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个儿人语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g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物主造人时,虽然用了心,却没考虑人的高矮。个儿高的当然高兴了,个儿矮的怎么办?
  高个儿确实有很多优势。打篮球投篮的时候,轻轻一扣即可。矮个儿就得蹦起来。跟人打架也得蹦起来打对方的脸。这很伤自尊。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其实一“高”也可以遮百丑。说一个人帅,基本要素就是这个人不矮。如果矮,长得再周正也没用,算不上帅。用“帅”字来形容个儿矮的人显得滑稽。如果个儿高,长相差一点也可以遮掩过去。这么说吧,个子高矮就是容貌丑俊的要素之一。
  原先有一位女领导。很长时间我才发现她其实很矮,我都需俯视她。
  为什么没有注意到?人家的气场够大,个儿矮不再是她的主要特征。一个人的特征只有一个。比如脑门很大,眼睛特小,鼻毛溢出,嘴唇地包天等。他(她)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成为他(她)的个人符号,轻松掩盖了其他特征。如果气场够大,所有的特征都会退隐。要有钱。要有气场。但这样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你我一样的芸芸众生,外在因素不足以改变他的观感。
  一帮人凑一块儿闲聊。有人说:“个儿矮怎么啦?拿破仑个儿矮,列宁个儿矮,都不到一米六。”旁边一女子说:“拿破仑怎么啦?当个国王怎么啦?我還不嫁他呢。” 活活把人噎死。
  妻子问我为什么不长高一点。我说,从初中就住校,八十年代末期还吃不饱饭。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基础没打好。妻子说,你吃饱了也长不高,天生就矮,别怪外界条件。又是活活噎死人的话。
  1993年春晚,潘长江在小品中说了句名言,“浓缩的都是精华”。好欣慰啊,简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一个高个子闻听,不屑地一笑。在他眼里,你不过自欺欺人。浓缩的,更多是脓包。就像那些秃顶喜欢说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自我安慰而已。
  大概是1999年,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河北沧州有母子三人,吃炒黄豆喝凉水,几天之后竟都长高了几厘米,我大受鼓舞。妻子居然也信了,默默地支持我。遂买来炒黄豆,连吃了一个月,无效。
  女儿跟着我出去玩,蹦蹦哒哒的,好像永远长不大。忽然之间,她已经能够平视我了。安慰自己说,别看我个儿矮,我的下一代高啊。
  我想说的是,矮人一般不会觉得自己有多矮,世界有多高。自然,他也不觉得矮是多大的罪过。他的矮,是别人提醒出来的,就像胖,就像肤色。他本来安之若素,被人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开始自卑。二人转中有个通俗的段子,主角长得很丑,觉得没脸见人,想去自杀。回头一看自己的搭档,心说,你这熊样的还活着呢,我死个什么劲儿!
  没谁觉得自己真的该死。他会给自己找辙。如果矮人与高人的实际差是5厘米,那么在矮人眼中,也许只有3厘米的差距;在高的人眼中,则是7厘米。
  个头高矮不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会大相径庭。有一次,试穿别人的内增高鞋,忽然发现,哦,世界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哦。踮起脚,你能看到墙壁那边的世界;放下,你只能看到一堵墙。高个儿就是矮个儿常态化的踮起脚。在电梯里,高个儿闻到别人的头油味儿,矮个儿闻到的则是腋臭;在公交车上,高个儿喜欢挂钩,矮个儿喜欢扶手。如果是一个孩子呢,他平视的都是大腿啊。我们看到汽车高楼还有绿树,孩子只看到走动的腿,他能不惶惑吗?能不哭吗?
  说个段子。姚明开会时,明明是坐着的,但图片的旁白是:“那位同志你坐下,还没轮到你说话。”曾志伟去姚明家玩。一直敲门,一直没人开门,以为姚明不在家,就回去了。第二天看姚明无精打采的,就问他昨晚干吗去了。姚明神秘地说:“昨晚我家好像闹鬼了。一直有人敲门,可是从猫眼又看不见人,吓得我一整夜没睡。”曾志伟急了,跳起来就给了他一耳光。这个段子的中心思想是,别只站在自己的高度来看待所有的事物,否则白天都有可能“撞鬼”。
  他生来高,你生来矮,谁都无法天天站到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一大堆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或者三个四个五个世界。因为看到的不一样,对事物的判断也不一样,价值观也不一样。人们总说高度不同,见识不同,以为高度单指那些知识、见识和眼界等,其实单纯的高度也影响判断啊。从某种意义上讲,矮人是一种遗憾,高个儿何尝不也是一种遗憾?彼此的世界都是残缺的。也许,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残缺的
  公司里开会。甲部门领导抱怨乙部门跨界,抢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乙部门领导问,哪些是你的势力范围?甲答,有哪些哪些。乙说,好,我记下了,以后我们专门抢你这些势力范围,气死你。甲口吐白沫干瞪眼。
  乙敢于这样讲话,前提是两人打不起来。甲矮小干瘪,乙高大威猛。他的威慑力往往成为理由之一。同样的身份,同一个理由,个儿高的人讲起来就显得理直气壮。如果甲乙换个角度,甲说“我们专门抢你这些势力范围,气死你”,可能就会挨揍。为什么专制者更容易受到追捧?的确有一部分人是被迫的,但另外一部分是主动的,对力量的敬畏令其下意识地向高处靠拢。这是人的动物本能。政治上讲弱国无外交,其实矮个儿更得在夹缝里求生存。
  在东北,出租车司机都喜欢绕道。上车都先问乘客,怎么走?如果你不认识路,只能任其宰割。我有一友名王爽,人称爽哥,将近两米的个头,两百多斤,往出租车里一塞,整个车都颤颤悠悠,脑袋能顶到车顶。他从没被宰过。有几次坐车听司机磨磨唧唧,心想,我要是爽哥该多好,先打他个半死再说。如果长成爽哥那样,妖魔鬼怪一见就自动闪开,遭遇的不平事肯定不如矮个儿多。
  什么性格什么命,性格决定命运。有时,个儿头也可以决定命运啊。我发现一个不确定的现象,大高个儿喜欢去做保镖,很多矮个儿反成了黑老大。这似乎也是命。
其他文献
卧铺让完全陌生的人,可以盖着被子或者不盖被子以半步的距离,一起睡着。  那群人来,使我们本就逼仄的空间骤然像充了水的汽球,既胀且沉。在那种无法控制的重量里,我裹紧自己的衣服,闭上眼睛,给世界一副深沉的样子。虽然我知道下铺那个穿着背带裤的男人一直用眼神斜斜地瞄着我。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大大方方地看着我,而是一只眼睛睁得溜圆一只眼睛死死的闭上,就那么斜着身子看着我,充满挑衅又萎缩懦弱,这让
期刊
1  随风而逝。许多物事必将随风而逝。我是听到了呼呼的风声。我是听到了风声的日渐微弱。草甸上的一些物事随着风声,从我面前慢慢飘过。我以听风者的角色坐在群山之间的某个位置上。那时听风者便是我的身份之一,这是那时我颇为牵强的自我定义。风时而坚硬粗糙,时而柔和圆润。  我缓缓睁开眼睛。我来的时间刚好,绿色的草甸,绚烂的野花开放,一些稀疏的雨滴飘落,河流在草甸中央蜿蜒流淌,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潮湿
期刊
同志,给你打问个事,县长家住哪达?  县长家住哪达?你找县长干啥?  不干啥,就是来瞧瞧他。  瞧瞧县长?你是他家亲戚?  不是亲戚。  你和县长是朋友?  也不是朋友。  那你认识县长?  也不认识县长。真的,就是来瞧瞧他。  问话的人是老福祥,答话的人是县城“清馨苑”小区胖保安。  啥都不是,那县长是你想见就能见得?保安讥诮道。老福祥说,我就是要跟他谝上几句,也没啥事为难他嘛!  谝上几句?你
期刊
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以这样一个角色进入表哥的人生。在喧嚣里活着,我早已习惯了简单,除了至爱的人,我从不愿以任何一种状态深入某一条生命。历经了生活的潮涨潮落,我已害怕将自己和太多的内容牢牢地捆绑。  我近乎孤独的处世哲学,注定了我和表哥之间的疏离。表哥是我六姨的大儿子,我乡下老家和表哥家仅仅隔着屈指可数的几道河湾,只是两家不属于同一个村庄。那时候的村庄是封闭的,大家各忙各的事,每一个村庄都像是
期刊
城市的秋天不像农村那样盛大和热烈。它总是悄悄地来,慢慢地走,然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突然间就消失了。  最初秋天是从母亲那里来的:天凉了,该加衣服了。顺着母亲的话题,我们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秋天脚步声了。伴随着寒意,秋风把天空擦洗得湛蓝,一丝云也没有,而大雁的翅膀把天空托得更高了,你没法不想起“天高云淡”这个词。这时,人们听从了母亲的话,夏装收起,添加秋衣,大街上渐渐少了喧嚣和嘈杂,安静平和连同秋天一
期刊
甘愿“最后灿烂一次”  皮肤向来爱好和平。只当盾牌,不做利器。只防守,不出击。不知道什么兵器会来,却知道永不动摇的应对和坚守。冷的水,热的汤,尖利的锐物,沉重的钝器,谁侵犯了它,它都只能默默承受。对它来说,结局和原因难分伯仲,不是被挑衅,就是被误伤。哪怕被野蛮者戳破,戳成筛孔也要坚守岗位,不能退缩。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次一次振作起来,忍痛“再建设”,力争尽早恢复原貌,恢复职能,再次担当起永不冒犯他人的
期刊
少小,在我老家屯头道北,有一株古榆,长得繁繁茂茂,郁郁苍苍。对于这株古榆,我留有两个印象:头一个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庙会日期间,总有一些老妈妈、老奶奶,领着儿孙,来到树前,烧香上供,叩头许愿,认古榆为干妈妈或干姥姥。我曾问过,她们说,古榆寿长,认它做干亲,好养活,能长命百岁。另一个是,有一次,我在古榆下,看乡亲备犁,其中一位叔伯问我:“你是读书人,懂的多,
期刊
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大抵和水都没多少缘分。不像江南人,出门就上船,家里也是前店后河,一年四季都泡在水里。恐怕也是由于少水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喜欢水,不仅喜欢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烟波浩渺,也更喜欢林泉小溪的细流蜿蜒,石浅苔深。这些年凡到外地,总会觅着有水的地方流连忘返。朋友们说我是五行缺水,我没算过命,不知道是否真缺,但喜欢水却是真的。  我出生在乡下,是在塬上,也就是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中间残存的那
期刊
我和母亲在说外公去世的事情。外公是十六岁参加剿匪的老革命,刚刚去世不到一个月。  外公不到一岁时,他的父亲跟着贺龙闹革命,在西湾起义后不幸被捕,地方团练将他绑在一棵漆树上,一刀一刀把他砍死。抗战胜利那年,不到十六岁的外公,投身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带队清剿地方土匪,经历了太多生生死死。外公八十岁刚过,腿脚行动已有所不便,却依然乐天乐地。外公说,争取活到九十岁,不找死,不怕死。外公在自己还能主事时
期刊
中国传统农业中,耕田的称农民,放蚕的呼蚕民,捕鱼的叫渔民。突然有一天,泥腿泥胳膊的农民,有了几亩虾圈,撂下锄杆子去养对虾,身份便成了虾民。其实,农民、蚕民、虾民都没走出农业学科。耕田、养蚕是传统的谋生手段,养虾是他们斗胆干起前人没有干过的农事,旨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虾的故乡在海洋里。渔民在海捕中有时一网能拉到上万斤鱼、蟹,乐得大呼“淘湾了”(东港渔人方言),但一潮水下来,却拉不到多少对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