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huitou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颇多微词,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反映在语文教学上,或者因为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把语文课上成类似“说文解字”的工具课;或者简单地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把语文课上成紧跟形势的政治课;或者脱离大部分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向,把语文课上成曲高和寡的文学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认识 体会
  
  近年来,随着语文界对语文学科性质问题的深入讨论,众多的语文学科实质上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笔者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就此谈谈自已的一些体会。
  一、“以人为本”
  在一堂语文课上,有一位学生对老师在讲授《项链》时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提出来了异议,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想穿一件漂亮衣服去参加舞会有错吗,穷尽十年的时间来偿还债务难道不是一种诚信的行为吗,再苦再累都没有放弃希望难道不是体现同命运抗争的巨大勇气吗,为什么一定要把她定位为一个贪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呢,而老师的回答却令人大失所望,他直接告诉那位学生说,“这是标准答案,如果你想上大学的话,就按着这个解释去答。”在标准答案面前,学生所有的有个性有意义的解释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语文教学。所以,“以人为本”,迫切的摆在了所有语文老师的面前。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认知主体和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学会欣赏学生。语文教育要成为“目中有人”的教育,就要了解一点,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理想,有思维,有热情,有尊严,他们更需要尊重理解和关心。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要学会宽容,要能容纳“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只有容得下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爱戴,才能教好学生;要热爱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会把学生当伙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时学生的想法会让你意想不到而又充满可能,跟他们一起会让你充满惊喜。
  二、“润物细无声”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学科,因而它具有工具性的属性,而语文这一工具是用来表情、达意、载道的,语言形式与其文化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因而它又具有人文性的属性。因此,那些将语文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包括学习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因此,重视情感因素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在教学中注意激活、调动学生在求知识时的良好情绪,营造一种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且应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的属性外,还具有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人文方面的特征,这两者犹如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而且还是“情感”的积淀与升华。语文教师若能善于挖掘并准确把握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疑是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认识与实践。
  我在教《背影》这篇课文时,用了这样的一段教学语言:“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的流露出来。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就很有代表性,通过这些小事写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春雨般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更具有普遍意义。读了《背影》,你一定会联想到父母对自已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同学们,这样的父母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同学们受到的震动很大,课后还为此写了日记。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体会到启之以知、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的高度统一是多么的重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在探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时,应当追求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
  三、“课内”与“课外”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要求我们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大到校园文化、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语文、受教育、悟人生。
  当然,我们主张语文教学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并不意味着放弃语文学科自身的责任。就语文教学而言,练就“课外”的功夫离不开对“课内”规律的探求和掌握。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既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范文,也是饱含着“人文”底蕴的范文。在这些课文中,有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有的向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有的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腾飞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还有的则娓娓道来的是人间真情……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涵,做好“课内”的文章。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要传达、接受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因而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内”和“课外”的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又要突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文学习机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培养语文素质的必要条件。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需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也尝试着在社会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演讲会、影视评论、体育述评、演课本剧、参观访问及社会调查等等,从而形成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学校与社会的“大语文”格局,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方面的水准。
  四、“作文”与“做人”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语言是传达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脱离了思想内容的语言的苍白无力的。凡是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文章,除了得益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魅力外,往往都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文力量。
  就初中作文教学而言,要写好《我》、《我的财富》、《母爱》、《变了》这样的作文,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外,还与思想情操、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与生活态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学生写《母爱》时胡编乱造,还有些学生写《我的财富》时感到无话可说,与其说这是写作技能上的不足,还不如说是人文因素方面的欠缺。其实,即使是《夏日》、《夕阳》之类的文章,也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于漪老师就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所以传神,不仅仅在于语言运用中的精益求精,还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礼赞和讴歌。如果说前者属于“工具性”的范畴,那么后者就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了。可以这么说,一个不能深切感悟生活中真、善、美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使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不可能写出具有一定水准的文章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既教学生作文,又要教学生做人,在指导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投身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这既是语文工具人文性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从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还是教书育人的方向性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实践的课题,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来努力做好这篇“文章”。
其他文献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中,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其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间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既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又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并且也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呢?  一、转变教师
期刊
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创设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大家在互相尊重、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中研讨课题内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活动课深受学生喜爱。  一、活动课有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特征  1、能动性——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征: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展开思维,理解、整理、分析知识,运用史料,选择观点,综合对比,合理评判,教学活动
期刊
摘 要:听力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其意义和价值日显突出。为了加强对听力教学的理解和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本文将从理论上探讨英语听力的基本要素,分析英语听力理解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常见的听力教学策略。  关键词:听力理解 构成要素 制约因素 教学策略     一、前言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不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简单合成。听是理解
期刊
一、对现行英语学习评价的反思  现行的评价中重视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联考、会考、高考等),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过分强化考试分数的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升学。它重结果,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只重视评价和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是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的重要功能,这种评价观念的出发点是以学
期刊
长期以来,有部分教育期刊,比较排斥“近乎文言”的表述,以为雕章琢句,不够平实;或者过于强调版面,以为篇幅不够,谈不出什么问题,必欲达到多少字符。于是呕心沥血写出的、以为凝练的东西,反令人侧目;而本来寥寥数语可说明的,却连篇累牍。在开始大力倡导国学的今天,我们尤为大惑不解。  我们理解有些期刊的风格方面的要求;理解部分高端期刊的版面要求,却不大赞同所谓面向一线中小学教师征稿,却有严格字符限制的版面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如何抛弃死记硬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说”中学习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规则及英语长篇课文,摆脱“茸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并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创设语境 语言实践 说句子 说话题    回顾前些年的英语教学历史,学生学习英语就是教师领着学生在语法知识里钻研。课堂上只要教材中涉及到一点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教师就讲得细致入微,学生也就跟着死记硬背语法条条。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学
期刊
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中年段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怎样做好中低年段的衔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培养习作的兴趣。  学生如果有了写作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
期刊
在小学作文教学上,尤其是在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我在读写结合试验中作过几轮的试验和研究,效果较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第一、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发挥了很大的主动性,提高了写作的责任感,克服了只完成任务,马虎了事的不良现象。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老师经常自己批改作文,但作文发下来时,学生只看评分、评语。光是修改错别字,也要老师再三强调。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进行了学
期刊
摘 要:朗读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提高学生语感、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施朗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注重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二是要给学生传授朗读方法;三是加强学生自身的朗读。  关键词:朗读教学、重要的意义、范读领读、朗读方法、学生朗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法。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方法,它撑起了当
期刊
北大一位教授曾做过这样精彩的论述:千万不要用你的食指指向你的学生,因为当你用食指指向学生的时候会从学生方向向你返回四根手指头。多么形象的说服啊,是啊,老师尊重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老师爱学生也会得到学生更多的爱,当尊重与爱交融到一起的时候,这师生关系不就和谐了吗?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身为教师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世人对教师的评价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