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樟柯的影片存在于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交替的时期。如果要独树一帜,它既要打破传统模式,另立风格,又要抵制影视创作的浮躁风气,在这样的现实中艰难探索,找到艺术理想与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的结合点是很难的。但贾樟柯极善于运用各种符号,将影片中的各种元素符号化,使他的影片更显现实生活的本色和中华民族的原色。本文以《山河故人》为例,从民族文化、时代背景、音乐、色彩和方言角度阐释贾樟柯影视的符号化。
关键词:符号化;《山河故人》;贾樟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形成了传播的文本、信息和话语。传播是现实得以产生、维系、修补和转化的符号过程[1]。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及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其大部分电影风格表现出对主流电影叙事方式的颠覆,对小人物命运的折射以及对祖国大时代的变迁的反映等。贾樟柯的镜头里中国的画面背景是宁静的、温和的,他镜头里的中国人永远是沉默寡言甚至麻木的,但他镜头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却是动态的,甚至充满着冲突与矛盾,能让观众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符号”。
1 山河故土:民族文化符号
贾樟柯的作品如《小武》《站台》《任逍遥》等,始终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乡愁。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故事情节也是围绕乡愁这一核心展开,正所谓山河犹在,故人不复。
乡愁是中华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于大河文明,不同于西方精神文化中的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中国精神文化中集体意识更加突出。从生产关系这个层面看,相对于西方精神文化,中国精神文化更加注重家庭本位的血亲关系,山河故土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总是最值得挂怀的。贾樟柯导演在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中曾说道:“浪子之所以成为浪子,是因为有家。”而他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也正是围绕每个人心中郁积不散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式的乡愁而展开的。为了表现这种乡愁,贾樟柯在影片中借助了一些反复出现的符号如黄河。从张晋生的车撞在九曲黄河碑上再到沈涛带着张到乐在黄河桥上散步,最后到张晋生的豪宅墙上挂着的黄河颂,黄河成了见证整个影片中历史变迁的重要符号。如果说黄河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影片中出现的“文峰塔”就是一直矗立在剧中人物心中家乡的丰碑。在张晋生教沈涛开车和两个人争吵时的场景背景,以及沈涛去飞机场接儿子时的背景,再到最后老年的沈涛跳起年轻时的那支舞蹈的背景都是矗立在那里不动的“文峰塔”,不管是剧中还是剧外人物,看到了它如同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文峰塔”也是这漫长岁月中唯一不变的标志。
“黄河”和“文峰塔”都是山河故土的具体符号表征,大“家”与小“家”,对于大“家”,黄河就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对于小“家”,“文峰塔”就是剧中人物故乡的标志。《山河故人》中,演员用山西方言对话,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和民族特色。
2 雕刻光阴:时代背景符號
在影片《山河故人》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时间从1999年到2025年,二是地点从热闹的家乡小城到孤清的异国他乡,贾樟柯细致地刻画了在时代变迁中每个人物被剥离,被世俗世界孤立,最后到孤独无助的过程,刻画着大时代的变迁下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以翻云覆雨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贾樟柯努力雕刻在时代更迭过程中人物的变化,这些时代背景的变与不变,都体现了一种沧桑。
在营造沧桑这种感觉时,他用大量的实物符号去关注某些物体和细节——文峰塔、汾阳老街、拉煤车等;不同时代的飞机、汽车、手机;老歌、钥匙、河与海……这些物件刻画出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氛围,这些特有的背景符号营造出真实的沧桑氛围[2]。与之不同的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喜欢用色彩艳丽的背景,比如《我的父亲母亲》《十面埋伏》等片中的背景是靓丽、张扬、明亮的场景,营造出极致浪漫和富丽堂皇的场面。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暗灰压抑的宅院,用大远景镜头拍摄宅院整体面貌,用冷暖对比的拍摄方法拍红灯笼与暗灰的院落更烘托了宅院的庄严与人性冷酷。而《山河故人》与之相反,它是用最朴实的物质符号展现普通老百姓的活动地点,从而达到影片再现现实世界的目的,人物内心沧桑和背景符号所传递出的沧桑达到的效果是“1+1>2”。这些背景符号很有意味,比如所选取的环境、地点、房子,在影片《山河故人》中,大的环境背景是汾阳的城镇风貌,黄河这一物质在中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
3 深入人心:音乐符号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表现人物内心。导演除了视觉符号之外,也巧妙地制造了听觉符号以激发观众的听觉记忆点。导演用两首歌贯穿整部影片,一首Go West和一首粤语歌《珍重》[3]。《珍重》这首歌的出现都伴随着分离:第一次是1999年,主角三人听这首歌,歌词预示未来三人的离别;第二次是2014年,沈涛送别儿子到乐,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突然地沉默了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唱出沈涛不舍离别的心声;第三次是2025年,学生们在听这首歌,引起了到乐对家乡、对亲人的挂念。电影对歌曲的应用十分巧妙,火车卧铺上,母子俩听着这首《珍重》,刚好到副歌的时候,儿子注意力却转到憧憬未来的生活。故事开始的时间是1999年,沈涛一群人跳的正是Go West,这里的West,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首歌也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故事开头,三个男女共同欢歌劲舞,似乎在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第二次是沈涛在车上看着远方哼歌,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后一次在末尾,晚年沈涛在汾阳的雪中起舞,面露笑容,与之前相比,脸上多了一丝从容。
《珍重》这首歌与回忆叠加在一起,是离别与悲痛;Go West总是憧憬未来,带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两首歌的基调不同,成就了影片极具张力的戏剧效果,演绎出具有时代烙印的五味人生。
贾樟柯恰当地运用两首流行音乐烘托了主题,电影的叙事方法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延展了电影主题营造的意象的深度和广度。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时代的烙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场景和人文环境。 4 解读中国:色彩符号
影片《山河故人》中,主要有红、灰、白三种颜色,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的颜色丰富了起来。每种颜色代表着不同的阶段,色彩的变化也预示着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伴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展现出在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在历史洪流里的抗争,就像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和敖炳所代表的颜色各有阶段性的寓意。
中国红。在迎新迪斯科舞会和社火表演上,中国红显得格外明亮。青年的沈涛,一件红色风衣像极了她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直率性格,张晋生身上的红色也十分显眼,皮衣外套里穿着大红毛衣,在当时那个私家车稀少的年代,他在小城里开着红色的桑塔纳轿车“招摇过市”,和他的性格一样,张扬、大胆且热情。两个都喜欢大红的人,在很多方面是相似且互补的,對未来生活充满热情和憧憬,两人就像是即将化茧成蝶的蚕蛹,满怀着破茧而出前的躁动。
现实灰。2014年的天空是灰色,依然沉默寡言且低调的梁子患上了尘肺病,在咳嗽中打战,身边多了一个同样暗灰色穿着的媳妇,他们回到了汾阳。梁子没有钱治病,他的爱人找沈涛借钱,那时的沈涛依然穿着红色外衣,梳着精致的发型,和当年懵懂无知的她相比多了一丝干练和霸道,与穿着暗灰色外衣并且在路边无措大哭的梁子爱人形成鲜明对比。沈涛总共有两次送别的经历,一次是父亲去世,另外一次是送走来参加葬礼的儿子到乐,自此之后她就是孤单一人。后来的沈涛穿着一件黑色风衣出现在桥上,在车站里,随后在火车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这种灰暗衬托到极致。这一年的春天是灰色的,现实就是现实,那么残酷,灰暗到人们无法拨开穹顶之上的雾霾见到蓝天。
未来之苍白。2025年之后的故事是从异国他乡的白色房子开始,张晋生和儿子到乐对中国的印象似乎是呈现透明的白色,曾经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对中国的印象若明若暗。在白皮肤蓝眼睛的世界里,到乐是黄皮肤黑发黑瞳孔拥有着“白心”的移民者,不会说山西话和母语,和父亲张晋生说话要用智能软件翻译,父子之间的语言差距、代沟以及三观之间的隔膜,通过智能的平板、白色的背景加字符让观众一览无遗。在极简且苍白的房子里,他们寂静无生气的相处方式让窗外的海景和翻腾的浪花黯然失色。张晋生不再穿着青年时代的红色毛衣,取而代之的是套着灰色老人衫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把玩枪械玩具……最后是沈涛头发银丝闪闪,孤身一人在雪地中起舞,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2014年,整个世界俨然凝固,在一片白茫茫中,故人不在,山河依旧,都没有了交集。
三种颜色代表三个时期,同时也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中国,通过三种颜色,可以让观众读懂剧中的三个人物,并且解读中国。
5 语言即身份:方言符号
方言,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方言在影片中具有烘托气氛、展示人物身份和呈现影片的戏剧张力等作用,方言展示人物的年龄、职业、阶层、文化程度,是各种社会因素在人物身上的综合表现,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方言应与人物本身的社会性与地域性保持贴近[4]。
在黄河边,当梁子离开之后,张晋生对沈涛说:“涛,以后咱俩不要带梁子耍了。”沈涛不解地问:“为啥咧?”此时张晋生红着脸说道:“就咱俩,不好?”正常情况下,普通话的表达会把重音放在“吗”上,而山西方言的“不好”末尾用了变调,展现了与普通话的反差,也突出了张晋生另一种鲜活的性格,让观众看到张晋生也有扭捏和羞涩的一面,营造出了一种喜剧效果,增强了戏剧张力。特别是在机场的片段里,沈涛接到儿子,俩人都沉默地走进车里,沈涛用山西方言对儿子说道:“到乐,咋地不跟妈说话了呀,叫妈。”小到乐沉默了一会,声音孱弱地喊了美式的“妈咪”,此时充满慈爱的方言和美式的“妈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语言的不同展现了母子之间的生分。但之后,沈涛都是用普通话和儿子交流,这种语言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沈涛对命运的哀伤无奈和退让。
导演对语言与身份认同的追求过于极致让人觉得不太真实,从小会说汾阳话、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到乐,后来连普通话都听不懂了,与父亲交流需要智能翻译软件来进行沟通,这是一个看似不合理但其实合理的片段。现实中人们对于方言的过分追求也如同电影中对于身份认同的追求,比如走在上海的大街上,说着上海话和带着外地口音的人被对待的态度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态度差异,才导致外来的人为了融入所谓的圈子去刻意学说当地语言。
导演有意为之,使用不同的语言让电影传达出逻辑和生活的真实感,观众在导演营造的氛围中体验生活场景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转折,感受大时代的变迁和世俗环境的沧桑。
6 结语
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符号都有与其对应的烙印,而这些符号的集合体是时代的变迁。本文从民族文化、时代背景、音乐、色彩、方言五个方面呈现贾樟柯导演符号化之后的《山河故人》,贾樟柯导演将叙事和时代构架在一起,主角是符号的主动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结合体,导演并不是把影视人物当作被动的符号接受者。整个影片分为三个部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折射出的民族文化、音乐和色彩等都是分为三部分,代表了不同的时期。通过对小人物生活的展示,反映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建构自我,以及时代背景对人性的塑造、对未来的建构。贾樟柯导演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影片总能以小人物为切入点,从草根人物出发映射整个社会大群体,再运用具有个人风格的物质文化符号构建贾樟柯式的影视风格,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映照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在人之常态的方面思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 李乐萌.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符号化——以影片《任逍遥》为例[J].视听,2019(09):73-74.
[3] 卢兆旭.贾樟柯电影中的音乐符号、背景符号和语言符号[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2):122-124.
[4] 陈山青,李健.贾樟柯电影中的方言符号[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3):58-64,71.
作者简介:余春兰(1997—),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关键词:符号化;《山河故人》;贾樟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02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形成了传播的文本、信息和话语。传播是现实得以产生、维系、修补和转化的符号过程[1]。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受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及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其大部分电影风格表现出对主流电影叙事方式的颠覆,对小人物命运的折射以及对祖国大时代的变迁的反映等。贾樟柯的镜头里中国的画面背景是宁静的、温和的,他镜头里的中国人永远是沉默寡言甚至麻木的,但他镜头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却是动态的,甚至充满着冲突与矛盾,能让观众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符号”。
1 山河故土:民族文化符号
贾樟柯的作品如《小武》《站台》《任逍遥》等,始终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乡愁。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故事情节也是围绕乡愁这一核心展开,正所谓山河犹在,故人不复。
乡愁是中华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于大河文明,不同于西方精神文化中的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中国精神文化中集体意识更加突出。从生产关系这个层面看,相对于西方精神文化,中国精神文化更加注重家庭本位的血亲关系,山河故土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总是最值得挂怀的。贾樟柯导演在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中曾说道:“浪子之所以成为浪子,是因为有家。”而他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也正是围绕每个人心中郁积不散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式的乡愁而展开的。为了表现这种乡愁,贾樟柯在影片中借助了一些反复出现的符号如黄河。从张晋生的车撞在九曲黄河碑上再到沈涛带着张到乐在黄河桥上散步,最后到张晋生的豪宅墙上挂着的黄河颂,黄河成了见证整个影片中历史变迁的重要符号。如果说黄河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影片中出现的“文峰塔”就是一直矗立在剧中人物心中家乡的丰碑。在张晋生教沈涛开车和两个人争吵时的场景背景,以及沈涛去飞机场接儿子时的背景,再到最后老年的沈涛跳起年轻时的那支舞蹈的背景都是矗立在那里不动的“文峰塔”,不管是剧中还是剧外人物,看到了它如同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文峰塔”也是这漫长岁月中唯一不变的标志。
“黄河”和“文峰塔”都是山河故土的具体符号表征,大“家”与小“家”,对于大“家”,黄河就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对于小“家”,“文峰塔”就是剧中人物故乡的标志。《山河故人》中,演员用山西方言对话,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和民族特色。
2 雕刻光阴:时代背景符號
在影片《山河故人》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时间从1999年到2025年,二是地点从热闹的家乡小城到孤清的异国他乡,贾樟柯细致地刻画了在时代变迁中每个人物被剥离,被世俗世界孤立,最后到孤独无助的过程,刻画着大时代的变迁下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以翻云覆雨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贾樟柯努力雕刻在时代更迭过程中人物的变化,这些时代背景的变与不变,都体现了一种沧桑。
在营造沧桑这种感觉时,他用大量的实物符号去关注某些物体和细节——文峰塔、汾阳老街、拉煤车等;不同时代的飞机、汽车、手机;老歌、钥匙、河与海……这些物件刻画出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氛围,这些特有的背景符号营造出真实的沧桑氛围[2]。与之不同的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喜欢用色彩艳丽的背景,比如《我的父亲母亲》《十面埋伏》等片中的背景是靓丽、张扬、明亮的场景,营造出极致浪漫和富丽堂皇的场面。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暗灰压抑的宅院,用大远景镜头拍摄宅院整体面貌,用冷暖对比的拍摄方法拍红灯笼与暗灰的院落更烘托了宅院的庄严与人性冷酷。而《山河故人》与之相反,它是用最朴实的物质符号展现普通老百姓的活动地点,从而达到影片再现现实世界的目的,人物内心沧桑和背景符号所传递出的沧桑达到的效果是“1+1>2”。这些背景符号很有意味,比如所选取的环境、地点、房子,在影片《山河故人》中,大的环境背景是汾阳的城镇风貌,黄河这一物质在中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
3 深入人心:音乐符号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表现人物内心。导演除了视觉符号之外,也巧妙地制造了听觉符号以激发观众的听觉记忆点。导演用两首歌贯穿整部影片,一首Go West和一首粤语歌《珍重》[3]。《珍重》这首歌的出现都伴随着分离:第一次是1999年,主角三人听这首歌,歌词预示未来三人的离别;第二次是2014年,沈涛送别儿子到乐,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突然地沉默了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唱出沈涛不舍离别的心声;第三次是2025年,学生们在听这首歌,引起了到乐对家乡、对亲人的挂念。电影对歌曲的应用十分巧妙,火车卧铺上,母子俩听着这首《珍重》,刚好到副歌的时候,儿子注意力却转到憧憬未来的生活。故事开始的时间是1999年,沈涛一群人跳的正是Go West,这里的West,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首歌也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故事开头,三个男女共同欢歌劲舞,似乎在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第二次是沈涛在车上看着远方哼歌,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后一次在末尾,晚年沈涛在汾阳的雪中起舞,面露笑容,与之前相比,脸上多了一丝从容。
《珍重》这首歌与回忆叠加在一起,是离别与悲痛;Go West总是憧憬未来,带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两首歌的基调不同,成就了影片极具张力的戏剧效果,演绎出具有时代烙印的五味人生。
贾樟柯恰当地运用两首流行音乐烘托了主题,电影的叙事方法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延展了电影主题营造的意象的深度和广度。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时代的烙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场景和人文环境。 4 解读中国:色彩符号
影片《山河故人》中,主要有红、灰、白三种颜色,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的颜色丰富了起来。每种颜色代表着不同的阶段,色彩的变化也预示着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伴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展现出在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在历史洪流里的抗争,就像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和敖炳所代表的颜色各有阶段性的寓意。
中国红。在迎新迪斯科舞会和社火表演上,中国红显得格外明亮。青年的沈涛,一件红色风衣像极了她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直率性格,张晋生身上的红色也十分显眼,皮衣外套里穿着大红毛衣,在当时那个私家车稀少的年代,他在小城里开着红色的桑塔纳轿车“招摇过市”,和他的性格一样,张扬、大胆且热情。两个都喜欢大红的人,在很多方面是相似且互补的,對未来生活充满热情和憧憬,两人就像是即将化茧成蝶的蚕蛹,满怀着破茧而出前的躁动。
现实灰。2014年的天空是灰色,依然沉默寡言且低调的梁子患上了尘肺病,在咳嗽中打战,身边多了一个同样暗灰色穿着的媳妇,他们回到了汾阳。梁子没有钱治病,他的爱人找沈涛借钱,那时的沈涛依然穿着红色外衣,梳着精致的发型,和当年懵懂无知的她相比多了一丝干练和霸道,与穿着暗灰色外衣并且在路边无措大哭的梁子爱人形成鲜明对比。沈涛总共有两次送别的经历,一次是父亲去世,另外一次是送走来参加葬礼的儿子到乐,自此之后她就是孤单一人。后来的沈涛穿着一件黑色风衣出现在桥上,在车站里,随后在火车上,所有的一切都将这种灰暗衬托到极致。这一年的春天是灰色的,现实就是现实,那么残酷,灰暗到人们无法拨开穹顶之上的雾霾见到蓝天。
未来之苍白。2025年之后的故事是从异国他乡的白色房子开始,张晋生和儿子到乐对中国的印象似乎是呈现透明的白色,曾经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对中国的印象若明若暗。在白皮肤蓝眼睛的世界里,到乐是黄皮肤黑发黑瞳孔拥有着“白心”的移民者,不会说山西话和母语,和父亲张晋生说话要用智能软件翻译,父子之间的语言差距、代沟以及三观之间的隔膜,通过智能的平板、白色的背景加字符让观众一览无遗。在极简且苍白的房子里,他们寂静无生气的相处方式让窗外的海景和翻腾的浪花黯然失色。张晋生不再穿着青年时代的红色毛衣,取而代之的是套着灰色老人衫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把玩枪械玩具……最后是沈涛头发银丝闪闪,孤身一人在雪地中起舞,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2014年,整个世界俨然凝固,在一片白茫茫中,故人不在,山河依旧,都没有了交集。
三种颜色代表三个时期,同时也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中国,通过三种颜色,可以让观众读懂剧中的三个人物,并且解读中国。
5 语言即身份:方言符号
方言,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方言在影片中具有烘托气氛、展示人物身份和呈现影片的戏剧张力等作用,方言展示人物的年龄、职业、阶层、文化程度,是各种社会因素在人物身上的综合表现,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方言应与人物本身的社会性与地域性保持贴近[4]。
在黄河边,当梁子离开之后,张晋生对沈涛说:“涛,以后咱俩不要带梁子耍了。”沈涛不解地问:“为啥咧?”此时张晋生红着脸说道:“就咱俩,不好?”正常情况下,普通话的表达会把重音放在“吗”上,而山西方言的“不好”末尾用了变调,展现了与普通话的反差,也突出了张晋生另一种鲜活的性格,让观众看到张晋生也有扭捏和羞涩的一面,营造出了一种喜剧效果,增强了戏剧张力。特别是在机场的片段里,沈涛接到儿子,俩人都沉默地走进车里,沈涛用山西方言对儿子说道:“到乐,咋地不跟妈说话了呀,叫妈。”小到乐沉默了一会,声音孱弱地喊了美式的“妈咪”,此时充满慈爱的方言和美式的“妈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语言的不同展现了母子之间的生分。但之后,沈涛都是用普通话和儿子交流,这种语言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沈涛对命运的哀伤无奈和退让。
导演对语言与身份认同的追求过于极致让人觉得不太真实,从小会说汾阳话、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到乐,后来连普通话都听不懂了,与父亲交流需要智能翻译软件来进行沟通,这是一个看似不合理但其实合理的片段。现实中人们对于方言的过分追求也如同电影中对于身份认同的追求,比如走在上海的大街上,说着上海话和带着外地口音的人被对待的态度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态度差异,才导致外来的人为了融入所谓的圈子去刻意学说当地语言。
导演有意为之,使用不同的语言让电影传达出逻辑和生活的真实感,观众在导演营造的氛围中体验生活场景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转折,感受大时代的变迁和世俗环境的沧桑。
6 结语
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符号都有与其对应的烙印,而这些符号的集合体是时代的变迁。本文从民族文化、时代背景、音乐、色彩、方言五个方面呈现贾樟柯导演符号化之后的《山河故人》,贾樟柯导演将叙事和时代构架在一起,主角是符号的主动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结合体,导演并不是把影视人物当作被动的符号接受者。整个影片分为三个部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折射出的民族文化、音乐和色彩等都是分为三部分,代表了不同的时期。通过对小人物生活的展示,反映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建构自我,以及时代背景对人性的塑造、对未来的建构。贾樟柯导演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影片总能以小人物为切入点,从草根人物出发映射整个社会大群体,再运用具有个人风格的物质文化符号构建贾樟柯式的影视风格,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映照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在人之常态的方面思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 李乐萌.浅析贾樟柯电影的符号化——以影片《任逍遥》为例[J].视听,2019(09):73-74.
[3] 卢兆旭.贾樟柯电影中的音乐符号、背景符号和语言符号[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2):122-124.
[4] 陈山青,李健.贾樟柯电影中的方言符号[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3):58-64,71.
作者简介:余春兰(1997—),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