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与《李尔王》的变异学研究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写成于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产生后,历代都有诸多形式的改编。而其中,拍摄于1985年的电影《乱》黑泽明改编,作为文学接受者的黑泽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下对其进行创造性地接受,融入了日本文化特色。本文试从接受学的角度进行比较,从《李尔王》到《乱》的变异研究中探求两个国家、两种文明的异同。
  关键词:艺术形式 日本文化 变异
  一、艺术形式的再创造
  在对《李尔王》的接受过程中,黑泽明大胆地将莎翁的戏剧改造成电影这种艺术式样,形式上的变异自然会体现在许多细节问题上。
  首先,不同的艺术形式使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同样都是以暴风雨这一外在的灾难来表现矛盾冲突、突现主人公的心理裂变、表现主人公在外在力量的冲击下人性的回归,但两位作家运用的表现手法不同。《李尔王》中,莎士比亚侧重用台词来表现李尔王内心的矛盾冲突的。年老的李尔顶着暴风雨,奔走于荒野之上,外界风雨的袭击,冲醒了他,他开始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衣不蔽体”的人们,由自怜到同情天下的穷人,由批判自己到诅咒强权,表现了他人性的复苏和人道主义良心的升华。而《乱》中,黑泽明则是用诸多定格的镜头,展现了浓云低滚、狂风大作的荒野上,秀虎那惘然、失神、迷狂、呆滞的双眼,以静制动地将秀虎的心理外化,让观众从秀虎的眼神中,去思考、发现、体会人物内心翻江倒海的思绪。在这场挟着电闪雷鸣的暴风雨中,秀虎在精神上受到了洗涤。
  其次,二人对于矛盾与线索的处理有差异。在对比两部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黑泽明把故事的矛盾冲突提前。在《李尔王》中,姐妹翻脸是在最后一幕,让人措手不及;电影里次郎手下的铁趁讨伐父亲的机会杀死了太郎,将兄弟阋墙的时间大大提前,等于把处于暗地中的枫推向前。而正是从这里开始,电影与戏剧分道扬镳。太郎的个性完全被枫所掩盖,这个黑洞般的女人甚至把次郎也吸了进去。她为了实现复仇大计不惜转投靠山,用极强的个人能力征服了次郎,并一步步把一文字家引向灭亡。
  再次,某种艺术形式的改变不仅与接受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关,而且受接受者的文化构成的影响。黑泽明在改编中不可避免地前这种文化因素融入其中。首先表现在他将日本的古典歌舞剧能乐运用到了现代艺术中。在莎剧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舞台对白来达到表现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与思想特点,常常用五音步诗、唱词等形式来表现,黑泽明是以“风格化了的当代日本无韵语言”来代替,但在遇到诗体时,则都“使之符合能乐歌词的传统风格”。其次,在背景布置上,黑泽明将日本传统的绘画艺术移植到影片中,并移情于景,表现主题。黑泽明电影中表现的场景与日本古代风景画相似,他在银幕上大量使用了云雾风雨和阳光等自然景色来象征他所要表现的思想。如影片刚开始,矛盾尚未展开时,黑泽明以平和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和煦的阳光照耀着绿色的大地,风吹拂着野草,让人感到一种单纯的美,以此象征一种安乐与和平的气氛。而当秀虎将大权交与太郎与次郎,赶走三郎时,画面上出现了“暮云蔼蔼,将掩落日,残阳如血”的云;当父子间悲剧终于发生时,“黑云像条吞噬人的龙一般扑来,那黑云被撕成碎片,翻滚与狂奔”这一系列浓淡不匀的、变化莫测而又极具深意的云,同明暗交错的草原一起,让人感到似乎上苍也在俯视人间的惨剧,从而造成了意象深远,回味无穷的影视效果。
  二、接受者不可逃避的文化传统
  无论接受者有意还是无意,他都无法逃避生活在一种文化传统之链上,这一潜在的文化结构影响着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与阐释。《乱》融入了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可以说,《乱》在被现代艺术改造之后,莎士比亚的作品便日本化。
  黑泽明在改编《李尔王》时,非常突出的变异阐释就是将《李尔王》中的三个女子塑造成三个男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黑泽明在主角选择上的变更?这和日本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是分不开的。
  《乱》里面枫的形象睿智,大胆,富有心计,为了报仇忍辱负重,最后成功达到目的。尽管在电影里她显得极为强势,甚至连续操控了两个男人,但她的命运是不由自己控制的,她生存的所有目标就是复仇,处于她父兄的阴影之下,被动而没有话语权。在《乱》中,善恶被消弭,而当“复仇”的利器投向世人之时,悲剧也开始发生。枫在乱世之中显现了女人的强腕,正是对被阉割的男人的蔑视。在整个复仇计划中,枫也正是利用男人争权好势的野心,来达到其复仇的目的。一路迫害相关与不相关的人,枫的赶尽杀绝让自己感到人生的可悲。
  此外,如果探究日本的民间文化传统,会发现川端康成有意识地融入了日本流传已久的“三矢训”的故事。《乱》的巧妙之处在于,导演故意安排三郎折断了那三支箭,有意和三矢训的故事对应,其中深意值得品味。通读《李尔王》,不难发现在全篇弥漫着的浓浓的悲剧气氛下,我们依然能发现有人性的光辉在隐约闪现,就如故事接近结尾时,代表正义的埃德加找到了代表邪恶的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最后,正义获得了胜利,因此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所要表达的情思主题是指向时代的,是从宏观层面向度的考虑;而《乱》则大为不同,影片的一开头便以三郎愤怒疯狂地折断三支箭为铺垫,在那样一个人性无存的乱世,毛利元就的所谓团结是与时代不符的。《乱》虽架构出于《李尔王》,但因为故事发生在日本,而日本的历史性情具有取特殊性,所以黑泽明似乎无意于构架宏大的主题。他把思想全部注入一处,即对于乱世中人性的思考。所以《乱》那彻头彻尾黑暗绝望的结尾,或许正是黑泽明对那个乱世的示威;电影开头对日本传说三矢训的改编,通过对象征“道义”的三支箭的折断,也算是一种触目惊心的警示吧。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结尾最终还能让我们看得到一点人性的光辉,结局虽也悲凉但终究不至于让人没有希望。
  我们可以发现,从《李尔王》到《乱》的变异过程中一直保持这对自身文化构成中的因素既弘扬又怀疑的客观清醒态度,也是《乱》之所以独特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英]罗·曼威尔.管蠡译.黑泽明的《麦克白》———《蛛网宫堡》[J]电影艺术译丛, 1981, (1) .P47]
  [2]瓦西里耶夫.作家与电影[J].中国电影,1983,(3).
  [3]荒井良雄.刘振作译.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的《乱》[J].世界文化,1988,(4).
  作者简介:储华芳,女,1991年9月3日生,汉族,江苏无锡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从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师生“互相评价”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价值等方面探讨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 学生 主体性 发挥  一、前言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社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表现自我的具体体现,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学生作文没有少写,老师也没有少改,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路人
期刊
摘 要: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生中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能走进学生心灵,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 责任心 爱心  班主任是最基层最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生活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他们工作能力的大小和责任心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好坏。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生中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能走进学生心灵,贴
期刊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将新课程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一理念运用于英语课堂,使我尝到了不少甜头。  一、改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初,对英语教学毫无经验,课堂上依照传统模式“先读-再读-然后读”,学生很厌倦,我自己也教得非常吃力。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带读、范读、小组读、全班读……法子都想遍,可是学生没用心,记不住的照样记不住,读得多了,他们的声音读得越来越小
期刊
新课程提出的崭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性、综合性日趋明显,课堂教学真正地“活”了起来。但是,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训练越来越多,特别是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之类的公开课,似乎有了“拓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很多语文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拓展阅
期刊
摘 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话轮沉默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对老师的互动性问题经常沉默不语,导致英语课堂的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的话轮中断。本文的研究选取英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在专业英语阅读课堂中出现话轮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减少学生话轮沉默现象的建议,为以后教师更好的进行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专业英语 阅读课堂 学生话轮沉默  一、引言  在英语阅读课堂上
期刊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中我们可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被赞美、被激励的渴求。教师的赏识与赞许、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升腾起学习的动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激励性语言,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  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非常在意教师对他的评价。因而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做好表率,密切师生关系,为学生呐喊
期刊
2012年6月5日,学院党校组织我们学习听取了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英教授的专题报告《毛泽东的智慧与魅力》。会后,感慨颇深,不仅仅是佩服江英教授的渊博知识,娴熟的讲课技巧,课堂的掌控能力,会场气氛的调动熟练程度等;更是从其报告中再次深刻领会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智慧与魅力。很早就读到过毛泽东的这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冲踏上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 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