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评估两组降压疗效,对比血压指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组血压指标与中医证候积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辅助心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降压效果更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表现,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治疗 中医穴位贴敷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36-01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内科常见多发病症,本病持续进展将导致重要组织动脉硬化,最终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全身多器官受损[1]。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逐渐被临床所肯定,其中穴位贴敷治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手段,其应用简便、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好。本文主要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年龄不超过18~70岁;②高血压分级1~2级;③无靶器官受损和相关并发症。排除标准[3]:①继发性高血压;②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③精神疾患和造血系统障碍;④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⑤对本次治疗用药过敏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5.9±3.4)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6.7±3.3)年。实验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6.2±4.1)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6.5±3.9)年。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口服治疗,结合患者既往药物治疗史和血压指标给予氨氯地平、氢氯噻嗪、贝那普利治疗,若患者表现出明显不良反应(如干咳)且无法耐受,则改为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直至血压达标。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用药为白芥子21g、罗布麻12g、甘遂21g、杜仲12g、元胡12g、钩藤12g、细辛12g、丹参12g,研制为粉末后取鲜姜汁调和,然后选择四组穴位交替贴敷治疗。第一组:肝俞、心俞、期门、巨阙、关元;第二组:厥阴俞、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第三组:神道、筋缩、命门、京门、曲池、三阴交;第四组:魂门、肾俞、太溪、气海、膻中。贴敷时长为3~5h左右,1次/d,每疗程为10d,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
评估两组降压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统计眩晕、烦躁、头痛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降压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显效:药物治疗后舒张压降幅超过20mmHg,或恢复至正常水平;(2)有效:药物治疗后舒张压降幅低于10mmHg,但已恢复正常水平,或舒张压降幅在10~19mmHg之间;(3)无效:药物治疗后患者舒张压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降压疗效评估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压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指标变化对比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值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值改善更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见表3。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眩晕、烦躁以及头痛中医症状积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眩晕、烦躁以及头痛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更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主症表现为头痛眩晕、腰肢酸软、失眠以及心悸等等,中医将其纳入头痛、内风以及眩晕等范畴,本病病机较为复杂, 多与机体肝肾器官存在密切关联,而体质阴阳偏盛或者偏虚,导致气血功能失调则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内在发病因素。高血压发病原理为上实下虚,其中肝气郁结、风火上扰为上实;肾阴虚损、肝失滋养、肝阳过盛为下虚。本病缠绵日久而致阴阳亏损两虚,引发相应症候。临床研究[5]表明,高血压发病通常与患者精神和情志存在密切关联,其中心脏是最早受累的器官,因此本研究在选择穴位贴敷时侧重于心、肝、肾相应穴位。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医药自有独特优势,中药贴敷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强壮体质,控制血压波动并降低药物服用量,缓解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可谓是标本兼治,这对于轻度或者中度高血压患者而言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中药穴位贴敷自古就广泛应用于民间,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观点;《帛书·灸经》中也记载了百会穴贴敷芥子泥的药方,是最早的关于贴敷疗法的文字记载。在现代药剂学中,穴位贴敷又名经皮给药法,在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经由皮肤直接吸收并渗入经脉,药物有效成分随经气运行直接到达病灶,药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药物贴敷是外治方法,避免了药物肝脏首过效应,毒副作用较小[6]。本次中药敷贴组方为白芥子、罗布麻、甘遂、杜仲、元胡、钩藤、细辛、丹参,全方有活血化瘀、滋阴降压、平肝熄风之功效。选穴方面则遵循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理气舒肝的治则,以通畅气血,调节内脏功能。从上表数据分析来看,实验组降压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血压指标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辅助心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确切,说明降压效果更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表现,是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世梅.中药治疗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中医药慢性病防控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291-295.
[2]张美玉,管昌益.通脉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112-114.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治疗 中医穴位贴敷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36-01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内科常见多发病症,本病持续进展将导致重要组织动脉硬化,最终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全身多器官受损[1]。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逐渐被临床所肯定,其中穴位贴敷治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手段,其应用简便、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好。本文主要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年龄不超过18~70岁;②高血压分级1~2级;③无靶器官受损和相关并发症。排除标准[3]:①继发性高血压;②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③精神疾患和造血系统障碍;④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⑤对本次治疗用药过敏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5.9±3.4)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6.7±3.3)年。实验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6.2±4.1)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6.5±3.9)年。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口服治疗,结合患者既往药物治疗史和血压指标给予氨氯地平、氢氯噻嗪、贝那普利治疗,若患者表现出明显不良反应(如干咳)且无法耐受,则改为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直至血压达标。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用药为白芥子21g、罗布麻12g、甘遂21g、杜仲12g、元胡12g、钩藤12g、细辛12g、丹参12g,研制为粉末后取鲜姜汁调和,然后选择四组穴位交替贴敷治疗。第一组:肝俞、心俞、期门、巨阙、关元;第二组:厥阴俞、膈俞、膻中、中脘、足三里;第三组:神道、筋缩、命门、京门、曲池、三阴交;第四组:魂门、肾俞、太溪、气海、膻中。贴敷时长为3~5h左右,1次/d,每疗程为10d,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
评估两组降压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统计眩晕、烦躁、头痛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降压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显效:药物治疗后舒张压降幅超过20mmHg,或恢复至正常水平;(2)有效:药物治疗后舒张压降幅低于10mmHg,但已恢复正常水平,或舒张压降幅在10~19mmHg之间;(3)无效:药物治疗后患者舒张压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降压疗效评估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压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指标变化对比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值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值改善更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见表3。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眩晕、烦躁以及头痛中医症状积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眩晕、烦躁以及头痛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更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主症表现为头痛眩晕、腰肢酸软、失眠以及心悸等等,中医将其纳入头痛、内风以及眩晕等范畴,本病病机较为复杂, 多与机体肝肾器官存在密切关联,而体质阴阳偏盛或者偏虚,导致气血功能失调则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内在发病因素。高血压发病原理为上实下虚,其中肝气郁结、风火上扰为上实;肾阴虚损、肝失滋养、肝阳过盛为下虚。本病缠绵日久而致阴阳亏损两虚,引发相应症候。临床研究[5]表明,高血压发病通常与患者精神和情志存在密切关联,其中心脏是最早受累的器官,因此本研究在选择穴位贴敷时侧重于心、肝、肾相应穴位。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医药自有独特优势,中药贴敷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强壮体质,控制血压波动并降低药物服用量,缓解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可谓是标本兼治,这对于轻度或者中度高血压患者而言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中药穴位贴敷自古就广泛应用于民间,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观点;《帛书·灸经》中也记载了百会穴贴敷芥子泥的药方,是最早的关于贴敷疗法的文字记载。在现代药剂学中,穴位贴敷又名经皮给药法,在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经由皮肤直接吸收并渗入经脉,药物有效成分随经气运行直接到达病灶,药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药物贴敷是外治方法,避免了药物肝脏首过效应,毒副作用较小[6]。本次中药敷贴组方为白芥子、罗布麻、甘遂、杜仲、元胡、钩藤、细辛、丹参,全方有活血化瘀、滋阴降压、平肝熄风之功效。选穴方面则遵循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理气舒肝的治则,以通畅气血,调节内脏功能。从上表数据分析来看,实验组降压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血压指标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辅助心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确切,说明降压效果更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表现,是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世梅.中药治疗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中医药慢性病防控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291-295.
[2]张美玉,管昌益.通脉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