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读信仰的智慧一书中关于信仰外延的划分一章,使读者能够了解信仰的划分种类,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信仰的性质、信仰的巨大功能,最终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写作目的—对读者进行科学信仰的教育。具体到我国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宣传和教育。
关键词:信仰;科学信仰教育;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90-01
首先说明一点,本书《信仰的智慧》的写作目的,是对读者进行科学信仰教育,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我们来研究信仰外延的划分,其用意也是通过了解信仰的外延,从而更好的对读者进行科学信仰的教育。本书第一种划分依据是从信仰和教育的主体出发,把信仰划分为个人人生目标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所谓个人人生目标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其核心是对自己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怀。下面介绍个人人生目标信仰的四个特征,个人人生目标信仰的特征是与人生观进行比较得出的,二者有相同之处,都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目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关于人生道路、人生目的与具体的价值、理想以及生活态度等的根本看法。二者都回答了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同时,个人人生目标信仰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四个特点也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首先,个人人生信仰具有个体性。这里的个体性是指每个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每个人遇到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人生观刚好相反,是一种社会群体意识,是一类人对人生看法的一致性。其次,个人人生信仰具有非知识形态的特点。换句话说,个人人生信仰大部分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人的感受、体验、觉悟、思索人生意义的过程。相对的,人生观,大多是基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再次,个人人生信仰给人以做人的崇高感、主体的神圣感和人生的真实感。个人有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应该怎么样、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干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个人有了自己的使命,我们这里所说的使命就是个人人生目的与具体的现实生活及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使命是具体的范畴。人有了一定信仰之后,就会有相应的要完成一些事情的使命感,而拥有了什么样的使命感的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责任感。而相对的,人生观,是从理性方面,为人的现实生活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选择。最后,个人人生信仰具有自由选择性。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工作、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那么,每个人的信仰就不一定相同。这一点很容易明白。我们了解了个人人生信仰的特点后,会更清楚的区分信仰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下面我们来介绍社会理想信仰。其涵义是指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对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社会理想信仰的主体是社会民众或特定民族。这种信仰所指向的目标也是社会大众的。它是“社会”的信仰。我们所说的个人人生信仰是各不相同的,而这里所说的社会信仰,是说社会大众共同的信仰。社会理想信仰的形成,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的基础、共同向往、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信仰对个人信仰有统摄作用。社会信仰,在特定的社会或国家,可能表现为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政治信仰。而当这种社会信仰真的变成一种政治信仰的时候,就会对社会大众产生较强的“社会约束力”。这时,个人信仰的一致性,使得个人信仰自由表现为信仰相同。
社会理想信仰与个人人生信仰的关系是:任何社会理想都是由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建构和提出并在特定条件作用下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信仰的。但是,一经转化,即被社会中的人们信以为真,信以为值,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个体的自由选择性就被消融在社会的相互制约性之中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是科学信仰教育,所谓教育就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而科学信仰主要指的是社会理想信仰。上面说明了社会理想信仰是由个人人生信仰转化而来的,说明科学信仰教育是可行的。从信仰的客体进行分类,也就是信仰什么分类,信仰客体的种类繁多,而与本书的主旨—科学信仰教育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和教育信仰。政治信仰是指一个阶级、集团或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终极关怀和对社会理想“政治模式”的理解,是该阶级、集团或个人对现实生活中本阶级、集团或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反映。政治信仰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阶级或个人的政治价值取向。
道德信仰内涵主要是信以为真、信以为值的信仰目标和对信仰目标根据的坚信。道德信仰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其一,道德信仰本身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当人们将某种道德作为信仰目标,为了达到目标的要求,就会激发人们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这时,人们的道德境界也就提升了。其二,道德信仰具有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信仰本身就是对道德的一种认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也就是道德对人格的塑造。其三,道德信仰具有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拥有道德信仰的人会有好的行为动机,道德信仰是良心的根基。其四,道德信仰具有价值定向功能。对于道德信仰的追求,本身就有定向的作用。其五,道德信仰具有凝聚功能。从社会方面讲,拥有共同信仰,对于社会就会有凝聚力。正因上述的功能,我们认为道德信仰对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进行科学信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激发人们对道德的信仰。教育信仰的内涵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育信仰分为朴素的或习俗的教育信仰和科学的或理论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本书科学信仰教育的写作前提,我们只有信仰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只有教育成功,社会才有未来和希望。同时,教育是符合长远利益,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的功能是巨大的,维护教育的社会地位就是对教育信仰的表现。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改造,并且是对人全方位的改造,教育信仰要求我们对教育要执着、要全方位、要不计成本。教育信仰是教育者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赵俊芝 河北经贸大学
刘少坤 河北沧州监狱
作者简介:赵俊芝(1986— ),女,汉族,河北经贸大学2009级研究生,马列教学部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刘少坤(1985— ),男,工作单位:河北省沧州监狱。
关键词:信仰;科学信仰教育;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390-01
首先说明一点,本书《信仰的智慧》的写作目的,是对读者进行科学信仰教育,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我们来研究信仰外延的划分,其用意也是通过了解信仰的外延,从而更好的对读者进行科学信仰的教育。本书第一种划分依据是从信仰和教育的主体出发,把信仰划分为个人人生目标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所谓个人人生目标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其核心是对自己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怀。下面介绍个人人生目标信仰的四个特征,个人人生目标信仰的特征是与人生观进行比较得出的,二者有相同之处,都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目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关于人生道路、人生目的与具体的价值、理想以及生活态度等的根本看法。二者都回答了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同时,个人人生目标信仰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四个特点也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首先,个人人生信仰具有个体性。这里的个体性是指每个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每个人遇到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人生观刚好相反,是一种社会群体意识,是一类人对人生看法的一致性。其次,个人人生信仰具有非知识形态的特点。换句话说,个人人生信仰大部分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人的感受、体验、觉悟、思索人生意义的过程。相对的,人生观,大多是基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再次,个人人生信仰给人以做人的崇高感、主体的神圣感和人生的真实感。个人有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应该怎么样、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干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个人有了自己的使命,我们这里所说的使命就是个人人生目的与具体的现实生活及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使命是具体的范畴。人有了一定信仰之后,就会有相应的要完成一些事情的使命感,而拥有了什么样的使命感的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责任感。而相对的,人生观,是从理性方面,为人的现实生活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选择。最后,个人人生信仰具有自由选择性。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工作、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那么,每个人的信仰就不一定相同。这一点很容易明白。我们了解了个人人生信仰的特点后,会更清楚的区分信仰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下面我们来介绍社会理想信仰。其涵义是指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对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社会理想信仰的主体是社会民众或特定民族。这种信仰所指向的目标也是社会大众的。它是“社会”的信仰。我们所说的个人人生信仰是各不相同的,而这里所说的社会信仰,是说社会大众共同的信仰。社会理想信仰的形成,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的基础、共同向往、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信仰对个人信仰有统摄作用。社会信仰,在特定的社会或国家,可能表现为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政治信仰。而当这种社会信仰真的变成一种政治信仰的时候,就会对社会大众产生较强的“社会约束力”。这时,个人信仰的一致性,使得个人信仰自由表现为信仰相同。
社会理想信仰与个人人生信仰的关系是:任何社会理想都是由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建构和提出并在特定条件作用下转化为整个社会的信仰的。但是,一经转化,即被社会中的人们信以为真,信以为值,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个体的自由选择性就被消融在社会的相互制约性之中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是科学信仰教育,所谓教育就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而科学信仰主要指的是社会理想信仰。上面说明了社会理想信仰是由个人人生信仰转化而来的,说明科学信仰教育是可行的。从信仰的客体进行分类,也就是信仰什么分类,信仰客体的种类繁多,而与本书的主旨—科学信仰教育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和教育信仰。政治信仰是指一个阶级、集团或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终极关怀和对社会理想“政治模式”的理解,是该阶级、集团或个人对现实生活中本阶级、集团或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反映。政治信仰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阶级或个人的政治价值取向。
道德信仰内涵主要是信以为真、信以为值的信仰目标和对信仰目标根据的坚信。道德信仰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其一,道德信仰本身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当人们将某种道德作为信仰目标,为了达到目标的要求,就会激发人们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这时,人们的道德境界也就提升了。其二,道德信仰具有道德人格的塑造功能。道德信仰本身就是对道德的一种认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也就是道德对人格的塑造。其三,道德信仰具有道德行为的动力功能。拥有道德信仰的人会有好的行为动机,道德信仰是良心的根基。其四,道德信仰具有价值定向功能。对于道德信仰的追求,本身就有定向的作用。其五,道德信仰具有凝聚功能。从社会方面讲,拥有共同信仰,对于社会就会有凝聚力。正因上述的功能,我们认为道德信仰对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进行科学信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激发人们对道德的信仰。教育信仰的内涵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育信仰分为朴素的或习俗的教育信仰和科学的或理论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本书科学信仰教育的写作前提,我们只有信仰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只有教育成功,社会才有未来和希望。同时,教育是符合长远利益,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的功能是巨大的,维护教育的社会地位就是对教育信仰的表现。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改造,并且是对人全方位的改造,教育信仰要求我们对教育要执着、要全方位、要不计成本。教育信仰是教育者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赵俊芝 河北经贸大学
刘少坤 河北沧州监狱
作者简介:赵俊芝(1986— ),女,汉族,河北经贸大学2009级研究生,马列教学部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刘少坤(1985— ),男,工作单位:河北省沧州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