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的建立及其与明朝的关系略述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朝是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藏传佛教最重要的一派格鲁派在此时创立。在宗喀巴的领导及帕竹政权支持下,格鲁派形成了以四大寺为主的寺院集团,初步确立了其最高领袖达赖喇嘛的活佛转世系统,并受到了明政府的关注及册封。虽然此时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权威地位还未稳固,政教合一的地位还未建立,但已经与蒙古势力和中央政府取得了联系,为以后五世达赖的掌握政权初步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格鲁派;建立发展;明朝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派,本名“甘丹寺派”,简称“噶鲁派”,音变为“格鲁派”,藏文意为善规派,又因僧众着黄色僧帽,也称黄教。格鲁派十五世纪时由宗喀巴创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派,但却是发展最快,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派。随着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的努力弘法,新兴的格鲁派在噶当派的基础上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的庞大的寺院集团,并确立了达赖喇嘛活佛转世制度,最终在蒙古人的支持及中央的认可下获得了藏传佛教霸主地位。可以说,明代格鲁派的创立发展,既是一个新教派的强大之路,也是藏传佛教由颓丧走向繁荣的复兴之旅。
  一、宗喀巴的改革与格鲁派的创建
  一般认为,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举办传祈愿大法会,及随后甘丹寺的建成为格鲁创派之标志。在这之前,宗喀巴在参学勤修的基础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宗喀巴游历前后藏,遍学名师,立宗辨说,同时勤加著述,广收门徒,同时与地方政权取得联系,积极开展宗教整顿活动,社会声望一步步提高,为其创立教派打下了坚实基础。
  1.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宗喀巴1357年出生于青海宗喀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其父鲁布木格为元末地方官员达鲁花赤。三岁时,嘎玛噶举黑帽系活佛乳必多吉受召进京,途径西宁,为其授居士戒。七岁时,入甲琼寺拜当地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为师,受沙弥戒,学显教经纶十年,为其日后的深造打下了深厚基础。十六岁(1372年)宗喀巴依例入藏深造,至29岁(1385年)受比丘戒。这数十年间,宗喀巴先后游学噶当寺各著名寺院,依止仁达瓦等各派高僧学习显教经纶。此后,又参师访友,系统学习密教经典。至43岁(1399年)时,宗喀巴思想逐渐成熟,他以噶当派教义教规为基础,同时又吸收萨迦、噶举等派思想,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此后,在继续参学的同时,宗喀巴也逐渐开始其宗教活动。
  宗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藏传佛教一个混乱颓丧的时代。元朝时萨迦派掌握政权,中央厚赏多封,僧人大多倾心政治、追名逐利。许多僧人不守戒律,生活糜烂,在僧俗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宗喀巴有感于此,决心挽回藏土佛教的纯净。于是,在其思想体系逐渐成熟之时,宗喀巴也开始着手整顿西藏佛教。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倡戒律、僧人建立寺庙制度、修复古寺、创办讲经法会、规范修学次第等。戒律方面,早在1388年时,宗喀巴就改戴黄色僧帽,以示重视戒律。《土观宗派源流》中说“因过去持律大德均戴黄色帽,宗喀巴大师重振戒律,为了表示这种缘起,也将僧帽染做黄色,与持律古德成为一致。”宗喀巴从自身做起,严守戒律,并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不论大小乘僧人,还是显密各宗都应该严格遵守比丘戒,此外,还制定了一些寺院组织制度和僧人生活准则;修复古寺,则为宗喀巴赢得了声誉,如1393年夏,宗喀巴师徒九人曾前往朝拜十世纪古寺精其寺,该寺中有一尊著名的弥勒铜像,但寺庙久已破败不堪,宗喀巴劝化阿喀宗宗本父子出资修缮寺庙,并亲自担负殿堂的彩绘费用;举办讲经法会则进一步扩大了宗喀巴的影响和声望,如1397年在饶种寺举行讲经法会,1399年在精其寺举行祈愿法会等。规范修学次第则改变了当时藏传佛教界杂乱无序、轻显重密的不正学风。1401—1408年,宗喀巴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宗十四根本法》、《中论广释》、《辩不了义》等八部著作,系统阐述了修习次第,中观正见等,构建起了自己一套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
  宗喀巴的这些措施,使当时的西藏佛教面貌焕然一新。宗喀巴师徒带头严守戒律,专心治学,赢得了僧俗两界的欢迎和好感,威望迅速提升。1409年拉萨正月祈愿大法会的召开,则使宗喀巴的威望达到了顶峰,成为藏传佛教界的第一号人物。会后随着甘丹寺的建成,格鲁派也宣告成立。
  二、格鲁派寺院集团的形成
  1409年,甘丹寺建成以后,格鲁派便告成立。此后,在帕竹政权的支持和宗喀巴弟子的努力下,以四大寺为代表的大量格鲁派寺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噶当派寺庙也纷纷改宗格鲁,由此,格鲁派遂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实力的寺院集团。
  1.四大寺的建立
  1409年拉萨祈愿大法会结束后,宗喀巴派弟子贾曹杰和扎巴坚赞创建格鲁派母寺甘丹寺。寺址在拉萨东五十里的旺古尔山旁,以帕竹属下贵族仁钦贝、仁钦伦布父子为主要施主,宗喀巴亲自前加持地基,建成后,又举行开光法会。于是,这个以宗喀巴为领袖的新教派就被称为“甘丹寺派”,后来简称音变为格鲁派。甘丹寺全名“喜足尊胜洲”,分两个扎仓(一说三个),寺庙建成后,宗喀巴以后便常驻这里,并任首任赤巴。以后甘丹赤巴由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历任,开创了由黄教最优秀高僧担任甘丹赤巴的传统,甘丹赤巴由此也便成为格鲁派宗教上的最高领袖。
  甘丹寺落成七年后,即1416年,宗喀巴弟子扎西贝丹以内邬宗宗本南咯桑布为施主,在拉萨西郊创建哲蚌寺。扎西贝丹出身富商之家,又与内邬宗宗本为要好朋友,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因此哲蚌寺建立后,许多贵族富商子弟都被送往哲蚌寺学经,规模和声誉渐渐超过甘丹、色拉两寺。哲蚌寺本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建寺之初即有七个扎仓,后来合并为四个扎仓,逐渐成为格鲁派最重要之寺庙。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洲”,于1418年由明封“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创建。他以明中央赏赐的大量资财为主,在帕竹属下的资助下,在拉萨北郊创建了色拉寺,间寺时有五个扎仓。至此,拉萨三大寺初具规模。   1447年,宗喀巴另一弟子根敦主在后藏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由此成为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宗教中心,以后又成为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
  2.寺院集团的形成
  随着四大寺的建立,许多属寺也随之建立。格鲁派重视师恩,各个寺庙之间彼此联系紧密,俨然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组织系统的寺院集团。1409年末,宗喀巴又作隐语诗宣布自己师承阿底峡,等于承认自己源出噶当派。事实上,宗喀巴早年学经主要也是依止噶当派教法,虽然也曾吸收萨迦、噶举教法,但其佛学思想主要在噶当派的基础上融汇发挥而成,所以当时格鲁派也被称作“新噶当派”。因此,当宗喀巴宣布自己学承噶当派之后,大量分散的噶当派寺院便先后改宗格鲁派,这又使格鲁派的实力大为增强。至此,在宗喀巴诸多弟子的努力下,格鲁派以庞大的寺院集团而成为西藏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达赖活佛系统的确立
  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的确立,是格鲁派发展史上的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蒙古势力和明中央的干预下确立的这一制度,使得格鲁派有了稳定持续的领袖传承,对于格鲁派获得政教两界的支持和中央政府的扶植,具有深远的意义。
  扎巴坚赞去世后,帕竹政权陷入内讧,走向衰微,其家臣仁蚌巴趁势崛起,逐渐控制了前后藏,并联合嘎玛噶举教派打压迫害格鲁派。处在危险中的格鲁派为保存教派势力,确保领导集团的稳固传承,也采用了活佛转世的方式。根敦主去世后一年出生的跟敦嘉措,当时已被认为视为是根敦主的转世。但达赖名号的出现,则始于索南嘉措。索南嘉措1543年出生于帕竹属下一个贵族家庭,被认为是跟敦嘉措的转世而被格鲁派上层喇嘛迎进哲蚌寺。索南嘉措出任格鲁派领袖前后,正是帕竹政权衰微,格鲁派风雨飘摇之际。嘎玛噶举与辛夏巴政权联合,处处打压排挤格鲁派,甚至曾禁止三大寺参加拉萨祈愿大法会长达二十年之久。为了打破敌对势力的封锁,寻找新的出路,索南嘉措便与在青海的土默特蒙古建立了联系。
  1578年,索南嘉措应邀来到青海,五月在仰华寺与土默特蒙古首领俺答汗会面。在这一历史性的会面中,俺答汗赠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这是“达赖喇嘛”称号的第一次出现,以后为索南嘉措这一系活佛转世系统一直采用。会面后,索南嘉措又通过俺答汗代贡方物,请求与明朝建立“贡赐关系”,以期受到明朝的保护和扶植。后又通过甘肃巡抚侯东莱致书张居正,正式与明廷建立关系。
  正是考虑到索南嘉措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明朝高度重视索南嘉措所代表的格鲁派实力。1587年,明中央特派官员在漠南蒙古正式册封前来参加俺答汗葬礼的索南嘉措“朵儿只唱”封号,并赐敕命,印信。“朵儿只唱”即俺答汗赠“瓦齐尔达赖”的藏语音译。明中央的这一册封,即代表着中央政府对俺答汗赠“达赖喇嘛”封号的认可。1588年,索南嘉措圆寂于进京觐见途中。格鲁派上层遂追认宗喀巴弟子根敦主为第一世达赖喇嘛,跟敦嘉措为第二世达赖喇嘛。并确认俺答汗之孙次年所生一子为索南嘉措转世灵童,1592年三大寺正式确认其为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并于1602年由蒙古军队护送入藏升座。1616年,明神宗还派遣专使索南罗追入藏册封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
  纵观明朝一代,在“多封众建,羁縻贡市”的政策指导下,明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和睦,联系紧密。虽然中央从未用兵,但西藏地方无不倾心内附。不论是各地方政权,还是各大教派,都以能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扶植为幸。格鲁派正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明朝的关系,争取明中央的扶植,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藏传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派,并为其后与清朝建立关系,建立蒙藏联合政权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2]本书编写组,藏族简史 [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3]顾祖成.明清治藏史要[M].齐鲁书社,1999.
  [4]土观·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祥(1992-),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大学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藏传佛教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节俭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个人道德规范,同时也是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体现。在分封制崩溃、井田制解体、思想文化开放的社会儒家节俭思想得以诞生,先秦儒家极其重视节俭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出一些列关于节俭的观点,反思儒家节俭思想对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增强国家的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儒家;节俭;欲望;秩序  一、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社会背景  1.分封制崩溃 
期刊
摘 要: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城市地下管线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中,需要采用科学管理方法跟进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文章从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现状入手,剖析了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管线;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可称之为
期刊
摘 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发挥和运用,对于我们自身的建设,社会的实践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梳理和发掘《论语》中的中庸思想,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需要,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论语》;中庸;不偏不倚  一直以来,被奉为“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论语》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
期刊
摘 要:《伊利亚特》作为古希腊最著名的作品《荷马史诗》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作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它们经过一代代地口头流传,不断得到丰富加工。特洛伊战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但神话和史诗却把它神化了。而阿喀琉斯作为一个人性丰满、英明远扬的“人化”英雄,又将人本主义精神对人的全部属性本身的肯定发扬光大。在荷马史诗中神人同形同性将内求善与外求美相结合,让神多了人的色彩。  关键词:神化 ;人化;《伊利亚特》 
期刊
多年前,《美国自由的故事》[1]一书的中文版进入中国。也是因此之缘故,美国学者埃里克·方纳教授为学界所熟知。如今他的又一部大作《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以下简称《给我自由》)来到中国,再次引起了我国学界的持续关注。[2]根据本书译者王希教授介绍,自该书2004年问世以来为600多所美国高校作为教材使用。有鉴于此,探究这样一部经典学术名著,无论从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来说,对于我们的美国政治史、社会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可谓一字千金。抒情性是诗歌最本质的艺术特征。然而因为诗歌高度概括和语言精炼等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的教学实践中,领悟诗人的情感往往成为一个公认的重点和难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探索怎样挖掘诗歌教学中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挖掘;诗歌教学;思想;情感教育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
期刊
最近跟一位福建省平和县芦溪籍的朋友聊起王阳明,他提到当年王阳明当年(1517年)赣南剿匪,剿灭漳南匪患后,为使本地长治久安,凑清朝廷获批建立平和县,建县时本来是想将县城设在芦溪漳汀的。有这回事吗?有何根据?过去也常听人提出类似的疑问,小溪在明朝时无论在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都要比九峰有优势,为何不将平和县城设在小溪而设在九峰(原来叫河头大洋陂)?  前阵子还听到一位朋友讲起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当年
期刊
摘 要:民国时期,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与制度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离婚被赋予了理论上的自由。但是妇女离婚仍面临种种事实上的不自由。本文以《妇女杂志》为中心,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同时与法律史结合,试图从法律的限制、家庭的羁绊、经济与生活的约束、道德的谴责,说明妇女在离婚中面临的种种不自由。  关键词:《妇女杂志》;民国妇女;离婚;不自由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从来没有“离婚”一说,只有男子对女子的“七
期刊
《古诗十九首》的名字及其诗歌首见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一般认为是东汉中后期无名氏文人的作品。马茂元先生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他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足见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之高。不仅如此,一千多年来,它倍受历代诗论家的崇高评价。梁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评之“惊心动魄,一字千斤”;明谭元
期刊
摘 要:所有的建筑现象都是一定观念的反映,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出古人丰富的思想, 中国建筑正脊两端的鸱尾,其最初的命名或许是我国先民远古崇拜的遗留。  关键词:建筑;鸱尾  众所周知,我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构为主。木制骨架的构成特征使得顶部的屋脊形成坡度,坡度会导致瓦片下滑,建筑师于是在交梁上用铁钉进行固定。为了防止铁钉受到雨雪侵蚀,又在其外部覆盖以动物形象的琉璃构件。这些构件被称为吻兽、垂兽、戗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