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当当一颗米红粱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sjh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郎”是一个英气逼人的名字,让人想起杨戬,想起武松,想起力量和酒。
  “二郎”还是四川古蔺县的一个小镇,位于川南赤水河畔,山崖陡峭,河谷幽深,本是民生艰难之处。直到21世纪,一种古老的时光味道,被一个传奇企业家做成百亿规模,整个区域都变得活力四射。
  这种味道叫酱香,这家企业是郎酒。
  酱香美酒,赤水河独专其美,离开一个小范围的黄金流域,酱酒就失去生机,如鱼失水。对那些有历史的大品牌而言,环境的限制性更为严苛。郎酒的百年酱香,只在二郎镇才有那极致的风骨。
  因为美酒,早已退出中国人的餐桌的高粱,在今天却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人的精神。川黔交界处出产的米红粱,皮厚、粒小,堪称“中国最难吃的高粱”,但经过一个复杂、艰辛的工艺流程,它转化为一种清爽、甘美、醇厚、柔滑的液体,被重新命名,成为中国最好的白酒之一。
  青花郎,红花郎。
  岁岁重阳
  重阳节前后,是制酒车间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
  白气氤氲,工人们正在展开一场严丝合缝的接力。一部分人提过来一桶桶滚烫的水,泼洒在一小堆米红粱上,另一部分人马上挥动铲子,将粮与水充分混合。大部分的热水流淌着离开,小部分被米红粱吸收,颗粒变得更圆润。
  “润粮”一旦启动,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为期一年的制酒周期开始了。重阳前后是“下沙”的窗口期,绝对不容错过,人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沙”就是米红粱,也叫糯红高粱、红缨子高粱,因它细如沙子,就有了这最精简的比附。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是酿造酱香型白酒必须遵循的“古制”。经验主义的传统经常带着某种神秘性,但选择这两个关键节令却并不神秘—端午前后,小麦成熟,重阳前后,高粱成熟。
  神奇的是那条赤水河。从端午到重阳,它浑浊发红;而从重阳到次年端午,则清澈见底。这一变化非常完美地配合了沿岸酿酒企业制曲、下沙的取水需要,似有灵性。
  “水为酒之血”。
  赤水河两侧的喀斯特地貌,便于河水与地下水相互渗透,经过红土层与溶洞层渗滤的泉水,更是酿酒上品。传统上,郎酒使用的是郎泉水,后来生产规模扩大,又从十几公里之外引来龙洞水,确保获得超越性的水质。
  爱酒的人们对此有诗性的形容:“山魂水魄,尽在其中。”
  泉水被加热,就和米红粱开始了痴绝的缠绵。经过第一次蒸煮的米红粱,有一层柔和的光泽。米红粱富含支链淀粉,其网状结构牢牢地锁住了泉水,两者结合变成了不易老化的糊状溶胶。抓起一小撮来,放入口中咀嚼,外皮依然紧致,富于弹性,久嚼之下才泛甜生香。
  久嚼不烂,这是餐桌排斥米红粱的原因,却也正是酿酒工艺对它的钟情之处。尤其是酱香型白酒,万世千生,非它不爱。在接下来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还要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每一次都是高温的历练,倘使生得细皮嫩肉,如何熬得过这一年?
  和浓香型白酒把粮食粉碎后投料不同,在酱酒车间里,米红粱是整粒进入生产,到使命完成、最后丢糟时,还能找出来一些完整的颗粒,那是“真的猛士”。
  说起这个过程,郎酒总工程师蒋英丽不免有些动情:“米红粱是很不容易的。”对职业的敬畏之情,在这位大国工匠语气里表露无遗。
  有脾气的微观世界
  对郎酒人而言,敬畏职业,就是敬畏生命。因为酒是有生命的液体,它的酿造和老熟过程,也是动员无数生命体共同参与的结果。
  传统工艺被郎酒视为至宝,不是因为它在设计上最符合效率原则,恰恰相反,被简称为“2987”的工艺流程,历时一年,依赖人工精细操作,其实是“反效率”的。
  酒体设计师彭毅给出了一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某个生产米酒的企业,300多人,年产米酒五六万吨;郎酒7000多人,年产酱香型白酒仅3万多吨。
  萧规曹随,亦步亦趋,是因为前人用千百年时间探索和定型的工艺流程,处处体现着对微生物的照顾—先辈们看不到它们,却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彭毅说,酿酒就是一个和隐形的生命进行感情交流的过程,这是一种相互照顾,“你照顾好那些微生物,它就给你出好酒”。
天生一條美酒河,离了此地无酱香。

  踩曲时,曲块被女工们熟练而细致地塑造成四周紧中间松、形似元宝的样子;润粮时,热水要一桶一桶提过来、倒进去,粮食要一部分一部分铲出来,搅拌均匀;上甑时,工人们按照技术要求,轻抛慢撒,手法温柔,让糟醅一层层均匀分布;拌料时,机械抓斗并不直接抓取糟醅,而是悬在上方,等着工人们一铲一铲地送上去。这些费时费力的工艺要求,目的都是为了避免麦曲、糟醅被堆积、挤压成团,颗粒之间少了间隙,就少了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
  传统的劳作形态,让人们彼此可以充分交流,而不像现代工厂里的流水线那样各自孤独。被公认为具有强韧的工匠精神的德国人,相信员工的情绪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重要关联,这一点在郎酒的企业文化里一样受到重视。当女工们踩曲时,旁观者就像看到了一场在节奏欢快的乐曲下展开的舞蹈。
  然而,每一场舞蹈都是充满艰辛的。
  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精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一直在力推用机器把工人们从重体力环节解放出来,同时用现代技术的精确性,来继续提高酒的品质。他认为,在不否定也不干扰传统的前提下,这是未来的方向。这一方向已经被努力研究、试验多年,但他坦承进展极为有限。“可能是智能化程度不够,也可能是别的原因。”
  人们感觉到,微生物是有脾气的,人若想轻松一点,它也不肯更卖力。
  蒋英丽、彭毅这些人,是这个世界上酿造和调配酱香酒领域屈指可数的顶尖高手,然而即便是他们,也回答不了一些专业范围内的“为什么”。为什么曲块一定要彼此紧挨着堆积才能达到需要的效果?为什么同一个仓库里,这个角落和那个角落的曲块就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   许多工艺环节的奥秘,科学还无法破解,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谨遵不误。这也正是经验主义的魅力之一,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赋予了从业者一种贴近神性的心智和气质,让他们仰望星空。
  造 化
  二郎镇地处边陲,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这里的夜晚星汉灿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有更多质朴的交流,人们也就更信赖造化的事功。
  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名声显赫,不仅是因为它们“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更是因为在其中能够看到人力和自然力之间震撼人心的协作,有幸进入其中的人,无不赞叹这稀世奇观。
  幽暗的灯光下,工作人员打开一坛1977年开始存放于此的老酒,让客人们品尝。40年了,酒还在继续成长,酒色已经金黄,酒体丝滑、浓郁又内敛,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妙感受从口腔透向全身。
  若要勉强用比喻去形容,它就像“少林扫地僧”的功夫。虽然动作简单,但天与地都和他站在一起,为他供能。彭毅说,那就是时光的味道。人如果太年轻,对时间沉淀的世情况味是陌生的,但呷一口老郎酒,就一切都明白了。
  把美酒的老熟过程比作人的成长,是贴切的。
  新酒初生时,生长活动旺盛,意气风发,睥睨自雄,但酱香味还不突出,稳定的个性尚未形成,它将要去一个地方,完成它的“基础教育”阶段。顺着天宝峰的山谷走势,蜿蜒排列着一批巨大的不锈钢巨罐,每罐容量在2000吨至5000吨之间,这就是它的第一个归宿。
  巨罐留有“呼吸阀”,人们不时还要注入空气,并不断搅动,酒迅速成长,进行着性格定型。巨罐还是盘勾工艺的一个重要支撑,每个罐体内的酒风格一致,保障了郎酒品质的一致性。一个5000吨的巨罐盛满了酒,就意味着市场上将有1000万瓶的青花郎或红花郎在口味上没有任何差别。
  郎酒离开巨罐,进入“大学”,那是天宝峰顶上的世界最大的露天陶坛酒库。在这里它收获颇丰,阅历与见识都大幅增长,变得成熟、庄重、谦和,并且具有了稳定的性情。同时,由于陶坛便于挥发,它日渐清癯,文质彬彬。
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

  经勾调师略加点拨后,穿上它的职业衣装。那衣装就是红花郎、青花郎标志性的长颈瓶,由董事长汪俊林亲自参与设计。装瓶后,还要继续醇化一年才能上市。长颈瓶是陶瓷质地,和陶坛一样,只要未被饮用,酒体的老熟过程就在继续。
  那些最为卓越的“毕业生”,才能被送往天宝洞、地宝洞深造,那里不见阳光,温湿恒定,门户紧闭,了无烦嚣。天赐宝洞至少有2亿年历史,在洞中,酒的生命连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缓慢地时光中轻微吐纳,渐次修成一个个睿智、豁达的长者。
  洞里最为资深的“修行者”,已经纹风不动地打坐了一百余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圆形”的郎酒
  天地宝洞中那些长寿的隐修者们不会再轻易出关,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不再是酒本身,而是酒的灵魂。勾调师们只需请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给“毕业生”们以点化,就能创造出惊世美感。
  青花郎作为中国两大酱香型白酒之一,正是得益于这些洞中“长老”们的有力加持。
  酱香型白酒的生产环境不可复制,这是它的第一個稀缺性;即便在赤水河黄金流域内再出现新的酿酒者,因为没有时间足够长的老酒,在关键的勾调环节缺乏“灵魂”参与,也做不出好酒,这是它的第二个稀缺性。
  第三个稀缺性来自变动着的社会需求,它调整着前两个稀缺性的强度。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改善,特别是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认知理性与消费能力同步共生。文化水平提高,鉴赏能力增强,雍容气度蔓延,人的需求层次从“酒”跃升至“好酒”,这个趋势目前仍在持续。
  酱香型白酒正是在这一趋势的托举下迅速崛起。茅台、郎酒等代表性企业所倡导的健康、愉悦、有节制的饮酒理念,日渐成为精英阶层的共识。
  酱酒的底气在于,其工艺本身就支持着这一理念。如郎酒,高温取酒这一环节很大程度上去除了酒体内那些容易“上头”、让人宿醉的低沸点物质,在巨罐里经受两年的阳光洗礼也在继续着这一反应。生产、储存工艺的许多步骤,都会带来效率和产量的损失,但消费者对好酒的理解日深,也会在价格上回馈工匠们的虔诚。
  什么样的酒才是好酒?彭毅用了一种通感的方式来说明:“好酒入口,是圆形的,舒适的,不好的酒有很多棱角,就像要刺破口腔。”
  对于不懂酒的人而言,这个描述也已足够了。正如一颗荔枝,剥了皮放进口中和连皮放入,每个人都能知道差别。
  每一小杯优雅、细腻的青花郎在味蕾上绽放,都会放映一个远去的画面:数十年前,一个深秋,一位中国农民,从笔直的高粱秆上打下了一握米红粱。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20日,吉林省吉林市,金哲宏仍然靠双拐走路  “都来摘桃子。”他说,他不喜欢出来后被各种人士“拥着”的感觉。  说话的空隙,他递过来一杯茶。那是二姐从韩国带过来的大麦茶。二姐是医护工作人员,回国陪在他身边,“能省点去医院的钱”。  卧室门边的桌子上摆着药瓶子,空的、满的,还有正在用的,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拐杖在他坐着的沙发后面,旁边的柜子边上挂着一把吉他。  “这是我儿子的。
疫情过后,监控技术将变得更强大  美《彭博商业周刊》6月8日  16世纪,当鼠疫暴发席卷欧洲时,伦敦的人们如果发现同一屋檐下的其他人感染了这种疾病,自己也要在家里待一个月才能出门;如果他们随身携带一根白色的长棍用来警示其他人保持距离,就可以出门去采购食物或其他必需品。  如今,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政府给民众的倡议也是一样的:尽量待在家里,与其他人保持社交距离。但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我们
我认真地看了一下所谓“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的那个视频。这段时间,它在网络舆论场激起轩然大波,有孩子的,没孩子的,按各自立场站队骂声四起。国人在这种具有“社会冲突”色彩的事情上一般都非常激动。  其内容非常稀松平常:一位女士,和朋友带着孩子在餐厅用餐,在吃的时候,两个孩子在餐厅里玩起了捉迷藏,典型的熊孩子所为,而其母作为监护人并不管;很显然,孩子的吵闹玩耍影响、骚扰到了一旁正在用餐的一个女大学生,
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后人类时代”,神死了,女神也死了。  毕竟他们都活在数字编码、基因技术、虚化模拟充斥的世界之中。信息技术将人类整合进了一个生产/再生产的系统,在那里,没有什么是神圣的。旧的一切被解构和重组,新的社会关系正在产生。  技术带来的只是有限的“解放”,并未真正改变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亦敌亦友  试想一下,当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振臂一呼,推动2
2018年的前三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这个结果并不算差。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更加重要。  近期,最大的提振措施无疑是“打气”。从高层到金融监管部门,乃至司法系统,所有人都纷纷给民企“打气”。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经常提到一组数据: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
电影《孔子》剧照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南宋朱熹的《朱子语类》里,他这样形容孔子及其学说为世间带来的光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孔子这个名字总是代表着“神圣”与“启蒙”,与《论语》《礼记》,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后面“背诵及默写全文”紧密勾连。介绍他时,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头衔众多,面容模糊;读他说过的话,“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道理又很浅显,似乎称不上伟
我记得瓦茨拉夫·哈维尔曾说:“人只有在清楚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算真正具有自由意识,这种对自由的感受就是责任。”  如果觉得这句话有点晦涩,那么也可以换个比较鸡汤的说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有种社会环境明显有害于人们生存,但人们却乐此不疲地支持它运转。”  我知道,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想说“没办法”。嗯,如果在与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情景里,的确可以用一句“没办法”为自
《繁荣与衰退 :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  300年前美国仿佛一叶扁舟,漂浮在已知世界之外。从1987年起就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繁荣与衰退》一书中展示了原本处于荒野中的13个殖民地是如何好将自己整合成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强经济体的。在此过程中,美国经济展现了惊人的自愈功能。  回顾历史,美国人总是不停地迁徙。19世纪下半叶,近三分之二的30岁以上的美国人曾跨越国界。相比之
李少威副主编  这个题目中间,其实应该加上“显得”二字—年纪越大越显得“矫情”。随着年龄增长,我愈益发现这很可能是个真理,所以便有了论证它的兴趣。  美国年纪大了,已经240多年,而现任总统特朗普是当选年龄最大的总统。年龄大了,看世界,就会觉得谁都很薄情,谁都欠我的。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家庭,美国就是家长,它要处理的是老去的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别的国家我不知道,在中国,家长逐渐老去,往
2019年5月24日,广东深圳,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总部接受彭博社采访图/Bloomberg  理解任正非,人们发生过多次争执。  他的苦难和辉煌带有时代性,其中情形复杂特别,不是一两则名人轶事、一两篇内部文件可以描述的。  他没有明确的人生导师或战略指南可以遵循,他只能依靠几十年侵入骨髓的道德习惯和理性来应付一切。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  当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