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歌一曲动金陵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2月,在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书局总编辑、作家陈德民先生送我一本《大家教育》周刊,上面刊载有他的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读罢全诗,尽管几天时间过去了,但那铿锵的诗句,澎湃的激情,像一曲天籁之音,在耳畔不时回响。不仅为作者数年磨一剑的沉潜精神和坚定的毅力所感动!
  认识德民先生还是我在东海县委工作期间,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光阴,知道他就更早了。1985年,我在山东大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中国青年报》上得知家乡东海有一个“荠菜花文学社”,被誉为“苏北大地上的一株文学新苗”,并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的表彰奖励,德民先生就是创办人之一。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死寂多年的文坛开始复苏兴旺,各类民间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诗歌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大批文学青年异军突起,诗坛也非常热闹,诗歌创作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出一批至今还活跃于诗坛的名家高手,德民先生应为其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8年,德民先生作为南京市政府引进的人才,开始在南京创业,组建中山文学院,是一个文学培训机构。2000年创建南京远东书局,专司图书出版工作。20年来,培训文学青年4100人次,主编文学、社科等各类图书2600余册。德民先生始终对文学初心不改,坚守文学这片沃土,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1982年以来,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体裁的作品1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歌集、文学理论专著10部,并多次获奖。
  德民先生迄今在南京工作生活了21年,得以近距离触摸南京,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感受颇多,诗情激荡,每每有感而发,经常吟诗作文记之。但“杂碎篇章”难表作者内心钦仰之情,于是创作此古体抒情叙事长诗一书胸臆。用他的话说:“一来,表达心中对南京的热爱;二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由衷的祝福。”
  南京,一个令人着迷的城市,作为六朝古都,底气十足,气质独特。从古至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浩若繁星。为了创作这首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德民先生利用工作之余,花费3年多时间思考准备,收集素材,经过近一年的潜心耕耘,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此长篇巨制,令人感动和敬佩。《印象南京》分为《序曲》《时空回眸》《山水形胜》《文脉诗风》《琵琶新韵》《区邑赞歌》和《尾声》共7个章节,1280句七言,体量非常庞大。虽然,作者从古城南京作为切入点,以欧歌赞美南京为主线,实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新中国崛起的史实,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梳理。
  读罢德民先生长篇古风体抒情诗《印象南京》,它把我们带到远古、带到先秦,然后又领着我们回望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以及新中国走过的70年历程。实现了大跨度的布局,将几千年来影响南京命运的重大历史片段囊括其间,过度自然,详略得当,全文七个章节,主旨鲜明,材料典型,内容充实,表达有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作品充满激情,内蕴理趣,读起来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让人感动和振奋,同时也留给我们长久的回味和思索。
  在《时空回眸》中作者这样写到:“百万年前古人类,石头城下始农耕。七千余年文明史,生生不息永传承。建城两千六百载,六合棠邑史迹丰。”“华夏文明发祥地,长江流域谁与争?抚今忆古起遐思,先贤伟业铸鸿功。”可谓目穷五级,神游万里……作者在汗漫无际的人文时空中,纵横驰骋他的想象力,从而铺陈咏叹金陵历史文化的绚烂。德民先生以古人类发展的历史长卷为全视野,表现出来的无限的空间感和永恒的时间感,写出了一种阻挡不了的大气势。
  《印象南京》在展现历史纵深感的同时,加以语言气势的风云际会,使每一帧“图像”都色彩丰富而饱和。信手拈来几句诗行:“《文心雕龙》开先河,东晋谢眺《入朝曲》,西晋左思《三都赋》,梦得咏诗《乌衣巷》,激情吟咏《长干行》,杜牧云游《泊秦淮》,晏几道吟《阮郎归》《秦淮》一曲唱金陵,曹雪芹著《红楼梦》《儒林外史》写江宁。鲁迅无题发浩歌,归忆江天思群雄。一代文豪郭沫若,冬阳杲杲走南京。人民领袖毛泽东,宏篇伟业载史乘。”诗中调用了言证、书证、史证、人证、物证等多重方式,完成了对古都南京的诗意证明。
  长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秀美灵动。先说秀美,作者在第二章《山水形胜》里的描述,真可谓江山如画,五彩缤纷,清音动听,馨香宜人。他写汤山“汤山温泉洗凝脂,绝胜华清游绛烟。”让人立马联想到烟波浩淼的华清池,杨贵妃出浴那迷人的丰韵,令人倾倒的神采,令人仰慕的高贵。而在描写梅花岭又是另一种姿态:“暖阳晖照梅花岭,林间溪边鸟啭轻。”阳光下的梅花岭,雪已经融化,残雪之中,梅花渐次地开了,林间的小溪潺潺有声,鸟儿在枝头轻歌曼舞,这是一幅多么妙曼图景,多么让人感动的画面。再说灵动,你看:“期向金陵醉江树,酒酣不识两高岑。”他把恍惚之间的弄姿美影和墨客骚人拖入诗中,你不痴醉才怪!又如:“乘舟楫摇秦朝水,行道柳拂晋代风。”作者居然把秦朝的水與晋代的风拿捏在一起,这种时空跳跃,达到超然的艺术境界。
  通观全篇诗章,大凡南京的山川形胜、帝王将相、名士佳人、典章辞赋、文采风流,装点得《印象南京》缤纷华美,令人感叹!从这篇有血有肉的长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之人,更是性情中人。他以对中华之情,民族之情和人文关怀,统领了整个诗章,达到了“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诗人的崇高境界。
  诗作整体上脉络清晰,疏密有致,文气畅通,语言大气之中不失通俗。读长诗《印象南京》,沿着历史的脉络,踏着诗歌的节奏,感受着金陵成长发展的韵致,既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历史课,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又使其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诗句之中,得到艺术之美的感受和熏陶。
  责任编辑:刘波
其他文献
我来到屈原小学时,正是课间操时间,学生们并没有做体操,而是在操场上集体朗诵《橘颂》,约七、八十个孩子,一半站在操场,一半站在操场和教学楼之间的阶梯上。孩子们没有校服,穿戴不一,但色彩斑斓。一个学生拿着话筒,站在台阶上的旗杆下,领诵。这个孩子在同龄人中长得稍高点,形象帅气。  我站在屈原小学的教学楼上远眺,屈原庙和那棵高大的黄楝树清晰可见,阳光撒在一面坡上,明亮、神圣而又温暖,感觉诗和远方都在那里,
期刊
唐代社会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格局使得唐代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气象,尤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井喷式的繁荣,诗人和诗歌都充满了“胡气”的审美倾向。这种粗犷与精细、雄浑与小巧、豪放与婉约的熔铸,对诗人气质、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盛唐诗人正是在这样的心态和情怀下,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品性。  一、盛唐诗中的“胡气”及文化价值  1.“胡气”的具体体现  鲁迅先生说“唐室多胡
期刊
产自南京的雨花石,因质、形、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被称为“石中皇后”。它作为六朝古都的一朵奇葩,绽放在世界各地。  传说梁代云光法师讲诵《涅盘经》时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成语“天花乱坠”由此传说而来。一场五彩天雨留给人间无尽的诗情画意。  雨花石中藏有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凝天地之灵气,孕万物之风采,方寸之地,让人们看到大千世界的美轮美奂,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  
期刊
算来大约是18年前吧,我在报社负责一个关于母亲节的有奖征文活动,遵领导旨意找一些在南阳的文坛大腕约稿,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报纸的品位,当然还有这个征文活动自身的品位。  我自小就喜欢文学,崇拜作家,乐颠颠地领命后,很快就登门拜访了周同宾、秦俊、廖华歌等著名作家。大家们无一例外地谦虚低调,没有一点架子就答应了我。可是这时,我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没有完成,那就是南阳作家群里最大的腕——二月河,我既没有
期刊
我在阅读中有一个异于常人的习惯,就是在经典文学、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选择上,我偏向于对前者的痴爱。中国古典文学自不必说,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流光溢彩的明珠。外国文学,无论其作品还是作者本身,都让世人敬仰,他们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赋予人精神上的享受,使人的灵魂得以浸润。因而,我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品读是具有选择性的。近年来,书的海洋很深很广,出版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进入人的视野,有突破,并大放异彩的作品
期刊
近读陈德民长篇小说《红杉树下》的时光,是我自庚子年初回湘探望父亲,因新冠疫情一直滞留在长沙客栈的日子里。捧着装祯精美,纸质竟有点丝滑的这部刚上架的新书,跟着作者铺就的美丽的文字,闻着阵阵书香,我被吸引在书里故事的情节之中。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南京知青郑东杰、文澜两人的愛情为主线,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那群特殊身份人群的生活情境、思想情感以及他们留给历史的印记与思考。非常耐读,环
期刊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诗歌生态下,不论是对当代诗歌进行宏观描述的客观要求,还是加强海峡两岸诗歌创作与研究的感性认同,亦或是消解大陆诗坛“运动情结”和破除“学术山头”的现实需要,“中生代”诗歌研究理应提上日程。在此现实下,刘波先生的著作《“中生代”诗歌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无疑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针对性。这部研究中国大陆“中生代”诗歌的专著,上编是“中生代”诗歌的整体图景,下编为“中生
期刊
摘要:社会养老制度是依靠什么力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此,有很多不同的回答进而形成了五种理论观点。本文对此作了归纳和分析,并以几个国家的经验为依据,分别检验了这些理论观点(包括工业发展理论、社会民主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多元化理论、国家中心理论)的效度。笔者认为,单个理论的效度犹如彩虹的不同颜色一样,只有整合在一起才能完整、有效地解释不同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而英国的案例很好地诠
期刊
零时光  卷起或折叠,眼神里析出的清澈  让时光歇足一秒钟,观察  皱纹的泥泞,以及春日里蹦跶的小蚂蚱  搭上一小节列车寻找适宜的潮湿  在我和爱人之间保留沼泽之地  大过书里的迦南,淌奶流蜜之所  在谈话里剔除留声机里广告的部分  我会爱上零,在世界还没有开始之前  旧房子  候鸟蹲下来,它午睡的时间  被琐碎的事情惊扰  它是爷爷弹奏的二胡  每天的水分都吸进奶奶干燥的帕子  灰尘暧昧的缠绕衰
期刊
读朱自清的散文,每次都有不同的艺术享受。他的语言清新隽秀,笔触细腻传神,文字精准奇妙,使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和意象美。让每位读者都会从字里行间领略到画风各异的悦读审美。或令人心旷神怡,或让人回味无穷。  他早期的作品《匆匆》,是一篇感叹岁月与时间匆匆而过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刻画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虚度年华的无奈,揭示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大变革时期年轻人觉醒又茫然的复杂心情。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