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做“信息的解释者”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记者和媒体要发布和传播新闻,都必须获取一定的新闻资源。获取新闻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一是靠他人提供。其中靠他人提供通常来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记者只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即使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些背景情况和还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需要向他人了解。
  综观那些失实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根源于新闻源的虚假。新闻源虚假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概括起来,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意造假,一是故意造假。
  无意造假,是指信息提供者对自己所提供信息的虚假性缺乏认识。例如,对SARS病毒存活时间研究结果的报道,一开始国内专家发布的SARS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是不超过3小时;后来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专家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称SARS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可长达24小时。这样一来,谁真谁假,一时难以说清楚。也许只有一个结论是对的,也许都不对,并且通过新的研究手段还可能存在第三个结论。但不论怎样,对所有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可能都没有认为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假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研究结果。
  虚假新闻源中的故意造假,是指信息的提供者,出于某种目的,存在着造假的主观意图,并且知道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假信息。2003年江苏的《江南晚报》报道了“无锡打工女庄凤梅拾到百万美金,坐等失主两天,终于将此巨款交还洋失主,并婉拒洋失主酬谢”的事迹,曾经产生巨大反响。但后来调查发现,这纯粹是由庄凤梅自己制造的假新闻。
  面对虚假新闻源的存在,记者和媒体通常的做法和原则是:一方面通过核实调查来检验新闻的真假。在西方,为了避免新闻的失实,通常采用双消息来源或多消息来源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权威的评判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新闻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均为有效方法。而许多新闻之所以出现失实,也常常与没有遵守上述方法与原则有关。不过,上述方法和原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所谓核实调查,也就是表明对某一新闻事件还存在着其他的知情者、相关人或者相关材料;如果某一新闻事件并不存在其他的知情者、相关人或者相关材料就不好办。第二,有时权威也不那么可靠。
  2003年5月18日,日本神奈川县伊势原市一个41岁的无业男子向神奈川县警察举报说,他在观测星星时发现有五六个可疑人物,身着潜水服爬上附近海边的山崖后消失了。日本媒体获知后,以为有人向警察举报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于是许多媒体都大幅报道了在神奈川海岸发现可疑人物的事件。后来日本海上保安厅为此进行了大肆搜查,但未发现任何可疑迹象。随着调查的继续,举报男子最后道出了真相:所谓的可疑人物完全是他自己捏造出来的。原因是“和妻子吵了架,心情沮丧”,所以编了这个故事。
  显然,这也是一个新闻源被绝对垄断而无法核实调查的新闻事件。如果没有日本海上保安厅出于安全考虑进行调查,是无人会知道它是编造的。
  在科学研究方面,新闻源被绝对垄断而无法核实的新闻也很容易出现。因为许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当事者自己清楚。
  在新闻来源上,人们一般认为: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各领域各行业的专家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社会对权威也已经形成了信任的习惯。
  但是,这些权威部门和个人所提供和发布的信息,有时也会出现错误和纰漏;同时,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补充和不断纠正有偏颇的地方,最后才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2003年4月28日,上海的一家媒体报道称,非典的灭活疫苗有望在几个月内问世;4月29日,另外一家上海报纸报道,上海某大学科研人员保守估计:一种专门克制非典的核酸疫苗一个月后可望研制成功,市民注射这种疫苗后,肌体会主动产生全面免疫力,阻挡非典侵入云云。在SARS肆虐的特殊时期,这一消息无疑给人以极大的安慰。其后,又有媒体根据其他专家提供的消息,报道了SARS疫苗将在几个月内问世。但从5月21日开始,陆续有专家根据疫苗科学研究的实际分析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出SARS疫苗是不可能的,最快也要一两年的时间。这就澄清了人们在SARS疫苗何时问世上的一些认识。
  此外,为了特殊时期的政治需要和军事需要,西方一些政治人物故意发布虚假消息的例子也不鲜见,对此媒体虽然不必承担责任,但这些东西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和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则是明显的,严重的。
  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它没有任何理由来传播虚假的信息。而记者作为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他既要传播信息,同时也有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上个世纪初的美国,随着新闻界专业主义的兴起,新闻学教育也开始专业化,并且有人提出“不要因为信息的缘故,而去指责传递信息的人”的观点(1)。因为“那是你的信息,是你写的,你一定是出于某种原因才写,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去明确这个原因,并解释给你的读者”(2)。这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对自己报道和传播的内容负责。
  鉴于新闻源的复杂性,记者和媒体在发布和传播新闻时,需要异常小心和谨慎。首先应该有一种怀疑态度,清醒而谨慎地对待所获得的一切信息。其次,对于凡是能够核实或者调查的内容,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核实或者调查,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这是确保新闻真实的一个有效方法。
  对于新闻源被垄断而无法核实调查的新闻事件,记者在采访时,自然要格外谨慎,采访时要多提问题。因为提的问题多了,一旦对方信息不实,便易于从中发现破绽。而对那些所谓权威部门或个人发布的信息,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也应该遵守这样的原则:即不仅要体现出自己是一个“专业的信息传播者”,而且还应该体现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信息解释者”。这种“独立的信息解释者”的精神和态度,并不是新闻源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其中也有记者自己独立的思考。
  例如在抗SARS的斗争中,同样是报道最新科研动态的新闻,上海一家媒体的报道和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就有很大的不同。英国《泰晤士报》发布了一篇美国科研人员运用“反义疗法”技术,研制出首种SARS特效药,并且最早在几个月内就能用于临床治疗的消息。但这篇报道不仅记述了研制人员所提供的情况,同时也报道了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专家的不同看法,并对美国对于药品投放生产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而上海这家媒体发表的是一篇关于非典疫苗一个月后可望研制成功的消息。在这篇报道里,记者采用的基本上都是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泰晤士报》的消息反映了当时研究SARS特效药的一种状况,记者采取的也是一种客观独立的解释。而上海这家媒体的报道,则让人有失实的感觉,因为它差不多全部采用了采访对象的介绍和观点,记者成了“专业的信息传播者”。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一旦失实,该报道自然就跟着失实。
  (1)、(2)北京“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纪要,《新闻记者》2002年6月。
其他文献
1989年2月,我被派到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工作,直到1993年6月回来,在中东呆了4年多的时间。回来以后,就有个想法,我已经50出头了,应该考虑一下以后怎么办。我当时就想,既然已经在新华社干这么多年了,那就去中国新闻学院吧,给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培养接班人,同时把自己这一生的新闻经验好好地总结一下。可是,新华社对外部当时就跟我说清楚了,说"你这个人,任何部门要都不给,必须要留下来"。于是我又留下来了。
期刊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  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  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
期刊
电视说到底就是一个拍什么和怎样拍的问题。  拍什么?实际就是你拍摄的主体是什么。怎样拍摄?就是你的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1+1。第一个1,就是你要反映的主体。第二个1,就在于你自己。对于第一个1,就是你的选择问题,要抓住深刻的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新闻主体。第二个1则就是你自己。你的发现、你的角度、你的剪裁,总的来说就是你的水平。  我们当然强调电视作品报道的主体,主体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主观能动性
期刊
新闻价值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不仅是由于新闻的不同而不同,同一新闻事实,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那价值的闪光,也许需要等待--不确定的等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张照片--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半身像,他的军装、军帽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右手拿着"红宝书",左手捂着心口处,脸上的表情无比虔诚……  这张题为《虔诚者》的"文革"老照片,作者是原黑龙江日报社摄影记者
期刊
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索尔兹伯里这个名字应当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之后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这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业绩,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它的中文译本,打动了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索尔兹伯里就已经是名记者了。1948年,在担任《纽约时报》驻前苏联记者
期刊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直接表明一张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是报纸面对面和读者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多年来言论已经成为党报的传统优势项目,它可以直接给予读者新观点、新视角,不少报纸都有自己的名牌言论栏目,成为稳定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地方党报改革的过程中,似乎有一种轻视党报言论的倾向,不仅言论数量越来越少,并且缺少独特风格和深度,固定的言论栏目也不多。偶有言论,或相当空洞,或属于表态性质,没有实际内
期刊
当前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同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用不仅表现在其不同替代性上,还表现在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上;从多年来单一的宣传功能向传播信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推动经济、服务民众、提供娱乐等多方向延展。这与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为大众传媒提供的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较好的生态环境使大众传媒的功能在逐步延伸和拓展中复归其自身特有的本质,愈来愈符合
期刊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是一桩千年悬案,也是一桩历史公案。这桩历史公案历经千年,起起伏伏,在史学界迄今没有定论。躬耕地话题,成了南阳、襄阳之间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就曾因《三顾茅庐》邮票的首发地问题展开争夺战,最终以两地同时首发为结局打了个"平手",这件发生在1990年的事件,被媒体称为"邮票风波",曾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在舆论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后的十几年,躬耕地
期刊
从浙江省广播电视报社原总编辑王建人贪污罪和受贿罪案,到中国有色金属报原副社长兼总编辑胡京京挪用巨额公款炒股案,再到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原总裁、总编辑傅贵余受贿、贪污一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层集体贪污案以及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赵安,再加上未经官方证实的北京某著名报社下属公司偷逃关税案等等?熏媒体人士的犯罪行为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了。    利用大众传媒的特殊赋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大众传媒--这里
期刊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