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重视幼儿道德语言发展,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幼师教学工作的重点课题。幼儿道德语言教学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并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幼儿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语言 教育创新 教学尝试
幼儿教育(3~6岁儿童)是教育的重点阶段,幼儿在这一阶段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认知心理学认为,幼儿的认知存在两种特征:一是对事物的认识与再认识,即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内涵的认知过程;二是语言的丰富与幼儿的知识面成正比——语言掌握得越多,越能广泛且又深入地认知事物。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注重以游戏或新事物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想象力[1],而忽略道德语言与幼儿的成长关系。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探究了开展幼儿道德语言教学的意义,并开展了创新教育的实践尝试,以期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推动我国的幼教事业发展而贡献力量。
一、道德语言教学与幼儿成长的关联性探究
人类从婴儿阶段就开始接触语言,直至3~6周岁,大多数幼儿都能够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图,这与家长和幼教老师所进行的语言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些家庭很早就对幼儿开展了各种教育,家长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发现孩子具有哪些天赋,另一方面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然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前教育是不成功的。其具体表现为: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道德品质低下,可能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丰富的知识却没能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缺乏责任感、缺乏阳光的心理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一是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教育强加给孩子;二是家长或教师忽略了语言教学与幼儿智力开发的关系;三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道德语言渗透,仅仅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而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道德语言教学与幼儿成长究竟存在哪些关联?认知心理学认为,幼儿的认知过程始终遵循着“认识→思维→表达”这一规律[2],幼儿将对新事物的观察通过思维转化表达出来,其中,思维通常被看做是幼儿的智力活动的体现,即幼儿的语言,由此可见,道德语言与幼儿成长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在幼教阶段加强道德语言渗透,才能切实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幼儿道德语言教学的实践尝试
1.从表面到内涵,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描述能力。
例一:认识对与错。
第一堂课,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东东与西西”打架这一事件,让幼儿观察事件的起因、内涵与结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用时10分钟。而幼儿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是:事件的起因是放学路上东东不小心撞到了西西;②撞到西西后东东直接走向学校门口;③西西没有说话;④西西先用书包打了东东。
第二堂课,笔者再次提到这一事件,并让幼儿当众演示事件的发生过程,让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看看东东与西西到底谁对谁错,用时45分钟。而幼儿的结论是:①两个人都错了;②东东有错在先;③事件的关键在于东东和西西都没能向对方道歉。
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让幼儿更全面地认识某个单一的事件,并能用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其次,让幼儿对这一事件进行剖析,找准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的第二、第三个结果。最后,提升幼儿对道德语言的认识,让幼儿了解道德语言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道德语言。如此,比讲述一个寓意故事或反复教导学生掌握道德语言更有实效。
2.表达、思维与认识,反向导入式道德语言教学的应用。
例二: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语言。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一名初入学的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这时,东东和西西马上把他扶了起来,而远处的几名同学也跑了过来,问他有没有摔伤。笔者迅速抓住这一事件,表扬了东东和西西及几名同学。并适时问那名摔倒的学生:“同学们帮助了你,你应当说什么呢?”学生:“谢谢。”笔者对东东、西西和另外几名学生说:“你们应当说什么呢?”其他学生:“不客气。”
分析:对于成人来说,上述案例是一次很小的事件。但对幼儿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的一次崭新的尝试。在教学活动中,幼教老师不可忽略能够培养幼儿道德语言的每一个环节,因为每个环节都联系着幼儿的思维活动。进而,与第一个案例相较,反向导入式道德语言的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对道德语言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3.鼓励相互模仿,提高幼儿的道德语言表达能力。
例三:明明的影响力。
前夕,笔者组织孩子们以“青蛙”为题开展了一次“小小辩论会”活动,在辩论过程中,孩子们对于青蛙是有益动物还是有害动物展开了讨论。其中,明明从青蛙的生活环境与食物等角度说明青蛙是有益动物,引起了笔者及全体孩子们的赞叹。随后,笔者极力表扬了明明,并鼓励其他孩子向明明学习,而明明也在孩子们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分析:对于教师而言,幼儿的良性影响力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于其他幼儿来说,这也是一种道德语言。教师应鼓励幼儿模仿其他孩子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法,并让幼儿探究对方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模仿,以及自己又有哪些长处值得对方模仿,从而在互动中创设良性的学习情境,提高幼儿的道德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幼儿教育阶段,丰富幼儿的道德语言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幼教老师应以语言教学为切入点,逐步向道德语言培养方面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并构建起有效的幼教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徐敏.小游戏大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幼儿教学研究,2013(1):22-23.
[2]华进.遵循认知规律,善用感性材料——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3,(3):7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道德语言 教育创新 教学尝试
幼儿教育(3~6岁儿童)是教育的重点阶段,幼儿在这一阶段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认知心理学认为,幼儿的认知存在两种特征:一是对事物的认识与再认识,即由易及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内涵的认知过程;二是语言的丰富与幼儿的知识面成正比——语言掌握得越多,越能广泛且又深入地认知事物。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注重以游戏或新事物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想象力[1],而忽略道德语言与幼儿的成长关系。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探究了开展幼儿道德语言教学的意义,并开展了创新教育的实践尝试,以期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推动我国的幼教事业发展而贡献力量。
一、道德语言教学与幼儿成长的关联性探究
人类从婴儿阶段就开始接触语言,直至3~6周岁,大多数幼儿都能够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图,这与家长和幼教老师所进行的语言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些家庭很早就对幼儿开展了各种教育,家长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发现孩子具有哪些天赋,另一方面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然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前教育是不成功的。其具体表现为: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道德品质低下,可能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丰富的知识却没能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缺乏责任感、缺乏阳光的心理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一是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教育强加给孩子;二是家长或教师忽略了语言教学与幼儿智力开发的关系;三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道德语言渗透,仅仅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而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道德语言教学与幼儿成长究竟存在哪些关联?认知心理学认为,幼儿的认知过程始终遵循着“认识→思维→表达”这一规律[2],幼儿将对新事物的观察通过思维转化表达出来,其中,思维通常被看做是幼儿的智力活动的体现,即幼儿的语言,由此可见,道德语言与幼儿成长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在幼教阶段加强道德语言渗透,才能切实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幼儿道德语言教学的实践尝试
1.从表面到内涵,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描述能力。
例一:认识对与错。
第一堂课,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东东与西西”打架这一事件,让幼儿观察事件的起因、内涵与结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用时10分钟。而幼儿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是:事件的起因是放学路上东东不小心撞到了西西;②撞到西西后东东直接走向学校门口;③西西没有说话;④西西先用书包打了东东。
第二堂课,笔者再次提到这一事件,并让幼儿当众演示事件的发生过程,让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看看东东与西西到底谁对谁错,用时45分钟。而幼儿的结论是:①两个人都错了;②东东有错在先;③事件的关键在于东东和西西都没能向对方道歉。
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让幼儿更全面地认识某个单一的事件,并能用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其次,让幼儿对这一事件进行剖析,找准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的第二、第三个结果。最后,提升幼儿对道德语言的认识,让幼儿了解道德语言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道德语言。如此,比讲述一个寓意故事或反复教导学生掌握道德语言更有实效。
2.表达、思维与认识,反向导入式道德语言教学的应用。
例二: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语言。
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一名初入学的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这时,东东和西西马上把他扶了起来,而远处的几名同学也跑了过来,问他有没有摔伤。笔者迅速抓住这一事件,表扬了东东和西西及几名同学。并适时问那名摔倒的学生:“同学们帮助了你,你应当说什么呢?”学生:“谢谢。”笔者对东东、西西和另外几名学生说:“你们应当说什么呢?”其他学生:“不客气。”
分析:对于成人来说,上述案例是一次很小的事件。但对幼儿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的一次崭新的尝试。在教学活动中,幼教老师不可忽略能够培养幼儿道德语言的每一个环节,因为每个环节都联系着幼儿的思维活动。进而,与第一个案例相较,反向导入式道德语言的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对道德语言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3.鼓励相互模仿,提高幼儿的道德语言表达能力。
例三:明明的影响力。
前夕,笔者组织孩子们以“青蛙”为题开展了一次“小小辩论会”活动,在辩论过程中,孩子们对于青蛙是有益动物还是有害动物展开了讨论。其中,明明从青蛙的生活环境与食物等角度说明青蛙是有益动物,引起了笔者及全体孩子们的赞叹。随后,笔者极力表扬了明明,并鼓励其他孩子向明明学习,而明明也在孩子们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分析:对于教师而言,幼儿的良性影响力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于其他幼儿来说,这也是一种道德语言。教师应鼓励幼儿模仿其他孩子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法,并让幼儿探究对方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模仿,以及自己又有哪些长处值得对方模仿,从而在互动中创设良性的学习情境,提高幼儿的道德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幼儿教育阶段,丰富幼儿的道德语言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幼教老师应以语言教学为切入点,逐步向道德语言培养方面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并构建起有效的幼教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徐敏.小游戏大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幼儿教学研究,2013(1):22-23.
[2]华进.遵循认知规律,善用感性材料——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