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冬季低温冻害致灾指标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西宁市大通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站温室内外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气象观测数据,对温室内最低气温与气象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模型,结合低温冻害灾情,得出日光温室低温冻害致灾指标。
  关键词:温室;逐步回归;最低气温;指标
  中图分类号 S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105-03
  近年来,西宁市设施农业向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方向发展。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棚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温室蔬菜生产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冬季低温冷(冻)害是西宁地区设施大棚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造成温室内作物受冻、产量减少、品质下降,严重者甚至绝收。本文建立了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模型及低温冻害致灾指标,可对温室内最低温度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设施作物生长环境提供气象保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应用设立在大通县温室内外2个自动气象站资料,气象要素观测仪器为无线传输自动气象站,型号为ZQZ-A型。研究数据选取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气象统计资料,观测日界均为前一天20时至当日20时,记录每日24整点时刻资料,温室内缺测时次资料按前后2个时次平均进行补缺,如连续缺测3h以上则删除该天记录[1]。温室内观测要素:温度、相对湿度、地温、露点温度、总辐射等;温室外观测要素:温度、相对湿度、地温、风向风速以及大通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如总云量、日照时数等。
  1.2 方法 根据大通县气象站观测日平均总云量,依照规范将总云量分为3个等级:0~19%为“晴”,20%~80%为“多云”,80%~100%为“阴”[2],统计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3种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天气条件下对温室内最低气温有显著影响的气象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合实际低温冻害灾情,分析出冬季温室低温冻害致灾指标,并应用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观测数据进行模式检验[3]。
  2 冬季温室内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规律 通过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气温变化分析,温室内日平均气温随天况变化明显(表1)。从表1得出:(1)天况为阴时,云量多,棚内日平均气温最低,云量越多,气温越低,晴天时,温室内平均气温比多云时高0.2℃,比阴天时高4.6℃;(2)云量越多,温室内最高气温平均值越低,晴天时,温室内最高平均气温比多云时高0.9℃,比阴天时高14.9℃;(3)晴天时,温室内日最低平均气温比多云时低1℃,比阴天时低1.7℃。从观测结果得出,云量越多,温室内最低平均气温越高。阴天时,温室内最低平均气温反而比晴天和多云时要高。
  2.2 温室增温特征分析 不考虑天况时,冬季温室平均增温约18℃。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日光温室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时,温度变化有些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表2)。由表2可知,晴天时增温幅度最大在20.7~35.6℃,连阴天时增温幅度最小在12℃左右,阴有小雪时增温幅度在15℃左右。
  3 温室内低温冻害致灾指标分析
  3.1 逐步回归分析 由于季节、天气条件的变化,温室内平均气温、日最高、最低温度有着明显差异。本研究采用冬季气温数据,按照晴天、多云、阴天分3种天气情况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温室内最低气温模拟模式。模式为:
  式中:[b0]为常数,为逐步回归选入模式的变量,[b1]…,[bn],为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选取前一日温室外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温室内相对湿度、地表温度作为建模因子,同时引入当日最低气温预报值,模拟当日温室内最低气温。应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的冬季最低温度数值方程见表3。
  3.2 模式检验 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即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对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符合度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式中,OBSi为实测值,是指实测的温室内气温;SIMi为模拟值;是指模拟的温室内气温;n为样本容量。RMSE值越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越小,模式的模拟精度越高[5]。
  利用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的实测资料对冬季晴天、冬季多云的模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晴天和多云拟合效果较好,呈明显的线性关系,模式模拟值与实测值得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849和0.836,RMSE值(单位℃)分别为0.434和0.385,均通过0.05显著性检验,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温室内最低温度随温室内外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且冬季晴天模式略优于冬季多云模式。
  3.3 冬季低温冻害天气过程分析 温室内最低气温主要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但也与棚室结构、墙体材料、棚面覆盖物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2012年12月19~22日日光温室内外的温度资料对比分析:当外界气温降至-20℃时,并且温室内平均气温低于10℃持续72h,采用棉被覆盖的棚内温度会降至0℃以下,对大多数温室作物造成威胁。
  从图1看出,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温室外日最低气温低于-20℃为8d,温室内日平均气温低于10℃为14d。根据灾情统计,12月23日温室内出现了低温冻害,同时满足温室外低于-20℃和温室内日平均气温低于10℃。因此,我们把形成日最低气温降至-20℃以下、温室内日平均气温低于10℃持续72h的天气过程作为一次冬季温室内作物冻害天气过程。
  3.4 冬季温室低温冻害致灾指标 确立指标依据:根据温室内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数值方程,以温室内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因变量条件,结合冷冻害实际灾情,确定冬季温室低温冻害致灾指标,如表4。
  4 结论
  (1)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并且日光温室的增温效果也随天气状况变化显著。
  (2)根据天气状况影响温室内气温的气象因子也略有不同,针对不同天气状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对温度的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3)通过冬季低温冻害灾情分析,得出影响温室内最低气温变化的2个显著因素为温室外最低气温和前一日温室内平均气温,与数值模型中显著因子一致。
  (4)根据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方程,以温室内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因变量条件,结合冷冻害灾情,确定冬季温室低温冻害致灾指标,当温室外最低温度低于
  -10℃,并且前一日温室内平均温度低于10℃为温室内作物受灾临界指标。
  参考文献
  [1]环海军,夏福华,朱敏.日光温室最低气温预报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2):47-49.
  [2]李昌玉,李凤霞.青海乐都县冬季塑料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J].青海科技,2011(05):58-62.
  [3]刘旭,李秀珍,薛晓萍.温室最低气温与气象因素相关分析[J].滨州学院学报,2008(06):51-56.
  [4]李天来.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5-28.
  [5]蔡冰.基于低温寡照的江苏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掌握浑善达克沙地草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以及与生长期降水量、气温的关系,以美国NASA官方网MODIS NDVI数据为数据源,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正蓝旗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得到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时间上植被盖度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状态,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植被盖度达47.7%,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植被盖度为34.1%。12a的平均盖度为40.96%,变异系数为10.92%。空间上高覆
摘 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山乌桕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采取的食用碱、肥皂水、生石灰水、草木灰及砂擦等5种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山乌桕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力,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食用碱预处理方法最好。  关键词:山乌桕;发芽力;种子  中图分类号 S792.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09-02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
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温州山下河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的水质进行评价,对横渎桥、光明小学桥、宏德桥、山下桥4个监测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并考察各治理时期山下河
摘 要: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控制是世界性的难题。通过对延平区森林灾害的发生特点、规律以及森林防火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大防火投入;予以政策倾斜;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开展防火警示教育;加大林火监测力度等。  关键词:延平区;森林灾害;发生特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用低强度电脉冲结合低剂量盐酸阿霉素局部给药,研究了小鼠S180肉瘤的治疗情况,将荷瘤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组、电场组和电场+药物组,分别从肿瘤生长状况、组织化学
从西畴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入手,分析了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林地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统一规划管理、林业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商品
摘 要:该文主要概述了壳聚糖降解酶及伽马辐射降解壳聚糖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伽马辐射;壳聚糖酶;壳聚糖  中图分类号 TQ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37-02  1 壳聚糖降解酶及伽马辐射降解壳聚糖的研究  壳聚糖酶(chitosanase,EC 3.2.1.132),全名为壳聚糖-N-乙酰-氨基葡糖苷水解酶(chitosan-N-acetylgluc
摘 要:该文通过对21份谷子品种在赤峰地区种植的产量、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赤谷6号、九谷11、龙09-55024、沁谷三、丰谷2号这5个品种高产、综合性状好;赤谷6号和公矮5号具有特殊性状,属优异材料;丰谷2号、丰谷13、鑫谷6号、C1、鑫谷5号属千粒重较大的品种,可作为大粒材料保存;九谷11与沁谷三可粮饲兼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鉴定,为赤峰地区在谷子生产和育种研究中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材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