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课标所倡导的非接受式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对于注重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而言,该教学法可以有效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故成为新课改形式下受到重视的教学方式。本文以离子晶体的教学为例简要探讨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心得
概括来说,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课标所倡导的非接受式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由于它符合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故在近些年愈受重视。而对于注重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法无疑更具使用价值。以下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对此该教学法的应用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毫无疑问,学生任务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组织核心,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观关系着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习任务应基于课本上的知识呈现方式设计为一组若干个,表述清晰,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引,便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也便于教师在学生完成每个任务后与学生及时互动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成果进行针对性教学。值得指出的是,新课改后人教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思路,几乎每一节中都设置有若干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栏目,其主要目的即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和机会,那原本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因此任务设计依循于教材思路是基本原则,此外还应充分地利用课后习题,例如例如人教版选修三离子晶体部分的教学,进而将任务设计如下:
任務一:先独立思考,完成课本79页的科学探究,而后组内对照成果,通过讨论交流达成一致,形成一份规范清晰的答案。
任务二:基于任务一中的成果,理解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的概念与内涵,而后组内利用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材料制作NaCl和CaF2的晶胞模型,结合模型说明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
任务三:阅读课本79页的科学视野,组内合作,利用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材料分别制作碳酸盐中的二价阳离子M2+、碳酸根离子、OM分子以及CO2分子的模型,并用以演示碳酸盐的热分解过程。
任务四:组内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课本82页习题中的1—5题,形成一份清晰规范的答案,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可以看到,学习任务的设计并非如很多教师想象得那样“花哨”,更不可脱离教材而追求所谓“新意”,某种意义上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合理融入一系列任务之中,从而便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下面来探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学习任务所起到的作用。
二、课上的具体实施
课上引出课题并给将学生分好组后,即可展开正式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出示任务一,让学生按照任务中的表述去进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则深入学生中间,全场巡视,督促各小组内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综合考虑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及课堂总体进度,适时宣布任务一阶段结束,然后根据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该任务阶段的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切实理解配位数的概念(可以结合模型来强调),为紧接着任务二的探索奠定基础。待无问题后即出示任务二,该阶段的教学重点讲清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并结合模型强调其如何决定离子晶体的结构,以使学生切实理解。
而后依次出示任务三和任务四,教学过程与前相同。这样,通过逐一出示任务、完成任务、讲解任务,步步为营的完成教学活动。在任务三阶段,从注重从几种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和阳离子半径的观众寻找规律,然后演示碳酸钠的热分解示意图,突出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分析的结果。任务四阶段主要是习题讲评,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查漏补缺,对于学生出错或解答不完善的地方给予特别强调。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较好地彰显了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在优势。
综上,本文以离子晶体的教学为离较为具体地探讨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得越来越受重视,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法,必将展现出愈来愈大的价值和优势。一线教师应给予其足够重视,并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和总结其运用之道。本文抛砖引玉,尚望同仁指教。
参考文献
[1]安春艳. 高中化学教学任务驱动研究[J]. 高考, 2013(1):63-63.
[2]葛晓亚. 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优化设计策略探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17).
[3]陆兆芳. 高中化学课堂“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探究[J]. 高中数理化, 2012(14):56-57.
关键词:高中化学;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心得
概括来说,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课标所倡导的非接受式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由于它符合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故在近些年愈受重视。而对于注重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而言,这种教学法无疑更具使用价值。以下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对此该教学法的应用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毫无疑问,学生任务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组织核心,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观关系着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习任务应基于课本上的知识呈现方式设计为一组若干个,表述清晰,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引,便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也便于教师在学生完成每个任务后与学生及时互动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成果进行针对性教学。值得指出的是,新课改后人教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思路,几乎每一节中都设置有若干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栏目,其主要目的即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和机会,那原本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因此任务设计依循于教材思路是基本原则,此外还应充分地利用课后习题,例如例如人教版选修三离子晶体部分的教学,进而将任务设计如下:
任務一:先独立思考,完成课本79页的科学探究,而后组内对照成果,通过讨论交流达成一致,形成一份规范清晰的答案。
任务二:基于任务一中的成果,理解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的概念与内涵,而后组内利用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材料制作NaCl和CaF2的晶胞模型,结合模型说明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
任务三:阅读课本79页的科学视野,组内合作,利用老师下发到组内的材料分别制作碳酸盐中的二价阳离子M2+、碳酸根离子、OM分子以及CO2分子的模型,并用以演示碳酸盐的热分解过程。
任务四:组内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课本82页习题中的1—5题,形成一份清晰规范的答案,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可以看到,学习任务的设计并非如很多教师想象得那样“花哨”,更不可脱离教材而追求所谓“新意”,某种意义上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合理融入一系列任务之中,从而便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下面来探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学习任务所起到的作用。
二、课上的具体实施
课上引出课题并给将学生分好组后,即可展开正式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出示任务一,让学生按照任务中的表述去进行。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则深入学生中间,全场巡视,督促各小组内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综合考虑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及课堂总体进度,适时宣布任务一阶段结束,然后根据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该任务阶段的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切实理解配位数的概念(可以结合模型来强调),为紧接着任务二的探索奠定基础。待无问题后即出示任务二,该阶段的教学重点讲清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并结合模型强调其如何决定离子晶体的结构,以使学生切实理解。
而后依次出示任务三和任务四,教学过程与前相同。这样,通过逐一出示任务、完成任务、讲解任务,步步为营的完成教学活动。在任务三阶段,从注重从几种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和阳离子半径的观众寻找规律,然后演示碳酸钠的热分解示意图,突出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分析的结果。任务四阶段主要是习题讲评,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查漏补缺,对于学生出错或解答不完善的地方给予特别强调。显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较好地彰显了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在优势。
综上,本文以离子晶体的教学为离较为具体地探讨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得越来越受重视,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法,必将展现出愈来愈大的价值和优势。一线教师应给予其足够重视,并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和总结其运用之道。本文抛砖引玉,尚望同仁指教。
参考文献
[1]安春艳. 高中化学教学任务驱动研究[J]. 高考, 2013(1):63-63.
[2]葛晓亚. 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优化设计策略探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17).
[3]陆兆芳. 高中化学课堂“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探究[J]. 高中数理化, 2012(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