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久的苗锦织女梦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甘小芝:这位年轻的省级苗族织锦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爱笑,一说话,眉眼间盈盈的笑意就透了出来。甘小芝是一名85后,这个年纪就成为省级传承人并不容易,但由于她的织锦手艺实在好,一说起苗族织锦必然要说到她,所以甘小芝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传承人。
  曾有段时间,全雷山的苗族织锦几乎都出自她一人之手。这并不夸张,苗族给女儿们置办的盛装都是花了心血的,只要有条件,银饰要选最好的银匠来打造,绣片要找最好的绣娘去绣,背带锦缎自然也要找最好的。放眼望去,整个雷山县织锦手艺最好的,自然就是甘小芝。
  甘小芝的家就在雷山县城文化广场附近,两层小楼里,一楼是刺绣织锦销售门店,二楼被完全用来作为织锦工作室,墙上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与数十台机器一起,成为她最为珍视的“礼物”。
  甘小芝出生于雷山县大塘镇年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印象里,从八岁起就已经开始向妈妈和姐姐们学习织布织锦,家里“吱呀”作响的织布机伴随了她整个童年。妈妈很严格,一开始甘小芝织得并不好,妈妈也不满意。在当地苗族传统里,织锦织得不好那就代表姑娘做不来活计,将来要被婆家嫌弃。因此,甘小芝来了倔脾气开始闷头钻研努力学习。原本还有些排斥的甘小芝在刻苦学习中迷上了从母亲和自己手里魔术般地变幻出来的美妙图案,不知不觉中她得到了母亲的认可,也与织锦结下了不解之缘。
  苗族织锦上的花纹很多,主体大多为几何图形,主要以大菱形框为主,相互连续、延伸,菱形内外挑满不同的花纹图案。据《峒溪纤志》记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织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以编织形成的花纹织物。彩纬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艳丽。
  黔东南地区的苗锦根据分支不同,所用的织锦数量和花纹也不相同。甘小芝的族系属于“锦鸡苗”,喜在服饰上使用颜色艳丽的长带模拟锦鸡“尾羽”,也使用织锦做诸多装饰。织锦的图案跟绣花一样,各有含义。传统的苗族服饰里,衣服哪个部位是什么花纹都有讲究,靠着这些花纹苗族人能准确的区分出这个人是来自哪个地区甚至哪个寨子的。
  启梦:让苗锦焕发新彩
  什么是织锦?甘小芝说,以白纱为经,黑纱丝和白线为纬。然后用一块光滑竹片,按设计图样花纹,从左至右经线挑通,然后顺竹引进纬线,如此循环而成锦布。与备受瞩目的刺绣不同,苗锦受到的关注并不多,也因此面临手艺传承更难的问题。织锦需要很强的耐心,遇到复杂的图案,一根纬线用竹片仔仔细细从左至右挑通需要花费一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这仅仅只是一根线,可一块织锦却是数十万根线的集合。甘小芝拿出一条已经被客商订购的围巾,我摸上去细腻柔软,图案凹凸立体可见,织好这一条围巾甘小芝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的手艺,市面上的机械可以模仿却无法拥有人工的灵动精细和创意。”
  在甘小芝创立自己的工坊之前,她所织的都是传统苗锦,只是聊补家用的“小东西”。一直到2009年村里的合作社去外省参展,甘小芝也一并带去了自己的织锦。让她没想到的是带去的东西深受人们的喜爱,纷纷被抢购。彼时,苗族年轻一代渐渐地都不喜穿传统服饰了,嫌弃“土、丑”。表面看这是受时代冲击审美上的改变,但背后更深层的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不认可。然而,当自己所织的锦缎获得了来自大山外大量的赞美时,甘小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们的东西这么受人喜欢,苗锦并没有被时代抛弃,也不是孤芳自赏。更激励她的,是在后续几次到外省交流参展中,甘小芝发现有不少博物馆和收藏家收集了很多贵州的精美老苗锦,有不少老苗锦甚至甘小芝以前都没见过。这些精美极致的苗锦,深深打动甘小芝的内心。“苗族织锦的工艺如果失传,也许以后再也不会织出这样精美的苗锦了。”自此,甘小芝的心里埋下了让苗锦再度焕发光彩的梦想。
  逐梦:创新创意再设计
  结婚后,甘小芝把梦想带到了婆家,原本也是民间艺人的公公知道她的梦想后,为她打造了十几部织锦机,这成了她创业的资本。2012年6月,甘小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苗族刺绣、织锦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这条路并不好走,甘小芝创业之初面临的最大問题就是市场的认可度,虽然有人愿意在展览上买回去收藏,但真正要作为一个日常产品销售,手工织锦有着天然的短板,那就是高昂的成本。一方面,手工产品的成本拉高了卖价,使得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织锦不适宜现代日常生活,“好看,但穿不出去,用不上。”是甘小芝收到最多的反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甘小芝清醒的认识到首先不能逆时代而上,去跟机器争订单。甘小芝告诉我,手工织一匹布至少需要几天的时间,可是机器织布,几天织出来的布料恐怕都够一座小城的居民所需。所以甘小芝致力于钻研织锦工艺,一方面不断提高提升技术,做出机器难以企及的精美图案;另一方面,开始尝试创新,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大胆突破苗锦传统的用途概念,把传统技艺与时尚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甘小芝的努力下,苗族织锦渐渐走出山门。2013年4月,甘小芝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购时尚》栏目录制和产品展示中,成功与某大型电商企业签约;2014年,甘小芝参加上海卫视《海归中国》节目拍摄,她亲手制作的几件精美作品走出国门,走进维也纳参展。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打开市场依然是甘小芝面临的最大难题。
  究其原因,非遗需要包装,需要新的设计,既保有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同时还要兼具现代审美,现代实用性才能受到大众认可。这对于身处大山之中一直埋头做传统工艺的非遗传承人来说是一道难题。要想生产出被市场广泛接受的非遗产品,并不是甘小芝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首先,一个小小工坊想拥有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就谈何容易?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单枪匹马闯不出的关口就联合伙伴一同战斗。甘小芝找到了发展之路——和北上广的大公司合作,由客户提供设计方案和销售渠道,她们主要负责生产,专门做质量要求极高的高端产品。合作方拥有多年的销售经验以及成熟的市场受众群体,最关键的是有一流的设计师,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进行创新创意设计。而甘小芝和她的织女们拥有一流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强强联合自然迸发出火花。甘小芝手工坊生产出的以围巾为主的手工织锦产品销售一空,备受沿海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喜爱,甚至还远销法国日本,一些外国客商还通过网络慕名前来,与她讨论技艺创作,互相碰撞出新的火花。
  挑战:耐心热情缺一不可
  如今,在雷山县政府的支持下,甘小芝的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在雷山县羊排村建立了一个织锦工坊,平时固定有6名织女、绣娘在此工作。如果手艺过关,其他村民也可以来甘小芝这里领取订单,按时按质量做出产品就有收入。不愁市场了,甘小芝又有了新的烦恼,她的工坊缺乏年轻有耐心的织女。“织锦太需要考验耐心了,比刺绣更难。”刺绣尚且可以看到一针一线的进度,而织锦则要重复上好几次的挑线穿梭之后才会看到一点明显的进展。而且如果挑错线一时之间也很难察觉。事后发现,要拆了重新做,费时又费力。于是年轻的姑娘们缺乏热情不太乐意来学织锦,而年纪大的织女视力不太好了,又影响进度。今年疫情期间,工坊收益最大的海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基本断绝,直到了5、6月才开始又有了订单,目前正在逐步恢复。
  说到这些难题的甘小芝还是笑着,对织锦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已经刻印在了她的生命里。“以后肯定会更好的,问题也都会解决的,而且通过这些年各方的努力,苗锦的传承和推广都已超过了我当初的想象。”甘小芝相信,明天会更好,她的织女梦会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创业就业的指导效果,更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界定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标准,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促进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实现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而言,高等数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目前各大高校的数学教学以数学建模课程为主,但由于多種因素的约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抑制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实施研究,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建模课程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改革策略,望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建模课程;数学教学;策略  [中
期刊
[摘 要] 主要讨论“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实践探索研究。近年来,学院实行多元招生的政策,为了适应招生新形势的发展,满足学生需求差异化和生源多样化的需要,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以201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1411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动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为载体,采用一种基于导、思、探、做、展、评教学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关
期刊
[摘 要] 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对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物业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希望对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物业管理专业;就业;分析  [中圖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87-01  一、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0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共培养输送
期刊
瑞雪兆丰年,图为毕节市威宁县雪山鎮雪景。
期刊
被誉为旅游圣经的《孤独星球》在贵州辑中为游客推荐了16项独特体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体验民族手工艺。刺绣、织锦、蜡染,都市人不可想象的古老技艺,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中代代传承: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卉服鸟章”的云裳;织女用一踏一梭,织就五彩斑斓的视觉盛宴;染娘用一涤一染,染出蓝白相间的一抹乡愁。  织、绣、染,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通过这一项项手工技艺,将自己的愿望、理想、情趣乃至民族的历史、传说都
期刊
千山暮雪冰雪覆盖的茶园美如画,图为纳雍县骔岭镇霧翠茗香高山有机茶园。
期刊
火紅的灯笼预示着火红的日子,图为凯里市舟溪镇,村民在整理灯笼。
期刊
吊脚楼里,织女埋头织锦;古榕树下,绣娘低头刺绣;院落里,染娘迎风晾晒染布,大山里勤劳的女性构筑起贵州村寨里一道独特又美丽的风景。  多彩贵州的美,不仅是壮阔瑰丽的生态之美,更蕴藏有一种丰富多元的民族美与人文之美。这种美蕴藏在苗族少女的盛装里,布依族蜡染的图案中,土家族织锦的条纹里。这种美,并不只是看上去很美,里面蘊含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打动人。
期刊
织锦、刺绣与蜡染虽有各自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工艺特色,但却服务于同一核心的目标——以图纹点缀服饰。具体到贵州,织锦、刺绣和蜡染作为众多民族的共享技艺,在各民族能工巧匠的手中绽放出多彩绚丽的花朵,为贵州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历史寻踪  关于某一事物历史的追问,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二是“谁发明的?”三是“为什么发明?”关于织锦、刺绣、蜡染技艺的历史发展演变,在学术著作的相关叙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