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美文学是语言习得和提高语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跨文化理论的提出,文化意识对英美文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更注重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英语文化,只有了解这种文化,才能更透彻地研究文学作品。目前我国课堂上对英美文学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师和生的文化意识还不够。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阐述了文化意识基础上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際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习大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也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主体,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动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因此,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参考文献】
[1]Deely,J
[关键词]英美文学 跨文化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際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层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质文化,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街道、村庄等。而文化所隐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国符号学家迪利在20世纪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语言结构”,包括绘画、建筑、民俗、文学、仪式、音乐、电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对表层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层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等十分隐蔽的领域,在众多研究目标中,文学宝库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顾嘉祖(2002)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对象。浏览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文化意识与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在语言学习者所学的众多科目中,英美文学属于有着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那么英美文学的学习势必枯燥、晦涩难懂,这样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独到就无从领会。因此英美文学的学习与文化学习相得益彰。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语文化的体现
英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战后英国文学浮现出从写实到试验和多元的走势。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文学文本以外的各种现实、历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呈现着反映。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不再是英国文学的分支,美国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体裁上找到自我,进入20世纪更是日趋成熟,战后历经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实验学说,7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多元发展阶段,形成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和特征。文学的发展趋势鲜明地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学的认知功效、艺术价值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紧密
文学作品隐含对生命的思考、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西方人对其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名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艺术技巧,孕育着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养成高尚的人格。同时英美文学是英语使用者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较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约、粗犷。这些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学作品里得到了详尽的发挥。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和感受英语富有音乐性的语调和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词汇。
(三)英美文学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英美文学就要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懂得外国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法。与此同时,更能品味异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消除交际障碍,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世纪多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从而促进了处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语言学习者蜕变为语言使用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的学习大多还依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文学教学以外部研究为主,教师往往罗列文学史实,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这使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处于“千文一面”的尴尬境遇。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使文学课成为各种史料和纯理论的简单堆砌,使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失去生机。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会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锻炼。
另外,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大多是讲授式,也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主体,承担所有的解释责任,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人物分析、意象等。这种教学使学生不能主动地与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读者和作者共同赋予的,如果读者不去更多地接触作品,只是聆听和记忆作品及其相关内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评能力。
再者,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多注重文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很在意学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研习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就有些单薄且略显晦涩。
针对上述英美文学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新时期的文学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方法:
首先,利用随机通达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进行“多角度切入”学习。随机通达教学是让学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这一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可避免抽象地谈文艺理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多角度意义探讨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师者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然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客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欣赏作品的方法讲解。课堂上教师重视作品阅读与分析,更多、更具体地向学生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适当介入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刺激学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动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恰当地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领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在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上,应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不同的题型考核学生对不同文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多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读后感。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若能主动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寻找、创造过程中,势必养成敏锐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英美文学的研究应包含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两个目的,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习者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强化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免受交际障碍的干扰,因此,英美文学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识并逐步展开、深入。
【参考文献】
[1]Dee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