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大地进入了收割期。慈善作家李玉林也怀着喜悦的心情开镰收割自己的“庄稼”了。2008年10月他一下子出了7本书,都是以大爱为主题,展示人间慈风善举的佳作锦章。《慈善大舞台》是其中之一,列于“中华慈善之路”丛书。
慈善与舞台原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义演”一词,架起了两者间如虹的桥梁。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的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并与世界接轨携手,通过拓宽救助领域,开掘慈善资源,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慈善大军中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而形成了慈善大业的多元格局。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自然不甘落后,他们用“义演”或为灾区募捐,或为公益事业献艺,于是小小的舞台便和融融的慈善手拉手地呈现在碧水蓝天之间,成为社会生活一个闪光的亮点,也是慈善大舞台的一个缩影。李玉林的这本书,集中地展现了近年来活跃在我国慈善舞台上演艺明星的瞻瞻风采,烨烨精神,取名为《慈善大舞台》,可谓名副其实。
此书与作家的其他著述迥异的是,他是用无声的文字——摄影来展现其内容的,全书近500余幅彩照错落排列,简短的文字点缀其间,或作说明,或作题解,或作赏评,或作诗语,文字与摄影所占篇幅的比例,大约为3比7,给人以疏朗大方,图文并茂之感。翻读此书,我们仿佛走进一条美轮美奂的画廊,千百佳丽因了慈善光环的笼罩而愈加光彩照人。这里有2008年5月14日“凝聚每份爱”抗震救灾大型义演的宏阔场面,也有湖南张家界山区敬老院“一个人的舞台”上红衣少女的倩影;有2007年9月沈阳大型慈善公益晚会“向日葵舞”和“千手观音”的集体彩照,也有2008年2月“抗冰雪献真情”大型赈灾义演谢芳、成龙、王宝强的特写镜头;有印尼华人艺术家林则兴夫人为欢迎中国慈善代表团组织的精妙歌舞,也有由中华慈善总会举办的有110多位全球洲际小姐参加的慈善晚宴;有高原舞姿,也有月下独奏;有京剧净末旦丑的亮相,也有民间杂技和地方小戏的凝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种美,同样也给了慈善更加崇高更加圣洁的魅力。美与美的联姻,决非简单的相加,而是如同化学的中和反应,它所产生的新质已经更上一层楼了。李玉林的《慈善大舞台》一书,正是这种新美的诠释、记录和揭示,他让我们在获取赏心悦目的快感的同时,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作家的创作道路讲,坚守自己的阵地,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学样式精进探索,轻车熟路,自然是最经济的。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作家也不必固守一隅,而应随遇而变,开拓新路。季羡林先生有句话,叫做“有多大碗,吃多少饭”,是说要根据客观条件来确定研究发展方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李玉林的创作实践,也证明了此路可通,此理不谬。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及散文,其中篇小说《鼠精》、短篇小说集《神仙·老虎·狗》和散文集《别一个蓝天》都为他赢得了赞誉。1990年代中期,他开始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慈善事业,被推选为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主编(执行)《慈善》杂志,跟随慈善界的领导们,几乎参与了总会组织的国内外所有的大型慈善活动。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大记者,用手提电脑写下一篇篇美文,用照相机摄下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画面。10多年里,他相继出版了《慈善行》、《镜头的述说》、《历史的铭刻》、《博爱无国界》等作品,加上这次的7本,其成果的丰硕已令人钦羡不已,而他的从文字到摄影创作的转换,更让人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即以《慈善大舞台》为例,这里的摄影作品,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而且形神兼备。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皆有不同的神态;同一类人物,也各具风采,各领风骚。这让我不禁想到,他是在用小说的笔法搞摄影,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于细微处见精神。同时,他又于个性的刻画中展示其普遍的品格,那就是不论豪放的,柔婉的,歌唱的,舞蹈的,风格可以迥异,行当可以不同,但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真诚、对被救助者的激情,却一如黄河长江澎湃不息贯穿始终,正可谓凤歌鹤舞皆真情。非人物形象作品,虽然不多,例如一些题图、大场面的场景,但其透露出来的诗意意蕴和现代主义气息,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可能是他多年从事散文写作艺术理念的自然延伸。文学在李玉林的骨子里,无论他从事慈善写作还是从事慈善摄影,这种影响都是不会消失的。文学和艺术本来是一家人。
李玉林在自己的秋天里收获辛勤与汗水的结晶是理所当然的。他的收获也让慈善界倍感自豪。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就说:“在硕果累累的文学与摄影天地中,我们的慈善没有缺位,我们的作家没有缺位。”这是肯定,也是期冀。慈善大舞台天高地广,李玉林会纵马飞驰,一骑绝尘。
慈善与舞台原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义演”一词,架起了两者间如虹的桥梁。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的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并与世界接轨携手,通过拓宽救助领域,开掘慈善资源,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慈善大军中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而形成了慈善大业的多元格局。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自然不甘落后,他们用“义演”或为灾区募捐,或为公益事业献艺,于是小小的舞台便和融融的慈善手拉手地呈现在碧水蓝天之间,成为社会生活一个闪光的亮点,也是慈善大舞台的一个缩影。李玉林的这本书,集中地展现了近年来活跃在我国慈善舞台上演艺明星的瞻瞻风采,烨烨精神,取名为《慈善大舞台》,可谓名副其实。
此书与作家的其他著述迥异的是,他是用无声的文字——摄影来展现其内容的,全书近500余幅彩照错落排列,简短的文字点缀其间,或作说明,或作题解,或作赏评,或作诗语,文字与摄影所占篇幅的比例,大约为3比7,给人以疏朗大方,图文并茂之感。翻读此书,我们仿佛走进一条美轮美奂的画廊,千百佳丽因了慈善光环的笼罩而愈加光彩照人。这里有2008年5月14日“凝聚每份爱”抗震救灾大型义演的宏阔场面,也有湖南张家界山区敬老院“一个人的舞台”上红衣少女的倩影;有2007年9月沈阳大型慈善公益晚会“向日葵舞”和“千手观音”的集体彩照,也有2008年2月“抗冰雪献真情”大型赈灾义演谢芳、成龙、王宝强的特写镜头;有印尼华人艺术家林则兴夫人为欢迎中国慈善代表团组织的精妙歌舞,也有由中华慈善总会举办的有110多位全球洲际小姐参加的慈善晚宴;有高原舞姿,也有月下独奏;有京剧净末旦丑的亮相,也有民间杂技和地方小戏的凝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种美,同样也给了慈善更加崇高更加圣洁的魅力。美与美的联姻,决非简单的相加,而是如同化学的中和反应,它所产生的新质已经更上一层楼了。李玉林的《慈善大舞台》一书,正是这种新美的诠释、记录和揭示,他让我们在获取赏心悦目的快感的同时,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作家的创作道路讲,坚守自己的阵地,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学样式精进探索,轻车熟路,自然是最经济的。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作家也不必固守一隅,而应随遇而变,开拓新路。季羡林先生有句话,叫做“有多大碗,吃多少饭”,是说要根据客观条件来确定研究发展方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李玉林的创作实践,也证明了此路可通,此理不谬。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及散文,其中篇小说《鼠精》、短篇小说集《神仙·老虎·狗》和散文集《别一个蓝天》都为他赢得了赞誉。1990年代中期,他开始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慈善事业,被推选为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主编(执行)《慈善》杂志,跟随慈善界的领导们,几乎参与了总会组织的国内外所有的大型慈善活动。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大记者,用手提电脑写下一篇篇美文,用照相机摄下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画面。10多年里,他相继出版了《慈善行》、《镜头的述说》、《历史的铭刻》、《博爱无国界》等作品,加上这次的7本,其成果的丰硕已令人钦羡不已,而他的从文字到摄影创作的转换,更让人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即以《慈善大舞台》为例,这里的摄影作品,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而且形神兼备。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皆有不同的神态;同一类人物,也各具风采,各领风骚。这让我不禁想到,他是在用小说的笔法搞摄影,紧紧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于细微处见精神。同时,他又于个性的刻画中展示其普遍的品格,那就是不论豪放的,柔婉的,歌唱的,舞蹈的,风格可以迥异,行当可以不同,但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真诚、对被救助者的激情,却一如黄河长江澎湃不息贯穿始终,正可谓凤歌鹤舞皆真情。非人物形象作品,虽然不多,例如一些题图、大场面的场景,但其透露出来的诗意意蕴和现代主义气息,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可能是他多年从事散文写作艺术理念的自然延伸。文学在李玉林的骨子里,无论他从事慈善写作还是从事慈善摄影,这种影响都是不会消失的。文学和艺术本来是一家人。
李玉林在自己的秋天里收获辛勤与汗水的结晶是理所当然的。他的收获也让慈善界倍感自豪。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就说:“在硕果累累的文学与摄影天地中,我们的慈善没有缺位,我们的作家没有缺位。”这是肯定,也是期冀。慈善大舞台天高地广,李玉林会纵马飞驰,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