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政策十一年来,中国的小学由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撤并的学校中绝大部分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在带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等益处的同时也暴露出农村小学生上学难、辍学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该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总结国内外经验,对农村小学合理布局的策略进行初步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正确处理基础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撤点并校 不足 策略 效率 公平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1-01
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不足
“撤点并校”实施十一年来对高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
1.延长了小学生上学的路程,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加大。村小的合并导致学生必须到镇里或者城市中上学,这使学生的上学路程被延长,每天用于上学的时间增加,从而占有了学生用以做家庭作业及其他事情的时间。更有一些偏僻山区根本没有车辆接送,孩子们只能完全靠步行去上学,漫长的上学路途不但延长了学生的上学时间还加大了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
2.部分住校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产生一系列身理和心理问题。由于路途遥远,有的学生不得已选择住校,但是小学生过早离开父母家庭的关爱,有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对其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过早的离开家庭的温暖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恋家情绪严重,不喜欢和他人沟通等一系列心里问题。
3.家庭教育费用增加,辍学率上升。由于离家太远,许多学生必须乘车上学或者住校,而有的学生还需要家长的陪读,这都导致家庭教育费用增加。教育费用的压力让部分家庭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的辍学率上升。
4.部分学校教育的整合欠佳,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裁撤的村小闲置无用,另一方面是合并后的学校硬件设施紧张,甚至出现七八十个学生拥挤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情况;一方面是部分学校由于地处偏僻,教师老龄化严重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从而导致部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是有的城市学校的硬件改善跟不上学生生源猛增的步伐;一方面是村小学裁并之后,学校数量减少,导致农村教师冗余,而这部分冗余教师的安排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是合并后的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加重,任课教师面对大班额的学生苦不堪言。教育资源整合的欠佳导致村小和城镇学校出现了两个极端,造成教育资源的另一种不合理利用。
5.一部分学校对学生的住宿和食堂管理不善。大量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寝室住宿和食堂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很多学校在学生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住宿条件和食堂的完善却没有跟上步伐。许多学校的学生仍然住在拥挤而破旧的房子里,学生对学校食堂的满意程度也很低。
二、解決“撤点并校”的不足的策略初探
“撤点并校”有其优点亦有其不足,我们在看到优点、发现不足的同时还要对它的不足进行改善,使其日益完善。“撤点并校”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处理“效益”与“公平”的问题。我们在追求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教育公平这块基石。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我们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1.政府应正确看待“撤点并校”所带来的效益,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部分必要的地区应让公平先于效益。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的两会上就指出,办学一定要从农村山区的实际出发,该撤并的教学点一定要撤并,不该撤并的,哪怕学生再少也要保留下来。[1]“撤点并校”的初衷是集中高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政府的教育负担,同时提高教育质量让百姓受益。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学生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增加等。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的稳步推进“撤点并校”,不搞“一刀切”。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部分落后地区公平应优先于效益,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2.加强社会的民主监督,让人民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决策中来。当前该政策的推行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搞得人们怨声载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民主参与,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不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推进“撤点并校”之前,要充分征求社会和家长的意见,让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同时要做好群众宣传工作,让百姓理解政策的思想,支持政策的执行。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监督,让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建设中来。这样即增大了政策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又提高了群众的支持度,有利于政策合理、有序的推进。
3.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后勤保卫体系,合理整合教育资源。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已经完成布局调整的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寄宿条件,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2]”后勤体系的完善,关系着农村小学发展的全局。一是在学校食堂建设上。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在学生的住宿上。村小合并之后,大量的学生涌入中心小学,住宿负担加重,管理压力加大。一方面学校要加对大学生宿舍的建设的投入,切实的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对住校生的管理,设置心理辅导老师、生活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进行辅导,尤其是对一些低龄学生要加以特别的关注。三是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四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能完全按照“平摊”和“完全一致”的原则,要据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加以整合,形成学校自己的“校本”模式,使学校的人力和物力有机结合起来。
总体看来,“撤点并校”十多年来带来的效益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学校规模的大小不一定就和教育成功度成正比,在不具备学校撤并条件的地区强制推行“一刀切”的政策只会适得其反。理性的看待“撤点并校”的优点和不足,因地制宜的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好上学、上好学”,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得以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China.com.cn.
【关键词】撤点并校 不足 策略 效率 公平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1-01
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不足
“撤点并校”实施十一年来对高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
1.延长了小学生上学的路程,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加大。村小的合并导致学生必须到镇里或者城市中上学,这使学生的上学路程被延长,每天用于上学的时间增加,从而占有了学生用以做家庭作业及其他事情的时间。更有一些偏僻山区根本没有车辆接送,孩子们只能完全靠步行去上学,漫长的上学路途不但延长了学生的上学时间还加大了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
2.部分住校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产生一系列身理和心理问题。由于路途遥远,有的学生不得已选择住校,但是小学生过早离开父母家庭的关爱,有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对其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过早的离开家庭的温暖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恋家情绪严重,不喜欢和他人沟通等一系列心里问题。
3.家庭教育费用增加,辍学率上升。由于离家太远,许多学生必须乘车上学或者住校,而有的学生还需要家长的陪读,这都导致家庭教育费用增加。教育费用的压力让部分家庭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的辍学率上升。
4.部分学校教育的整合欠佳,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裁撤的村小闲置无用,另一方面是合并后的学校硬件设施紧张,甚至出现七八十个学生拥挤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情况;一方面是部分学校由于地处偏僻,教师老龄化严重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从而导致部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是有的城市学校的硬件改善跟不上学生生源猛增的步伐;一方面是村小学裁并之后,学校数量减少,导致农村教师冗余,而这部分冗余教师的安排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是合并后的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负担加重,任课教师面对大班额的学生苦不堪言。教育资源整合的欠佳导致村小和城镇学校出现了两个极端,造成教育资源的另一种不合理利用。
5.一部分学校对学生的住宿和食堂管理不善。大量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寝室住宿和食堂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很多学校在学生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住宿条件和食堂的完善却没有跟上步伐。许多学校的学生仍然住在拥挤而破旧的房子里,学生对学校食堂的满意程度也很低。
二、解決“撤点并校”的不足的策略初探
“撤点并校”有其优点亦有其不足,我们在看到优点、发现不足的同时还要对它的不足进行改善,使其日益完善。“撤点并校”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处理“效益”与“公平”的问题。我们在追求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教育公平这块基石。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我们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1.政府应正确看待“撤点并校”所带来的效益,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部分必要的地区应让公平先于效益。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的两会上就指出,办学一定要从农村山区的实际出发,该撤并的教学点一定要撤并,不该撤并的,哪怕学生再少也要保留下来。[1]“撤点并校”的初衷是集中高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政府的教育负担,同时提高教育质量让百姓受益。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学生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增加等。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的稳步推进“撤点并校”,不搞“一刀切”。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部分落后地区公平应优先于效益,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2.加强社会的民主监督,让人民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决策中来。当前该政策的推行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搞得人们怨声载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民主参与,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不够,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推进“撤点并校”之前,要充分征求社会和家长的意见,让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同时要做好群众宣传工作,让百姓理解政策的思想,支持政策的执行。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监督,让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建设中来。这样即增大了政策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又提高了群众的支持度,有利于政策合理、有序的推进。
3.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后勤保卫体系,合理整合教育资源。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已经完成布局调整的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寄宿条件,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2]”后勤体系的完善,关系着农村小学发展的全局。一是在学校食堂建设上。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在学生的住宿上。村小合并之后,大量的学生涌入中心小学,住宿负担加重,管理压力加大。一方面学校要加对大学生宿舍的建设的投入,切实的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对住校生的管理,设置心理辅导老师、生活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进行辅导,尤其是对一些低龄学生要加以特别的关注。三是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四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能完全按照“平摊”和“完全一致”的原则,要据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加以整合,形成学校自己的“校本”模式,使学校的人力和物力有机结合起来。
总体看来,“撤点并校”十多年来带来的效益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学校规模的大小不一定就和教育成功度成正比,在不具备学校撤并条件的地区强制推行“一刀切”的政策只会适得其反。理性的看待“撤点并校”的优点和不足,因地制宜的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好上学、上好学”,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得以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