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 言
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国家版权保护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由藏族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先生历经27年策划,并由青、藏、甘、川、滇五省区400多位藏、汉、蒙、土族顶级画师,采用藏族绘画中曼唐派、钦孜派、希岗派、噶玛噶折派等各大流派画法,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珍贵的纯天然绘画颜料精心绘制而成。画卷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源流为主线,包括医学、文化、天文、民俗、艺术等诸方面,长达618米,上有唐卡700多幅、堆绣图案3000多种,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将永远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宗者拉杰先生简介
男,藏族,1951年12月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牙训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省藏学会理事,西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
经他策划、设计和主持完成的巨幅卷轴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达618米,被载入基尼斯世界记录;《彩绘大观》画面绚丽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图”;他所主编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荣获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光盘荣获“骏马杯”专题记录片二等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颁发的“珠峰杯”三等奖;著作《藏画艺术概论》被选用为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教材。曾荣获由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等授予的“中国艺术界名人”、“唐卡艺术大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和“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等奖项;中国文联与中国民协联合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青海省文化厅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其事迹被载入《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家博览》丛书,并列入《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家》邮册。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名
画卷《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名称以藏、汉、英三种文字、在正红的底色上,用金粉标示。四边绘有山、水、龙、虎、狮等图像的装饰画,大方醒目,庄重自然。
历史部分
画卷以六米的长度表现出一片汪洋大海,并渐次显示出由水中植物、动物到陆地动物的演变、进化过程。这些藏族先贤在数千年前对自然的认知,与现代物种起源学说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于藏族的起源,较流行的说法是:远古时期,前后藏地区生息着众多的猴类。西藏山南乃东县公保山一带,一只猕猴经观世音菩萨点化,和居住在岩洞中的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下的后代在深山老林中以采摘各种野果为生。猴群发展壮大后,逐渐形成了远古塞、穆、党、敦四大氏族。后来塞氏分离为英明四儿子,穆氏中分离出果来氏八个查,党氏中分离出十八个部族,敦氏中分离出四王八仆。
画卷用八幅唐卡表现了原始部落的形成、壮大、斗争、联合,以及狩猎、取火、豢养动物、造屋居住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经过长期而惨烈的兼并战争,最后形成了十王统治十二小邦的局面。
聂赤赞普是吐蕃王朝第一代藏王。在任期间,他组织部队,拓疆扩土,为吐蕃的统一奠定了雏形。创建了王宫雍布拉康,并施行奖罚制度,规定祭祀礼节等,为吐蕃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图中他身披犀牛皮,象征着他是观世音的化身;图中表现本波人问他从哪里来?他手指上方。本波人以为他是从天上来的,便把他扛在肩上,尊为王。
包括聂赤赞普在内,牟赤赞普、丁聂赤赞普、索聂赤赞普、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塞赤赞普因凭“天绳升空而逝”,无陵墓,所以共称为“天座七王”。图中中间的一位是牟赤赞普。他头戴本教帽子,表示尊崇本教,并迎请象雄地方的108位翻译本教经典,修建本教寺庙—考玛琼庙。这一时期已有简单的医学知识,如以热羊油涂抹伤口等;在羊皮上画画,成为唐卡的最早雏形。
中期二王是直贡赞普和布德共杰。他们崇尚本教,建萨勒协仓庙。直贡赞普崇尚武力,后与人比武时被射死。据说因尸体留在地上,被葬在钦域达塘,遂开了吐蕃“土葬”之俗。布德共杰时出了有名的“七贤臣”,他们烧木为炭、熬皮制胶、冶炼金属、驯牛开荒、兴修水利、修建桥梁,为促进所管辖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贤六王依此为埃肖勒、德肖勒、提肖勒、古茹勒、仲协勒、伊肖勒,因以上赞普的遗体均葬于地下,故称“地贤六王”。他们在西藏山南的钦安一带先后修建了郭则宫、羊则宫等,史称“钦安六宫”。这一时期出现了手推磨,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用具,一直沿用至今。图中中间的一位是埃肖勒。
地贤六王中最后一位赞普伊肖勒之后,萨昂森德、德·楚昂雄赞、塞诺南德、塞·诺波德、德·诺囊、德·诺波、德·杰波、德·珍赞依此登上王位。因以上八代赞普去世后,均实行水葬,且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德”字,故称为水德八王。
水德八王之后,杰朵热隆赞、赤赞囊、赤扎绷赞、赤托杰赞、拉妥妥日年赞依次为吐蕃赞普,由于有严明的法纪,被称为“下赞五王”。其中,图中中间的拉妥妥日年赞是下赞五王中影响和功绩最大的。在他执政期间,佛法首次传入吐蕃,医药学进一步得到理论化和系统化。拉妥妥日年赞后来不幸得了传染病,为了不影响子嗣,他毅然吩咐将自己和王妃活埋于墓中。
赞普达日年思生而目盲,其父从吐谷浑(阿夏)请来医生治病,结果使他能够看见行走在达日山上的盘羊,因而得名“达日年思”。在位期间,他任用贤臣,收服了苏毗等小邦和娘、拜等氏族,扩大了吐蕃版图,并厘定斗秤,使境内商业活动得到较快发展。
囊日松赞是有名的赞普松赞干布的父亲。在位期间,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都有所建树,收服塔波、工布、年波等地;从中原引进历算、医药,从北方运进了食盐,为松赞干布时代的强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松赞干布继位后,他知人善任,兼并了象雄,统一了吐蕃,建立了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在位期间,以他雄才大略、英明干练的历史功绩,被誉为正直、严明、智慧、深远之王。图中表现的是他年轻时的业绩和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的宏大场面。
为了巩固和发展吐蕃王朝的统治,松赞干布制定各种教轨和法律,通过与尼泊尔和唐王朝的联姻,构建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他认为,文字是众德之本,精心选拔了16名聪慧者,遣往天竺学习,其中,吞弥·桑布札受命前往天竺学习文字,他仿照“兰查”字创造了藏文楷书,仿照“乌尔都”字创造了藏文行书。由于松赞干布亲自带头学习新文字,遂得推广。
松赞干布崇尚佛教,并迎请印度学者翻译佛经,由于赞普的极力倡导,佛教很快在吐蕃得到发展。并通过汉藏两地的茶马贸易,使国力迅速得到增强。晚年他在红山修行,据说曾亲眼见到了观世音菩萨,不久就去世了。
芒松芒赞是松赞干布的孙子,共松共赞的儿子。由于年幼继位,由大相禄东赞辅佐国政达15年。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继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实行税收制度,牧区以牛羊头数收取,农业区以耕地面积收取,使国力大增。
杜松芒赞是其父死后第七天才出生的,由其母主持国政。他在位期间,平定叛乱,人民安居乐业,曾出现过有名的“七大力士”。著名的瓷碗“达日采”的制成,标志着吐蕃瓷器业的发展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9岁时亲征南诏,不幸死于军中。
赤玛隆是芒松芒赞的妻子,杜松芒赞的母亲,藏族历史上从政的最杰出女性之一。在她辅政十四年期间,替年幼的赞普翦除了拥兵自重的禄东赞之子钦陵家族,为巩固吐蕃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
赤德祖丹在位期间,重视与唐王朝和好,并在赤岭(今青海省日月山)划界,树立界碑,协议互市。后迎娶唐金城公主,为唐蕃关系史留下了又一段佳话。
赤松德赞一生功绩显赫,是继松赞干布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藏王。赤松德赞十三岁即位,兼并诸羌,国势强盛;后迎请莲花生大师到藏区弘扬佛法;在他主政期间,藏医祖师宇妥·元旦贡布完成了藏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药学从此走向系统化、理论化。
赤松德赞的下方分别为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公元775年,在莲花生大师的亲自主持下,历时十三年,建成了融藏、汉、印度三种建筑风格的桑耶寺。桑耶寺因造型奇特,超出意向之外,故称为“桑耶”。
晚年的赤松德赞致力于唐蕃和好,从唐朝和天竺迎请译师,翻译佛经,弘扬佛法。通过“七觉士”出家为僧开始,从此,吐蕃有了僧侣。由于赞普倡导,藏地佛教大盛。
牟尼赞普继位后,创立了寺院“四大供养制”;又痛感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别巨大,毅然决定均分财产,平衡财富,三次均贫富行动在国内引起激烈反响,触犯各别大相和母后家族的利益,在执政一年多后,被生母毒死于雍布王宫。
赤德祖赞又名热巴坚,十二岁继赞普位,因功绩显著,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为吐蕃历史上有名的“祖孙三王”。在位期间,他主张与唐和好,举行会盟仪式,树立会盟石碑,结束了兵戎相见的局面。他聘请著名译师翻译佛经,使藏文译经进一步规范化。由于过分尊崇僧侣,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终被属下谋害。
赤达玛乌冬赞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赞普。他后来兴起灭佛运动,强令僧侣还俗,焚毁佛经,拆毁寺庙,射猎杀生,使藏区佛教受到严重破坏,被人们称为“郎达玛”。赤达玛乌冬赞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的反对,最后被拉隆华多射杀。
赤达玛乌冬赞死后,王妃生子名俄松,但王后却声称她也生有已长乳齿的儿子叫元丹。众人虽怀疑,然王后掌权,无人敢出面做对。后元丹和俄松为争赞普位争斗不已,属下亦分为两派,互相残杀十余年。最后俄松败退阿里,成为当地领主;元丹占据乌如(今拉萨),成为领主。雄踞青藏高原、建立政权长达1083年、共传42代赞普的吐蕃王朝终于分裂。
宗教部分
八宝吉祥图之所以放在卷首,意思是为观看画卷的人们献上吉祥和祝福。在长着香花、芳草的土地上,祥鸟在飞翔,瑞兽在徘徊,天女在散花,显示着宇宙间充满着安宁、和谐。
大梵天是梵文的音译,“梵”即“清静”、“离欲”,是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是永恒和无限。“梵天”即宇宙的最高主宰和创世主,又叫“大梵天”。
帝释天也是梵文的音译。帝释天原是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后成了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他的重要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众生都生活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中,轮回不已。其中,最低的一界是欲界,凡人类、饿鬼、畜生、诸天神都居住此界,而天神住在此界的天上。其天有六重,第一重即“四大天王天”。四大天王在这儿各居一山,守护着一方世界。
东方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持国”意即慈悲为怀,保护众生。身穿甲胄,因是主乐神,手持琵琶,以表明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增长”意即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穿甲胄,手握宝剑,意在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埵,“广目”意即能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因是群龙之首,故手缠龙,也有缠绳索的。看到不信佛教的,便使用绳索捉来,令其皈依。
北方多闻天王:住须弥山水晶埵,“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由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时的佛学大师世亲所著。它认为,外器世间由下而上,清静虚无天空最下,初有风轮。内情世间自上而下,初自有顶,下至阿鼻地狱,依次形成。
《时轮经》认为,宇宙含内、外、别三种时轮。外时轮指须弥山、四大洲和八小洲等;内时轮指五欲界、六欲天、十六色界等有情世间;别时轮指生起次第的能依、所依坛场和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等地道。
1、叠盔说:认为天球诸宫如同盔甲重叠样存在。星球作上下运行,且环绕须弥山的周期也相同。
2、上生说:认为太阳运行十二宫的方式是从上而下,所以地面会产生春夏四季现象。
3、延展说:认为十二宫中的每两宫分为一个运行途,所以须弥山边到火山之间的距离为七十五千由旬。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时,出现四季冷暖等现象。
4、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外,还有连环说、交错说等。
祥麟法轮是寺庙屋脊和牌坊上所立的吉祥圣物和装饰品。中间是法轮,左右分别是牝牡祥麟。象征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在二十九岁时舍弃王族的富贵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修,字佛陀迦耶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录野苑开始传教,佛经叫“初转法轮”。以后在中印度各地传教四十多年,获得众多信徒,皆尊他为“佛陀”。八十一岁时,在拘罗那城附近的娑罗树下入灭。
释迦牟尼的一生,一般以十二事业相概括:1、从兜率下降事业;2、入胎事业;3、诞生事业;4、学书习定事业;5、婚配赛艺事业;6、离俗出家事业;7、行苦行事业;8、誓得大菩提事业;9、降魔成佛事业;10、转法轮事业;11、从天降临事业;12、示涅槃事业。
这幅唐卡表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修行、悟道到涅槃的一生。
因揭陀尊者本是古印度的捕蛇人,为避免行人被蛇咬伤,他常携带一个布口袋进山捕蛇。捉到蛇后,他便拔掉毒蛇之牙,然后将其放生。后以善心修得阿罗汉果,又称“布袋罗汉”。
阿氏多尊者一生下来就有两条白白的长眉毛,所以有叫“长眉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的意思是“雨”。他出生时天正在下雨,雨点打得后园巴蕉叶沙沙作响,因取是名。出家后他常在巴蕉树下用功,修成罗汉后又称“巴蕉罗汉”。
迦里迦尊者本是一位驯象师。象的力量大,耐劳又能致远,也是佛法的象征,故又称“骑象罗汉”。
伐阇罗佛多罗尊者本是一位猎人,出家后戒了杀生,修成罗汉时,有两只小狮子跑到他身边,感激他放下了屠刀。以后,他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又称“笑狮罗汉”。
跋陀罗尊者的母亲临盆时,把他生在跋陀罗树下,因而名字叫作“跋陀罗”。他是主管佛祖洗浴的侍者,相传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而又称“过江罗汉”。
迦诺迦伐蹉尊者是一位雄辩家。他说,诚心向佛,即感快乐。据说,他亲耳聆听过佛祖的言教。由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感到的快乐,叫做“喜”,不由眼耳鼻口牙感觉到的快乐是“庆”。所以又称“喜庆罗汉”。
尊者每次外出化缘时,都举起铁钵向人求乞,所以人称其为“举钵和尚”。
诺距罗尊者本是一位战士,出家后佛祖让他静坐,促使他放弃原来的粗野性格,但他在静坐中仍显出力士的体格。所以,又称“静坐罗汉”。
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作太子时唯一的儿子。后随父出家,成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因在沉思中觉悟,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并有大众不知,惟我知之能行,征得阿罗汉果位,为密行第一。故又称“沉思罗汉”。
当初,尊者外出化缘时,常用拳头拍打别人的屋门,叫人出来布施。后来佛祖给他一根锡杖,化缘时只要在人家门口摇动锡杖,屋里人听到声音,果然就会开门布施。故又称“看门罗汉”。
尊者原来是拘舍弥城优填王的大臣,出身尊贵,是婆罗门贵族。在征得阿罗汉果位后,还在人前买弄本事,释迦牟尼佛祖知道后斥责了他,罚他常住于世,护持佛法,不得涅槃。据说他曾骑鹿到拘舍弥城王宫,劝导国王让位于太子,然后出家。所以人称他为“骑鹿罗汉”或“坐鹿罗汉”。
因尊者被母临产而生于路边,因人称为半托迦,意即“路边生”。他有个弟弟,名为“注荼半托迦”,为与兄区别,意为“小路边生”。据说,尊者聪明而弟弟愚钝,后两人出家都修得罗汉果位。
尊者是一位佛学理论家,以阐述“耳根”之论而闻名于世。他认为,眼、耳、口、鼻、舌、身、意是“六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根源。所以六根是生死之根,轮回生死,罪在六根。要想超脱生死,就得“六根清静”。那迦犀那在象中常作挖耳状,用以表示耳根清静。
戌博迦本是中天竺太子,但其弟为争王位而作乱。他对弟弟说:“我心中只有佛,从来没有想当国王。”为了表明心迹,他打开衣服让弟弟看,弟弟一看,他心中果然只有一尊佛。所以,戌博迦又被称为“开心罗汉”。
阿秘特尊者偕同阿罗汉千人居冈底斯雪山中。一千阿罗汉在四周,尊者双手有托塔,盘坐在山顶。
这里表现了古印度的八十四位佛学大成就者。这五幅唐卡中间的人分别是路希巴、那若巴、怖畏骑虎者、金刚持铃者、萨拉哈哇。
佛祖释迦牟尼之后,古印度出了六位最伟大的佛学家,他们是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称为世界六庄严。其中,龙树和圣天精通中观学,无著和世亲精通对法学,陈那和法称精通因明学。另外,还有功德光、释迦光二位戒律大师,他们被称为赡洲二胜。
藏区寺院中都绘有昭示轮回生死理论的生死流转图像。图为圆形,分内外四层,中心画着首尾相连的鸽、蛇、猪三种动物,分别代表着贪、瞋、痴。外层的白、黑两色区别三善趣和三恶趣;次外层分上二下三五段,上二段表示天界和人界;下三段正中表示地狱,右表示畜生,左表示饿鬼;最外层十二缘起,画着盲人、瓦匠、猴、船、空宅、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分别表示着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
密宗部分
密宗是佛教的精华,宝中之宝,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密宗教法渊源于印度,兴盛发展于西藏。佛教在印度消亡后,惟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完整的修习行态。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有它自己的重要经典,有它自己的传承,在修习次第、仪规、神祗供奉等方面都独具特点。
藏传佛教之所以视密宗为宝中之宝,是认为密宗通过某种特殊的修习方法和次第,能达到即世成佛的目的。
藏密中的种种佛像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装饰、武器、坛城、自然环境全部是教理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中,宇宙和生命、实体和空间、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行动与智见、精血与气脉、有形与无形等等,分成了阴阳两极对立的存在。对立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依相合,不可分离。对这种“相依不离”的规律,称作“双合”,称作“金刚”。“双合”的相对平衡,能使宇宙和生命保持生存的状态,一旦失去平衡,或者阴阳分离,就要导致衰败和灭亡。密法就是根据这种规律,进行协调阴阳,激发潜能,促进生命升华的一种修持方法。“双身佛像”就是代表人体内气血等的“双合”规律、慈悲与智慧等的“道”规律、佛体和佛智等的“果”规律等两两相依规律的。其中男身代表阳极,女身代表阴极。“双合”代表“色空相依,天气相合”规律。一般情况下,“双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女身代表智慧。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两条根本,“双合像”正是这种教理的象征。
东是白色大日如来,南是黄色宝生如来,西是红色无量光佛,北是绿色不空成就佛。
东是黑头乌鸦头尊,南是黄色猪头尊,西是红色狗头尊,北是绿色鹰头尊。
(以下密宗部分略)
苯教部分
雍仲苯教作为大型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简略地绘制在40多幅唐卡中.
苯教:“苯”是藏文的译音,为“念诵”之意,创始人为辛饶米沃大师。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俗称为黑教,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初流行于象雄地区(即今后藏阿里地区),后自西向东传播到西藏各地。它是一种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天、地、日、月、草、木、禽兽;重祭祀、跳神、占卜等。苯教认为,世界是由许多相联系的方格组成,天神和人、魔鬼各在一定的方格内。当他们之间产生矛盾时,需要有能通“神鬼之路”的巫师——“本波”来解决。“本波”既能通神,又能役使精灵魔怪,后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者。苯教在吐蕃王朝前期占统治地位,分笃苯(本地产)、恰苯(游走苯)、觉苯(翻译苯)。
藏传佛教作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中的主要部分,共用了230多幅唐卡,重点介绍了藏传佛教中的几大教派和其代表人物。
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久远的教派,因该派僧人戴红帽,又称为“红教”。“宁玛”是古旧的意思,由原克什米尔的密宗大师莲花生大师所传,比其它教派要早300年。它的主要教义是“九乘”和“大圆满法”,“大圆满法”是无上瑜伽秘法,它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思想意识)就本质而论是干净的,应该听其自然,让“心”随意而往,在空虚明净中把“心”安住于一境,就等于“即身成佛”了。即调顺自己的心,让它超越自然,在明空无际中舒静而住。西藏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是该派的主要寺院。宁玛派除西藏外,在尼泊尔、印度、法国、比利时也有传播。
莲花生大师,印度西方古国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公元八世纪中,应吐蕃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对赤松德赞抑苯教、崇佛教有很大的影响,曾倡建桑耶寺。被赞誉为吐蕃王朝“师君三尊”中的规范师。
寂护大师是孟加拉萨霍尔王之子,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至西藏传法。传法期间,他为吐蕃七位贵族剃度,开创了藏传佛教僧团之始;他设计并建立了西藏地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并作为传授佛法的基地。著有《中观庄严论》。
夏噶巴,青海黄南州同仁人,是以修心著称的宁玛派高僧。其作品全为道歌形式,劝诫世人向善皈佛。
噶当派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实际创始人是其大弟子仲敦巴。“噶”是佛语,“当”是教诫,通俗的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要寺院。十三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派僧人把噶当派那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定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大藏经》的最早编译本。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派都有重大影响,而后来的格鲁派就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建立的。
阿底峡(982—1054),印度高僧,法名燃灯吉祥智。出生于东印度萨霍尔王室,自幼学习显密佛法,29岁出家,精通显密佛学、五明之学几星算学,极享盛名。后应阿里地区降曲畏殷重礼聘请,1024年入藏,在藏区弘法17年,通过讲经、译经、修订经典和传法,对藏地后弘期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宗
喀巴继承和发扬,为格鲁派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仲敦巴(1005—1064),为阿底峡大师的弟子,著名佛学大师、噶当派开宗祖师,前藏堆普人。1056年,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建成了热振寺。
译师鄂·勒巴协绕先从色尊学经,后与纳措译师往迎阿底峡大师,师事之。曾译《中观心论注》等,1073年建奈托寺,即后来有名的桑普寺。
博朵瓦(1031—1105),仲敦巴大师的弟子,在噶当派中开经典派一系,创建博朵寺。弟子辑其语录并注释,名为《小册青书》。
噶举派
噶举派:噶举派是公元十一、十二世纪佛教后弘期发展起来的。“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该教派由穹布朗觉巴和玛尔巴译师始创,穹布朗觉巴和玛尔巴译师曾多次到印度等地访学,修习了不少密法,由祖师口语相传,要求耳听心会,称为“语传”,即是藏语“噶举”之意。因僧人穿白色僧衣,故又称“白教”。噶举派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政教两方面人才辈出,成就不凡,而且这个教派最早采用藏传佛教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
译师玛尔巴·曲吉罗追(1012—1097),西藏山南人。他三游印度,四游尼泊尔,一生虽为出家,但从学弟子众多,被塔波噶举派尊奉为祖师。
米拉日巴(1040—1123)生于后藏贡塘的加阿朵地方,1078年,他拜玛尔巴为师,在其门下学道。前后历经近九年,任劳任怨,勤服劳役,极尽苦行,终于学到密道全部修法。后隐居于山洞中,身穿白棉布衣,以采食蕨麻度日。就这样潜心修行九年,开创噶举派中修行一派,著有《道情歌集》传世。
噶玛第一世都松钦巴生于朵康哲雪地方,出家后,跟随阿底峡大师的弟子学习大师所传的密法。认真刻苦,不耻下问,功底最深的是噶举派的“拙手定”和“大手印法”。一生著述甚多,尤以《四面金刚亥母》、《四续释》等著名。为黑帽系第一世活佛,首创藏床佛教活佛转世制度。
噶玛拔希出身于康区止垅丹巴却迥地方的一个贵族家庭,11岁时出家为僧,潜修十年,从未间断。作为噶玛派高僧,传经诵法,生命远扬。他一生不仅为藏传佛教的传播做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的建树。
让穹多吉诞生于藏地芒域贡塘(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吉隆县)一个以制作陶器卫生的工匠家里,18岁时受具足戒。著有《佛百行传》、《历算论典集要》等。
萨迦派
萨迦派:萨迦,藏语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为昆氏家族所创,始创于1073年,历史悠久,仅次于宁玛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其主要教义是“道果法”。萨迦派曾是西藏势力最强盛的一个教派,其首领还在元朝中央任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五祖八思巴·洛追坚参受到元朝皇帝的极大恩宠,被封为“帝师”,掌西藏政教大权,并奉命创制“八思巴文”,即蒙古新文字。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
衮噶凝波(1092—1158),是“萨迦五祖”的第一人,宋政和元年,20岁时担任萨迦寺主持,此后长达四十八年,贡献巨大。他的左面为鄂钦·金刚持,右为察尔钦法王,周围还有胜乐、喜金刚等本尊。
索南则摩大师是衮噶凝波的次子,继承了父亲的法位,被尊为“萨迦五祖”之二。唐卡中大师周围有菩萨、密集本尊等。
右边是衮噶丹巴尖参等,左边是阿旺索南坚赞等。周围还有空行母和作明佛母等本尊。
萨迦班智达(1182—1251),是“萨迦五祖”中的第四祖,全名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是西藏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他自幼从其伯父广学显密教法,后又师从其他名师,遍学大小五明,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智者入门》等多种著作。1244年,应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邀请,携带侄子八思巴等相见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两次致书卫藏僧俗首领,说服卫藏归附元王朝,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因自幼就聪慧过人,故人称“八思巴”(圣者、神童之意)。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8为“帝师”,赐玉印,统释教。1260年,任总制院执事,1268年,奉旨创立蒙古新文字,并被加封为“大宝法王”。1280年于萨迦去世,元世祖忽必烈赐封他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1253年,忽必烈在南征大理后凯旋班师途中,派遣使者到凉州(武威)迎请萨班前来会晤。年仅19岁的八思巴遂应召前往开平府,与忽必烈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会见,从而把萨班与阔端二人开创的乌斯藏地方与蒙古汗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系推上了更新的高度。
希解派
希解派:为公元十二世纪初,由印度佛学家帕·当巴桑杰入藏首创。“希解”的意思是“能寂”,也就是止息。修行者依靠对般若空性的认识和一系列苦行修法,最后成“佛”。该派注重避世苦修,僧人多在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人迹罕至之处修行,甚至绝食舍身,自我折磨,没有寺院和统一组织。因此,到十四世纪末逐渐失传。
帕·当巴桑杰,601年降生于南印度咱惹桑格所属春贝岭,天性乐善,自幼精通声明等一切学问。图中中间为帕·当巴桑杰,周围是其弟子麻吉拉准和索南喇嘛等。
觉囊派
觉囊派:其创始人是十二世纪初的域摩·弥觉多杰。他曾想许多大师学习时轮金刚等密法,后来发明了“他空”见解,成为该派的特殊教义。其后,弥觉多杰的五传弟子突结尊珠在日喀则西拉孜县东北觉摩囊建起“觉囊寺”,该教派即因觉囊寺而得名。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该派著名僧人多罗那他到蒙古地方传教20年之久,受到蒙古汗王的信任,被尊称为“哲布尊丹巴”,成为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后该派许多寺院改信格鲁派,觉囊派便日渐消歇。
水龙年(1292),堆波瓦·喜绕坚赞出生于西藏阿里地方噶月热城的班仓家族,后拜吉顿·嘉央扎巴等三十多位高僧大德为师,广学显密教法,成了当时有名的学者,人称他为“根欽”。著有《山法了义海论》等诸多著作。图中周围是布敦·仁钦竹等智者。
明万历四十二年,多罗那他前往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被尊称为“哲布尊丹巴”(蒙古语,意谓“高僧”),明崇祯七年,圆寂于库伦。唐卡中周围是大堪布益西嘉措等者。
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著名政治家、杰出科学家,布达拉宫的重建者,出身于拉萨北郊的大贵族仲麦巴家中。他自幼在叔叔的精心培育下,受到了藏族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后由五世达赖提名,担任西藏地方政府第巴,管理西藏地方政务。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完成了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并以非凡的才能,勤奋著述,有《四部医典蓝琉璃》等二十多部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医学、天文、历算、法律的著作问世。
格鲁派
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由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所创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格鲁派的教义是在噶当派的基础上,揉合了其他教派的精义而完整起来的。宗喀巴大师凭他的学术影响和地位,担当起改革的重任。他重倡戒律,规定学习、修行的次第,1409年西藏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该教派教阶严格,教律严明,教义完备,由于教徒戴黄色僧帽,所以又称为“黄教”。继甘丹寺之后,该派又相继建起了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与甘丹寺一起,被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还建立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在明清王朝的扶持下,取得了佛教各派总首领的地位,是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
宗喀巴(1357—1419),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活动家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元至正十七年,诞生于多麦东部的宗喀地区(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等。图中中间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两旁分别为嘉曹杰和克珠杰等八弟子。
索朗嘉措(1543—1588),第三世达赖喇嘛。明嘉靖二十二年,出生于拉萨西北堆龙地方。嘉靖三十二年被推为哲蚌寺第12任赤巴。明万历五年,他与内蒙古土默特俺答汗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会晤,俺答汗赠予“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称号,从此确立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号。索朗嘉措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把黄教传播到内蒙古地区,使蒙古人民改奉了黄教。
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第五世达赖喇嘛,知名学者。明万历十五年,诞生于西藏山南地区。明崇祯十二年,在固始汗的支持下,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成为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高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功绩昭著,扩建布达拉宫,支持第司·桑杰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注疏,写成《四部医典蓝琉璃》,为藏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宜生著述甚多,尤以《西藏王臣记》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格桑嘉措(1708—1757),第七世达赖喇嘛,出生于西康理塘洽马小村。他做事果断,在西藏政局动荡之际,积极协助清廷平息叛乱,乾隆十六年,清廷颁布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废除郡王掌权制度,由达赖喇嘛亲政,正式成立噶厦政府,接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领导。他一生谦虚,谨言慎行,生活俭朴,深受广大僧俗人民的爱戴。
阿旺洛桑·土登嘉措(1876—1933),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清光绪二年,出生于西藏拉萨东南下塔布地区的朗敦村。光绪十四年,英军以边界纠纷为由,经哲孟雄(今锡金)向我隆吐山发动进攻,他破例为出征将士“摸顶”,并赠护身结,鼓励勇敢杀敌。光绪二十九年,英印政府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在他的领导下,江孜战役中给侵略者以重创。他实施新政,建立健全了各级机构,创办了“门孜康”(医药历算局)和外国语学校、整顿寺院等,是西藏历史上的卓越人物。
克珠杰(1385—1438),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明洪武十八年出生于西藏江孜拉朵堆雄地方。十四岁时闻宗喀巴大师盛名,前往学法,曾主持创建日沃当金寺、白居寺。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他为弘扬大师创立的格鲁派教法,不遗余力,著有历法书《无垢光释大疏》等和《宗喀巴传》。
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清乾隆三年,转世于后藏襄扎西孜地方。因维护国家主权,拒绝英国驻印总督无理要求,阐扬黄教,普渡四方,为安定西藏地方做出巨大贡献,受到清廷的褒奖,给他颁敕了重230两的13折金册和重208两的金印一方。乾隆四十四年,六世班禅进京朝觐,乾隆皇帝专门为他在承德兴建了须弥福寿庙。
丹必尼玛(1781—1853),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清乾隆四十七年出生于后藏白朗宗吉雄谿卡。他一生经历两次廓尔喀侵略战争和一次森巴战争,为反抗侵略,协同清军,捐资助赏,受到清王朝的封赏。他经历与八世至十一世达赖喇嘛共主西藏政教大业的过程,凡七十余年,为藏族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民国27年,诞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大师毕生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立场,坚持反对分裂,竭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而辛勤操劳的一生,是为弘扬佛法、引导信徒为人民谋福利的一生,是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不息的一生。
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藏传佛教四大活佛之一,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学界泰斗,民族团结的使者,诞生于凉州(今武威)西莲花寺附近的一个牧民家中。一生著作颇丰,主持修建了热河外八庙中“须弥福寿寺”,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未完待续)
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国家版权保护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由藏族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先生历经27年策划,并由青、藏、甘、川、滇五省区400多位藏、汉、蒙、土族顶级画师,采用藏族绘画中曼唐派、钦孜派、希岗派、噶玛噶折派等各大流派画法,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珍贵的纯天然绘画颜料精心绘制而成。画卷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源流为主线,包括医学、文化、天文、民俗、艺术等诸方面,长达618米,上有唐卡700多幅、堆绣图案3000多种,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将永远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宗者拉杰先生简介
男,藏族,1951年12月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牙训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省藏学会理事,西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
经他策划、设计和主持完成的巨幅卷轴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达618米,被载入基尼斯世界记录;《彩绘大观》画面绚丽多彩,内容博大精深,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图”;他所主编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荣获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二等奖、光盘荣获“骏马杯”专题记录片二等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颁发的“珠峰杯”三等奖;著作《藏画艺术概论》被选用为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教材。曾荣获由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等授予的“中国艺术界名人”、“唐卡艺术大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和“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等奖项;中国文联与中国民协联合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青海省文化厅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其事迹被载入《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家博览》丛书,并列入《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家》邮册。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画卷名
画卷《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名称以藏、汉、英三种文字、在正红的底色上,用金粉标示。四边绘有山、水、龙、虎、狮等图像的装饰画,大方醒目,庄重自然。
历史部分
画卷以六米的长度表现出一片汪洋大海,并渐次显示出由水中植物、动物到陆地动物的演变、进化过程。这些藏族先贤在数千年前对自然的认知,与现代物种起源学说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于藏族的起源,较流行的说法是:远古时期,前后藏地区生息着众多的猴类。西藏山南乃东县公保山一带,一只猕猴经观世音菩萨点化,和居住在岩洞中的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下的后代在深山老林中以采摘各种野果为生。猴群发展壮大后,逐渐形成了远古塞、穆、党、敦四大氏族。后来塞氏分离为英明四儿子,穆氏中分离出果来氏八个查,党氏中分离出十八个部族,敦氏中分离出四王八仆。
画卷用八幅唐卡表现了原始部落的形成、壮大、斗争、联合,以及狩猎、取火、豢养动物、造屋居住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经过长期而惨烈的兼并战争,最后形成了十王统治十二小邦的局面。
聂赤赞普是吐蕃王朝第一代藏王。在任期间,他组织部队,拓疆扩土,为吐蕃的统一奠定了雏形。创建了王宫雍布拉康,并施行奖罚制度,规定祭祀礼节等,为吐蕃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图中他身披犀牛皮,象征着他是观世音的化身;图中表现本波人问他从哪里来?他手指上方。本波人以为他是从天上来的,便把他扛在肩上,尊为王。
包括聂赤赞普在内,牟赤赞普、丁聂赤赞普、索聂赤赞普、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塞赤赞普因凭“天绳升空而逝”,无陵墓,所以共称为“天座七王”。图中中间的一位是牟赤赞普。他头戴本教帽子,表示尊崇本教,并迎请象雄地方的108位翻译本教经典,修建本教寺庙—考玛琼庙。这一时期已有简单的医学知识,如以热羊油涂抹伤口等;在羊皮上画画,成为唐卡的最早雏形。
中期二王是直贡赞普和布德共杰。他们崇尚本教,建萨勒协仓庙。直贡赞普崇尚武力,后与人比武时被射死。据说因尸体留在地上,被葬在钦域达塘,遂开了吐蕃“土葬”之俗。布德共杰时出了有名的“七贤臣”,他们烧木为炭、熬皮制胶、冶炼金属、驯牛开荒、兴修水利、修建桥梁,为促进所管辖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贤六王依此为埃肖勒、德肖勒、提肖勒、古茹勒、仲协勒、伊肖勒,因以上赞普的遗体均葬于地下,故称“地贤六王”。他们在西藏山南的钦安一带先后修建了郭则宫、羊则宫等,史称“钦安六宫”。这一时期出现了手推磨,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用具,一直沿用至今。图中中间的一位是埃肖勒。
地贤六王中最后一位赞普伊肖勒之后,萨昂森德、德·楚昂雄赞、塞诺南德、塞·诺波德、德·诺囊、德·诺波、德·杰波、德·珍赞依此登上王位。因以上八代赞普去世后,均实行水葬,且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德”字,故称为水德八王。
水德八王之后,杰朵热隆赞、赤赞囊、赤扎绷赞、赤托杰赞、拉妥妥日年赞依次为吐蕃赞普,由于有严明的法纪,被称为“下赞五王”。其中,图中中间的拉妥妥日年赞是下赞五王中影响和功绩最大的。在他执政期间,佛法首次传入吐蕃,医药学进一步得到理论化和系统化。拉妥妥日年赞后来不幸得了传染病,为了不影响子嗣,他毅然吩咐将自己和王妃活埋于墓中。
赞普达日年思生而目盲,其父从吐谷浑(阿夏)请来医生治病,结果使他能够看见行走在达日山上的盘羊,因而得名“达日年思”。在位期间,他任用贤臣,收服了苏毗等小邦和娘、拜等氏族,扩大了吐蕃版图,并厘定斗秤,使境内商业活动得到较快发展。
囊日松赞是有名的赞普松赞干布的父亲。在位期间,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都有所建树,收服塔波、工布、年波等地;从中原引进历算、医药,从北方运进了食盐,为松赞干布时代的强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松赞干布继位后,他知人善任,兼并了象雄,统一了吐蕃,建立了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在位期间,以他雄才大略、英明干练的历史功绩,被誉为正直、严明、智慧、深远之王。图中表现的是他年轻时的业绩和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的宏大场面。
为了巩固和发展吐蕃王朝的统治,松赞干布制定各种教轨和法律,通过与尼泊尔和唐王朝的联姻,构建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他认为,文字是众德之本,精心选拔了16名聪慧者,遣往天竺学习,其中,吞弥·桑布札受命前往天竺学习文字,他仿照“兰查”字创造了藏文楷书,仿照“乌尔都”字创造了藏文行书。由于松赞干布亲自带头学习新文字,遂得推广。
松赞干布崇尚佛教,并迎请印度学者翻译佛经,由于赞普的极力倡导,佛教很快在吐蕃得到发展。并通过汉藏两地的茶马贸易,使国力迅速得到增强。晚年他在红山修行,据说曾亲眼见到了观世音菩萨,不久就去世了。
芒松芒赞是松赞干布的孙子,共松共赞的儿子。由于年幼继位,由大相禄东赞辅佐国政达15年。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继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实行税收制度,牧区以牛羊头数收取,农业区以耕地面积收取,使国力大增。
杜松芒赞是其父死后第七天才出生的,由其母主持国政。他在位期间,平定叛乱,人民安居乐业,曾出现过有名的“七大力士”。著名的瓷碗“达日采”的制成,标志着吐蕃瓷器业的发展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9岁时亲征南诏,不幸死于军中。
赤玛隆是芒松芒赞的妻子,杜松芒赞的母亲,藏族历史上从政的最杰出女性之一。在她辅政十四年期间,替年幼的赞普翦除了拥兵自重的禄东赞之子钦陵家族,为巩固吐蕃政权做出了杰出贡献。
赤德祖丹在位期间,重视与唐王朝和好,并在赤岭(今青海省日月山)划界,树立界碑,协议互市。后迎娶唐金城公主,为唐蕃关系史留下了又一段佳话。
赤松德赞一生功绩显赫,是继松赞干布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藏王。赤松德赞十三岁即位,兼并诸羌,国势强盛;后迎请莲花生大师到藏区弘扬佛法;在他主政期间,藏医祖师宇妥·元旦贡布完成了藏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药学从此走向系统化、理论化。
赤松德赞的下方分别为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公元775年,在莲花生大师的亲自主持下,历时十三年,建成了融藏、汉、印度三种建筑风格的桑耶寺。桑耶寺因造型奇特,超出意向之外,故称为“桑耶”。
晚年的赤松德赞致力于唐蕃和好,从唐朝和天竺迎请译师,翻译佛经,弘扬佛法。通过“七觉士”出家为僧开始,从此,吐蕃有了僧侣。由于赞普倡导,藏地佛教大盛。
牟尼赞普继位后,创立了寺院“四大供养制”;又痛感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别巨大,毅然决定均分财产,平衡财富,三次均贫富行动在国内引起激烈反响,触犯各别大相和母后家族的利益,在执政一年多后,被生母毒死于雍布王宫。
赤德祖赞又名热巴坚,十二岁继赞普位,因功绩显著,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称为吐蕃历史上有名的“祖孙三王”。在位期间,他主张与唐和好,举行会盟仪式,树立会盟石碑,结束了兵戎相见的局面。他聘请著名译师翻译佛经,使藏文译经进一步规范化。由于过分尊崇僧侣,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终被属下谋害。
赤达玛乌冬赞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赞普。他后来兴起灭佛运动,强令僧侣还俗,焚毁佛经,拆毁寺庙,射猎杀生,使藏区佛教受到严重破坏,被人们称为“郎达玛”。赤达玛乌冬赞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的反对,最后被拉隆华多射杀。
赤达玛乌冬赞死后,王妃生子名俄松,但王后却声称她也生有已长乳齿的儿子叫元丹。众人虽怀疑,然王后掌权,无人敢出面做对。后元丹和俄松为争赞普位争斗不已,属下亦分为两派,互相残杀十余年。最后俄松败退阿里,成为当地领主;元丹占据乌如(今拉萨),成为领主。雄踞青藏高原、建立政权长达1083年、共传42代赞普的吐蕃王朝终于分裂。
宗教部分
八宝吉祥图之所以放在卷首,意思是为观看画卷的人们献上吉祥和祝福。在长着香花、芳草的土地上,祥鸟在飞翔,瑞兽在徘徊,天女在散花,显示着宇宙间充满着安宁、和谐。
大梵天是梵文的音译,“梵”即“清静”、“离欲”,是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是永恒和无限。“梵天”即宇宙的最高主宰和创世主,又叫“大梵天”。
帝释天也是梵文的音译。帝释天原是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后成了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他的重要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众生都生活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中,轮回不已。其中,最低的一界是欲界,凡人类、饿鬼、畜生、诸天神都居住此界,而天神住在此界的天上。其天有六重,第一重即“四大天王天”。四大天王在这儿各居一山,守护着一方世界。
东方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持国”意即慈悲为怀,保护众生。身穿甲胄,因是主乐神,手持琵琶,以表明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增长”意即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穿甲胄,手握宝剑,意在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埵,“广目”意即能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因是群龙之首,故手缠龙,也有缠绳索的。看到不信佛教的,便使用绳索捉来,令其皈依。
北方多闻天王:住须弥山水晶埵,“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由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时的佛学大师世亲所著。它认为,外器世间由下而上,清静虚无天空最下,初有风轮。内情世间自上而下,初自有顶,下至阿鼻地狱,依次形成。
《时轮经》认为,宇宙含内、外、别三种时轮。外时轮指须弥山、四大洲和八小洲等;内时轮指五欲界、六欲天、十六色界等有情世间;别时轮指生起次第的能依、所依坛场和圆满次第的风、脉、明点等地道。
1、叠盔说:认为天球诸宫如同盔甲重叠样存在。星球作上下运行,且环绕须弥山的周期也相同。
2、上生说:认为太阳运行十二宫的方式是从上而下,所以地面会产生春夏四季现象。
3、延展说:认为十二宫中的每两宫分为一个运行途,所以须弥山边到火山之间的距离为七十五千由旬。太阳在不同的位置时,出现四季冷暖等现象。
4、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外,还有连环说、交错说等。
祥麟法轮是寺庙屋脊和牌坊上所立的吉祥圣物和装饰品。中间是法轮,左右分别是牝牡祥麟。象征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在二十九岁时舍弃王族的富贵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修,字佛陀迦耶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录野苑开始传教,佛经叫“初转法轮”。以后在中印度各地传教四十多年,获得众多信徒,皆尊他为“佛陀”。八十一岁时,在拘罗那城附近的娑罗树下入灭。
释迦牟尼的一生,一般以十二事业相概括:1、从兜率下降事业;2、入胎事业;3、诞生事业;4、学书习定事业;5、婚配赛艺事业;6、离俗出家事业;7、行苦行事业;8、誓得大菩提事业;9、降魔成佛事业;10、转法轮事业;11、从天降临事业;12、示涅槃事业。
这幅唐卡表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修行、悟道到涅槃的一生。
因揭陀尊者本是古印度的捕蛇人,为避免行人被蛇咬伤,他常携带一个布口袋进山捕蛇。捉到蛇后,他便拔掉毒蛇之牙,然后将其放生。后以善心修得阿罗汉果,又称“布袋罗汉”。
阿氏多尊者一生下来就有两条白白的长眉毛,所以有叫“长眉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的意思是“雨”。他出生时天正在下雨,雨点打得后园巴蕉叶沙沙作响,因取是名。出家后他常在巴蕉树下用功,修成罗汉后又称“巴蕉罗汉”。
迦里迦尊者本是一位驯象师。象的力量大,耐劳又能致远,也是佛法的象征,故又称“骑象罗汉”。
伐阇罗佛多罗尊者本是一位猎人,出家后戒了杀生,修成罗汉时,有两只小狮子跑到他身边,感激他放下了屠刀。以后,他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又称“笑狮罗汉”。
跋陀罗尊者的母亲临盆时,把他生在跋陀罗树下,因而名字叫作“跋陀罗”。他是主管佛祖洗浴的侍者,相传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而又称“过江罗汉”。
迦诺迦伐蹉尊者是一位雄辩家。他说,诚心向佛,即感快乐。据说,他亲耳聆听过佛祖的言教。由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感到的快乐,叫做“喜”,不由眼耳鼻口牙感觉到的快乐是“庆”。所以又称“喜庆罗汉”。
尊者每次外出化缘时,都举起铁钵向人求乞,所以人称其为“举钵和尚”。
诺距罗尊者本是一位战士,出家后佛祖让他静坐,促使他放弃原来的粗野性格,但他在静坐中仍显出力士的体格。所以,又称“静坐罗汉”。
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作太子时唯一的儿子。后随父出家,成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因在沉思中觉悟,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并有大众不知,惟我知之能行,征得阿罗汉果位,为密行第一。故又称“沉思罗汉”。
当初,尊者外出化缘时,常用拳头拍打别人的屋门,叫人出来布施。后来佛祖给他一根锡杖,化缘时只要在人家门口摇动锡杖,屋里人听到声音,果然就会开门布施。故又称“看门罗汉”。
尊者原来是拘舍弥城优填王的大臣,出身尊贵,是婆罗门贵族。在征得阿罗汉果位后,还在人前买弄本事,释迦牟尼佛祖知道后斥责了他,罚他常住于世,护持佛法,不得涅槃。据说他曾骑鹿到拘舍弥城王宫,劝导国王让位于太子,然后出家。所以人称他为“骑鹿罗汉”或“坐鹿罗汉”。
因尊者被母临产而生于路边,因人称为半托迦,意即“路边生”。他有个弟弟,名为“注荼半托迦”,为与兄区别,意为“小路边生”。据说,尊者聪明而弟弟愚钝,后两人出家都修得罗汉果位。
尊者是一位佛学理论家,以阐述“耳根”之论而闻名于世。他认为,眼、耳、口、鼻、舌、身、意是“六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根源。所以六根是生死之根,轮回生死,罪在六根。要想超脱生死,就得“六根清静”。那迦犀那在象中常作挖耳状,用以表示耳根清静。
戌博迦本是中天竺太子,但其弟为争王位而作乱。他对弟弟说:“我心中只有佛,从来没有想当国王。”为了表明心迹,他打开衣服让弟弟看,弟弟一看,他心中果然只有一尊佛。所以,戌博迦又被称为“开心罗汉”。
阿秘特尊者偕同阿罗汉千人居冈底斯雪山中。一千阿罗汉在四周,尊者双手有托塔,盘坐在山顶。
这里表现了古印度的八十四位佛学大成就者。这五幅唐卡中间的人分别是路希巴、那若巴、怖畏骑虎者、金刚持铃者、萨拉哈哇。
佛祖释迦牟尼之后,古印度出了六位最伟大的佛学家,他们是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称为世界六庄严。其中,龙树和圣天精通中观学,无著和世亲精通对法学,陈那和法称精通因明学。另外,还有功德光、释迦光二位戒律大师,他们被称为赡洲二胜。
藏区寺院中都绘有昭示轮回生死理论的生死流转图像。图为圆形,分内外四层,中心画着首尾相连的鸽、蛇、猪三种动物,分别代表着贪、瞋、痴。外层的白、黑两色区别三善趣和三恶趣;次外层分上二下三五段,上二段表示天界和人界;下三段正中表示地狱,右表示畜生,左表示饿鬼;最外层十二缘起,画着盲人、瓦匠、猴、船、空宅、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分别表示着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
密宗部分
密宗是佛教的精华,宝中之宝,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密宗教法渊源于印度,兴盛发展于西藏。佛教在印度消亡后,惟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完整的修习行态。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有它自己的重要经典,有它自己的传承,在修习次第、仪规、神祗供奉等方面都独具特点。
藏传佛教之所以视密宗为宝中之宝,是认为密宗通过某种特殊的修习方法和次第,能达到即世成佛的目的。
藏密中的种种佛像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装饰、武器、坛城、自然环境全部是教理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中,宇宙和生命、实体和空间、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行动与智见、精血与气脉、有形与无形等等,分成了阴阳两极对立的存在。对立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依相合,不可分离。对这种“相依不离”的规律,称作“双合”,称作“金刚”。“双合”的相对平衡,能使宇宙和生命保持生存的状态,一旦失去平衡,或者阴阳分离,就要导致衰败和灭亡。密法就是根据这种规律,进行协调阴阳,激发潜能,促进生命升华的一种修持方法。“双身佛像”就是代表人体内气血等的“双合”规律、慈悲与智慧等的“道”规律、佛体和佛智等的“果”规律等两两相依规律的。其中男身代表阳极,女身代表阴极。“双合”代表“色空相依,天气相合”规律。一般情况下,“双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女身代表智慧。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两条根本,“双合像”正是这种教理的象征。
东是白色大日如来,南是黄色宝生如来,西是红色无量光佛,北是绿色不空成就佛。
东是黑头乌鸦头尊,南是黄色猪头尊,西是红色狗头尊,北是绿色鹰头尊。
(以下密宗部分略)
苯教部分
雍仲苯教作为大型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简略地绘制在40多幅唐卡中.
苯教:“苯”是藏文的译音,为“念诵”之意,创始人为辛饶米沃大师。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俗称为黑教,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初流行于象雄地区(即今后藏阿里地区),后自西向东传播到西藏各地。它是一种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天、地、日、月、草、木、禽兽;重祭祀、跳神、占卜等。苯教认为,世界是由许多相联系的方格组成,天神和人、魔鬼各在一定的方格内。当他们之间产生矛盾时,需要有能通“神鬼之路”的巫师——“本波”来解决。“本波”既能通神,又能役使精灵魔怪,后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者。苯教在吐蕃王朝前期占统治地位,分笃苯(本地产)、恰苯(游走苯)、觉苯(翻译苯)。
藏传佛教作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中的主要部分,共用了230多幅唐卡,重点介绍了藏传佛教中的几大教派和其代表人物。
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久远的教派,因该派僧人戴红帽,又称为“红教”。“宁玛”是古旧的意思,由原克什米尔的密宗大师莲花生大师所传,比其它教派要早300年。它的主要教义是“九乘”和“大圆满法”,“大圆满法”是无上瑜伽秘法,它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思想意识)就本质而论是干净的,应该听其自然,让“心”随意而往,在空虚明净中把“心”安住于一境,就等于“即身成佛”了。即调顺自己的心,让它超越自然,在明空无际中舒静而住。西藏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是该派的主要寺院。宁玛派除西藏外,在尼泊尔、印度、法国、比利时也有传播。
莲花生大师,印度西方古国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公元八世纪中,应吐蕃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对赤松德赞抑苯教、崇佛教有很大的影响,曾倡建桑耶寺。被赞誉为吐蕃王朝“师君三尊”中的规范师。
寂护大师是孟加拉萨霍尔王之子,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至西藏传法。传法期间,他为吐蕃七位贵族剃度,开创了藏传佛教僧团之始;他设计并建立了西藏地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并作为传授佛法的基地。著有《中观庄严论》。
夏噶巴,青海黄南州同仁人,是以修心著称的宁玛派高僧。其作品全为道歌形式,劝诫世人向善皈佛。
噶当派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实际创始人是其大弟子仲敦巴。“噶”是佛语,“当”是教诫,通俗的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要寺院。十三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派僧人把噶当派那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定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大藏经》的最早编译本。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派都有重大影响,而后来的格鲁派就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建立的。
阿底峡(982—1054),印度高僧,法名燃灯吉祥智。出生于东印度萨霍尔王室,自幼学习显密佛法,29岁出家,精通显密佛学、五明之学几星算学,极享盛名。后应阿里地区降曲畏殷重礼聘请,1024年入藏,在藏区弘法17年,通过讲经、译经、修订经典和传法,对藏地后弘期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宗
喀巴继承和发扬,为格鲁派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仲敦巴(1005—1064),为阿底峡大师的弟子,著名佛学大师、噶当派开宗祖师,前藏堆普人。1056年,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建成了热振寺。
译师鄂·勒巴协绕先从色尊学经,后与纳措译师往迎阿底峡大师,师事之。曾译《中观心论注》等,1073年建奈托寺,即后来有名的桑普寺。
博朵瓦(1031—1105),仲敦巴大师的弟子,在噶当派中开经典派一系,创建博朵寺。弟子辑其语录并注释,名为《小册青书》。
噶举派
噶举派:噶举派是公元十一、十二世纪佛教后弘期发展起来的。“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该教派由穹布朗觉巴和玛尔巴译师始创,穹布朗觉巴和玛尔巴译师曾多次到印度等地访学,修习了不少密法,由祖师口语相传,要求耳听心会,称为“语传”,即是藏语“噶举”之意。因僧人穿白色僧衣,故又称“白教”。噶举派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政教两方面人才辈出,成就不凡,而且这个教派最早采用藏传佛教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
译师玛尔巴·曲吉罗追(1012—1097),西藏山南人。他三游印度,四游尼泊尔,一生虽为出家,但从学弟子众多,被塔波噶举派尊奉为祖师。
米拉日巴(1040—1123)生于后藏贡塘的加阿朵地方,1078年,他拜玛尔巴为师,在其门下学道。前后历经近九年,任劳任怨,勤服劳役,极尽苦行,终于学到密道全部修法。后隐居于山洞中,身穿白棉布衣,以采食蕨麻度日。就这样潜心修行九年,开创噶举派中修行一派,著有《道情歌集》传世。
噶玛第一世都松钦巴生于朵康哲雪地方,出家后,跟随阿底峡大师的弟子学习大师所传的密法。认真刻苦,不耻下问,功底最深的是噶举派的“拙手定”和“大手印法”。一生著述甚多,尤以《四面金刚亥母》、《四续释》等著名。为黑帽系第一世活佛,首创藏床佛教活佛转世制度。
噶玛拔希出身于康区止垅丹巴却迥地方的一个贵族家庭,11岁时出家为僧,潜修十年,从未间断。作为噶玛派高僧,传经诵法,生命远扬。他一生不仅为藏传佛教的传播做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的建树。
让穹多吉诞生于藏地芒域贡塘(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吉隆县)一个以制作陶器卫生的工匠家里,18岁时受具足戒。著有《佛百行传》、《历算论典集要》等。
萨迦派
萨迦派:萨迦,藏语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为昆氏家族所创,始创于1073年,历史悠久,仅次于宁玛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其主要教义是“道果法”。萨迦派曾是西藏势力最强盛的一个教派,其首领还在元朝中央任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五祖八思巴·洛追坚参受到元朝皇帝的极大恩宠,被封为“帝师”,掌西藏政教大权,并奉命创制“八思巴文”,即蒙古新文字。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
衮噶凝波(1092—1158),是“萨迦五祖”的第一人,宋政和元年,20岁时担任萨迦寺主持,此后长达四十八年,贡献巨大。他的左面为鄂钦·金刚持,右为察尔钦法王,周围还有胜乐、喜金刚等本尊。
索南则摩大师是衮噶凝波的次子,继承了父亲的法位,被尊为“萨迦五祖”之二。唐卡中大师周围有菩萨、密集本尊等。
右边是衮噶丹巴尖参等,左边是阿旺索南坚赞等。周围还有空行母和作明佛母等本尊。
萨迦班智达(1182—1251),是“萨迦五祖”中的第四祖,全名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是西藏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他自幼从其伯父广学显密教法,后又师从其他名师,遍学大小五明,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智者入门》等多种著作。1244年,应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邀请,携带侄子八思巴等相见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两次致书卫藏僧俗首领,说服卫藏归附元王朝,为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因自幼就聪慧过人,故人称“八思巴”(圣者、神童之意)。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8为“帝师”,赐玉印,统释教。1260年,任总制院执事,1268年,奉旨创立蒙古新文字,并被加封为“大宝法王”。1280年于萨迦去世,元世祖忽必烈赐封他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1253年,忽必烈在南征大理后凯旋班师途中,派遣使者到凉州(武威)迎请萨班前来会晤。年仅19岁的八思巴遂应召前往开平府,与忽必烈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会见,从而把萨班与阔端二人开创的乌斯藏地方与蒙古汗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系推上了更新的高度。
希解派
希解派:为公元十二世纪初,由印度佛学家帕·当巴桑杰入藏首创。“希解”的意思是“能寂”,也就是止息。修行者依靠对般若空性的认识和一系列苦行修法,最后成“佛”。该派注重避世苦修,僧人多在荒山老林、坟墓葬场等人迹罕至之处修行,甚至绝食舍身,自我折磨,没有寺院和统一组织。因此,到十四世纪末逐渐失传。
帕·当巴桑杰,601年降生于南印度咱惹桑格所属春贝岭,天性乐善,自幼精通声明等一切学问。图中中间为帕·当巴桑杰,周围是其弟子麻吉拉准和索南喇嘛等。
觉囊派
觉囊派:其创始人是十二世纪初的域摩·弥觉多杰。他曾想许多大师学习时轮金刚等密法,后来发明了“他空”见解,成为该派的特殊教义。其后,弥觉多杰的五传弟子突结尊珠在日喀则西拉孜县东北觉摩囊建起“觉囊寺”,该教派即因觉囊寺而得名。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该派著名僧人多罗那他到蒙古地方传教20年之久,受到蒙古汗王的信任,被尊称为“哲布尊丹巴”,成为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后该派许多寺院改信格鲁派,觉囊派便日渐消歇。
水龙年(1292),堆波瓦·喜绕坚赞出生于西藏阿里地方噶月热城的班仓家族,后拜吉顿·嘉央扎巴等三十多位高僧大德为师,广学显密教法,成了当时有名的学者,人称他为“根欽”。著有《山法了义海论》等诸多著作。图中周围是布敦·仁钦竹等智者。
明万历四十二年,多罗那他前往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被尊称为“哲布尊丹巴”(蒙古语,意谓“高僧”),明崇祯七年,圆寂于库伦。唐卡中周围是大堪布益西嘉措等者。
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著名政治家、杰出科学家,布达拉宫的重建者,出身于拉萨北郊的大贵族仲麦巴家中。他自幼在叔叔的精心培育下,受到了藏族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后由五世达赖提名,担任西藏地方政府第巴,管理西藏地方政务。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完成了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并以非凡的才能,勤奋著述,有《四部医典蓝琉璃》等二十多部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医学、天文、历算、法律的著作问世。
格鲁派
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由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所创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格鲁派的教义是在噶当派的基础上,揉合了其他教派的精义而完整起来的。宗喀巴大师凭他的学术影响和地位,担当起改革的重任。他重倡戒律,规定学习、修行的次第,1409年西藏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该教派教阶严格,教律严明,教义完备,由于教徒戴黄色僧帽,所以又称为“黄教”。继甘丹寺之后,该派又相继建起了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与甘丹寺一起,被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还建立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在明清王朝的扶持下,取得了佛教各派总首领的地位,是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
宗喀巴(1357—1419),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活动家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元至正十七年,诞生于多麦东部的宗喀地区(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等。图中中间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两旁分别为嘉曹杰和克珠杰等八弟子。
索朗嘉措(1543—1588),第三世达赖喇嘛。明嘉靖二十二年,出生于拉萨西北堆龙地方。嘉靖三十二年被推为哲蚌寺第12任赤巴。明万历五年,他与内蒙古土默特俺答汗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会晤,俺答汗赠予“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称号,从此确立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号。索朗嘉措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把黄教传播到内蒙古地区,使蒙古人民改奉了黄教。
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第五世达赖喇嘛,知名学者。明万历十五年,诞生于西藏山南地区。明崇祯十二年,在固始汗的支持下,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成为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高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功绩昭著,扩建布达拉宫,支持第司·桑杰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注疏,写成《四部医典蓝琉璃》,为藏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宜生著述甚多,尤以《西藏王臣记》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格桑嘉措(1708—1757),第七世达赖喇嘛,出生于西康理塘洽马小村。他做事果断,在西藏政局动荡之际,积极协助清廷平息叛乱,乾隆十六年,清廷颁布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废除郡王掌权制度,由达赖喇嘛亲政,正式成立噶厦政府,接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领导。他一生谦虚,谨言慎行,生活俭朴,深受广大僧俗人民的爱戴。
阿旺洛桑·土登嘉措(1876—1933),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清光绪二年,出生于西藏拉萨东南下塔布地区的朗敦村。光绪十四年,英军以边界纠纷为由,经哲孟雄(今锡金)向我隆吐山发动进攻,他破例为出征将士“摸顶”,并赠护身结,鼓励勇敢杀敌。光绪二十九年,英印政府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在他的领导下,江孜战役中给侵略者以重创。他实施新政,建立健全了各级机构,创办了“门孜康”(医药历算局)和外国语学校、整顿寺院等,是西藏历史上的卓越人物。
克珠杰(1385—1438),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明洪武十八年出生于西藏江孜拉朵堆雄地方。十四岁时闻宗喀巴大师盛名,前往学法,曾主持创建日沃当金寺、白居寺。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他为弘扬大师创立的格鲁派教法,不遗余力,著有历法书《无垢光释大疏》等和《宗喀巴传》。
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清乾隆三年,转世于后藏襄扎西孜地方。因维护国家主权,拒绝英国驻印总督无理要求,阐扬黄教,普渡四方,为安定西藏地方做出巨大贡献,受到清廷的褒奖,给他颁敕了重230两的13折金册和重208两的金印一方。乾隆四十四年,六世班禅进京朝觐,乾隆皇帝专门为他在承德兴建了须弥福寿庙。
丹必尼玛(1781—1853),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清乾隆四十七年出生于后藏白朗宗吉雄谿卡。他一生经历两次廓尔喀侵略战争和一次森巴战争,为反抗侵略,协同清军,捐资助赏,受到清王朝的封赏。他经历与八世至十一世达赖喇嘛共主西藏政教大业的过程,凡七十余年,为藏族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民国27年,诞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大师毕生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立场,坚持反对分裂,竭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而辛勤操劳的一生,是为弘扬佛法、引导信徒为人民谋福利的一生,是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不息的一生。
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藏传佛教四大活佛之一,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学界泰斗,民族团结的使者,诞生于凉州(今武威)西莲花寺附近的一个牧民家中。一生著作颇丰,主持修建了热河外八庙中“须弥福寿寺”,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