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其社区预防工作的实证分析

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_Dru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区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结相关预防单元的重要单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工作应该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注重“七化”建设,从而通过其自身所特有的机制来充分发挥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 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13[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单元。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工作,共青团天津市红桥区委员会于2005年进行了专题调研①。本文对此次调研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一、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基本特征
  
  (一)性别和年龄分布相对集中
  在被调查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男性为主,占70.9%,女性占29.1%。在年龄结构上,16-18周岁的居多,为46.6%,其次是18-22周岁的,为30.1%,16周岁以下的为第三位,占13.6%, 22-25周岁的最少,为9.7%。
  
  (二)中专学历者较多
  调查数据显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中专学历者最多,占63.1%,其次是初中学历的,占19.4%,而属于大专以上学历的最少,只为3.9%(见图表1)。
  
  (三)失学、失业者是重点群体
  调查发现,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犯罪前是在校生的为21.4%,属于失学生(包括辍学生)的为29.1%,属于失业者(包括待业和在岗但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的为49.5%。
  
  (四)冲动型犯罪较多
  在被调查对象中,由于“一时冲动”而犯罪的占55.4%,为第一位,其次是为了哥们义气的,占39.8%.(见图表2)。
  
  (五)违法犯罪前居住在普通楼区和平房区的青少年较多
  调查显示, 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 违法犯罪前居住在普通楼区(无物业管理)的所占比重最大, 为33%,居住在平房区的为第二位, 占27%,而居住在中高挡社区的最少, 为11%(见图表3)。
  
   二、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因素
  
  (一)主观心理特征
  1. 对经济生活水平的自我认可程度低
  调查结果表明,有48.5%和35.9%的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示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而对于同样的问题,普通在校学生表示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和较满意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71.2%。对经济生活水平的自我认可程度低在一定角度说明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物质需要突出,而这种状况又与青少年经济地位的非独立性形成了矛盾,所以,当家庭经济状况不能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时,部分青少年往往采用犯罪的手段来满足。
  2. 择友观存在偏差
  相对而言,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择友方面倾向于哥们义气和选择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而普通在校学生则多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见图表4)。由此,在择友观上暴露了违法犯罪青少年具有较强烈的封建行帮和侍强凌弱的心理。
  3. 对法制教育的认同感较低
  调查显示,违法犯罪青少年认为“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非常重要”的占65%而普通在校学生赞同此观点的占73.2%。此外,在对“对当前法制教育效果的看法”这一指标的调查中,认为“青少年感兴趣,但效果一般”和“青少年不感兴趣,效果也不好”的在违法青少年中占73.8%。可以看出,对法制教育的认同感低也是违法犯罪青少年心理的重要特点。该特点的直接结果则导致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化,从而降低了法律对其行为选择方向的约束性。
  
  (二)行为模式及行为经历特征
  1. 在业余生活方面倾向于消遣型
  调查发现,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业余生活选择上网的最多,其次是看电视和玩游戏的,而在普通在校学生中,业余活动除上网以外,与违法青少年所不同的是,选择与朋友在一起和读书看报的也占较大比重(见图表5)。
  
  2. 具有不良的网络行为经历
  在对“你是否登陆过暴力或色情网站”这一指标的调查中,仅有11.7%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从未登陆过这类网站,相对而言,普通在校学生中未登陆过这类网占的较多,为49.7%(见图表6)。
  
  (三)家庭环境特征
  1. 家庭结构的缺失
  稳固完整的家庭结构在青少年良好品行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家庭成员结构特别是父母出现缺失,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并可能导致其行为的变异。调查结果表明,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违法犯罪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占39.8%,。
  2. 家庭关系不和谐
  通过比较发现,82.4%的普通在校学生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和比较和谐,认为关系不和谐的仅占1.4%;而在违法犯罪青少年中,认为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占78.6%,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和比较和谐的仅占21.3%。
  3. 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
  调查显示,父母有过犯罪史和父母品行不端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占其总人数的65%。这说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将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足
  社区不仅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空间,也是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具有辐射社会文化的特殊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与青少年的联结程度不断提高,由此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需要社区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满足对文化的需求。这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环节之一。然而,通过对违法犯罪青少年、普通在校学生和青少年家长三类人群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3.3%的违法犯罪青少年、16.2%的普通在校学生、23.5%的家长知道社区内有青少年活动室。这从某种角度说明一些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硬件投入上存在差距。
  
  (二)家长对子女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家庭是社区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家庭能否与社区融为一体是影响社区预防犯罪工作的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这种状况实质上影响了社区与家庭预防观念的统一。如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多数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的身体状况,而关心孩子思想状况的较少。
  另外,通过对普通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一部分学生对与父母的沟通情况持消极态度,如,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认为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一般和不满意的占46%。
  
  (三)社会文化环境的反差效应
  社会文化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是当前的一种客观现实,而这种现实不仅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了反差,也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工作形成了一对矛盾,从而增加了预防工作的难度。例如,据对“您认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因素有哪些”这一指标的调查中,社区工作者、家长和普通在校学生选择较多的是“下岗,失业增多,贫富差距增大,造成心理不平衡”、“不良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不良居住环境的影响”、“媒体导向的影响”、“社会上适合青少年的娱乐场所少”等社会文化环境问题(见图表7)。
  
  (四)社区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
  法制教育是长期以来被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形式也面临挑战。在调查中发现,79.2%的社区工作者、86.4%的家长和68.9%的在校学生认为现有的法制教育形式“青少年不感兴趣,效果也不好”。也就是说,社区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上述调查,试提出如下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工作的建议;
  1. 注重主体,实行社区预防工作队伍专业化;
  2. 抓关键环节,实现青少年、家庭、社区教育的一体化;
  3.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社区居住环境与文化设施建设的配套化;
  4. 动态分析,形成青少年服务与预防的重点化;
  5. 注重协调,实现预防组织工作的机制化;
  6. 发挥规范的作用,加强社区预防工作管理的制度化;
  7. 提高理论意识,实现预防工作理性化。
  [责任编辑:双 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已初见雏型,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学术界和理论界还未引起充分的关注,而这部分权益却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修订后《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把未成年人民事权利作为重要的修改内容予以了补充和强调。本文立足于检察职能,对于如何在法律监督的视野下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保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 权益保护;国
期刊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进行其他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第五十二条 戒毒人员在入学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上海市毒品犯罪一直保持快速上升趋势,出现新形势、新情况及新问题。经过与禁毒部门的长期博弈,毒品犯罪行为越来越走向精细化、高智商化。为此,应当建立案件管辖和侦查配合机制,探索更加合理的毒品犯罪量刑机制,规范诱惑侦查机制。  [关键词] 毒品犯罪;新形势;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917[文献标识码] A    一、近年来上海毒品犯罪形势及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毒品犯罪
期刊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摘录)    建立和完善依法从宽处理的审判制度与工作机制。完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制度和机构设置,推行适合未成年人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案件审理方式及刑罚执行方式的改革。探索建立被告人附条件的认罪从轻处罚制度。配合有关部门有条件地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明确其条件、期限、程序和法律后果;研究建立老年人犯罪适度从宽处理的司法机制,明确其条件、范围和程序;研究建立刑事自
期刊
这是一本体现作者致力于中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激情在燃烧的书,这是一本感染读者产生为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继续奋斗热情的书,这是一本让人拿起来不忍释卷的书,这是一本让人心情沉重又让人满怀希望的书。  自《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17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仍存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不够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未成年人的权利实现和保障
期刊
结合青少年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开展法制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靠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同时也离不开青少年主体的实践。通过青少年法制养成教育,则可以进一步坚定青少年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观念、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维权能力、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消除尚在萌芽状态的违法行为,从而使法制教育取得实效。  我们知道,法律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一门科学,更是全社会必须普遍遵循的社会规范。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越轨行为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外来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越轨行为的特点和类型,运用失范理论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外来青少年越轨的原因和越轨发展形成的过程,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新生代民工阿星的故事深入剖析了外来青少年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原因及路径。  [关键词] 外来青少年;越轨行为;失范理论;越轨路径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A    一、外来青少年越轨行为原因——
期刊
据共青团中央披露,“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开展以来,未成年人保护的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全国28个省(区、市)以及大部分地市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工作机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校外辅导员、“五老”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为核心的社会化保护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据悉,“未成年人保护行动”2007年7月起由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宣部、中央综治办、中央文明办等部委共同开展。  (摘自人民网ht
期刊
“留守儿童”问题凸现 犯罪案件上升    南京市检察院、市法院一项调查显示,通过综合预防,近两年,南京全市少年儿童犯罪势头已得到有效扼制。2005年与2004年相比,青少年犯罪案件下降了10%;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但“留守儿童”问题凸现,犯罪案件数逐年上升。2005年与2004年相比,“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上升到了10%。进一步调查发现,犯
期刊
[摘要]根据对北京市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法院少年法庭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审理的“外来人口第二代”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情况的调查,采取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外来人口第二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等问题进行考察,从而为有效遏制外来人口第二代刑事案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外来人口第二代;未成年人;社会融合;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