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大海般的传统文化中,诗歌就像是海洋里一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从《诗经》到《将进酒》、《长歌行》,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诗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
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一直是占有绝对地位和优势的文学式样,是其他文学不可比肩的。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规定:“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高中生阅读一些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对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都是获益匪浅的。因此,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我们知道,阅读和鉴赏诗歌,一般可从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是理解,主要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意图、构思以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是诵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比较完善地表达诗的思想感情。诵读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诗歌的艺术美和意境美。第三是默想和回味。诗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这样,不仅可加深对诗作的理解,而且可诗化自己的感情,进入更高的境界。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这个概念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悟,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来解读诗歌。
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一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这些词来描写。可以问学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此处还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李白的《蜀道难》里的蜀道环境中也提到了“猿”这个意象,让学生对这个意象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来分析“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这句中前两个意象品析的是表颜色的词语。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这里的“清”和“白”都属冷色调的词语,可以感受出一种悲凉,而“鸟飞回”我重点是让学生想象这只鸟是一只什么样处境的鸟?学生自然会在注释里找到提示理解到:这是一只无家可归的鸟或者是一只找不到方向的鸟,这只鸟可以理解为是杜甫自己的处境,再联系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由此学生就可以理解了,首联这两句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的是一种悲伤、孤独之感。我的这些设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学生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认为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知识的迁移联系非常重要,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不同侧面来理解诗句。还是以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两个意象“落木”和“长江”是重点要赏析的。我在备课的时候想到,曾经教过一篇文章是林庚的《说“木叶”》,提到过杜甫的这两句诗,我就想,我能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不用“落叶”而是用“落木”,你认为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了“落叶”、“落木”这两个词的区别,教师再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可以理解了,选择“落木”是因为杜甫此时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萧瑟悲凉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上教师可以在教材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思考,走进诗歌。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老师不能全盘包办,替学生把所有问题解决掉。也许学生理解诗的内涵现在还过于简单,有些意象也不能理解,但是高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会领会诗中的妙处。
因此,诗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诵读和恰当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来品味诗歌的趣味,从而让学生渐渐喜欢上诗歌,也能发展学生鉴赏诗歌的潜能。
读诗趣味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上的学习和引导也只是蜻蜓点水。作为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外读诗、写诗,此外,教师的个人感受、喜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读诗趣味,教师自己如果对诗歌饱含热情,自然也会感染到学生。
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一直是占有绝对地位和优势的文学式样,是其他文学不可比肩的。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规定:“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高中生阅读一些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对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都是获益匪浅的。因此,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我们知道,阅读和鉴赏诗歌,一般可从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是理解,主要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意图、构思以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是诵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比较完善地表达诗的思想感情。诵读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诗歌的艺术美和意境美。第三是默想和回味。诗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这样,不仅可加深对诗作的理解,而且可诗化自己的感情,进入更高的境界。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这个概念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悟,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来解读诗歌。
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一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这些词来描写。可以问学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此处还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李白的《蜀道难》里的蜀道环境中也提到了“猿”这个意象,让学生对这个意象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来分析“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这句中前两个意象品析的是表颜色的词语。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这里的“清”和“白”都属冷色调的词语,可以感受出一种悲凉,而“鸟飞回”我重点是让学生想象这只鸟是一只什么样处境的鸟?学生自然会在注释里找到提示理解到:这是一只无家可归的鸟或者是一只找不到方向的鸟,这只鸟可以理解为是杜甫自己的处境,再联系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由此学生就可以理解了,首联这两句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的是一种悲伤、孤独之感。我的这些设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学生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认为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知识的迁移联系非常重要,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不同侧面来理解诗句。还是以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两个意象“落木”和“长江”是重点要赏析的。我在备课的时候想到,曾经教过一篇文章是林庚的《说“木叶”》,提到过杜甫的这两句诗,我就想,我能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不用“落叶”而是用“落木”,你认为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了“落叶”、“落木”这两个词的区别,教师再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可以理解了,选择“落木”是因为杜甫此时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萧瑟悲凉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上教师可以在教材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思考,走进诗歌。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老师不能全盘包办,替学生把所有问题解决掉。也许学生理解诗的内涵现在还过于简单,有些意象也不能理解,但是高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会领会诗中的妙处。
因此,诗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诵读和恰当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来品味诗歌的趣味,从而让学生渐渐喜欢上诗歌,也能发展学生鉴赏诗歌的潜能。
读诗趣味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上的学习和引导也只是蜻蜓点水。作为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外读诗、写诗,此外,教师的个人感受、喜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读诗趣味,教师自己如果对诗歌饱含热情,自然也会感染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