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新年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像往年一样打开“慈善工作者QQ群”与全国各地慈善组织的朋友们相互拜年,祝福的词语和制做精美的祝福图标挤满对话框。不经意间得知此前与我保持工作联系的一位外省慈善组织的朋友已辞退了慈善会的工作,考进一个政府部门的事业编制单位。在慈善系统工作多年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到此类消息,看到QQ对话框里其他慈善组织朋友纷纷送上的祝福词。我心里不禁有些感叹,既为这位朋友感到高兴,又为慈善组织中又失去一位具有丰富基层慈善工作经验的同仁感到惋惜。
多年来,各地各级慈善组织工作重点,基本围绕加大宣传扩宽募捐渠道、扩大救助范围、加强信息公开、资金运作公开透明等关系社会民生,关乎慈善热点等重点工程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了慈善组织在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但在慈善组织内部,基层人员尤其以年轻人为主的骨干力量频繁流失,这是各地慈善组织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却很少有人重视。按常理,在一个行业里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在不同的发展周期,根据工作需求有针对性的主动的进行人员交替更换,并通过这一过程为本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在慈善组织内部,基层人员频繁流动多为现任在岗人员主动提出离职,而非单位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
这一部分主动离职者中基本具备了三个特征。一、这部分人进入慈善系统之前大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不乏研究生等高学历者。二、在慈善组织基层岗位上工作已有数年,对本属岗位比较了解熟悉,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三、在离职前有的已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有的找到自己更理想的工作。
像这样一批批年轻有学历并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本应代表着慈善组织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离去必然会对慈善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带来一定的阻力。从近期看他们离职后的一段时期内产生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们离职后为了填补这一岗位人员空缺,慈善组织不得不被动地临时招募新人或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过来补缺。由于是新的岗位,这些新补充过来的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自己的岗位。这样就会造成短期内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遇上特殊时期(暴发大型自然灾害)时,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能否取得抗灾救援胜利的重要保障。此时某一个环节的效率低下更会突显出来,进而会影响到全局工作进展。
追溯这种现象原由,基本上可分为主观思想和客观因素。
主观思想:这种情况之所以能够在各地区普遍长期的存在,其主要一点还是慈善组织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慈善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加之现如今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待业率一直很高,慈善组织要招聘几名新工作人员很容易。这种现实存在的大环境也进一步影响了慈善组织对这种情况的重视程度。
客观因素:以各地区命名的慈善组织成立之前,慈善救助工作都由当地民政系统实施。最初成立慈善组织后,内部基层工作人员基本来自民政系统现职人员。随着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慈善组织所开展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吸纳新的人员必不可少。一些高校毕业生顺利进入慈善系统。
由于慈善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组织,所以没有人员编制的名额,新招聘人员都只能是合同制员工,这样就形成现慈善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划分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和合同制人员两种不同体制的人员构成。体制的不同决定着薪酬的不同。
首先说慈善组织属社会公益组织,不具备自主经营能力。日常工作经费包括员工工资主要来源于每年接收捐款总额度的百分比(按国家严格规定)。多年来慈善组织募捐数额除大灾之年外基本稳定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每年所能使用的工作经费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老百姓总体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慈善组织因条件所限,这些合同制人员很难随着大众总体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增加。而身边的这些干着同样工作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每年工资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且在慈善组织工作还可额外领取一定数额的补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久之,同工不同酬的客观现实必然在这部分合同制人员心里滋生一些情绪。有了这种苗头,不管最后这部分人员离不离职,必然也会对本职岗位有所影响。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那些想投身慈善事业当中来的年轻人的选择。
体制改革喊了多少年,要彻底完善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等待不如先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这里我提三点建议:一、慈善组织充分利用近年来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争取政府部分给予更大的行政资金的支持。二、联合理财公司、银行进行合理理财,争取利润最大化,这样按比例每年的工作经费就会相应增长。三、给予义工队伍更大的空间,各地慈善组织都有自己的义工队伍,但传统的义工队伍基本上是协助慈善组织开展一些工作。现在如能根据义工队伍的特点,把某些工作直接授权给特定的义工队伍,由他们具体操作,慈善组织只负责监管,这样慈善组织就会相应缩减部分人员,从而减小了经费支出。
毕竟来说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在中国慈善事业还远没有到成熟期。发展中的中国慈善事业需要稳固的基础和社会参与的热情,更需要我们参与进来的每一份力量,相信政府多支持一点、领导多重视一点、自身觉悟再高一点,相信慈善事业的未来会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走开创一番天地。
多年来,各地各级慈善组织工作重点,基本围绕加大宣传扩宽募捐渠道、扩大救助范围、加强信息公开、资金运作公开透明等关系社会民生,关乎慈善热点等重点工程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了慈善组织在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但在慈善组织内部,基层人员尤其以年轻人为主的骨干力量频繁流失,这是各地慈善组织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却很少有人重视。按常理,在一个行业里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在不同的发展周期,根据工作需求有针对性的主动的进行人员交替更换,并通过这一过程为本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在慈善组织内部,基层人员频繁流动多为现任在岗人员主动提出离职,而非单位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
这一部分主动离职者中基本具备了三个特征。一、这部分人进入慈善系统之前大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不乏研究生等高学历者。二、在慈善组织基层岗位上工作已有数年,对本属岗位比较了解熟悉,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三、在离职前有的已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有的找到自己更理想的工作。
像这样一批批年轻有学历并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本应代表着慈善组织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离去必然会对慈善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带来一定的阻力。从近期看他们离职后的一段时期内产生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们离职后为了填补这一岗位人员空缺,慈善组织不得不被动地临时招募新人或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过来补缺。由于是新的岗位,这些新补充过来的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自己的岗位。这样就会造成短期内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遇上特殊时期(暴发大型自然灾害)时,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能否取得抗灾救援胜利的重要保障。此时某一个环节的效率低下更会突显出来,进而会影响到全局工作进展。
追溯这种现象原由,基本上可分为主观思想和客观因素。
主观思想:这种情况之所以能够在各地区普遍长期的存在,其主要一点还是慈善组织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慈善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加之现如今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待业率一直很高,慈善组织要招聘几名新工作人员很容易。这种现实存在的大环境也进一步影响了慈善组织对这种情况的重视程度。
客观因素:以各地区命名的慈善组织成立之前,慈善救助工作都由当地民政系统实施。最初成立慈善组织后,内部基层工作人员基本来自民政系统现职人员。随着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慈善组织所开展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吸纳新的人员必不可少。一些高校毕业生顺利进入慈善系统。
由于慈善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组织,所以没有人员编制的名额,新招聘人员都只能是合同制员工,这样就形成现慈善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划分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和合同制人员两种不同体制的人员构成。体制的不同决定着薪酬的不同。
首先说慈善组织属社会公益组织,不具备自主经营能力。日常工作经费包括员工工资主要来源于每年接收捐款总额度的百分比(按国家严格规定)。多年来慈善组织募捐数额除大灾之年外基本稳定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每年所能使用的工作经费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老百姓总体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慈善组织因条件所限,这些合同制人员很难随着大众总体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增加。而身边的这些干着同样工作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每年工资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且在慈善组织工作还可额外领取一定数额的补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久之,同工不同酬的客观现实必然在这部分合同制人员心里滋生一些情绪。有了这种苗头,不管最后这部分人员离不离职,必然也会对本职岗位有所影响。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那些想投身慈善事业当中来的年轻人的选择。
体制改革喊了多少年,要彻底完善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等待不如先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这里我提三点建议:一、慈善组织充分利用近年来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争取政府部分给予更大的行政资金的支持。二、联合理财公司、银行进行合理理财,争取利润最大化,这样按比例每年的工作经费就会相应增长。三、给予义工队伍更大的空间,各地慈善组织都有自己的义工队伍,但传统的义工队伍基本上是协助慈善组织开展一些工作。现在如能根据义工队伍的特点,把某些工作直接授权给特定的义工队伍,由他们具体操作,慈善组织只负责监管,这样慈善组织就会相应缩减部分人员,从而减小了经费支出。
毕竟来说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在中国慈善事业还远没有到成熟期。发展中的中国慈善事业需要稳固的基础和社会参与的热情,更需要我们参与进来的每一份力量,相信政府多支持一点、领导多重视一点、自身觉悟再高一点,相信慈善事业的未来会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走开创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