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由于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有创造性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带有强烈的有效教学价值取向。因此,要求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但要解决解读的微观层面,还要考虑文本解读的实际教学作用,也就是如何运用文本精读法进行初中阅读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精读法
一、从宏观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我认为一篇文章尤其是一篇散文的成功解读,必须要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在文本演绎上采用立足宏观文本进行微观精读的方法,于大处着眼寻求细节突破。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极具慧心,喜欢思考的人,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细节,因为文学作品的很多动人因素都藏在文本细节里面,如果不仔细发掘,就很难察觉。一旦你们发现了这些细节的魅力,就会身临其境,与作品融在一起感触颇多。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情节和心理“突转”的临界点等都让我深深感悟文本精雕细啄的魅力,都德设计了一个超常规的情境,即亡国不能让小弗郎士这孩子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这符合孩子心灵的真实,也是作家艺术高妙之处。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乐园”这两个字,在许多教师那里,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性,因为它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写在字典里的那种意思,按照字典里的去讲这两个字,的确没有什么讲头。但是,按作者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灵来说,这个词组却大有文章。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关于“乐园”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显示了孩子天真的心灵。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然而那个场所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
二、从想象入手,超越文本之表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除了具备上述所说的具有望远镜式的宏观把握的能力,化远为近,博观约取于文中之外,还应该具有显微镜式的文本剖析与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应该条分缕析,烛照内里于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项最具灵性的创造性活动。
例如,在何其芳的《秋天》里,一个个画面安静、闲适,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秋天农家的呼吸声。有些学生就说不是很理解“收起/青蝙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一句,如果缩句,就变成了“收起影子”?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的却是影子。事实上,第一小节写农家的丰收,这第二节写渔人“游戏在渔船上”,很可能渔人早已鱼儿满仓,此刻打鱼撒网,网中有鱼无鱼已经并不重要,只是心满意足后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让人感觉到很悠闲。联系了下文“游戏”一词,抓住诗歌的意境,诗人作诗时,网起青蝙鱼是写实的,它毫无诗意可言;网起乌柏叶是平庸的,缺乏想象力。诗人写渔人打鱼,却写到乌柏叶,是为了让诗歌更美,更富有诗意。而唯独网起的是影子才是最富有想象力最富有诗意的,能引人遐想,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三、从情感比较入手,体会作者之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比较文本不仅仅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得学生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注意到语言描写非常特别之处,文本解读时就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文本精读,引领学生在理解与不断比较中加深认识。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就是我们教学解读的生长点。
例如,我们把《那树》这篇课文和《行道树》这篇文章相比较阅读,你们一定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从两篇文章的创造手法开始比较,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两篇写树的文章都用了象征性手法,都是写树的象征性意義并且还都与树的奉献精神有关系。两篇课文的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行道树》用的是第一人称,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树同人一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抒情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以心理描述为主。而《那树》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比较客观的尽心阐述观点,也很动人心弦。
还例如,在课外阅读文章《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采用了把妈妈的账单与儿子的账单相比较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面是零呢?并且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思考。学生们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比较和分析,终于了解到妈妈的账单的真正含义,也从中认识到伟大的母爱。
四、从语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的品味语言,因为语文教学主要的就是语言的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有创造性的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去感悟作品中的文学意蕴。其实教师的审美观点非常重要,教师的审美观点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学生们对字词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字词千变万化,可以探究的东西很多。
这里以鲁迅的《风筝》为例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主要涉及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文章里面的“小兄弟”看了看风筝,为什么文中的我会笑话他呢?那个小兄弟动手做风筝,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他态度如此的粗暴呢?小兄弟为什么会不记得我对他的粗暴行为呢?文本里面的字词很重要,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字词中感觉到我对小兄弟的喜爱之情,从“‘惊呼”、“跳跃”这些词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文中的我很喜欢小兄弟,因此,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字词来进行讲解。放眼全文,我们发现文中有很多值得鉴赏的语言,只是在实际的课堂里面,我们的的教学目的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挑一些有代表性和适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词句来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语言的真实魅力。其实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要了解我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而且要学以致用。语言是一门基础科学,学好语言就可以为以后其他科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结论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精读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学生高效率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堂只有植根于文本语言这块肥沃的土壤,以直观的感受做为切入点,从而对全文的主题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领会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语言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预知。但是,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并不意味着就对文章有较深刻的影响,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对画面的整体能够把握却替代不了对单方面的线条、色彩等仔细的品味一样。因此,语文阅读文本精读法也应该既整体把握又能够细品慢想,能够在把握好整体的基础上“精读”文本,并且能够从某个点切入到文章的中心,仔细进行推敲,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风格和内涵。力图既能够深刻体会又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再又从细节回到整体,站在更高层面去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一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和评读,从感性认识的层面到理性分析的层面,进而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真谛。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文本精读的目的和宗旨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细腻的情感,并畅游于作者辽阔的思想空间,从而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文本精读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苏舟.初探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4).
[2]牟英梅.改革课堂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精读法
一、从宏观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
我认为一篇文章尤其是一篇散文的成功解读,必须要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在文本演绎上采用立足宏观文本进行微观精读的方法,于大处着眼寻求细节突破。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极具慧心,喜欢思考的人,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细节,因为文学作品的很多动人因素都藏在文本细节里面,如果不仔细发掘,就很难察觉。一旦你们发现了这些细节的魅力,就会身临其境,与作品融在一起感触颇多。
例如,都德《最后一课》情节和心理“突转”的临界点等都让我深深感悟文本精雕细啄的魅力,都德设计了一个超常规的情境,即亡国不能让小弗郎士这孩子的心理结构发生变化,这符合孩子心灵的真实,也是作家艺术高妙之处。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乐园”这两个字,在许多教师那里,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性,因为它只有一种含义,那就是写在字典里的那种意思,按照字典里的去讲这两个字,的确没有什么讲头。但是,按作者所表现的人物的心灵来说,这个词组却大有文章。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关于“乐园”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显示了孩子天真的心灵。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然而那个场所留有作者美好的回忆。
二、从想象入手,超越文本之表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除了具备上述所说的具有望远镜式的宏观把握的能力,化远为近,博观约取于文中之外,还应该具有显微镜式的文本剖析与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应该条分缕析,烛照内里于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项最具灵性的创造性活动。
例如,在何其芳的《秋天》里,一个个画面安静、闲适,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秋天农家的呼吸声。有些学生就说不是很理解“收起/青蝙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一句,如果缩句,就变成了“收起影子”?渔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的却是影子。事实上,第一小节写农家的丰收,这第二节写渔人“游戏在渔船上”,很可能渔人早已鱼儿满仓,此刻打鱼撒网,网中有鱼无鱼已经并不重要,只是心满意足后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让人感觉到很悠闲。联系了下文“游戏”一词,抓住诗歌的意境,诗人作诗时,网起青蝙鱼是写实的,它毫无诗意可言;网起乌柏叶是平庸的,缺乏想象力。诗人写渔人打鱼,却写到乌柏叶,是为了让诗歌更美,更富有诗意。而唯独网起的是影子才是最富有想象力最富有诗意的,能引人遐想,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三、从情感比较入手,体会作者之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比较文本不仅仅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得学生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生在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注意到语言描写非常特别之处,文本解读时就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文本精读,引领学生在理解与不断比较中加深认识。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就是我们教学解读的生长点。
例如,我们把《那树》这篇课文和《行道树》这篇文章相比较阅读,你们一定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从两篇文章的创造手法开始比较,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两篇写树的文章都用了象征性手法,都是写树的象征性意義并且还都与树的奉献精神有关系。两篇课文的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行道树》用的是第一人称,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树同人一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抒情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以心理描述为主。而《那树》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比较客观的尽心阐述观点,也很动人心弦。
还例如,在课外阅读文章《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采用了把妈妈的账单与儿子的账单相比较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面是零呢?并且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思考。学生们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比较和分析,终于了解到妈妈的账单的真正含义,也从中认识到伟大的母爱。
四、从语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的品味语言,因为语文教学主要的就是语言的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有创造性的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去感悟作品中的文学意蕴。其实教师的审美观点非常重要,教师的审美观点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学生们对字词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字词千变万化,可以探究的东西很多。
这里以鲁迅的《风筝》为例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主要涉及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文章里面的“小兄弟”看了看风筝,为什么文中的我会笑话他呢?那个小兄弟动手做风筝,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他态度如此的粗暴呢?小兄弟为什么会不记得我对他的粗暴行为呢?文本里面的字词很重要,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字词中感觉到我对小兄弟的喜爱之情,从“‘惊呼”、“跳跃”这些词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文中的我很喜欢小兄弟,因此,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字词来进行讲解。放眼全文,我们发现文中有很多值得鉴赏的语言,只是在实际的课堂里面,我们的的教学目的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挑一些有代表性和适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词句来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语言的真实魅力。其实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要了解我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而且要学以致用。语言是一门基础科学,学好语言就可以为以后其他科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结论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精读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学生高效率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堂只有植根于文本语言这块肥沃的土壤,以直观的感受做为切入点,从而对全文的主题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领会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语言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预知。但是,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并不意味着就对文章有较深刻的影响,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对画面的整体能够把握却替代不了对单方面的线条、色彩等仔细的品味一样。因此,语文阅读文本精读法也应该既整体把握又能够细品慢想,能够在把握好整体的基础上“精读”文本,并且能够从某个点切入到文章的中心,仔细进行推敲,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风格和内涵。力图既能够深刻体会又能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再又从细节回到整体,站在更高层面去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一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和评读,从感性认识的层面到理性分析的层面,进而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真谛。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文本精读的目的和宗旨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细腻的情感,并畅游于作者辽阔的思想空间,从而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文本精读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苏舟.初探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4).
[2]牟英梅.改革课堂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