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的事越少,证明你进步越大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的时候,有一个让人印象比较深的同学。当时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对宿舍卫生包括个人内务要求较高。那个年纪的男生,大多数不怎么喜欢整理和清洁个人物品。但他的床铺永远是最干净、最平整的,就连床下的鞋子、洗漱用品都摆放得像是列队集合一样。
  每次负责宿管的老师去检查,总是指着他的床铺让我们学习,以他为标准,如果做不到就虚心向他请教。
  我和别的舍友当时愤愤不平,打心里看不惯这个“另类”,同在一个屋檐下,何必总是抢着出风头呢?觉得他是一心想讨好老师,在综合评定上给他加点分数,势必也很享受夸赞带来的虚荣心和满足感。
  毕业后上班了,也总觉得身边奇葩的事太多。个别同事,明明是同一职位,总是把自己放在领导的地位上,不但自己每天勤勤恳恳,该吃饭不立即去吃饭,该下班不立即下班,好像废寝忘食忙起来没完。更有甚者,还总关心别人有没有完成任务,如若看到别人不认真工作,他就会发扬主人翁精神,苦口婆心地劝告:时间是金贵的,最好还是利用好时间努力赚钱。
  这实在令人看不惯,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拍领导马屁,还不是为了引起领导的注意。对方还美其名曰:要把自己当成公司领导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生活和工作中有越來越多看不惯:看不惯别人用名牌手机装腔;看不惯别人穿名牌显摆;看不惯别人经常抠抠索索;看不惯别人整天意气风发;看不惯别人时常我行我素;看不惯别人出尽风头;看不惯别人八面玲珑……
  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了他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别人也就该通过这个标准来看待。
  殊不知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长环境都大相径庭,做事风格当然不尽相同。除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习惯之别。


  看不惯别人,对于自身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当你产生看不惯的情绪时,自己的状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句话说:看不惯别人,是自己修养不够。我个人比较认同。真正有修养的人眼中不会有这么多看不惯的事情,他们懂得求同存异,懂得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世事而存天真,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做好自己实属不易,又何必因为别人的所作所为深受困扰。
  当你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不喜欢的人和事物上,产生的势必是负面的情绪和作用。如果豁达一些,学会接受,那么一切也就变得通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有勤奋懒惰、勇敢懦弱,这是正常现象。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就去向他学习。遇到德行欠缺的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才是提升自己的方式。
  当你看不惯别人,潜移默化中你就会把这个点扩大化,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对方果不其然是自己心中想象的那样,越来越不可理喻。
  有句话说: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而当你恨一个人,则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其实这就是掉进了自己思维的陷阱,自己给自己挖坑。逐渐积累的怨气只能使自己生气又伤身,而别人依旧我行我素,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甚至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总是看不惯的、做事极具个人风格的人,反而现在都混得比较好。这是因为对方不会因为别人的举动而影响自己,目标导向性比较强,也很有包容性,故容易成事。哪哪看不惯的人,实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著名作家去世时,有人给另一位作家写了封信,痛骂去世的人。这位作家回信说:他固然批评过我,但是我对你这个态度深表遗憾。“我们爱一个人,不能万美集于一身;不喜欢一个人,不能万恶集于一身,我们要就事论事,方有持平之论。”
  信念不同的自由激辩也该有底线,比如: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陷在看不惯别人的泥潭里,只能蒙蔽我们的双眼。挣脱杂念的束缚,试着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你看不惯的事情越来越少,也就证明你在逐渐进步了。
  摘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我们都很熟悉奥立多,他喜欢站在我们的身后看我们为游客画肖像,有好几年了。他有一张典型的印第安人的脸:窄额头,大嘴,宽鼻翼,短脖子,很像古代玛雅人的石像。他很和善,总是微笑,有时会拿出一张小纸片,低头用圆珠笔画着什么,时不时撩一下长长的直发。  除了向我们竖起大拇指,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奥立多也总是那一身圆领衫,黑色宽松的运动裤,油渍斑斑的白旅游鞋;右手也总是拎着个塑料袋,里面是杂物,上身又斜挎着小
期刊
猴王大寿庆典在即,猴子们忙开了。  甲猴早就看中了空缺的公关主管职位,为此准备送给猴王三根金條,它将金条藏在水果礼篮里。  在众目睽睽之下,甲猴口念“恭喜恭喜”,毕恭毕敬地将篮子递给了猴王。猴王似乎有些不悦。  傍晚,乙猴在王宫后的垃圾堆里发现了被遗弃的水果篮。它连忙拾起,到树林里很快吃完所有的水果,然后眼前一亮,得到了三根金条。  趁着夜色,乙猴悄悄将三根金条送给猴王。猴王大悦。  两天后,乙猴
期刊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早出晚归,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去一家国营大食堂帮工。因为母亲早出晚归,太过于忙碌,家里那个用泥巴做成的火床她常常顾不上烧。为了帮母亲分担家务,每天下午,小小的我就会爬在火床的门前用尽全力来烧,尽管身上、脸上已是一团糟,可床总是烧不热。  冬天的晚上,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穿着棉衣躺在被窝里,眼巴巴地等母亲回来。母亲顶着一头白雪进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她没有洗净油渍的双手摸摸被窝,如果是热的,她
期刊
看到交情分别长达30年、50年的A、B两个朋友,一步步走入赌博的深渊,感慨良久,便对“小赌怡情”产生怀疑。他们从青年到中年,都是正派男人,从前玩玩扑克,打打“卫生麻将”,离“赌”遠得很。  他们都在美国旧金山一家中菜馆当厨师。一年,某新头厨上任,是从香港来的,从前酷爱赌马买六合彩,如今在厨房里开赌庄,餐期高峰前后,务必赌上一阵,赌法简易——从餐具柜子抓出一大把筷子,高叫:“买双,买单?”厨师和侍应
期刊
灰色是我喜欢的颜色。由灰色打底,搭配任何颜色都压得住,绝不会出错,就像大地上生长植物,任你万紫千红,总也由大地怀抱。就这一点来说,有人说灰色就是不动声色,是包容大度,是一笑了之是完全有理由的。据说灰色比银色暗淡,比红色冷寂,穿插于黑白两色之间,比白色深些,比黑色浅些,更有些暗抑的美,幽幽的,淡淡的,不比黑和白的纯粹,却也不似黑和白的单一,似混沌。天地初开最中间的灰,不用和白色比高洁,不用和黑色比空
期刊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是生产队长。每天清晨,当我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便拿起铁皮卷成的话筒高喊:“出工啦!”有时,我躺在床上,听见他在给男女老幼分派不同的活计,偶尔也听见他暴跳如雷地骂娘,说这个“偷懒”,那个“混工分”。  我当时害怕得很,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何那样急躁,他是那个年代培养起来的农村基层干部,恨不得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出满勤,出满力。  父亲是一个宁肯苦死自己,也不肯吐出一个“苦”字来的人。
期刊
魏剑英是武汉市一个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大爱人生协会的发起人,他还有村支部书记、企业老总等很多身份,甚至中国好人、荆楚楷模等耀眼的光环。  “大爱人生”去年一成立,就面向偏远的高寒山区,四川的凉山,贵州的毕节,云南的西贡,发起了给贫困人口送寒衣的行动。在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广场人流最多的东北角,他们设有一间小屋,集装箱大小,四围张贴着粉红底色的宣传单,有活动的简介和及时信息,有他们把衣服、学具送达时亲热的图
期刊
身为一个快40岁的中年人,最近我过得有些丧。  起因是网络流行的一篇文章,名为“中年人这个称呼你能接受吗?”点开一看,原来是说中国第一批“80后”已经37岁,步入中年行列了。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是,标题前面特别加了一个四字成语:欲哭无泪……  这词加的,可就真扎心了,似乎人过了30岁,再怎么活都只能是一件不体面的事,只有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中年变成贬义词?  这还不够。没多久,网上又掀起
期刊
這是以前的事: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个不足10户人家的藏村,遥远,闭塞,根子是穷。几排简陋的藏式民房,沉默无助地塌卧在沟底的一块草坡上。刀劈一般直陡陡的崖壁紧凑地夹裹着村子,半崖的石缝间偶尔会有一两棵长不大的矮松提着蝙蝠似的双脚,冷冷地兀立着。远处的山泉悠悠而来,汇聚成一条细细的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站在沟底仰望,天是一条线,白云压山低。村里很少有日晒,只有日行中天,太阳才十分吝啬地给沟底洒下几点
期刊
到了三十八岁,蒙哥马利才“春心”怒放。之前,他的眼里只有作战地图,指挥枪的准星一直瞄准战场,没有歪向美女,虽然倾心于他的美女如云。后来,他成为了二战的名将。  往往,战术是在休闲的时候忽发奇想而产生的。蒙哥马利的天才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一回,意外的爱情逼近了他。到瑞士休假,卡佛太太与他相遇。作为军人的遗孀,她的爱情画了一个血腥味的句号,剩下的是她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出乎想像,面对这样的女人,他怎么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