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的前提和基础,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 基本制度
党的十三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地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依据
(1)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根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深化。
(2)历史依据。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1980年4月由邓小平首先提出而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初萌芽于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与阿尔及利亚代表团的谈话中,他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在这里,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但已具有“初级阶段”内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十二届六中全会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关系和道德水平方面的状况,十三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完整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概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十五大报告全面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历史进程和基本纲领等方面加以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全面的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正反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事实。
总之,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来理解初级阶段,在承认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才既能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能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版社.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数理工程系陕西西安
[关键词]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 基本制度
党的十三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地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依据
(1)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根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思想的深化。
(2)历史依据。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1980年4月由邓小平首先提出而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初萌芽于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与阿尔及利亚代表团的谈话中,他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在这里,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但已具有“初级阶段”内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十二届六中全会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关系和道德水平方面的状况,十三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完整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加以概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十五大报告全面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历史进程和基本纲领等方面加以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全面的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正反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事实。
总之,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来理解初级阶段,在承认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才既能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能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版社.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数理工程系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