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面对的学生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趣味,很可能正在于没有一种教育学能告诉我们,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
  反思从教之初的工作失误,往往是操之过急,总以为学生出的问题和犯的错误,都是教师的责任;我所忽略的,是每个学生都在思想,而我作为教师,没弄清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后来逐渐认识到,我只是学生十多年成长路上遇到的一名教师,我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学生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成为了解他们的人。
  了解学生,是教师要履行的教育职责;如何了解学生,则是对教师知识和智慧的检验。那些年,下午放学很早,学生会找到办公室来和我说话;我总是很愉快地放下手中的事接待他们,从来没有说“我忙,你明天再来吧”。因为我想到,他(或她)是鼓起勇气才来找我倾诉的;也许和我谈过后,今晚他会放心睡一个好觉,会获得愉快,或许会兴奋地把和老师的谈话写进日记,甚至会和同学分享,会向父母炫耀“我和王老师聊天的”……而我手上的这些事,晚上迟点睡就能做完。那种和学生经常沟通的做法,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教师在工作了较长一段时间后,仍然不愿意接触学生,不想了解学生。我常想,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状态,学生疏远老师,他们也会疏远知识与文明,我们的教育将没有什么价值。
  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厌倦学习?为什么他的学习状态会时起时落?他的兴趣究竟在哪些事上?他的周围有什么样的人在影响他?他的心里是否怀有某种恐惧?……做教师的不去探究,就可能失去最佳的教育机会。
  很多学生的经历值得一说。有个学生从高一下起,学习一蹶不振,无论家长如何焦急,她就是“爬不起来”。学校没有排过名次,但该生不断埋怨“考错学校了”,说如果留在原先的学校,不一定会这样落后的。的确有所谓的“宁为鸡头,不做牛尾”的说法。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初中比较顺利,考进重点中学,他失去了原先的学习优势,没有了教师的特殊关照,也没有人夸他了,这时就很容易“滑下去”。所以,每遇招生咨询,或是对高一新生讲话时,我一定要把这种现象说给大家听——你说准了他的心思,他有了心理准备,或许能少去一些困难。但我也发现另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名校,也不论在什么“层次”的班级,他都能“始终徘徊在中等”。我常发现这种类型的学生,任你批评他“平庸”、“不思进取”,他都无动于衷。其实,“安于现状”,“易于满足”,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其间乐趣无穷,根本没有必要去指责。
  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也就大致能了解他成长中发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传统的说法“传道受业解惑”,其实韩愈说的是“经师”。而基础教育是普通的国民教育,学生处于“开蒙”阶段,更由于社会的影响,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以前看到人们回忆某位教师,说“他改变了我的一生”“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觉得极其神奇。我做教师后,也得到过这样的称赞,我没有发晕,反思所作所为,觉得自己并没有那样神奇。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很平常——也许是那孩子运气不好,此前他懵懂无知,竟以为没有遇到一个令他信服的教师,也就是在他迷惑之时,在他消极之时,在他准备放弃之时,甚至是在他感到绝望之时,我无意间的一句话启发,或是用了一两个小时倾听,或是和他一同感慨,甚至是和他一起宣泄——就这么简单。为什么?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朋友去了解,而未必要去考虑什么“教育”,在平等的相处中,学生进步了。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 吴 非)
其他文献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鸡肋: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  真正对鸡肋这个词语有所了解是从前看三国杨修故事开始的。这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曹操)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刘)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