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愈发觉得“因材施教”是极高的教学境界。一堂课,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一个新教师上出来全然不同,一堂优秀的课除了让优秀学生高效参与之外,还能让后进生得到提升;而一堂不成熟的课,优秀生依然能够参与,后进生则只能神游物外,久而久之便也有了后进生的许多习气,诸如“懒散”“放纵”“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教师们的评价也无外乎“烂泥”“朽木”之类。然而究其根源,却很少有后进生是从来都差的。正如孟子所说:“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任何习气的养成都是因为某次不经意的放纵,而教师的授课,正是要帮助学生找回“放心”。
以前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主科学得很差,课堂上也常常打盹睡觉,开小差,小动作不断,唯独地理生物这样的小科学得很好。我问他:“为什么小科能学好,主科却学不好呢?”
他说:“我小时候一直有哮喘,我将来想当医生,治好自己的病,而且课堂也听得懂,老师经常表扬我,我还考过单科第一,所以学得来,其他科目就不行了”。究其根源,学好生物的原因在于课堂上获得了自信,从课堂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获得自信,而在其他科目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是对自己的期待、还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中,自信都是逐渐丧失的,在他看来,这是导致他总体成绩不好的原因。针对他所说的,我在地理课上改变了授课思路,尽量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去展示自己,不断评价他们学得不错,很有进步,在鼓励声中,很多后进生的地理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后来的很多次听课中,我也越来越注意到,很多名师的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展示和鼓励,进而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动力。往往一堂课后,一个平时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就会兴冲冲的跑道办公室向老师报告:这节课讲了什么什么;老师讲得很好;我这节课回答了老师问题;有个问题全班只有我回答出来了……可以看到,学生从一堂课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
除了自信之外,学生缺失尊重的情况更是随处可见,魏书生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指出:我们平时经常在讲台上呵斥学生,如果讲台下的都是校长、区长、市长一类的“大人物”,你还会随意呵斥吗?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而出现违纪,作业不好的情况,但也许我们的呵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不被尊重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又怎能不让人厌烦呢,又怎么是适合教育的呢?作为老师,只有把台下的学生都当成“大人物”,当成社会的栋梁,整个教育环境才是充满尊重的,适合教育的。
而面对难以根除的违纪情况,我们要做的也许不是简单的斥责和教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校长曾经讲过:“当一个小孩迟到,战战兢兢地在门口等待老师的指示时,他该是怎样的忐忑;当他受到老师的责问和批评时,他的心里该是怎样的难过,这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温和地示意他走进教室,而不是通过言语引起他人的嘲笑。”是啊,站在学生角度,受到嘲讽和受到尊重引起的心理反应——温暖和耻辱是截然不同的,嘲讽可能造成自暴自弃,温暖则可能使学生保留其敏锐的内心。
我们常用“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废物”这样尖锐的语句去讽刺学生的麻木,却不知我们自己也是造就这麻木的元凶。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把中国哲学中至高的道德“仁”解释为“内心的敏锐、不麻木”,认为人只有随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内心去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那么这个人必不会是懒惰的、叛逆的、张狂的“废物”。同理,学生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内心,便断然不会成为我们口中呵斥的“后进生”“垃圾”。这颗敏锐的内心却正是要我们温暖的心去时时擦拭,时时磨砺,使其发扬并大放光明吗?
一个个学生终将成為我们生命中的过往,教师能做的却不也是谨言慎行,时时补救学生的过失,帮助学生找回其失落掉的尊严、责任、自信这些品质吗?在学生心中留下一道光,一颗敏锐的心,帮他们应对世间冷暖,构建他们的美好生活。如此,方不枉为人师。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
以前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主科学得很差,课堂上也常常打盹睡觉,开小差,小动作不断,唯独地理生物这样的小科学得很好。我问他:“为什么小科能学好,主科却学不好呢?”
他说:“我小时候一直有哮喘,我将来想当医生,治好自己的病,而且课堂也听得懂,老师经常表扬我,我还考过单科第一,所以学得来,其他科目就不行了”。究其根源,学好生物的原因在于课堂上获得了自信,从课堂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获得自信,而在其他科目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是对自己的期待、还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中,自信都是逐渐丧失的,在他看来,这是导致他总体成绩不好的原因。针对他所说的,我在地理课上改变了授课思路,尽量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去展示自己,不断评价他们学得不错,很有进步,在鼓励声中,很多后进生的地理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后来的很多次听课中,我也越来越注意到,很多名师的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展示和鼓励,进而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动力。往往一堂课后,一个平时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就会兴冲冲的跑道办公室向老师报告:这节课讲了什么什么;老师讲得很好;我这节课回答了老师问题;有个问题全班只有我回答出来了……可以看到,学生从一堂课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
除了自信之外,学生缺失尊重的情况更是随处可见,魏书生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指出:我们平时经常在讲台上呵斥学生,如果讲台下的都是校长、区长、市长一类的“大人物”,你还会随意呵斥吗?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而出现违纪,作业不好的情况,但也许我们的呵斥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不被尊重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又怎能不让人厌烦呢,又怎么是适合教育的呢?作为老师,只有把台下的学生都当成“大人物”,当成社会的栋梁,整个教育环境才是充满尊重的,适合教育的。
而面对难以根除的违纪情况,我们要做的也许不是简单的斥责和教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校长曾经讲过:“当一个小孩迟到,战战兢兢地在门口等待老师的指示时,他该是怎样的忐忑;当他受到老师的责问和批评时,他的心里该是怎样的难过,这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温和地示意他走进教室,而不是通过言语引起他人的嘲笑。”是啊,站在学生角度,受到嘲讽和受到尊重引起的心理反应——温暖和耻辱是截然不同的,嘲讽可能造成自暴自弃,温暖则可能使学生保留其敏锐的内心。
我们常用“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废物”这样尖锐的语句去讽刺学生的麻木,却不知我们自己也是造就这麻木的元凶。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把中国哲学中至高的道德“仁”解释为“内心的敏锐、不麻木”,认为人只有随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内心去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那么这个人必不会是懒惰的、叛逆的、张狂的“废物”。同理,学生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内心,便断然不会成为我们口中呵斥的“后进生”“垃圾”。这颗敏锐的内心却正是要我们温暖的心去时时擦拭,时时磨砺,使其发扬并大放光明吗?
一个个学生终将成為我们生命中的过往,教师能做的却不也是谨言慎行,时时补救学生的过失,帮助学生找回其失落掉的尊严、责任、自信这些品质吗?在学生心中留下一道光,一颗敏锐的心,帮他们应对世间冷暖,构建他们的美好生活。如此,方不枉为人师。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