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虚拟家庭有其独特的丰富的家庭生活;中学生群体在此家庭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角色扮演,体验成人的家庭生活,宣泄心中萌动的早恋情怀,逃避现实的学习生活。这一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学业生活的正常进行,偏激的情感婚姻观,淡化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引起与家庭父母的关系恶化导致信任危机。对此不良影响的防范需要各方的协调努力,特别是网络游戏设计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虚拟家庭 成因 防范措施
一、走近网络虚拟家庭
在网络充斥着现代人思维的今天,虚拟的网络家庭也异军突起。它以一种特殊的交友方式丰富了“家庭”生活吸引着各种人群。在此“家庭”中,玩家按照自己的需求扮演着晚辈到长辈不同的年龄角色,他们在家庭中谈论着各种话题。同时异性间的挑逗和暧昧关系是虚拟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的虚拟家庭关系更是别出心裁,只要你花点小钱买一套房子,便可邀请心仪的异性组建成干哥干妹、蓝红颜知己、男女朋友甚至老公老婆的关系,在家里还能甜蜜传情、卿卿我我,因此上过该网站的人如抽烟一样,一抽就上瘾了,在虚拟的网络里爱得泛滥,玩得疯狂。”[1]有些人是为排遣无聊时光,也有人是为寄托现实于虚幻的情感,还有的仅仅为追求时尚潮流。
根据各方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是上网主力军,中学生群体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在18岁以下的网名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2]其好奇心、尝试欲望都是最强的,在信息选择、是非判断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强有力的网络虚拟家庭生活所吸引。从跟亲历者的交谈中我看出他们依赖并喜欢这种情感。这种情况的出现,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这里面有什么“魔力”让那么多的中学生为之疯狂?
二、中学生感受到的网络虚拟家庭:
通过跟几位亲历者的交流,我了解到该类非正式网络组织主要由12岁的少年—3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中学生群体在该类家庭中主要的角色扮演为最小的晚辈。他们进入该家庭之后要向每个“长辈”一一进行问好。他们有自己的干爸干妈兄弟姐妹,还有自己的男女朋友。在此家庭中,他们的早恋得到鼓励,当他们发生矛盾的时候,干爸干妈还充当着调解员在其中周旋。在这里他们接受到很多来自所谓网络里“成人”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些所谓的长辈告诉他们“家里娶个煮饭的,外面养个漂亮的;‘没有肉体的摩擦,哪有灵魂的升华’。”很多中学生都是通过玩游戏认识了一些高手玩家而接触到了网络家庭,当然游戏是他们的共同话题,他们会在某一成员在游戏中受到攻击的时候不惜金钱买高档的游戏装备救助他。这些都是他们所谓的家族“团结”。
三、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家庭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中学生身心发展影响
情感因素。现在中学生面临着现实生活的重重矛盾。他们渴望独立但是又被父母束缚着,渴望被理解但又不愿意与父母朋友交流,渴望交朋友但是社会阅历又少,渴望得到赏识可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基于种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他们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在网络中他们被关爱,被赞赏,正是这种被需要感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得到无限制的发挥。再加上网络虚拟家庭中的团体游戏活动,虚拟世界,色情,提供给青春期的少年最大刺激与满足。
体验欲望。中学时期的学生在身高体重都迅速增长。他们的身体发生极大变化,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他们对异性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父母学校都在严格的限制此种心理的发展,使得青春期的一些烦恼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解决。在网络家庭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给其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场所。
从众心理。中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偏爱使他们特别容易接受外来新兴事物。但是中学生在信息选择,是非判断和自我调控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极易受到社会文化思潮、大众传媒、社会风尚的影响。网络虚拟家庭交友已成为时尚潮流,许多学生身边的朋友网友都是虚拟家庭中的玩家。大部分学生是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并非寻求真正的情感,而带着游戏成分,把交友当娱乐,这与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和有较强的从众心理不无关系。
(二)外部原因
1虚拟家庭内在吸引
首先,该家庭中的成员年龄差距不大,相互之间容易交流沟通。还有家庭的团体活动(团体游戏,定期召开的大会)使其成员能在短时期产生亲密感。其次,参与者在此大家庭中可以跟男女朋友过模拟的家庭生活。在这里爱情不仅不受干爸干妈的管束,还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矛盾的调节。在这其中你可以随着性情的改变换女朋友或者配偶。再次,“根据自我意识的双因素理论看,个体的主观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公开的自我意识,另一种为私下的自我意识。公开的自我意识指个体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的观察和评价;私下的自我意识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态度、目标。”[3]网络在客观上放大了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隐性的自我。在网络家庭中的人际交往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承担责任,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需要担心难为情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放纵的去游戏、娱乐。给富有个性和叛逆思维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安全交往平台,他们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自我。
2、家庭因素
首先,现代社会的人们都面临着生活的巨大压力,每个人都在职场拼搏。父母大多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和需求。以为给他们足够的物质支持就是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父母希望孩子能以学习为中心并且有个好成绩,这让大部分亲少年倍感压力,父母又往往忽视他们在此阶段更多需要关注心理需求的发展,解决他们重重烦恼。父母的这种期盼与孩子的表现背道而行,造成彼此之间不理解,家庭矛盾重重。其次,由于家长生活年代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无法正确回答孩子青春期的各种疑问。常常羞于回答一些关于性方面的一些知识,进一步给性这个严肃的话题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再次,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矛盾重重,夫妻之间不能和谐的相处。婚姻生活不完美的种种现象都真实的呈现在子女的面前。青春期的亲少年渴望被父母理解,渴望家庭和睦,父母爱及家庭的温暖,当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这一切的时候,虚拟网络家庭就成为他们现实中无法达到的出路,并且把这种期待在网络虚拟家庭中去演绎。
3、学校因素
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面对升学率的重重压力,素质教育无法得以全面开展,中学阶段的课程多,作业多,文体课外活动不足。学生面对这种压力只好选择逃避。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在发展之中,一些学校还没有完整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老师。不能有效地开展一些心理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教师传播知识是天职,但我们也要求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心理,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赏识教育,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现在要求教师不仅要扮演教师角色,也要扮演朋友角色,更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一些教师无法正确认识这种角色的转换,以为教好书就是对学生好。忽视对学困生和一些问题孩子的关注。
4、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4]但是一些商家只顾个人物质利益,根本不顾国家规定,用各种渠道掩护未成年人上网。使得执法难度加大。同时我们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还不够完善,往往忽视了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四、加强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家庭的防范措施
1、规范网络环境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还未成熟,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去规范社会其他主体成员,同时引导和帮助中学生积极全面的认识和成就自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5】从该法律条文我们知道国家已经在采取措施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但面对目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文化,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文明上网,重视公民的道德建设。国家文化局对一切网络游戏产品进行质检后才能在网络上运营,否则当视为非法经营。政府要加大对网吧经营的管制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限制未成年人上网。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化,那么社会成员就会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此规范内,是否已经造成了对他人的不良影响。有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就能在一个规范化的网络体系内健康积极地发展。
2、家庭的温暖永伴学生成长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父母对子女不仅要在心里情感上给予满足和安慰。而且当子女遇见生理和心理的烦恼时,要学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让亲情温暖子女的心。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加强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及悦纳自己。帮助其提升对早恋的正确认识,提升对生活学习的信心。
3、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说:“中学正在交叉路口,欲东便东,欲西便西,出入很大。”学校一定要落实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开展,用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对一些青春期心理发展现象形成良好的认识。老师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分享他们的苦与乐,缓解心理冲突,减少心理压力。加强对学困生的鼓励,帮助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要多在班集体开展集体活动,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友谊。在学校进行宣传文明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把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作为教育的核心,从而使青少年脱离虚拟生活,避开孤独、自卑的情绪体验,体验健康快乐的成长方式。
中学生对网络虚拟家庭的沉迷,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某种需要,鉴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应该从法律规范为重点进行防范,同时配合学校家庭的教育和关怀。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赛客虚拟家庭的家庭关系百度百科.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北京,2008.1.21.
[3] 程乐华编著《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2002年广东经济出版社.
[4][5] 2006年12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注:
本文得到了绵阳师范学院科技处的学生科研项目支持,项目编号:fs2010-2011-18
作者简介:
李颖,女,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2008级1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虚拟家庭 成因 防范措施
一、走近网络虚拟家庭
在网络充斥着现代人思维的今天,虚拟的网络家庭也异军突起。它以一种特殊的交友方式丰富了“家庭”生活吸引着各种人群。在此“家庭”中,玩家按照自己的需求扮演着晚辈到长辈不同的年龄角色,他们在家庭中谈论着各种话题。同时异性间的挑逗和暧昧关系是虚拟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站的虚拟家庭关系更是别出心裁,只要你花点小钱买一套房子,便可邀请心仪的异性组建成干哥干妹、蓝红颜知己、男女朋友甚至老公老婆的关系,在家里还能甜蜜传情、卿卿我我,因此上过该网站的人如抽烟一样,一抽就上瘾了,在虚拟的网络里爱得泛滥,玩得疯狂。”[1]有些人是为排遣无聊时光,也有人是为寄托现实于虚幻的情感,还有的仅仅为追求时尚潮流。
根据各方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是上网主力军,中学生群体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在18岁以下的网名中,有73.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2]其好奇心、尝试欲望都是最强的,在信息选择、是非判断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强有力的网络虚拟家庭生活所吸引。从跟亲历者的交谈中我看出他们依赖并喜欢这种情感。这种情况的出现,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这里面有什么“魔力”让那么多的中学生为之疯狂?
二、中学生感受到的网络虚拟家庭:
通过跟几位亲历者的交流,我了解到该类非正式网络组织主要由12岁的少年—3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中学生群体在该类家庭中主要的角色扮演为最小的晚辈。他们进入该家庭之后要向每个“长辈”一一进行问好。他们有自己的干爸干妈兄弟姐妹,还有自己的男女朋友。在此家庭中,他们的早恋得到鼓励,当他们发生矛盾的时候,干爸干妈还充当着调解员在其中周旋。在这里他们接受到很多来自所谓网络里“成人”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些所谓的长辈告诉他们“家里娶个煮饭的,外面养个漂亮的;‘没有肉体的摩擦,哪有灵魂的升华’。”很多中学生都是通过玩游戏认识了一些高手玩家而接触到了网络家庭,当然游戏是他们的共同话题,他们会在某一成员在游戏中受到攻击的时候不惜金钱买高档的游戏装备救助他。这些都是他们所谓的家族“团结”。
三、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家庭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中学生身心发展影响
情感因素。现在中学生面临着现实生活的重重矛盾。他们渴望独立但是又被父母束缚着,渴望被理解但又不愿意与父母朋友交流,渴望交朋友但是社会阅历又少,渴望得到赏识可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基于种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他们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在网络中他们被关爱,被赞赏,正是这种被需要感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得到无限制的发挥。再加上网络虚拟家庭中的团体游戏活动,虚拟世界,色情,提供给青春期的少年最大刺激与满足。
体验欲望。中学时期的学生在身高体重都迅速增长。他们的身体发生极大变化,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他们对异性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父母学校都在严格的限制此种心理的发展,使得青春期的一些烦恼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解决。在网络家庭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给其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场所。
从众心理。中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偏爱使他们特别容易接受外来新兴事物。但是中学生在信息选择,是非判断和自我调控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极易受到社会文化思潮、大众传媒、社会风尚的影响。网络虚拟家庭交友已成为时尚潮流,许多学生身边的朋友网友都是虚拟家庭中的玩家。大部分学生是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并非寻求真正的情感,而带着游戏成分,把交友当娱乐,这与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和有较强的从众心理不无关系。
(二)外部原因
1虚拟家庭内在吸引
首先,该家庭中的成员年龄差距不大,相互之间容易交流沟通。还有家庭的团体活动(团体游戏,定期召开的大会)使其成员能在短时期产生亲密感。其次,参与者在此大家庭中可以跟男女朋友过模拟的家庭生活。在这里爱情不仅不受干爸干妈的管束,还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矛盾的调节。在这其中你可以随着性情的改变换女朋友或者配偶。再次,“根据自我意识的双因素理论看,个体的主观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公开的自我意识,另一种为私下的自我意识。公开的自我意识指个体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的观察和评价;私下的自我意识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态度、目标。”[3]网络在客观上放大了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隐性的自我。在网络家庭中的人际交往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承担责任,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需要担心难为情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放纵的去游戏、娱乐。给富有个性和叛逆思维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安全交往平台,他们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自我。
2、家庭因素
首先,现代社会的人们都面临着生活的巨大压力,每个人都在职场拼搏。父母大多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和需求。以为给他们足够的物质支持就是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父母希望孩子能以学习为中心并且有个好成绩,这让大部分亲少年倍感压力,父母又往往忽视他们在此阶段更多需要关注心理需求的发展,解决他们重重烦恼。父母的这种期盼与孩子的表现背道而行,造成彼此之间不理解,家庭矛盾重重。其次,由于家长生活年代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无法正确回答孩子青春期的各种疑问。常常羞于回答一些关于性方面的一些知识,进一步给性这个严肃的话题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再次,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矛盾重重,夫妻之间不能和谐的相处。婚姻生活不完美的种种现象都真实的呈现在子女的面前。青春期的亲少年渴望被父母理解,渴望家庭和睦,父母爱及家庭的温暖,当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这一切的时候,虚拟网络家庭就成为他们现实中无法达到的出路,并且把这种期待在网络虚拟家庭中去演绎。
3、学校因素
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面对升学率的重重压力,素质教育无法得以全面开展,中学阶段的课程多,作业多,文体课外活动不足。学生面对这种压力只好选择逃避。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在发展之中,一些学校还没有完整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老师。不能有效地开展一些心理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教师传播知识是天职,但我们也要求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心理,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赏识教育,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现在要求教师不仅要扮演教师角色,也要扮演朋友角色,更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一些教师无法正确认识这种角色的转换,以为教好书就是对学生好。忽视对学困生和一些问题孩子的关注。
4、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4]但是一些商家只顾个人物质利益,根本不顾国家规定,用各种渠道掩护未成年人上网。使得执法难度加大。同时我们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还不够完善,往往忽视了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四、加强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家庭的防范措施
1、规范网络环境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还未成熟,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去规范社会其他主体成员,同时引导和帮助中学生积极全面的认识和成就自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推广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技术。”【5】从该法律条文我们知道国家已经在采取措施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但面对目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文化,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文明上网,重视公民的道德建设。国家文化局对一切网络游戏产品进行质检后才能在网络上运营,否则当视为非法经营。政府要加大对网吧经营的管制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限制未成年人上网。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化,那么社会成员就会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此规范内,是否已经造成了对他人的不良影响。有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就能在一个规范化的网络体系内健康积极地发展。
2、家庭的温暖永伴学生成长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父母对子女不仅要在心里情感上给予满足和安慰。而且当子女遇见生理和心理的烦恼时,要学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让亲情温暖子女的心。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加强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及悦纳自己。帮助其提升对早恋的正确认识,提升对生活学习的信心。
3、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说:“中学正在交叉路口,欲东便东,欲西便西,出入很大。”学校一定要落实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开展,用合理的方式引导他们对一些青春期心理发展现象形成良好的认识。老师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分享他们的苦与乐,缓解心理冲突,减少心理压力。加强对学困生的鼓励,帮助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要多在班集体开展集体活动,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友谊。在学校进行宣传文明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把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作为教育的核心,从而使青少年脱离虚拟生活,避开孤独、自卑的情绪体验,体验健康快乐的成长方式。
中学生对网络虚拟家庭的沉迷,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某种需要,鉴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应该从法律规范为重点进行防范,同时配合学校家庭的教育和关怀。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赛客虚拟家庭的家庭关系百度百科.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北京,2008.1.21.
[3] 程乐华编著《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2002年广东经济出版社.
[4][5] 2006年12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注:
本文得到了绵阳师范学院科技处的学生科研项目支持,项目编号:fs2010-2011-18
作者简介:
李颖,女,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2008级1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