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自编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为工具,对某高校331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比较当前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期望情况。结果表明:贫困生在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选择上高于非贫困生;在中等城市、小城市、乡村小镇、农村的选择上,贫困生多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对单位职工人数的期望上略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大多数都期望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或者到工资待遇更高的外资企业就业;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大多数期望到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单位就业;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绝大多数都期望到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单位就业。
关键词:贫困生;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用人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15-02
就业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他们自身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影响着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就业岗位的获得和保持。
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己超过600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受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加之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1]低于非贫困生就业率17.6个百分点,[2]同时,与非贫困生相比,还呈现出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明显偏差等特点。[3]高校贫困生的这种就业形势和特点给我国就业工作相关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事实,而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大小对毕业生的成功择业,工作的稳定性及发展,就业的心态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均产生较大的影响。[4]用人单位期望是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笔者选择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探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的差异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
2013年5月~8月,编制、修改、补充、完善网络问卷,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测试和完善。
2.宣传发动和调查实施阶段
2013年9月,课题组将网络问卷放置到高校就业信息网显眼位置,并通过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的全校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等课程,以及辅导员、专业教师、宣传公告栏、班级QQ群、班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发动大学生主动上网填写问卷,确保样本量,既要有较多数量的一本和三本学生都参与进来调查,又要有较多数量的大一到大五各年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调查。2013年10月开放网络问卷供大学生答题。
3.数据收集阶段
2013年10月15日,关闭网络问卷,同时从后台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处理调查数据。
二、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331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有效问卷3312个。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1.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
表1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类别 男 女
贫困生 658 662
非贫困生 963 999
总人数 1621 166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男生为658人,女生为662人;在非贫困生中,男生963人,女生999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621人,女生1661人。
2.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如表2。
表2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
类别 文科 理科
贫困生 423 897
非贫困生 675 1287
总人数 1098 2184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文科423人,理科897人;在非贫困生中,文科675人,理科1287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098人,女生2184人。
3.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被试家庭所在地区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乡村小镇 农村
贫困生 80 103 96 185 818
非贫困生 375 324 250 211 840
总人数 455 427 346 396 1658
从表3中数据可见,家庭所在地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贫困生比例要远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家庭所在地在乡村小镇和农村的贫困生比例与非贫困生比例基本持平。
三、数据管理
使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管理和分析数据
四、调查结果分析
1.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见图1。
从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期望在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期望在东部地区就业的要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被试都愿意选择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就业,而很少有被试期望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就业。至于有一定比例的被试愿意选择在中部地区,原因一方面在于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南华大学有70%的大学生户籍在中部地区。 2.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见图2。
从图2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中等城市是他们就业的首选,其次是大城市,而乡村小镇和农村几乎没有被试愿意去。这可能是因为受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和高房价的影响。第二,在中等城市、小城市、而乡村小镇、农村的选择上,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在大城市的选择上,贫困生要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要比非贫困大学生要现实些。
3.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期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贫困生比例均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期望到稳定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或者期望到工资待遇更高的外资企业就业,而期望到私营企业就业的只有为数极少的一部分。而现实是能到政府机关就业的不超过毕业生人数的3%,而到私营企业就业的超过毕业生人数的40%。这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见图4。
从图4不难看出:第一,期望到职工人数为0~50、50~100、100~500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职工人数为500~1000、1000以上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对单位职工人数的期望总体上要略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总体上更倾向于到职工人数更多的单位就业。
5.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数期望到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单位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到工作环境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第二,期望到工作环境非常好的贫困生比例要低于非贫困生,但愿意到工作环境一般、不太好、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在吃苦耐劳的品质上可能要优于非贫困生。
6.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绝大多数都期望单位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可能是他们深刻体会到单位的发展前景与自己个人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来促进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77-78.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3]闫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247-248.
[4]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0-113.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贫困生;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用人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15-02
就业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他们自身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影响着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就业岗位的获得和保持。
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己超过600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受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加之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1]低于非贫困生就业率17.6个百分点,[2]同时,与非贫困生相比,还呈现出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明显偏差等特点。[3]高校贫困生的这种就业形势和特点给我国就业工作相关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事实,而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大小对毕业生的成功择业,工作的稳定性及发展,就业的心态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均产生较大的影响。[4]用人单位期望是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笔者选择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探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的差异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
2013年5月~8月,编制、修改、补充、完善网络问卷,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测试和完善。
2.宣传发动和调查实施阶段
2013年9月,课题组将网络问卷放置到高校就业信息网显眼位置,并通过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的全校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等课程,以及辅导员、专业教师、宣传公告栏、班级QQ群、班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发动大学生主动上网填写问卷,确保样本量,既要有较多数量的一本和三本学生都参与进来调查,又要有较多数量的大一到大五各年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调查。2013年10月开放网络问卷供大学生答题。
3.数据收集阶段
2013年10月15日,关闭网络问卷,同时从后台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处理调查数据。
二、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331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有效问卷3312个。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1.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
表1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类别 男 女
贫困生 658 662
非贫困生 963 999
总人数 1621 166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男生为658人,女生为662人;在非贫困生中,男生963人,女生999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621人,女生1661人。
2.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如表2。
表2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
类别 文科 理科
贫困生 423 897
非贫困生 675 1287
总人数 1098 2184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文科423人,理科897人;在非贫困生中,文科675人,理科1287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098人,女生2184人。
3.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被试家庭所在地区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乡村小镇 农村
贫困生 80 103 96 185 818
非贫困生 375 324 250 211 840
总人数 455 427 346 396 1658
从表3中数据可见,家庭所在地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贫困生比例要远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家庭所在地在乡村小镇和农村的贫困生比例与非贫困生比例基本持平。
三、数据管理
使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管理和分析数据
四、调查结果分析
1.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见图1。
从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期望在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期望在东部地区就业的要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被试都愿意选择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就业,而很少有被试期望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就业。至于有一定比例的被试愿意选择在中部地区,原因一方面在于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南华大学有70%的大学生户籍在中部地区。 2.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见图2。
从图2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中等城市是他们就业的首选,其次是大城市,而乡村小镇和农村几乎没有被试愿意去。这可能是因为受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和高房价的影响。第二,在中等城市、小城市、而乡村小镇、农村的选择上,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在大城市的选择上,贫困生要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要比非贫困大学生要现实些。
3.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期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贫困生比例均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期望到稳定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或者期望到工资待遇更高的外资企业就业,而期望到私营企业就业的只有为数极少的一部分。而现实是能到政府机关就业的不超过毕业生人数的3%,而到私营企业就业的超过毕业生人数的40%。这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见图4。
从图4不难看出:第一,期望到职工人数为0~50、50~100、100~500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职工人数为500~1000、1000以上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对单位职工人数的期望总体上要略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总体上更倾向于到职工人数更多的单位就业。
5.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数期望到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单位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到工作环境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第二,期望到工作环境非常好的贫困生比例要低于非贫困生,但愿意到工作环境一般、不太好、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在吃苦耐劳的品质上可能要优于非贫困生。
6.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绝大多数都期望单位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可能是他们深刻体会到单位的发展前景与自己个人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来促进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77-78.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3]闫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247-248.
[4]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0-113.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