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积极组织,全国各级媒体工作者主动担当、快速反应,发起《西湖诗会: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诵读活动总策划、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姚喜双在《西湖诗会: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中,挑选、参与并且录制了战疫期间朗诵作品共计20余篇。
姚喜双老师的朗诵表达风格多变,在朗诵处理上也紧随了疫情局势的变化,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本文将根据不同阶段、具体篇目浅析姚喜双老师战疫期间朗诵创作风格。
【关键词】战疫;姚喜双;创作背景;朗诵风格;影响
诗歌朗诵艺术被称为文艺轻骑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正如姚喜双老师所说:“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使命。”在战“疫”的特殊时期里,朗诵艺术也具有其特定的艺术表达风格和表现形式,用声音致敬疫情中那些最美的坚守!
一、姚喜双战疫朗诵作品创作背景
姚喜双老师曾言:“就朗诵艺术本身而言,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朗诵,无论是谁朗诵,朗诵什么,它的活力、生命力都在于真情实感,朗诵的风格与作品风格要有机统一,内容和形式要有机统一。”
《西湖诗会: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自发起到结束贯穿整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期。
分别是以下“战疫”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应对突发疫情(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西湖诗会迅即作出反应,推出特别策划——“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姚喜双老师第一个响应接力号召,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削减人民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迷茫感和恐惧感。
第二阶段: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0日至2月20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姚喜双老师实时关注疫情动态,选取了这几首原创诗词作为素材,不流于表面,在表达中注重浓厚的情感抒发,传递了对具有无私的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由衷的敬意!
第三阶段: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2月21日至3月17日)。《蝶恋花·赞李兰娟、陈薇院士》(黄勇)这个作品的发布时间为2020年3月7日晚,而值得关注的是3月8日为“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具有意义的节日前夕,表达了对于在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两位女性:李兰娟、陈薇院士的深深的感谢,也给所有奋斗在战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女神节快乐”!
第四阶段:取得疫情保卫战决定性成果(3月18日至4月28日)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姚喜双老师在临别之际,用最满的激情、最深的敬意,表达着对英雄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在清明节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情绪悲痛沉重。
第五阶段: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4月29日以来)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基本得到控制。
二、姚喜双战疫朗诵作品创作风格具体分析
不同的形势要求朗诵形成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时代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疫情时期,全國人民是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战疫”的形式变化的亲历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贴近事实、贴近人民的创作,才能直接地传递真情实感,也使得战疫诗词朗诵创作更具有力量!
在《西湖诗会: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姚喜双老师创作的众多朗诵作品中,选择其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具体分析:
1.《临江仙·致敬武汉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汉宣布“封城”,展现出“壮士断腕”的豪迈气节。姚喜双老师将整首诗的基调定为一个关键词“敬畏”。坚实的声音、坚定的语气,以最恰当的力度处理了整首诗,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也传递了独属于中国的力量:坚韧且锋利。不管疫情多难终将成为过去,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我们。
2.《蝶恋花·赞李兰娟、陈薇院士》
初闻姚喜双老师的这首朗诵作品,刚开始可能会认为“声音高低变化起伏较大”是姚老师创作的主要基调,仔细听会发现,姚喜双老师处理方法很特别,他并没有夸大音域,而是处于一个适中的音域范围,音高自然,,但是奇妙的是,通过弱起伏和适当的节奏快慢来体现这些词语的气势磅礴感与力量感。
《燃烧理论》中曾言:“诗朗诵是作品的再燃烧”:诗人燃烧了自己,写出了诗作;朗诵者要通过这个作品,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去感染受众。
对于初学者来说,去学习体会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高,想要营造出那种具有气势感的“假象”,但是会导致一种后果:这种描述是苍白的、没有感染力的,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反而削弱了情感上的表达。
三、姚喜双战疫时期朗诵作品创作风格的影响
姚喜双老师指出,在“抗疫”特殊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和媒体报道要注重真实性、客观性,把好法律观、政治观、道德观、外交观、新闻观,在活动策划和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学会抓机遇,组织团队、凝聚力量、搭建平台,围绕国家、社会需求,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疫情期间以“线上云课堂”的形式给浙江工业大学的师生们召开《抗疫诗词朗诵与活动策划》的讲座中指出,在“抗疫”作品朗诵创作中,更要做到“情真意切”:情真是核心——感情真挚朴实,意切是前提——注重表达分寸、主次层次等。
姚喜双老师通过作品示范希望朗诵给人们带去感动和力量。能够生动还原真实的抗疫故事、抗疫感受,用真情实感讲述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2]《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姚喜双(中国教育报)
[3]《探讨媒体语言特征,总结播音主持成果——改革开放声屏 40 年:首届播音主持·媒体语言西湖论坛综述》:彭远方、晓莼
姚喜双老师的朗诵表达风格多变,在朗诵处理上也紧随了疫情局势的变化,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本文将根据不同阶段、具体篇目浅析姚喜双老师战疫期间朗诵创作风格。
【关键词】战疫;姚喜双;创作背景;朗诵风格;影响
诗歌朗诵艺术被称为文艺轻骑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正如姚喜双老师所说:“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使命。”在战“疫”的特殊时期里,朗诵艺术也具有其特定的艺术表达风格和表现形式,用声音致敬疫情中那些最美的坚守!
一、姚喜双战疫朗诵作品创作背景
姚喜双老师曾言:“就朗诵艺术本身而言,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朗诵,无论是谁朗诵,朗诵什么,它的活力、生命力都在于真情实感,朗诵的风格与作品风格要有机统一,内容和形式要有机统一。”
《西湖诗会: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自发起到结束贯穿整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期。
分别是以下“战疫”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应对突发疫情(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西湖诗会迅即作出反应,推出特别策划——“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姚喜双老师第一个响应接力号召,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削减人民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迷茫感和恐惧感。
第二阶段: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0日至2月20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姚喜双老师实时关注疫情动态,选取了这几首原创诗词作为素材,不流于表面,在表达中注重浓厚的情感抒发,传递了对具有无私的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由衷的敬意!
第三阶段:本土新增病例数逐步下降至个位数(2月21日至3月17日)。《蝶恋花·赞李兰娟、陈薇院士》(黄勇)这个作品的发布时间为2020年3月7日晚,而值得关注的是3月8日为“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具有意义的节日前夕,表达了对于在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两位女性:李兰娟、陈薇院士的深深的感谢,也给所有奋斗在战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女神节快乐”!
第四阶段:取得疫情保卫战决定性成果(3月18日至4月28日)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姚喜双老师在临别之际,用最满的激情、最深的敬意,表达着对英雄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在清明节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情绪悲痛沉重。
第五阶段: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4月29日以来)境内疫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基本得到控制。
二、姚喜双战疫朗诵作品创作风格具体分析
不同的形势要求朗诵形成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时代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疫情时期,全國人民是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战疫”的形式变化的亲历者,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贴近事实、贴近人民的创作,才能直接地传递真情实感,也使得战疫诗词朗诵创作更具有力量!
在《西湖诗会:战疫·声音的力量》接力诵读活动姚喜双老师创作的众多朗诵作品中,选择其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具体分析:
1.《临江仙·致敬武汉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汉宣布“封城”,展现出“壮士断腕”的豪迈气节。姚喜双老师将整首诗的基调定为一个关键词“敬畏”。坚实的声音、坚定的语气,以最恰当的力度处理了整首诗,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也传递了独属于中国的力量:坚韧且锋利。不管疫情多难终将成为过去,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我们。
2.《蝶恋花·赞李兰娟、陈薇院士》
初闻姚喜双老师的这首朗诵作品,刚开始可能会认为“声音高低变化起伏较大”是姚老师创作的主要基调,仔细听会发现,姚喜双老师处理方法很特别,他并没有夸大音域,而是处于一个适中的音域范围,音高自然,,但是奇妙的是,通过弱起伏和适当的节奏快慢来体现这些词语的气势磅礴感与力量感。
《燃烧理论》中曾言:“诗朗诵是作品的再燃烧”:诗人燃烧了自己,写出了诗作;朗诵者要通过这个作品,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去感染受众。
对于初学者来说,去学习体会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高,想要营造出那种具有气势感的“假象”,但是会导致一种后果:这种描述是苍白的、没有感染力的,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反而削弱了情感上的表达。
三、姚喜双战疫时期朗诵作品创作风格的影响
姚喜双老师指出,在“抗疫”特殊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和媒体报道要注重真实性、客观性,把好法律观、政治观、道德观、外交观、新闻观,在活动策划和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学会抓机遇,组织团队、凝聚力量、搭建平台,围绕国家、社会需求,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疫情期间以“线上云课堂”的形式给浙江工业大学的师生们召开《抗疫诗词朗诵与活动策划》的讲座中指出,在“抗疫”作品朗诵创作中,更要做到“情真意切”:情真是核心——感情真挚朴实,意切是前提——注重表达分寸、主次层次等。
姚喜双老师通过作品示范希望朗诵给人们带去感动和力量。能够生动还原真实的抗疫故事、抗疫感受,用真情实感讲述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2]《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姚喜双(中国教育报)
[3]《探讨媒体语言特征,总结播音主持成果——改革开放声屏 40 年:首届播音主持·媒体语言西湖论坛综述》:彭远方、晓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