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实验全景播放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射飞船,不光是要把人送上去,还有就是要在太空这个环境中,进行多项科学试验。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共开展了8项在轨应用任务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在52件有效载荷设备中,有33件科学设备是首次上天。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 太空演好戏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是我国第一台实验性的微波遥感系统,也是神舟四号飞船有效载荷应用任务中的重头戏。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器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不受云、雷、雨的限制,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而且对土壤和植被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三种微波遥感器即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和雷达散射计在这项研究中担任“主角”,在太空上演一出出好戏。
  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探测土壤温度、降水、大气水汽含量、积雪、土壤成分、海面温度;还可以得到植被生长情况,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雷达高度计可获得海浪的有效波高、海洋环流等海洋动力学参数,对全球军事、自然灾害研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雷达散射计可以测量海面风速与风向,从而测到海面风场,可应用于海洋动力研究、海况预测及灾害监测等许多方面。
  这项应用任务将为我国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上的微波遥感有效载荷的研制,为全天候信息的获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看液滴在太空起舞
  
  神舟四号飞船有效载荷实验中,首次在长时间稳定的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空间微重力流体物理科学实验。这一实验如同在太空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舞会”。
  在太空中,不同大小的液滴摆脱了地球引力、浮力的羁绊,像一个个自由的“舞者”;“舞场”经过精心的设计,是一个有连续温差的硅油液;“舞者”将经历从冷到热的变化,依靠因温差产生的界面张力,在“舞场”中翩翩起舞,跳出专业上称作热毛细迁移的独有太空“舞步”。研究人员将利用自行设计的仪器将每一个“舞者”的每一个“舞步”精确记录下来,并传输回地面进行研究。
  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介绍说,在未来的空间材料加工、晶体掺杂、空间焊接、电泳过程中以及航天员生保系统等都会遇到液滴或气泡的迁移问题。空间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将为寻找空间气体、液体排出或是定向移动的方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建立基本的理论模型,解决太空生活的实际问题。
  
  小白鼠娇生惯养
  


  此次动物细胞的融合实验,采用的是小白鼠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据介绍,实验用的淋巴细胞是从纯种小白鼠的脾脏得到,这些纯种小白鼠,在饲养8周后,开始注入抗原进行免疫,三周为一周期,共注射四次抗体。这样,在小白鼠生长到17周到18周左右,在第三次注射抗原后5~7天内,从小白鼠尾静脉中取血,制备血清,血清中抗原达到一定量,就可以被用于细胞融合的解剖对象了。虽然这次实验只需要8只小白鼠,但为了完成这次实验,发射场的实验室内共有40只小白鼠等待献身,另外还有32只在上海备用。
  在发射中心的新家,为保证它们的安全,发射场的战士们24小时为它们“站岗放哨”。
  走进小白鼠生活的无菌实验室,马上会闻到一股怪怪的鱼腥味,令人不太习惯,但小白鼠的饲养条件格外讲究,它们生活在无菌环境中,所有笼子、笼具都经过消毒;它们的食物里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它们在上海喝的是无菌水,在发射场喝的是农夫矿泉水。小白鼠自己也非常爱干净,它们会集中在笼子的一边排泄,让自己休息的另一边保持清洁,垫在笼子里的木屑也被它们拉到干净的一侧。令人惊讶的是,一只小白鼠的饲养费每个月只有5元。
  据参试人员介绍,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繁殖,而骨髓瘤在体外可以无限繁殖,利用它们的各自优势进行细胞融合,将可以得到能够在体外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体,用以产生单克隆抗体。在地面,这两种细胞的地面融合率大约在10-4到10-5左右。神舟飞船在轨飞行时处于微重力的环境,进行细胞的融合,可以验证几年来进行的地基研究的结果,并力争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有所突破。
  
  飞船高度精定位
  
  天上飞行的飞船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为了配合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观测系统的实验,中国科学院首次进行了综合精密定轨实验,将在预定的定轨区域内的径向测量精度提高到2~3米,力争1米;这还将对国内低轨卫星轨道的精确测量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这次的精密定轨实验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再结合动力学和几何学的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以精确确定飞船的运行轨道。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仪器装在飞船内。这种方法可以实时获得飞船全球定位的观测数据,再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出最终数据。
  第二种方法是统一S波段测速测距系统,这是国际常规测轨手段之一,也是飞船上已有的手段。这种方法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测速精度较高。
  第三种方法是激光测距系统。科研人员在飞船的腹部装上激光反射镜,在飞船到达测控区内时,从地面发射出激光束,打到飞船的反射镜后反射回地面的接收设备,来测量飞船的在轨高度。这种方法在观测条件好的时候,可以获得厘米量级的测量精度,作为精密定轨的校验手段,来判断定轨结果的准确程度。
  
  为载人派出“太空哨兵”
  
  正如飞机的飞行安全会受到雷电、暴风、骤雨等大气天气条件的影响一样,飞船和航天员的运行安全也会受到太空中的“空间天气”的影响。
  神舟四号飞船将国内现有的各种用于空间环境探测的仪器都纳入到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中,装上了飞船,发挥其“太空哨兵”的作用,在飞船发射、运行、返回及留轨运行期间,进行实时空间环境监测,及时将“空间天气”情况通报给飞船控制管理人员,为未来载人打下基础。
  空间环境的探测仪器包括安装在附加段的高能质子重离子探测器、高能电子探测器、低能粒子探测器;安装在返回舱的固体径迹探测器,以及在神舟二号和神舟三号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大气密度探测器和大气成分探测器等。
  
  植物苗倍受呵护
  
  发射前夕,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发射基地的实验室里,按不同的时间段精心培育了8批次植物苗,这些植物苗分为两个品种。神舟四号飞船上用于植物融合的细胞就从它们之中提取。
  为了养好这些植物苗,实验室中安装了电脑定时开关器,根据它们最适宜生长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实时调控。
  这些植物苗被栽培在专门的营养 土壤中,喝的是蒸馏水,经过六周的生长,就可以从中提取细胞了。植物苗分成两个品种,提取的一号细胞被去掉细胞壁,与二号细胞在空间融合。为使空间实验用细胞有更强的活力,直到发射前两天,才从其中的一批生长时间为6周的植物苗中提取细胞。


  据参加该项目研究的科技人员介绍,之所以挑选这两种植物苗,是由于它们本身的细胞特征明显,并已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从陆地的实验结果看,一号植物开的是粉花,二号植物开的是黄花,将两种植物细胞融合后,再生植株开出的是黄花,但形状却和一号植物相同。
  由于细胞的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细胞的融合是一个难题。在微重力条件下,重力的沉降现象消失了,从理论上讲细胞更容易组合。
  融合后的细胞为细胞遗传物质的修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尤其在生物制药上有更深远的意义。
  
  电泳实验空间做
  
  与细胞融合实验正好相反,在神舟四号上第一次进行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是将生物样品利用电泳的方法分离提纯。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一周,“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提纯化实验”进行了最后一次地面电泳实验研究。实验用生物样品与太空飞行使用的是同一批样品,经过电泳实验分离提纯后,在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色素C分子与牛血红蛋白分子分离开,在透明的玻璃试管中分别呈现出淡黄色和淡粉色。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这次太空实验样品在太空连续分离时间设计为1小时。实验中,样品被分级收集并在太空中进行光电检测,检测仪器与陆地完全一致。
  据介绍,电泳的基本原理就是离子在外加电场下的迁移现象。由于各种离子在同一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陆地上进行的电泳实验,分子因重力影响而产生热扩散,使样品的分离效果大幅度降低。而在太空环境中的电泳实验,消除了重力的影响,样品的分离率大幅度提高。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德国都做过不少空间电泳实验。NASA和麦道公司曾联合在航天飞机上进行过七八次空间电泳实验,结果表明,提纯纯度比地面高出5倍。用这种方法对一些高纯度的生物材料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以及各种细胞的分离纯化,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基础的应用技术。
  我国首次在太空进行的电泳实验重在掌握空间电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主要目的是研究在微重力环境下有关电泳迁移率及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动态过程稳定控制,分辨率控制以及空间制药分离纯化设备的设计技术等问题。
  


  公用设备担重任
  
  神舟四号有效载荷中的公用设备与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相比几乎完全一致,只是根据神舟四号飞船上不同有效载荷和不同需求作了局部的适应性修改。据介绍,由于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分系统是有效载荷的支持系统,承担了有效载荷供配电、数据管理和传输等极其重要的任务,因此公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有效载荷任务的成败。
  在公用设备的系统设计中,对于主要数据通路和主要设备都采取双冗余备份,主设备万一出现故障,将进行系统重构,切换为备份设备工作,避免了单点失效,确保飞船上各项科学实验顺利进行。但从神舟二号和神舟三号在轨运行情况来看,公用设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主设备工作正常,到目前为止还从未使用备份设备工作。
  公用设备分系统由有效载荷电源、数据管理、数据传输和微重力测量子系统组成,为有效载荷提供了多项服务。公用设备将飞船上分散的有效载荷连接起来,构成相对独立的有效载荷系统,为有效载荷供配电和提供二次电源,进行有效载荷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指令分发,信息共享及运行管理,同时通过S波段高速数传信道将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及工程参数由飞船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据参试人员介绍,早在设计神舟二号有效载荷的公用设备时,就充分考虑了公用设备既要尽可能地减少飞船系统技术状态的变化,又要适应各艘飞船有效载荷的变化。因此在公用设备的系统设计中采用了多项先进的国际标准。并首次在国内航天器上采用了先进的CCSDS高级在轨系统数据标准,并研制成功实现CCSDS标准的关键——高速多路复接器。高速多路复接器运用虚拟信道和分包遥测的概念,将各种不同速率、不同应用过程、不同性质的数据异步复接为符合CCSDS标准的串行位流数据通过S波段发射机传输下行。
  公用设备中的固态大容量存储器用于存储和回放多模态微波遥感和GPS的数据。该设备实现了RS纠错编码、存储失效检测和旁路功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公用设备采用QPSK调制方式的S波段发射机传输有效载荷的高速数据。
  有效载荷公用设备不仅为有效载荷提供了全面服务,而且与飞船系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接口关系和配电管理。微重力测量仪测量飞船在各种工况下的微重力水平和重要条件的结构频谱,为各项科学实验的事后分析提供重要参数,为飞船重要事件的确认和分析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10月7日至1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完成了编号为STS-112的飞行,继续实施国际空间站的在轨建设。这次飞行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送去并安装代号为S-1的右侧桁架。这是站上由11块组件组成的整体桁架结构中的第3个组件。经过3次太空行走,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S-1的安装工作,还安装完成了人员和设备辅助运输车。在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该车可用来沿桁架移动所需设备。另外,航天飞机还携带了站上需要的其他
期刊
一、航天书刊  《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390元。  《航天邮票目录》44元,优惠价29元。  《世界航天发射系统》50元(原价80元)  《邮票与航天》16元。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13.5元。  1989年,1992年~1997年《航天》合订本7册(原价84元)优惠价64元。  《航天》精华本,每册7元。  《中华神剑》画册20元。  1996年《航天》合订本23元。  1997年《航天》合
期刊
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国际宇航界享有盛誉。今年7月22日~28日举行的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更是自“9·11”事件以来世界航空航天业最大规模的聚会。  此次博览会上有来自56个国家,1400多家厂商参展,展出面积为7万平方米,室外展出面积为10万平方米,创历史之最。展览内容主要包括航天运载工具、卫星、空间站、防务武器、飞机、航空航天发动机及其辅助设施、航空航天材料、用
期刊
  
期刊
我们地球只有一颗卫星——月亮,可木星却有众多的卫星,它们与木星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次级太阳系”,这些卫星又能告诉我们很多故事。    木星有多少卫星    在宇宙飞船光顾之前,人们认为,木星拥有的卫星有13颗之多,是太阳系内卫星最多的行星。但是,随着宇宙飞船近距资料的不断丰富,木星的卫星数也就不断增加起来,20世纪末已经达到了18颗!最近又有人宣称木卫数已达31颗!众多的木卫大小相差很为悬殊,如太阳
期刊
为宣传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普及航天科技知识,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增进青少年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友谊,同时了解祖国的富饶江山和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中国宇航学会和何鸿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于2002年7月29日~8月6日在云南昆明和四川西昌两地举办了2002年航天科技夏令营活动。来自北京、河北、湖北、西安、广州、深圳、昆明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192位师生参加了夏令营活
期刊
期刊
据联合国抗沙漠化组织资料,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全球土地沙化情况愈益严重,每年因此损失耕地约600万公顷,目前,占全球地表1/4的土地,即36亿公顷已经沙漠化;110个国家70%的干旱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沙漠化使全球10亿人口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1.35亿人流离失所,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为此,联合国呼吁各国和相关的非政府机构,积极参与全球抗沙漠化行动。站得高,看得远的各种遥
期刊
2002年12月30日凌晨0时40分,我国第四艘试验飞船“神舟”4号从瑞雪覆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载人飞天前的一次全面演练飞行。  遥看琼楼舞清影,喜迎“神舟”飞玉宇。“神舟”飞船的第四次成功飞行,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新的一页。    “神箭”腾飞    第一次饰有江泽民主席题写“神箭”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高耸入云,巍峨参天,乳白色箭体上的“神箭”二字在探照灯的照
期刊
“从袋子里面吸食,用剪刀理发,在真空浴室洗澡,一天看几次日出……”  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写照,初次上太空的佩姬·文森以家书的形式记录了太空生活中的趣事。她于2002年6月7日上天,12月份返回地面,在她的十几封信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超凡的幽默感,刻画了她和两位俄罗斯航天员之间的同室之情和各种小插曲,读来常令人忍俊不禁,感觉天上会随时飘来他们的笑声。    太空烤肉    上周,我第一次在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