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KAIIO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认知加工角度,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因此,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性,培养学生以阅读、思考、表达为基本能力的学习能力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在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通过领会教材文本、时事热点,创设梯度问题和优质辩题,关注口语表达、文本体现、行动外化,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实现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指出,从认知加工角度,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因此,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性,培养学生以阅读、思考、表达为基本能力的学习能力对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对教材文本理论的深度阅读、理解和领会,提取学科相关的有效信息,把个人生活经验与教材理论、时事热点的融合与重构,是新的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阅读范围不仅包含法治课程教材,还包括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情境素材和课外的时事热点。
  (一)领会教材文本
  教材是依据教育目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要求而编定的核心学习资料,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的教学准备需要立足教材文本,学生的学习亦离不开教材。法治学科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回归生活”作为理论基础,在设计中,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做了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新颖,活动形式多样。
  有效的阅读教材对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能引起情境共鸣,《探究与分享》栏目能形成思维碰撞,《拓展空间》《相关链接》栏目能扩展知识视野。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教材的时间,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知识,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理清关键概念,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形成新旧知识的碰撞。
  (二)审视时事热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一门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活动型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程教材之外,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事资料,聚焦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民生事件。通过对时事热点与民生事件的关注,学生不仅能快速建立起其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有效链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学业质量测试中,对于试题中的情境材料也更熟悉,更能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养成阅读时事、关注生活热点的好习惯,以学科知识的角度审视现实的矛盾冲突与热点事件,对于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结合法治学科特性,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在充分阅读教材文本与课外时事热点基础上,做出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思政学科价值观引领作用,还要善于提供有利于学生思维成长的机会。
  (一)创境设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情境问题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情境问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实情境下建构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应该依托教材文本资料,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选取符合教学主题的情境材料,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情境问题。
  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笔者从学生的身边事出发,呈现了每天校门口堵车的图片和学校政教处统计的我校师生来校方式统计图,引出上下学校门口拥堵问题。随后,出示值周教师给某班学生家长违规停车扣分单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是否赞同学校的做法”,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站在不同利益角度阐述观点,发言踊跃。宽泛的问题设计,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让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而聚焦贴合学生生活场景,从现实出发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深度思考,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关注生活问题、增强公共参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设辩题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依托适切情境创设辩题。学生自发形成正反双方,开展观点的辩论。当然,辩题的选择与设计很重要,需要教师有效选择情境,精心设计。只有好的辩题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有道德的提升。通常好的辩題设计,需要服务教学的重难点,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设置思维冲突的两难性问题。
  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维护祖国统一”,在学习了一国两制相关知识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台湾现状的素材资料和各方对台湾问题的观点态度,基于此设计辩题“台湾问题是否应该通过武力方式解决”。正方从历史的维度、国家综合国力、台湾当局的态度、国外势力的干涉等角度认为应该用武力方式解决;反方从战争的消耗、民众的生计等角度认为应该采用和平方式统一。通过辩论,学生积极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体现在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上,也可以体现在书面表达上,还可以体现在行动上。
  (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简单关注教师是否完成了设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在与同伴交流、互动、分享中,观点得到了修正、补充和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当然,学生表达的机会和质量依托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引导追问,有深度的问题与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涌现,也可以助推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和高度。   (二)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工作的成效离不开学业能力的诊断,当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试题命制日益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聚焦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是否理解了,遇到问题情境能否有效分析,正确解决,语言的口头表达固然重要,但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学段主干考查学科,案例分析题等题型是常规的考查题型,学生能否通过书面语言规范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解决试题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九年级中考题:
  【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第十一条(部分):“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设问:有同学认为,我们是未成年人,年龄还小,犯罪与我们无关。请运用法律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评析该观点。评分标准如下:该同学观点错误,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1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原理1分)是否犯罪不以年龄为依据,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犯故意杀人等情节恶劣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结合材料1分)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正确做法1分)
  此类评析题有常规的答题规范,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要找到教材里蕴含的理论依据,再结合材料做分析阐述,从某种程度上说,构筑结构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表达能力。因此,学生要想在学业能力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必要的口头语言表达训练之外,常规纸面文本表达能力的提升也必不可少。
  (三)强化学生的行为选择
  语言的表达是对学习知识的内化过程,而行动的表达则是对学习知识的外化过程,是表达能力的最高呈现方式。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思政课程要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在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质决定了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生长,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价值判断、精神取向能否有效落地,最终还是看学生在行动上的表达,即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选择。
  如“走进《民法典》”教学中,笔者出示了“如何守护头顶的安全——高空抛物”的案例,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一,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其二,如何守护头顶的安全,找找《民法典》中的法律依据?其三,守护头顶的安全,我能做什么?通过高空抛物案例的呈现和《民法典》的学习,意在增强学生的尊法学法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能做什么”,进而使其用实际行动守护文明,捍卫法律。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本着教服务于学的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学生认知和学习的角度关注阅读、思考、表达三环节,加强对课程的思考、教材的研读和教学的设计,努力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三方面能力,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沈勤學.辩题教学的课堂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4).
  [3]路云.基于学科思维能力下的思辨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4).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其功能是创造虚拟环境。高校开展思政课VR实践教学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何将VR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式方法。为此,探索思政课VR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确立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由于这一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故而,反思并解决这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将有助于推进VR实践教学深入开展,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摘要: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教师用整体、连续的视角理解教材,合理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教学中,教师要以研读教材促知识结构化,为深度学习提供保障;要以研究课堂促认知结构化,为深度学习提供实践支撑;要以研究学生促思维结构化,让知识成“串”, 让策略成“续”, 让结构成“系”,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结构化;深度学习;维度  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隶属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需要考虑学生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步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培育学生“五种关键能力”为目标,以“玩转摄影”项目学习活动为载体,从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个维度入手,按“关键能力的提炼设定—真实情境的项目设置—摄影关联的项目开展—项目成果的多元评价”的路径,构建“玩转摄影”项目学习活动的实践模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摄影教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有效地开展数学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又是一个怎样的建构过程?教师应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地开展概念教学?基于这两个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反思”的闭环式研究模式,研究了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的“是什么”的问题。  一、关注学习必要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摘要: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疫情,是最鲜活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引导学生立足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坚持理性思维、养成科学精神,依法行使权利、提升法治意识,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战“疫”资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在落实道德
早在公元5世纪,图形谱在音乐上就得到应用,这在我国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某些曲调的记录中有所体现。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体现了运用图形谱辅助音乐教学的方法。图形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是用点、线、符号、简单的图形或不同的颜色等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等要素的可视化形式,是通过以图识乐的方式帮助学生用联想建立起由音乐到图形、再到音乐的思维通道。这种由听觉到视觉
摘要: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以“情境+问题串”的基本编排方式呈现,基于此,教学中一般从学生熟悉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学习。教材中大量有趣、现实和富有挑战的情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教学中,我们要理清情境的属性和内涵,明晰教学价值;高效利用情境图,达成学习目标;发挥情境的教育价值,引领学习全过程。  关键词:
数学文化一般指的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故事、经验以及技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文化经验,创设数学文化的情境,强化数学文化的课外实践,创新数学文化的渗透方式。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文化经验  在引入数学文化时,教
黑山县第二幼儿园自开园以来,坚持探索早期阅读特色办园,开展早期阅读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打造内涵式发展的园本文化,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让游戏“浸润”孩子的生活,达到“润泽、启智、健心”的教育效果。  我园根据所处地域文化、生源、教师等实际优势,如“黑山阻击战”的红色文化传承;家长综合素质相对较高;青年教师团队学习性和研究性较强等早期阅读办园特色,我们确立了“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的特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