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哎呀,我好累!”这是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一句话。在中医看来,虽然都是神疲体倦,但其中病因却可能各不相同。本期,中医专家为您细细道来。
【这五个原因,都会让你感觉“累”】
脾虚湿气大,会让你疲惫不堪
湿气重是现代人的“通病”。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有些人明明身强体壮,就是感觉使不出劲、容易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像被什么束缚着一样。还有一些人,一到了夏天,就会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疲劳、提不起精神的症状,都是跟湿气重有关。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会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人们便出现了肢体困重、腹泻便溏、舌苔白厚等症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指出,现代人之所以被湿气“缠身”,主要由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缺乏运动。因为运动可以让脾阳振奋,这样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这些都做不到,水湿就会难以运化。
水湿重的第二个原因是脾阳受伤。中医认为,脾是负责管理水液的。我们如今有冰箱,可以随时喝到冷饮,吃凉的东西,比如冰镇啤酒、冰激凌、冰镇饮料、冰镇西瓜等等,这些寒凉之品会伤到我们的脾阳,而人体正是靠脾阳来运化水湿,脾阳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没有了,那么水一定会泛滥。
第三个原因是肾阳不足。肾也是负责管理水液的,现代人肾精消耗的机会很多,打开电视机、翻开画报、打开电脑,处处可以看到让我们迷失的情色画面,还有熬夜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耗肾精,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会不足。
肝病及脾,也会让人浑身乏力
临床上有很多肝病患者多有肝功能上的波动,而肝功能波动的典型表现就是浑身乏力。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卢秉久讲解说,从中医角度来看,肝病和脾脏有着很大联系。食物进入体内后,需要脾脏的消化和吸收,才可以将精微散播到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因此,脾的消化运输功能正常,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养料,脏腑、经络等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脾对四肢肌肉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医认为,脾主一身的肌肉,四肢全赖脾脏运输和撒播营养,才可以活动起来,轻松有力。如果脾失于健运,无法布散精华,四肢的营养就会不足,就会出现倦怠无力,甚至消瘦。而大家想象不到的是,肝脏生病时,往往会“欺负”脾脏,使得脾脏无法工作,精微就无法运输到四肢肌肉,自然就会出现乏力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肝病及脾”。因此,肝病患者要注意了:一旦出现浑身乏力的症状,要赶紧去正规医院检查肝功能并进行相应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肾气虚了,一到傍晚就会觉得累
中医认为,“肾主骨”。如果肾气虚,会直接体现在我们的筋骨方面。因此,肾气虚的人,会有腰膝酸软的感觉。同时,肾气作为一身脏腑之气的根本,它如果亏虚了,就会产生一身之气的亏虚。这体现出来,就是患者神疲乏力。这种疲乏,是靠休息难以缓解和改善的。有些人尤其在下午5~7点的时候(此时段是肾经当令),身体无力感的反应最为强烈,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肾气虛的表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李占玲提示大家,肾气虚除了有浑身乏力的表现,还可能伴有健忘、耳鸣、尿频、男性早泄、女性带下量多而质地清稀、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失眠等症状。大家可以根据上述症状,初步判断自己的体乏无力是否是肾气虚导致的。
肺气虚了,说话无力,爱感冒
肺主皮毛,司呼吸。如果你的身体经常感觉到疲乏无力,并且伴有说话声音无力,大声说话呼吸会短促,只要稍微一运动或者是劳作就容易出现气喘吁吁以及呼吸急促的情况,那很可能是肺气虚了。
肺气虚的人除了以乏力、语言低微为主要特征,还很容易感冒、流鼻涕或者是畏寒。会有盗汗、自汗的表现,患者除了天气炎热或运动出汗外,即使在冬天稍微活动也会出很多汗,有时甚至吃东西都会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虚不固表所致。
此外,肺气虚还容易导致脾气虚。这样,大肠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大肠无力而出现便秘。主要症状表现为:身体感觉到有便意,但是却很难正常排出体外。
心气不足,会让你疲劳心悸
心气虚是气虚的一种,所以会有气虚的种种表现,比如,容易疲劳、多汗等。但是,由于心有它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所以心气虚也有自己特有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心悸。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艳说,大家如果偶尔心悸一下,不用太过担心。但如果是持续性、较为频繁的心悸,同时伴随自汗、神疲体倦等症状,就要考虑是不是心气虚了。
通常情况下,先天体质弱、禀赋不足,后天疲劳过度,或者久病不愈、年迈体衰的人,都比较容易心气虚,尤其是老人。《灵枢·天年》中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所以年纪大了以后,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且伴有心悸,要考虑到是心气不足,要有意识地补心气。
专家简介
卢秉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
李占玲,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罗大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
【总是感觉那么“累”,怎么破?】
振奋脾阳祛湿气
罗大伦建议大家,因脾虚湿气大而导致的浑身乏力,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常常会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运动可以振奋脾阳,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瑜珈、太极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2招:饮食避免寒凉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以免损伤脾阳。
第3招:自制八珍糕
八珍糕由八种药材组成,它们分别是党参(或者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其中,山药、莲子肉、白扁豆可以滋补脾阴;党参和白术可以滋补脾阳;茯苓和薏苡仁可以祛湿;芡实有收涩之功。八珍糕曾是过去帝王常用的食疗方,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甚好。
【食材用量】
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党参(或者人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舌苔薄放50克,舌苔厚放100克)、莲子肉50克、芡实50克、山药50克、白扁豆30克(大便干燥,用杏仁代替)。
【具体做法】
先把上述八种药材研成粉末,再把黑米、糙米、粳米、糯米研成粉末,然后和药末混合,装在一个浅碟子里面,加入适量清水,和成面,可以加一点白糖,上锅蒸20分钟后,软软的米糕就做好了。可将蒸好的米糕冷却后切成小块,烘干,这样以便于存放。
心态平和养心气
张艳指出,对于心气不足导致的疲劳乏力,首先可以通过饮食来补心气。桂圆肉、山药、大枣、赤小豆等食物都具有补益心气的作用,不妨多摄入一些。可以将桂圆肉和山药一起熬粥,或是黄芪和大枣熬粥,黑豆、桂圆、大枣也可以一起熬粥,都是补充心气的食疗佳方。
同时,还要做到少生气、不生气。一般而言,心气虚的人因为心脏不舒服,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容易生气。对于心气虚的人来说,宜保持心态平和,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要把怒火压在心里,应适当地发泄出去。
【家庭小药方】
罗大伦在此给大家推荐一个补心气的小药方——生脉饮。如果你是由于夏天热伤心气,或者因劳神过度,损伤了心气,出现四肢无力、心烦心慌、口干舌燥、动辄出汗、面色发白等情况,都可以服用一点生脉饮来补养一下。
生脉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参制作的,通常是红参,这个药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较好,可以在症状严重时用;另外一种是用党参制作的,药力平缓一些,可以作保健用。
多吃黑色食物补肾气
如果你的困倦乏力是由于肾气不足导致的,不妨多坚持练习下面的动作,对补肾气大有裨益:两脚分开与肩齐宽,踮起脚尖,双膝微曲,双手虚握拳,贴在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位置,利用膝關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直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此动作可以鼓舞肾气,使人体阳气升发起来。
此外,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食物,如黑芝麻、黑小豆、乌鸡也是补肾佳品。
巧用穴位除乏累
当你找到了神疲体乏的真正原因之后,不妨对号入座,通过按摩下面相关穴位,来缓解症状:
1.肺气虚,经常揉揉太渊穴
太渊穴是肺经输穴、原穴。揉搓太渊穴可补益肺气,不仅可以治疗肺系疾病,还可改善因肺气不足而引起的皮肤干燥症等疾患。
方法: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之中。早上起床前找准穴位打圈按揉,效果最佳。用大拇指按压片刻,然后松开,反复5~10次,每次左右各按1~3分钟。
2.常按关元补肾气
补肾气,除了上面提到的肾俞穴外,关元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穴。关元穴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经常按揉,可以刺激肾气的活跃,补充肾气。
方法: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位置在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双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3.脾气虚,按揉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和脾直接相连,所以刺激脾俞可以很快恢复脾脏的功能。
方法: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两肩胛角平行的胸椎再往下数四个,旁开食、中指两指处就是它的位置。每天晚上8点左右刺激最好,因为这是脾经精气最旺盛的时候。按摩的时候,可行指揉法,以拇指指腹按在脾俞穴上,慢慢增加力度下压,边压边揉,使穴位产生酸胀感觉,每次可按揉10-15分钟,每日可按揉多次。
4.长期按摩神门穴补心气
心气虚,首选神门穴。长期按摩可补益心气,去除烦躁、安稳心神、有助睡眠。
方法: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上,小手指侧腕下方肌腱的拇指侧。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30秒至1分钟左右。按揉此穴时力量别太重,不必追求酸胀感。
【这五个原因,都会让你感觉“累”】
脾虚湿气大,会让你疲惫不堪
湿气重是现代人的“通病”。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有些人明明身强体壮,就是感觉使不出劲、容易困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像被什么束缚着一样。还有一些人,一到了夏天,就会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疲劳、提不起精神的症状,都是跟湿气重有关。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会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人们便出现了肢体困重、腹泻便溏、舌苔白厚等症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指出,现代人之所以被湿气“缠身”,主要由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缺乏运动。因为运动可以让脾阳振奋,这样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这些都做不到,水湿就会难以运化。
水湿重的第二个原因是脾阳受伤。中医认为,脾是负责管理水液的。我们如今有冰箱,可以随时喝到冷饮,吃凉的东西,比如冰镇啤酒、冰激凌、冰镇饮料、冰镇西瓜等等,这些寒凉之品会伤到我们的脾阳,而人体正是靠脾阳来运化水湿,脾阳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没有了,那么水一定会泛滥。
第三个原因是肾阳不足。肾也是负责管理水液的,现代人肾精消耗的机会很多,打开电视机、翻开画报、打开电脑,处处可以看到让我们迷失的情色画面,还有熬夜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耗肾精,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会不足。
肝病及脾,也会让人浑身乏力
临床上有很多肝病患者多有肝功能上的波动,而肝功能波动的典型表现就是浑身乏力。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卢秉久讲解说,从中医角度来看,肝病和脾脏有着很大联系。食物进入体内后,需要脾脏的消化和吸收,才可以将精微散播到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因此,脾的消化运输功能正常,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养料,脏腑、经络等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脾对四肢肌肉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医认为,脾主一身的肌肉,四肢全赖脾脏运输和撒播营养,才可以活动起来,轻松有力。如果脾失于健运,无法布散精华,四肢的营养就会不足,就会出现倦怠无力,甚至消瘦。而大家想象不到的是,肝脏生病时,往往会“欺负”脾脏,使得脾脏无法工作,精微就无法运输到四肢肌肉,自然就会出现乏力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肝病及脾”。因此,肝病患者要注意了:一旦出现浑身乏力的症状,要赶紧去正规医院检查肝功能并进行相应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肾气虚了,一到傍晚就会觉得累
中医认为,“肾主骨”。如果肾气虚,会直接体现在我们的筋骨方面。因此,肾气虚的人,会有腰膝酸软的感觉。同时,肾气作为一身脏腑之气的根本,它如果亏虚了,就会产生一身之气的亏虚。这体现出来,就是患者神疲乏力。这种疲乏,是靠休息难以缓解和改善的。有些人尤其在下午5~7点的时候(此时段是肾经当令),身体无力感的反应最为强烈,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肾气虛的表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李占玲提示大家,肾气虚除了有浑身乏力的表现,还可能伴有健忘、耳鸣、尿频、男性早泄、女性带下量多而质地清稀、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失眠等症状。大家可以根据上述症状,初步判断自己的体乏无力是否是肾气虚导致的。
肺气虚了,说话无力,爱感冒
肺主皮毛,司呼吸。如果你的身体经常感觉到疲乏无力,并且伴有说话声音无力,大声说话呼吸会短促,只要稍微一运动或者是劳作就容易出现气喘吁吁以及呼吸急促的情况,那很可能是肺气虚了。
肺气虚的人除了以乏力、语言低微为主要特征,还很容易感冒、流鼻涕或者是畏寒。会有盗汗、自汗的表现,患者除了天气炎热或运动出汗外,即使在冬天稍微活动也会出很多汗,有时甚至吃东西都会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虚不固表所致。
此外,肺气虚还容易导致脾气虚。这样,大肠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大肠无力而出现便秘。主要症状表现为:身体感觉到有便意,但是却很难正常排出体外。
心气不足,会让你疲劳心悸
心气虚是气虚的一种,所以会有气虚的种种表现,比如,容易疲劳、多汗等。但是,由于心有它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所以心气虚也有自己特有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心悸。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艳说,大家如果偶尔心悸一下,不用太过担心。但如果是持续性、较为频繁的心悸,同时伴随自汗、神疲体倦等症状,就要考虑是不是心气虚了。
通常情况下,先天体质弱、禀赋不足,后天疲劳过度,或者久病不愈、年迈体衰的人,都比较容易心气虚,尤其是老人。《灵枢·天年》中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所以年纪大了以后,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且伴有心悸,要考虑到是心气不足,要有意识地补心气。
专家简介
卢秉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
李占玲,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罗大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
【总是感觉那么“累”,怎么破?】
振奋脾阳祛湿气
罗大伦建议大家,因脾虚湿气大而导致的浑身乏力,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常常会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会越多。运动可以振奋脾阳,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瑜珈、太极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2招:饮食避免寒凉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以免损伤脾阳。
第3招:自制八珍糕
八珍糕由八种药材组成,它们分别是党参(或者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其中,山药、莲子肉、白扁豆可以滋补脾阴;党参和白术可以滋补脾阳;茯苓和薏苡仁可以祛湿;芡实有收涩之功。八珍糕曾是过去帝王常用的食疗方,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甚好。
【食材用量】
黑米、糙米、粳米、糯米各200克。党参(或者人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薏米50-100克(舌苔薄放50克,舌苔厚放100克)、莲子肉50克、芡实50克、山药50克、白扁豆30克(大便干燥,用杏仁代替)。
【具体做法】
先把上述八种药材研成粉末,再把黑米、糙米、粳米、糯米研成粉末,然后和药末混合,装在一个浅碟子里面,加入适量清水,和成面,可以加一点白糖,上锅蒸20分钟后,软软的米糕就做好了。可将蒸好的米糕冷却后切成小块,烘干,这样以便于存放。
心态平和养心气
张艳指出,对于心气不足导致的疲劳乏力,首先可以通过饮食来补心气。桂圆肉、山药、大枣、赤小豆等食物都具有补益心气的作用,不妨多摄入一些。可以将桂圆肉和山药一起熬粥,或是黄芪和大枣熬粥,黑豆、桂圆、大枣也可以一起熬粥,都是补充心气的食疗佳方。
同时,还要做到少生气、不生气。一般而言,心气虚的人因为心脏不舒服,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容易生气。对于心气虚的人来说,宜保持心态平和,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要把怒火压在心里,应适当地发泄出去。
【家庭小药方】
罗大伦在此给大家推荐一个补心气的小药方——生脉饮。如果你是由于夏天热伤心气,或者因劳神过度,损伤了心气,出现四肢无力、心烦心慌、口干舌燥、动辄出汗、面色发白等情况,都可以服用一点生脉饮来补养一下。
生脉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参制作的,通常是红参,这个药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较好,可以在症状严重时用;另外一种是用党参制作的,药力平缓一些,可以作保健用。
多吃黑色食物补肾气
如果你的困倦乏力是由于肾气不足导致的,不妨多坚持练习下面的动作,对补肾气大有裨益:两脚分开与肩齐宽,踮起脚尖,双膝微曲,双手虚握拳,贴在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位置,利用膝關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直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此动作可以鼓舞肾气,使人体阳气升发起来。
此外,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食物,如黑芝麻、黑小豆、乌鸡也是补肾佳品。
巧用穴位除乏累
当你找到了神疲体乏的真正原因之后,不妨对号入座,通过按摩下面相关穴位,来缓解症状:
1.肺气虚,经常揉揉太渊穴
太渊穴是肺经输穴、原穴。揉搓太渊穴可补益肺气,不仅可以治疗肺系疾病,还可改善因肺气不足而引起的皮肤干燥症等疾患。
方法:太渊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之中。早上起床前找准穴位打圈按揉,效果最佳。用大拇指按压片刻,然后松开,反复5~10次,每次左右各按1~3分钟。
2.常按关元补肾气
补肾气,除了上面提到的肾俞穴外,关元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穴。关元穴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经常按揉,可以刺激肾气的活跃,补充肾气。
方法: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位置在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双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3.脾气虚,按揉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和脾直接相连,所以刺激脾俞可以很快恢复脾脏的功能。
方法: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两肩胛角平行的胸椎再往下数四个,旁开食、中指两指处就是它的位置。每天晚上8点左右刺激最好,因为这是脾经精气最旺盛的时候。按摩的时候,可行指揉法,以拇指指腹按在脾俞穴上,慢慢增加力度下压,边压边揉,使穴位产生酸胀感觉,每次可按揉10-15分钟,每日可按揉多次。
4.长期按摩神门穴补心气
心气虚,首选神门穴。长期按摩可补益心气,去除烦躁、安稳心神、有助睡眠。
方法: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上,小手指侧腕下方肌腱的拇指侧。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30秒至1分钟左右。按揉此穴时力量别太重,不必追求酸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