.%,女生43.5%;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5.1%,二年级25.5%,三年级25.1%,四年级24.3%。笔者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一、存在问题
1、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状况有待改善
在课堂上,“经常玩手机”以上占了总数60%,且“几乎都会玩”占10.6%,而没玩过只占11.6%。表明在课堂上,有60%左右的大学生把手机作为主角,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等只是配角或形式。所以我们需针对这些内在认知本质,从提升认识、礼仪教育等进行引导。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6.1%的学生认为玩手机会影响课堂学习,而且在243份选择“经常玩手机”的学生里面有177份,即72.8%表示会影响课堂学习;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或知道上课玩手机会影响课堂学习。造成这种现状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不够明确、对上课学习意义的理解偏差及学校、老师的引导力度等息息相关。
2、一半大学生群体存在手机依赖症
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在上课时收到短消息会忍不住掏出来看看或给予回复的占了80.5%;在去上课途中发现忘了带手机而选择马上回去拿或想办法叫同学帮忙带到教室的有20.6%,还有40.1%的同学表示有些失落;在“因手机没带在身上而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或甚至暴躁等情绪”、“一段时间手机没响就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地查看手机”、“出现手机响了的错觉”三题的答案中,我们发现都有65%左右表示“会有此类症状”,其中15%左右表示“程度深”,说明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里面是普遍的,但较严重的比例不大,所以改善起来还是不难,而且均有35%左右的学生表示“不会”,这也为需要改变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平凡的榜样。
3、普遍存在的不自信心理使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上更加依赖手机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会有用手机联系时可以侃侃而谈,但面对面时却无话可讲的情况”选择了“有”的占80.8%,其中且有60.2%的学生选择了“对多数人”,而余下的只有19.2%没有这种情况,说明了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自信心理,以及对现实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从而有意地去依赖手机,减少面对面交往的次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对自身未来的迷茫和自我能力的不清楚,使得他们普遍存在不自信心理。在这一方面,学校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积极做好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
4、不合理使用手机影响了人际交往
调查得出学生中“感到自己因玩手机而减少了与身边同学的交流,降低了现实人际能力”的有60.7%,其中有15.2%的表示感觉强烈;这些有感觉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经常玩手机”和“几乎都在玩”的学生,这表明不合理玩手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
5、大学生群体对手机使用的相关身心健康知识了解普遍较少、不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清楚在哪些情况下玩手机对身体特不好”及“对手机的辐射状况了解程度”两问题上,表示“很模糊”的都占了总数的一半;在“是否会存在使用手机后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或甚至恶心、精神不振等现象”中,表示“会”的占了总数的3/4,“不会”的只有1/4,;三题的结果显示都表明了大学生对该类知识的不重视,这些关于手机使用的辐射状况、卫生问题、时间问题、手机依赖症等等健康知识被大部分大学生所忽略。因此,宣传手机使用的相关知识对于保护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很是重要。
二、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中得出,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于寂寞感、不自信、渴望情感、迷茫、无目标等原因才产生以上问题,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根据这些原因探索出新模式,努力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1、从手机本身:开设专题讲座,并多方位宣传手机的利弊,使学生合理定位手机;并又借助手机新平台,构建新管理、引导机制
所以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定期开设“健康手机使用”专题讲座系列,宣传、讲解手机合理使用知识,手机依赖症的产生、改善,手机对学习、生活等的影响,手机与身体健康问题......;②、多方位宣传手机的利弊,在课堂、课外活动中、知识比赛中、生活辅导中等都适当地宣传手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③、借助手机新平台,构建新的管理或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新平台的新作用、新功能。
2、从大学生心理:掌握大学生心理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自信心;认真落实“大学生成才规划”,使学生对自身和手机有良好的定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手机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四大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第三,认真落实大学生成才规划建设,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给自我人生定位。第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正面或侧面的引导与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使用手机的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对自身和手机有充分而良好的定位。
3、从课堂:创建、推进“优秀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为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学校需:一、创造、推进、持续“优秀课堂”文化,制定、实行相关规章制度。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在教室、食堂、寝室楼等人员集中的海报栏开展“不将手机带入课堂”等倡议活动;联合学校优秀学生,在各个方面给予榜样学习等。在创建之初,要以纪为重;在形成之后,将重心转移为以仁为要;在整个过程中,都以人之实际为中心。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任课老师在课堂上:首先,需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引领学生逐层思考,不能偏离学习的主题;第三,合理的时间安排,教学的几个环节按照时间分配好,重难点突出;第四,要基于学生巩固和反馈的余地,以便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从校园环境: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学习班和学习场地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之余,我们可以借助图书馆,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有感等学习活动;借助体育场所,开展风筝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借助校园草坪,开展真心话大冒险、猜猜猜等趣味游戏......总之,我们可以借助所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及人际交往。
5、从社会实践:把握大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增加各类社会实践机会,扩充社会经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8.3%的大学生都希望和愿意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以便为不久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一项工程来做,出台系统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计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是重要的。更具体的讲,就是:①、把握大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加强引导,转变学生社会实践观念,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实效;②、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及减少玩手机的时间;③、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赞助和企事业的支持;④、积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以专业、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主题的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⑤、加強与学生的沟通,给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贴心指导,及全程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簇[N].中国教育报,2003-11-23.
[2]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J].青年研究,2003,(5).
[3]王海等.手机短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焦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8-26.
[5]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3).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问题;对策
课题: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及分析——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级别:一般资助项目 种类:应用科学
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配额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94份,有效率为98.8%。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为男生50.%,女生43.5%;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5.1%,二年级25.5%,三年级25.1%,四年级24.3%。笔者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一、存在问题
1、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状况有待改善
在课堂上,“经常玩手机”以上占了总数60%,且“几乎都会玩”占10.6%,而没玩过只占11.6%。表明在课堂上,有60%左右的大学生把手机作为主角,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等只是配角或形式。所以我们需针对这些内在认知本质,从提升认识、礼仪教育等进行引导。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6.1%的学生认为玩手机会影响课堂学习,而且在243份选择“经常玩手机”的学生里面有177份,即72.8%表示会影响课堂学习;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或知道上课玩手机会影响课堂学习。造成这种现状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不够明确、对上课学习意义的理解偏差及学校、老师的引导力度等息息相关。
2、一半大学生群体存在手机依赖症
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在上课时收到短消息会忍不住掏出来看看或给予回复的占了80.5%;在去上课途中发现忘了带手机而选择马上回去拿或想办法叫同学帮忙带到教室的有20.6%,还有40.1%的同学表示有些失落;在“因手机没带在身上而出现缺乏安全感、焦虑、或甚至暴躁等情绪”、“一段时间手机没响就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地查看手机”、“出现手机响了的错觉”三题的答案中,我们发现都有65%左右表示“会有此类症状”,其中15%左右表示“程度深”,说明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里面是普遍的,但较严重的比例不大,所以改善起来还是不难,而且均有35%左右的学生表示“不会”,这也为需要改变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平凡的榜样。
3、普遍存在的不自信心理使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上更加依赖手机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会有用手机联系时可以侃侃而谈,但面对面时却无话可讲的情况”选择了“有”的占80.8%,其中且有60.2%的学生选择了“对多数人”,而余下的只有19.2%没有这种情况,说明了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自信心理,以及对现实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从而有意地去依赖手机,减少面对面交往的次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对自身未来的迷茫和自我能力的不清楚,使得他们普遍存在不自信心理。在这一方面,学校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积极做好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
4、不合理使用手机影响了人际交往
调查得出学生中“感到自己因玩手机而减少了与身边同学的交流,降低了现实人际能力”的有60.7%,其中有15.2%的表示感觉强烈;这些有感觉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经常玩手机”和“几乎都在玩”的学生,这表明不合理玩手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
5、大学生群体对手机使用的相关身心健康知识了解普遍较少、不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清楚在哪些情况下玩手机对身体特不好”及“对手机的辐射状况了解程度”两问题上,表示“很模糊”的都占了总数的一半;在“是否会存在使用手机后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或甚至恶心、精神不振等现象”中,表示“会”的占了总数的3/4,“不会”的只有1/4,;三题的结果显示都表明了大学生对该类知识的不重视,这些关于手机使用的辐射状况、卫生问题、时间问题、手机依赖症等等健康知识被大部分大学生所忽略。因此,宣传手机使用的相关知识对于保护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很是重要。
二、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中得出,大学生群体主要是由于寂寞感、不自信、渴望情感、迷茫、无目标等原因才产生以上问题,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根据这些原因探索出新模式,努力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1、从手机本身:开设专题讲座,并多方位宣传手机的利弊,使学生合理定位手机;并又借助手机新平台,构建新管理、引导机制
所以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定期开设“健康手机使用”专题讲座系列,宣传、讲解手机合理使用知识,手机依赖症的产生、改善,手机对学习、生活等的影响,手机与身体健康问题......;②、多方位宣传手机的利弊,在课堂、课外活动中、知识比赛中、生活辅导中等都适当地宣传手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③、借助手机新平台,构建新的管理或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新平台的新作用、新功能。
2、从大学生心理:掌握大学生心理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自信心;认真落实“大学生成才规划”,使学生对自身和手机有良好的定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手机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四大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第三,认真落实大学生成才规划建设,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给自我人生定位。第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正面或侧面的引导与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使用手机的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对自身和手机有充分而良好的定位。
3、从课堂:创建、推进“优秀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为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学校需:一、创造、推进、持续“优秀课堂”文化,制定、实行相关规章制度。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在教室、食堂、寝室楼等人员集中的海报栏开展“不将手机带入课堂”等倡议活动;联合学校优秀学生,在各个方面给予榜样学习等。在创建之初,要以纪为重;在形成之后,将重心转移为以仁为要;在整个过程中,都以人之实际为中心。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任课老师在课堂上:首先,需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引领学生逐层思考,不能偏离学习的主题;第三,合理的时间安排,教学的几个环节按照时间分配好,重难点突出;第四,要基于学生巩固和反馈的余地,以便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从校园环境: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学习班和学习场地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之余,我们可以借助图书馆,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有感等学习活动;借助体育场所,开展风筝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借助校园草坪,开展真心话大冒险、猜猜猜等趣味游戏......总之,我们可以借助所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及人际交往。
5、从社会实践:把握大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增加各类社会实践机会,扩充社会经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8.3%的大学生都希望和愿意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以便为不久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一项工程来做,出台系统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计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是重要的。更具体的讲,就是:①、把握大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加强引导,转变学生社会实践观念,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实效;②、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及减少玩手机的时间;③、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赞助和企事业的支持;④、积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以专业、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主题的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⑤、加強与学生的沟通,给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贴心指导,及全程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簇[N].中国教育报,2003-11-23.
[2]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J].青年研究,2003,(5).
[3]王海等.手机短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焦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8-26.
[5]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