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教学 学问多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季殿玉老师的写字教学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七十多岁的已退休十多年的老教师,却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地活跃在一线教学的讲台上,在写字教学的园地里精耕细作,奉献自己宝贵的经验,真让人肃然起敬。联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写字教学有所弱化的倾向,觉得请季老师这样的专家多方呼吁,多向引导,真的是很有必要。季老师讲的以下几方面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
  一、细节——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抓手
  众所周知,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个字,更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基本功。季老师的讲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以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我们怎样教孩子从写好每一个笔画开始,认真写好每个字。
  季老师的写字教学,善于从细微处入手,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着眼。开始写字时,提醒孩子们在本子下至少垫两张纸再写,有助于学生比较舒适地写出端正美观的字。写字时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一只手握好铅笔,另一只手按好本子,并指定学生用适宜的铅笔。他还自创了一首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执笔歌:“拇指食指尖对尖,中指靠在食指边,剩下两指藏后面。把笔放在两指间,笔杆搁在三节后,指前露出笔杆色。请你把手弯过来,露出支点搁桌面,左右摆动画横线,手指伸缩练竖线。”老师一边教学生唱一边结合示范指导,明确提出了“定位、定寸、定点”的“三定”概念,让学生牢牢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以及创新点是季老师在写字教学中还善于巧用四线三格来帮助孩子掌握“捺同字框”等笔画,掌握“青”等生字的规范书写巧妙化解了写字教学中的难点。季老师自创的“点回法”,更是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写好基本笔画,写出遒劲有力的生字。如写一横是“点回横点收”,写“千”字的话,就是“点回横撇,点回横点收,点回竖提”。这看似有些“小题大做”的写字教学法其实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写字属于“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由粗糙到精细,由部分到整体,由分解到综合,由得“法”到得“意”初学写字时,允许学生有多余动作、夸张动作(“点”“回”),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此时的“写字”更像是“画字”。在实际的运用中,这“点回法”更容易被初学写字的孩子所接受。到了熟练阶段,才由“画字”变为“写字”,动作技能变得更加精细,一个个端正美观的汉字就能从孩子们的笔尖呈现出来。
  也许,在很多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往往决定写字教学成败的就是这些细节,它们更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抓手。
  二、技艺——引导学生快乐写字的点金石
  “三岁看老”,这往往是指人的性格方面的,其实,一个人良好的写字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往往来自于兴趣。那么怎样让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兴致盎然地写字呢?季老师的教学匠心独运。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画得一手传神的简笔画,将练字和绘画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情趣盎然的绘图中自觉练写好笔画,为写好生字夯实基础。季老师在抓实写字习惯、加强写字训练的同时,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入手,融入童趣,把“快乐写字”的理念渗透到写字教学中,避免枯燥乏味,而是让教学过程像画画、编故事那样生动有趣,还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季老师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化线条为审美,化知识为规律,指导学生练字练在兴趣点上,从学生身上寻找写字教学的灵感。他趣画简笔画,巧做动作,再辅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将练字和绘画结合起来。如让学生画小旗练竖和撇,画箭练习悬针竖和斜竖,稍复杂一点的是多种笔画的组合图,如一艘小船,河面由捺组成,船身由竖和横折组成,桅杆是一竖,帆是一横加两撇,桅杆顶上的小旗是两个撇。这里有好多个撇,但几个撇有长短弯直之分,并不重复。小学生饶有兴趣地画着,练习中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有的还给画涂上了颜色,不知不觉中练熟了好多种基本笔画。这种教学法真是妙趣横生,这就是融合了季老师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写字教学技艺,它是引导学生快乐写字的点金石。
  三、实践——提高学生书写技能的不二秘诀
  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是熟能生巧,写字也如此。季老师写字教学的宝贵经验来自实践,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及出色的技能当然也离不开实践,因此,实践是提高学生书写技能的不二秘诀。
  季老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适合孩子学写字的经验,除了运笔的方法,还在“执笔”要求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做法。关于执笔,我们一直沿用“一拳、一尺、一寸”的“三一”这个传统要求。可现行的教材上已经取消了市制单位,小学生的头脑中基本没有“一尺、一寸”的概念,书写工具、课桌椅的设置等也更新换代,与过去大不相同。这些变化了的因素需要我们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方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季老师根据这些变化的因素,并且通过实践自创了一套执笔方法。如握笔究竟在哪个部位,就引导学生“指前露出笔杆色”,非常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握笔位置,学生只要检查一下指前笔杆的颜色,就知道自己握笔是否太低。上面提到的他还自编了“执笔歌”,让学生非常具体地知晓了执笔、运笔的基本要素,而且朗朗上口的“执笔歌”明白好记,便于学生在书写实践中自我检查,省去了老师的反复提醒与矫正。当然,季老师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写字比赛,更是为学生搭建和拓宽了写字实践的平台。
  季老师的精彩讲座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句句精华,特别是可操作性强,值得广大一线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运用。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能具有浓厚的书写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轻轻松松写出一手正确、工整而美观的方块汉字。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即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叶圣陶指出:“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我把这一思想理解并运用到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三步法: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学习观”,在情趣中促进学生乐学语文;充分强调让学生感悟、体验与合作,在讨论中促进学生活学语
期刊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在传递内容的同时告诉读者文章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大家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与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本位”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就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指向文本的语言表现,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领悟作者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整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穿透文本内容,提取设置奥妙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
期刊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学习方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读阅读材料,选用不同的形式呈现阅读体验。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尊重
期刊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送别”是什么意思?  生:送朋友离开。  师:你有没有送过好朋友离开?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个好朋友老家在浙江,去年他回老家,我为他送行,当时我很伤心。  师: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大家都会很难过。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想老朋友了,可以打个电话。交通发达,可以坐火车、飞机和朋友见面。但是在古代,好朋友离别后
期刊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石,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并长期培养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  一、激发听觉,强化“听”的训练  1.听后复述。首先找诗歌、辞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进行范读。学生不能记笔记,听完后站起来复述所听内容,要求意思完整,不改变原文中心。这项训练主要是培
期刊
笔者有幸观摩过若干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儿童诗的课堂,感觉执教者在教学中对语言训练的设计、情感因素的挖掘、朗读感悟的指导、生活情境的创设、文字意境的呈现等方面确实做足了文章,设计得堪称完美,唯独在解读时对文体样式和风格关注甚少,教学儿童诗和教学叙事类文体、写景类文体等一般无二,课堂上总是少了一点特别的情致——那是儿童诗独有的内在气韵和魅力。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文本,除了它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充沛情感之外,
期刊
《诺贝尔》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里的一篇课文。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我抓住文章的6~9自然段展开教学,重点从“毫不气馁”一词展开,通过三次想象,学生对诺贝尔的了解较为深刻,体会到了那种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片段一】  师:诺贝尔为了发明“诺贝尔爆炸油”,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实验室化为乌有,此时他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他
期刊
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共10个课时,第1、2课时为整体预习课,第3、4、5、6课时为基础阅读课,第7、8课时为整合阅读课,第9、10课时为拓展阅读课。  第1、2课时 整体预习  【学习内容】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新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期刊
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指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的文章;二是指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的文章。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墨子也提出“子深其深,浅其浅”。能选入教材的“浅文”蕴藏着“平淡中的不平淡”。遇到这类文章,学生容易一览即过,长此以往,养成一种学习的惰性。所以教师对这一类课文,定要合理而深入地挖掘,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的信息。那么如何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  【教学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1.揭题,齐读。  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  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