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生活,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给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对全面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近期,我们就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这一课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贫乏的状态,影响了他们文化素质以及就业技能的持续提高,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现状
据调查,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状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开支偏少。37.5%的受调查者表示根本没有时间过文化生活,32.2%的人每天只有30分钟时间用于文化生活。另外,17.2%的人每月几乎没有用于文化生活的专门开支,38.7%的人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开支在20元以下。
文化生活质量总体偏低。69.5%的受调查者表示每天业余时间主要用来从事喝酒、打牌、打麻将、闲聊、逛街、看电视、网上聊天等活动,只有34.6%的人看报、读书、上网查阅资料、看新闻和参加务工单位的文体活动。有66.5%的人平时所看的书籍一般都是休闲娱乐杂志、言情、武侠、侦探小说之类的书籍,只有33.5%的人看一些理论和业务类书籍。
文化活动组织力度偏弱。大多数受调查者表示对参与文化活动有强烈的意愿,然而,这种意愿与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的组织力度存在一定的矛盾。35.7%的受调查者表示曾经参加务工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40.3%的人曾参加过各级政府和社会(文化企业、行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但仍有24%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组织性的文化活动。
进城务工人员
文化生活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们认为,当前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现状的成因主要有三:
文化保障机制和能力建设跟不上进城务工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的需求。近年来,江宁外来务工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已达5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队伍的急剧膨胀,在促进江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江宁带来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跟不上的问题。在文化生活领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文化生活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协调、管理等都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居住分散、居所不定,有效的文化生活组织方式也仍在探索之中。这些都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同步。
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赶不上城市消费不断升级的步伐。调查显示,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54.5%,一半以上务工者的月收入至少高出了江宁区最低收入标准150元以上。但这一收入水平放在江宁整个消费环境里看,还是显得低了。调查显示,有61.4%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观念受当地消费观念的影响,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努力赶上城市消费的水平,然而,收入的相对较低与之形成了较大矛盾,除了维持自己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之外如有剩余还要寄回家养家糊口,也就没有余钱满足其他的文化娱乐开支。
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城市文化生活发展变化的节拍。从进城务工人员的结构组成看,农民占一半以上,普通群众多于党团员,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近年来江宁加快了先进文化的建设步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文化产业向集团化、高科技化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休闲文化向精品化、高质化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与江宁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形成了较大反差,使他们很难与城市实现文化上的融合。
改善和满足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需求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的文化生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高度重视和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社会,人和为先,而人和的关键之一就是文化的融合。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白,推动他们融入城市文明生活是实现这种文化融合的必然要求。同时,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提升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致力于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功能,体现其春风化雨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社会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进城务工人员内在的人文精神,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在文化工作中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用先进的文化给进城务工人员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精神的鼓舞、理想的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地方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改善他们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状况,党委政府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改善物质待遇,一手抓业余文化建设,把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当作落实中央以人为本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和谐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纳入政府财政投入、服务管理的基本范畴,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切实加以组织落实。
建立一套满足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的有效机制。以前瞻眼光,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具体、责任落实、相互协调的文化活动组织、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把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与时俱进地做好文化活动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牵头下,把文化、财政、劳动、建设、农业、公安等部门和进城务工人员用工单位的力量统筹起来,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确保落实。加大社会公益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一些贴近群众、互动性强、品位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中间,多创作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生活、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节目。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把丰富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重要责任,拓展和创新工作内涵,加强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服务,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思想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党团组织、妇联、社区、居委会、文联等社会组织,应发挥各自领域的功能特点,把组织好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纳入工作目标之中,尽最大努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从总体来看,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的水平,就业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城市意识、城市观念相对滞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还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要求,往往有“过客”心态,缺乏文化上的归属感。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教育,把它与提升市民素质结合起来,按不同的技能要求和岗位需求,纳入政府和企业的职工培训范围。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文化培训、思想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企业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外来务工人员综合培训体系。同时,积极发挥科普、普法等工作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规章制度、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先进文化的基本接受、理解和参与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尤 健
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现状
据调查,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状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开支偏少。37.5%的受调查者表示根本没有时间过文化生活,32.2%的人每天只有30分钟时间用于文化生活。另外,17.2%的人每月几乎没有用于文化生活的专门开支,38.7%的人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开支在20元以下。
文化生活质量总体偏低。69.5%的受调查者表示每天业余时间主要用来从事喝酒、打牌、打麻将、闲聊、逛街、看电视、网上聊天等活动,只有34.6%的人看报、读书、上网查阅资料、看新闻和参加务工单位的文体活动。有66.5%的人平时所看的书籍一般都是休闲娱乐杂志、言情、武侠、侦探小说之类的书籍,只有33.5%的人看一些理论和业务类书籍。
文化活动组织力度偏弱。大多数受调查者表示对参与文化活动有强烈的意愿,然而,这种意愿与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的组织力度存在一定的矛盾。35.7%的受调查者表示曾经参加务工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40.3%的人曾参加过各级政府和社会(文化企业、行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但仍有24%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组织性的文化活动。
进城务工人员
文化生活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们认为,当前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现状的成因主要有三:
文化保障机制和能力建设跟不上进城务工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的需求。近年来,江宁外来务工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已达5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队伍的急剧膨胀,在促进江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江宁带来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跟不上的问题。在文化生活领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文化生活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协调、管理等都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居住分散、居所不定,有效的文化生活组织方式也仍在探索之中。这些都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同步。
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赶不上城市消费不断升级的步伐。调查显示,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54.5%,一半以上务工者的月收入至少高出了江宁区最低收入标准150元以上。但这一收入水平放在江宁整个消费环境里看,还是显得低了。调查显示,有61.4%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观念受当地消费观念的影响,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努力赶上城市消费的水平,然而,收入的相对较低与之形成了较大矛盾,除了维持自己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之外如有剩余还要寄回家养家糊口,也就没有余钱满足其他的文化娱乐开支。
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城市文化生活发展变化的节拍。从进城务工人员的结构组成看,农民占一半以上,普通群众多于党团员,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近年来江宁加快了先进文化的建设步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文化产业向集团化、高科技化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休闲文化向精品化、高质化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与江宁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形成了较大反差,使他们很难与城市实现文化上的融合。
改善和满足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需求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的文化生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高度重视和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社会,人和为先,而人和的关键之一就是文化的融合。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白,推动他们融入城市文明生活是实现这种文化融合的必然要求。同时,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提升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致力于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功能,体现其春风化雨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社会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进城务工人员内在的人文精神,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在文化工作中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用先进的文化给进城务工人员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精神的鼓舞、理想的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地方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改善他们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状况,党委政府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改善物质待遇,一手抓业余文化建设,把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当作落实中央以人为本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和谐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纳入政府财政投入、服务管理的基本范畴,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切实加以组织落实。
建立一套满足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的有效机制。以前瞻眼光,建立和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具体、责任落实、相互协调的文化活动组织、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把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与时俱进地做好文化活动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牵头下,把文化、财政、劳动、建设、农业、公安等部门和进城务工人员用工单位的力量统筹起来,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确保落实。加大社会公益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一些贴近群众、互动性强、品位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中间,多创作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生活、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节目。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把丰富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重要责任,拓展和创新工作内涵,加强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服务,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思想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党团组织、妇联、社区、居委会、文联等社会组织,应发挥各自领域的功能特点,把组织好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纳入工作目标之中,尽最大努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从总体来看,江宁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的水平,就业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城市意识、城市观念相对滞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还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要求,往往有“过客”心态,缺乏文化上的归属感。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教育,把它与提升市民素质结合起来,按不同的技能要求和岗位需求,纳入政府和企业的职工培训范围。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文化培训、思想教育的投入,建立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企业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外来务工人员综合培训体系。同时,积极发挥科普、普法等工作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规章制度、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先进文化的基本接受、理解和参与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尤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