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分离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的分离焦虑,会给宝宝和家长造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双重压力和负担。能有效缓解分离焦虑是宝宝顺利入园的第一步,本文即为通过一年的实习与探究梳理出了以充分准备法、家园取经法、积极交流法、角色扮演法及游戏标志法为途径的缓解分离焦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入园宝宝;分离焦虑;家园互动;有效策略
现如今,幼儿教育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国家重视幼儿园的发展教育、新闻媒体也在大力的宣传幼儿园的现状。因而,作为幼儿教师就更应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尽自己所能。每到新学期入园,孩子与家长的分离焦虑必定成为幼儿园必须关注的问题,幼儿与家长产生分离焦虑情绪无法避免,如果焦虑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则会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分析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前面提到的接触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而感到紧张,产生失落、惧怕、不安全的感觉以外,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日常行为规则的改变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一个显著改变就是行为规则的改变。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内容、方式、范围、时间等都相对自由,行为规则比较灵活、随意。有的宝宝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缺乏独立交往能力,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因而来到新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也就是所谓的“认生”;有的宝宝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为不能自己洗手、吃饭等;一些家长过分保护孩子,整天把宝宝关在家里,宝宝缺乏与伙伴之间的交往,造成宝宝缺乏独立的能力,表现为过分依赖家长,需要家长陪伴,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这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宝宝那本来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又会波动起来。有的家长没有培养宝宝应有的独立性以及良好的与伙伴交往的能力,使宝宝缺乏应付问题的能力,宝宝不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不能成为伙伴群体中的中心人物,受到的关注比家中少得多,甚至被老师或同伴批评等等。再加上幼儿园的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常规和固定的要求,这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幼儿对新环境、新规则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现焦虑情绪。
(二)家长的焦虑
孩子的焦虑,除了来自陌生的人和环境,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北京市家教学会方明教授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一步,这对孩子终身发展十分有利。家长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因为家长的焦虑会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过程。有些家长过于的担心孩子:担心宝宝在幼儿园的情绪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哭呀?现在他在幼儿园里面干什么呢?自己能吃饭吗?中午自己睡的着觉吗……家长无论做什么都安静不下来,如坐针毡的等待着接宝宝的一刻。甚至有的家长偷偷的跑到幼儿园的门口,听一听自己的宝宝是不是还在哭。面对入园问题,家长比宝宝表现得还要焦虑。
二、分离焦虑的危害
(一)分离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患儿因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
(二)分离焦虑对幼儿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的幼儿,常常睡不好、做噩梦、讲梦话,平时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更有甚者头昏乏力、心悸多汗,有的幼儿在最初的幼儿园生活中还常常感冒、腹泻,这并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幼儿与亲人分离后,因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他们甚至毫无根据地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会发生意外事故,会和亲人失散或者自己会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也不愿去幼儿园,甚至以哭闹和挣扎表示反抗。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分离焦虑影响着幼儿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比较严重的幼儿还会因此降低智力水平。在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人数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大部分幼儿可以基本上渡过焦虑期,但有些幼儿仍有很强的焦虑情绪,这与有些家长过分呵护、娇惯幼儿是紧密相关的。他们使得幼儿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亲人,便不知怎样应对各类事情。
三、消除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准备法
1.精神准备:利用开学前的亲子活动时间提前参观幼儿园,在教室外让孩子看看教室里的小朋友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及游戏的情景。看到老师与其他孩子做着有趣的事情,他自然心里向往。然后带他再去看看幼儿园的各处,并给他讲述这些地方的用途。当孩子看到幼儿园到处都有花花绿绿的装饰和图画时,心里便清楚幼儿园的确是个好玩的地方。如果你能再带着他玩玩幼儿园里的大型游乐玩具,这时你想把他拉走都没那么容易了。接下来的日子可利用在家里模拟上幼儿园、倒计时的方法来激发他上幼儿园的兴趣(倒计时的天数为3~ 4天较好)。只要父母肯用心做些细致的引导,孩子对上幼儿园就会充满渴望。
2.家访准备:
(1)各班班长提前打电话与家长约时间进行家访,填写每名幼儿一张的家访记录表,了解每一名幼儿在性格、习惯、情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不便进行家访的幼儿电话联系,询问并记录在性格、习惯、情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每一名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2)设置家长问卷,家访时向家长发放问卷,充分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整体分析,针对弱项制定具体措施,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在家教园地中向家长公布分析结果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以便家长配合开展工作。 3.亲子活动前后准备:
(1)制作家长联系册:建立每个幼儿一本的《家园周记手册》,亲子活动后开始利用家园手册与家长联系,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由家长填写后带回,便于日常环节的细致沟通。教师每周记录幼儿的一日生活情况(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的优势与不足,及采取的相应策略,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园的各项表现,并能做到家园同步培养,使家长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孩子放心。
(2)温馨便利贴:是各班教师在每天与家长联系的方式,老师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填写便利贴,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3)网站互动:利用网站充分与家长互动,根据本班幼儿在性格、习惯、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每周上传两篇科学育儿的指导策略及经验;开设网上聊天室,家长有育儿方面的困惑发到网上,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要及时给予家长指导,尽快使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4.能力准备:如果孩子能在入园前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他就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教孩子独立吃饭。学会用勺子自己舀饭菜。即使是吃得满地都是饭粒也没关系,到了幼儿园里老师会想办法,帮助他吃得干净些。
(2)想小便的时候,跟老师说。有些孩子刚入园时不会自己大小便,没有爸妈提醒,又不敢告诉老师,因而憋着,或干脆拉到裤子里。因此在入园前,必须训练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会主动向成人讲出,并且知道大小便的方法。
(3)训练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动去喝水。
(4)训练孩子当感到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部位(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会穿脱简单的衣裤,不会也没关系。但孩子要有配合老师的意识。
(6)教孩子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家园取经法
1.多和同龄人相处,这样能体会到一起游戏的快乐。
2.每天回家对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琪琪妈妈和我们谈了这样的经验: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孩子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同时早上在送她来园路上,我们遇到邻居时,我就会大声告诉邻居,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3.坚持每天送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小朋友每天都要去幼儿园,就像爸爸妈妈去上班一样。
4.孩子若向父母提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或虽合理但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向孩子讲明原因。
5.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间隔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对重返幼儿园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要持之以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中断。
6.送孩子去幼儿园时,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7.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8.利用晚间睡前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关于上幼儿园的游戏,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等等。我还会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时间,每天做到早睡早起,这一点是在周末也不会改变的。
(三)积极交流法:
1.语言交流:对于新入园幼儿来说,他们是很难理解关系和时间概念的。诸如“妈妈这次离开的要久一点”、“中午来接你、“妈妈很快就回来”之类的话可能让幼儿感到更困惑。在解释这方面的问题时,运用幼儿已经体验过的事件会比较有效,如:“和妈妈送你来园的时间一样长”、“就像你起床的时间那样久”等。
2.提问交流:我们还应倾听幼儿的问题,把握住幼儿问题的意向。幼儿不可能或不能总是确切地问出那些他们真正想知道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去把握幼儿问题的真正意向,有的放矢的回答幼儿的问题。如幼儿问“妈妈在做什么呢?”事实上幼儿关心的并不是妈妈在做什么,而是想知道妈妈是否来接他。教师可以回答:“妈妈在来接你的路上,你做完这个游戏,妈妈就来了。”又如幼儿问:“老师,你会离开我吗?”实际上幼儿是想知道老师是否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妈妈来接他。那么,我们可以回答:“我可以一直和你玩到妈妈接你!”
3.情感交流: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疏导孩子的情感。我们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理解幼儿的感受,才能有效地被幼儿接纳。我们说诸如:“如果你感觉不好,可以和我谈一下。”“当妈妈离开我时我也感到很难过”之类的话,往往能使幼儿愿意和老师交谈。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住幼儿的思想,帮助幼儿排解不良情感。与此同时,幼儿在与我们的交往中,只有感到我们的真诚,才会信任我们,才愿意和我们交往。如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应该真诚的帮助他们习惯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等。我们答应过幼儿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我们答应幼儿不哭就可以和妈妈通电话,那么在幼儿不哭后应兑现承诺。
4.游戏交流:在丰富的活动交流中转移幼儿的消极情绪。比如我们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宣泄情感,练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使现实变得不那么使他恐慌。我们要给幼儿提供道具和材料,让幼儿在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环境里进行游戏活动。如“模仿妈妈游戏”,让幼儿想象妈妈的一些言语和动作进行模仿。记得我班有一个叫张皓杰的小朋友,开学两周以来。还是不停的哭着叫妈妈。一次,我准备了许多彩纸,对皓杰说,“你看这张纸多漂亮。”他没理会,继续哭。我又说:“我会变魔术哟!”哭声小了点,抬起眼看看我,见奏效了。我连忙说:“我能变出你的脸,你想看吗?”哭声停了,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拿其彩纸,一边故意用夸张的动作撕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一边大声地说“变、变、变!”这一举动让张皓杰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也引起了所有孩子的注意。我随手拿起笔,在图纸上画上了哭的表情:“这是张浩杰的小脸,想要的话我们一起来变出自己的小脸吧!”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让幼儿自己选择色彩鲜艳的纸,让他们将纸撕成一个块状图形,变出自己的小脸蛋,再由我画上他们刚入园时的表情。活动室里变、变、变的声音此起彼伏。几天来,第一次没有了哭声。小小的变脸活动让幼儿暂时忘记了哭泣,注意力的转移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安全感。 5.绘本交流:我们可以准备几本幼儿易懂的有关分离方面的图画故事书,陪着幼儿一起看书,并把图画故事书的内容,用清楚简单的语句配以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幼儿听完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去讨论这个故事或讲故事角色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例如:“你认为故事中的小女孩在妈妈离开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妈妈离开后是怎样使自己快乐起来的?”这有助于幼儿认识和表达他们的消极情感和想法,有助于幼儿从故事中获得安慰和克服消极情感的方式。
(四)角色扮演法:
1.晨间来园时,每班教师扮演幼儿喜欢的不同动物角色,幼儿名单都贴有小动物的班标张贴在园门口,比如:幼儿是猴宝宝班的小朋友,就让家长帮助在标有猴宝宝标志的名单中找到幼儿的名字,再贴上一枚猴宝宝的头像,利用地上摆放的桃子标志引导幼儿进班;兔宝宝班贴小兔子的标志,沿着大萝卜的路线进班;青蛙宝宝班贴小青蛙的标志,踩着小荷叶跳着进班;猫宝宝班贴小猫的标志,沿着小鱼的路线进班,以这样扮演角色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自然地将幼儿带入游戏情境之中,消除幼儿的陌生感,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的有趣,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2.每日的活动教师都以小动物为主角,设置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猫宝宝班布置小猫的家的情境,学小花猫的儿歌、做小花猫的律动、玩小花猫的游戏,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喜欢参与各环节游戏活动,并能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逐步建立与教师的依恋关系。
3.教师每天在幼儿来园和离园时以妈妈的身份给幼儿热情的拥抱,一日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幼儿与家长,每一个环节都要用夸张的表情、丰富的肢体动作给予幼儿奖励,使幼儿感到自己很棒,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自己,老师像亲人一样是可以依赖的。
(五)游戏标志法:
每班根据班标的小动物为幼儿准备不同表情、不同动作、不同颜色的小动物形象,鼓励幼儿在室内游戏活动中自主选择,贴在自己的水杯格和毛巾格中,引导幼儿知道把水杯和毛巾放在自己贴的小标志的格中,用自己的小水杯喝水,用自己的小毛巾擦手;并在培养盥洗、进餐、如厕常规中以边说儿歌边示范、看图式(把小手洗干净的方法)和贴标志(便盆两边的小脚印引导幼儿安全如厕、地上贴的小汽车引导幼儿有序洗手)的方式,引导幼儿模仿,让各环节生活常规都融入在游戏情境中,让幼儿时刻感受游戏活动的乐趣,逐步喜欢幼儿园生活,爱来幼儿园。
四、结论
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是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有效的缓解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减少幼儿的痛苦,不是幼儿教师付出努力就可以了,需要家庭、老师甚至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减少痛苦的煎熬,使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让我们用温暖的手牵着孩子们迈出踏上社会的人生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家长的焦虑心情也是难免的。我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细心换来家长的放心和安心。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幼儿,孩子们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2010年12月第23卷第12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4.《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 》范秀娟
5.《小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上海学前教育网
6.《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盖笑松 张向葵
关键词:新入园宝宝;分离焦虑;家园互动;有效策略
现如今,幼儿教育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国家重视幼儿园的发展教育、新闻媒体也在大力的宣传幼儿园的现状。因而,作为幼儿教师就更应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尽自己所能。每到新学期入园,孩子与家长的分离焦虑必定成为幼儿园必须关注的问题,幼儿与家长产生分离焦虑情绪无法避免,如果焦虑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则会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分析新生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前面提到的接触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而感到紧张,产生失落、惧怕、不安全的感觉以外,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日常行为规则的改变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一个显著改变就是行为规则的改变。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内容、方式、范围、时间等都相对自由,行为规则比较灵活、随意。有的宝宝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缺乏独立交往能力,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因而来到新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也就是所谓的“认生”;有的宝宝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为不能自己洗手、吃饭等;一些家长过分保护孩子,整天把宝宝关在家里,宝宝缺乏与伙伴之间的交往,造成宝宝缺乏独立的能力,表现为过分依赖家长,需要家长陪伴,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这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宝宝那本来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又会波动起来。有的家长没有培养宝宝应有的独立性以及良好的与伙伴交往的能力,使宝宝缺乏应付问题的能力,宝宝不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不能成为伙伴群体中的中心人物,受到的关注比家中少得多,甚至被老师或同伴批评等等。再加上幼儿园的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常规和固定的要求,这对孩子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幼儿对新环境、新规则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现焦虑情绪。
(二)家长的焦虑
孩子的焦虑,除了来自陌生的人和环境,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样焦虑的家长。北京市家教学会方明教授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一步,这对孩子终身发展十分有利。家长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因为家长的焦虑会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过程。有些家长过于的担心孩子:担心宝宝在幼儿园的情绪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哭呀?现在他在幼儿园里面干什么呢?自己能吃饭吗?中午自己睡的着觉吗……家长无论做什么都安静不下来,如坐针毡的等待着接宝宝的一刻。甚至有的家长偷偷的跑到幼儿园的门口,听一听自己的宝宝是不是还在哭。面对入园问题,家长比宝宝表现得还要焦虑。
二、分离焦虑的危害
(一)分离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患儿因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
(二)分离焦虑对幼儿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的幼儿,常常睡不好、做噩梦、讲梦话,平时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更有甚者头昏乏力、心悸多汗,有的幼儿在最初的幼儿园生活中还常常感冒、腹泻,这并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幼儿与亲人分离后,因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他们甚至毫无根据地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会发生意外事故,会和亲人失散或者自己会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也不愿去幼儿园,甚至以哭闹和挣扎表示反抗。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分离焦虑影响着幼儿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比较严重的幼儿还会因此降低智力水平。在近两年新入园的幼儿中,焦虑程度严重的幼儿人数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大部分幼儿可以基本上渡过焦虑期,但有些幼儿仍有很强的焦虑情绪,这与有些家长过分呵护、娇惯幼儿是紧密相关的。他们使得幼儿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亲人,便不知怎样应对各类事情。
三、消除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准备法
1.精神准备:利用开学前的亲子活动时间提前参观幼儿园,在教室外让孩子看看教室里的小朋友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及游戏的情景。看到老师与其他孩子做着有趣的事情,他自然心里向往。然后带他再去看看幼儿园的各处,并给他讲述这些地方的用途。当孩子看到幼儿园到处都有花花绿绿的装饰和图画时,心里便清楚幼儿园的确是个好玩的地方。如果你能再带着他玩玩幼儿园里的大型游乐玩具,这时你想把他拉走都没那么容易了。接下来的日子可利用在家里模拟上幼儿园、倒计时的方法来激发他上幼儿园的兴趣(倒计时的天数为3~ 4天较好)。只要父母肯用心做些细致的引导,孩子对上幼儿园就会充满渴望。
2.家访准备:
(1)各班班长提前打电话与家长约时间进行家访,填写每名幼儿一张的家访记录表,了解每一名幼儿在性格、习惯、情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不便进行家访的幼儿电话联系,询问并记录在性格、习惯、情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每一名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2)设置家长问卷,家访时向家长发放问卷,充分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整体分析,针对弱项制定具体措施,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在家教园地中向家长公布分析结果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以便家长配合开展工作。 3.亲子活动前后准备:
(1)制作家长联系册:建立每个幼儿一本的《家园周记手册》,亲子活动后开始利用家园手册与家长联系,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由家长填写后带回,便于日常环节的细致沟通。教师每周记录幼儿的一日生活情况(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的优势与不足,及采取的相应策略,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园的各项表现,并能做到家园同步培养,使家长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孩子放心。
(2)温馨便利贴:是各班教师在每天与家长联系的方式,老师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填写便利贴,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3)网站互动:利用网站充分与家长互动,根据本班幼儿在性格、习惯、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每周上传两篇科学育儿的指导策略及经验;开设网上聊天室,家长有育儿方面的困惑发到网上,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要及时给予家长指导,尽快使幼儿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4.能力准备:如果孩子能在入园前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他就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教孩子独立吃饭。学会用勺子自己舀饭菜。即使是吃得满地都是饭粒也没关系,到了幼儿园里老师会想办法,帮助他吃得干净些。
(2)想小便的时候,跟老师说。有些孩子刚入园时不会自己大小便,没有爸妈提醒,又不敢告诉老师,因而憋着,或干脆拉到裤子里。因此在入园前,必须训练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会主动向成人讲出,并且知道大小便的方法。
(3)训练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或自己主动去喝水。
(4)训练孩子当感到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部位(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会穿脱简单的衣裤,不会也没关系。但孩子要有配合老师的意识。
(6)教孩子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家园取经法
1.多和同龄人相处,这样能体会到一起游戏的快乐。
2.每天回家对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琪琪妈妈和我们谈了这样的经验: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孩子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同时早上在送她来园路上,我们遇到邻居时,我就会大声告诉邻居,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3.坚持每天送孩子,让孩子知道,每个小朋友每天都要去幼儿园,就像爸爸妈妈去上班一样。
4.孩子若向父母提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或虽合理但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向孩子讲明原因。
5.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间隔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对重返幼儿园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要持之以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中断。
6.送孩子去幼儿园时,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7.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8.利用晚间睡前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关于上幼儿园的游戏,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等等。我还会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时间,每天做到早睡早起,这一点是在周末也不会改变的。
(三)积极交流法:
1.语言交流:对于新入园幼儿来说,他们是很难理解关系和时间概念的。诸如“妈妈这次离开的要久一点”、“中午来接你、“妈妈很快就回来”之类的话可能让幼儿感到更困惑。在解释这方面的问题时,运用幼儿已经体验过的事件会比较有效,如:“和妈妈送你来园的时间一样长”、“就像你起床的时间那样久”等。
2.提问交流:我们还应倾听幼儿的问题,把握住幼儿问题的意向。幼儿不可能或不能总是确切地问出那些他们真正想知道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去把握幼儿问题的真正意向,有的放矢的回答幼儿的问题。如幼儿问“妈妈在做什么呢?”事实上幼儿关心的并不是妈妈在做什么,而是想知道妈妈是否来接他。教师可以回答:“妈妈在来接你的路上,你做完这个游戏,妈妈就来了。”又如幼儿问:“老师,你会离开我吗?”实际上幼儿是想知道老师是否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妈妈来接他。那么,我们可以回答:“我可以一直和你玩到妈妈接你!”
3.情感交流: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疏导孩子的情感。我们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理解幼儿的感受,才能有效地被幼儿接纳。我们说诸如:“如果你感觉不好,可以和我谈一下。”“当妈妈离开我时我也感到很难过”之类的话,往往能使幼儿愿意和老师交谈。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住幼儿的思想,帮助幼儿排解不良情感。与此同时,幼儿在与我们的交往中,只有感到我们的真诚,才会信任我们,才愿意和我们交往。如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就应该真诚的帮助他们习惯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等。我们答应过幼儿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我们答应幼儿不哭就可以和妈妈通电话,那么在幼儿不哭后应兑现承诺。
4.游戏交流:在丰富的活动交流中转移幼儿的消极情绪。比如我们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宣泄情感,练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使现实变得不那么使他恐慌。我们要给幼儿提供道具和材料,让幼儿在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环境里进行游戏活动。如“模仿妈妈游戏”,让幼儿想象妈妈的一些言语和动作进行模仿。记得我班有一个叫张皓杰的小朋友,开学两周以来。还是不停的哭着叫妈妈。一次,我准备了许多彩纸,对皓杰说,“你看这张纸多漂亮。”他没理会,继续哭。我又说:“我会变魔术哟!”哭声小了点,抬起眼看看我,见奏效了。我连忙说:“我能变出你的脸,你想看吗?”哭声停了,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拿其彩纸,一边故意用夸张的动作撕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一边大声地说“变、变、变!”这一举动让张皓杰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也引起了所有孩子的注意。我随手拿起笔,在图纸上画上了哭的表情:“这是张浩杰的小脸,想要的话我们一起来变出自己的小脸吧!”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让幼儿自己选择色彩鲜艳的纸,让他们将纸撕成一个块状图形,变出自己的小脸蛋,再由我画上他们刚入园时的表情。活动室里变、变、变的声音此起彼伏。几天来,第一次没有了哭声。小小的变脸活动让幼儿暂时忘记了哭泣,注意力的转移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安全感。 5.绘本交流:我们可以准备几本幼儿易懂的有关分离方面的图画故事书,陪着幼儿一起看书,并把图画故事书的内容,用清楚简单的语句配以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幼儿听完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去讨论这个故事或讲故事角色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例如:“你认为故事中的小女孩在妈妈离开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妈妈离开后是怎样使自己快乐起来的?”这有助于幼儿认识和表达他们的消极情感和想法,有助于幼儿从故事中获得安慰和克服消极情感的方式。
(四)角色扮演法:
1.晨间来园时,每班教师扮演幼儿喜欢的不同动物角色,幼儿名单都贴有小动物的班标张贴在园门口,比如:幼儿是猴宝宝班的小朋友,就让家长帮助在标有猴宝宝标志的名单中找到幼儿的名字,再贴上一枚猴宝宝的头像,利用地上摆放的桃子标志引导幼儿进班;兔宝宝班贴小兔子的标志,沿着大萝卜的路线进班;青蛙宝宝班贴小青蛙的标志,踩着小荷叶跳着进班;猫宝宝班贴小猫的标志,沿着小鱼的路线进班,以这样扮演角色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自然地将幼儿带入游戏情境之中,消除幼儿的陌生感,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的有趣,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2.每日的活动教师都以小动物为主角,设置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猫宝宝班布置小猫的家的情境,学小花猫的儿歌、做小花猫的律动、玩小花猫的游戏,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喜欢参与各环节游戏活动,并能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逐步建立与教师的依恋关系。
3.教师每天在幼儿来园和离园时以妈妈的身份给幼儿热情的拥抱,一日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幼儿与家长,每一个环节都要用夸张的表情、丰富的肢体动作给予幼儿奖励,使幼儿感到自己很棒,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自己,老师像亲人一样是可以依赖的。
(五)游戏标志法:
每班根据班标的小动物为幼儿准备不同表情、不同动作、不同颜色的小动物形象,鼓励幼儿在室内游戏活动中自主选择,贴在自己的水杯格和毛巾格中,引导幼儿知道把水杯和毛巾放在自己贴的小标志的格中,用自己的小水杯喝水,用自己的小毛巾擦手;并在培养盥洗、进餐、如厕常规中以边说儿歌边示范、看图式(把小手洗干净的方法)和贴标志(便盆两边的小脚印引导幼儿安全如厕、地上贴的小汽车引导幼儿有序洗手)的方式,引导幼儿模仿,让各环节生活常规都融入在游戏情境中,让幼儿时刻感受游戏活动的乐趣,逐步喜欢幼儿园生活,爱来幼儿园。
四、结论
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是幼儿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有效的缓解幼儿新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减少幼儿的痛苦,不是幼儿教师付出努力就可以了,需要家庭、老师甚至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减少痛苦的煎熬,使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让我们用温暖的手牵着孩子们迈出踏上社会的人生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家长的焦虑心情也是难免的。我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细心换来家长的放心和安心。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幼儿,孩子们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2010年12月第23卷第12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4.《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 》范秀娟
5.《小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上海学前教育网
6.《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盖笑松 张向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