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乌坎村绝大多数村民坚持他们的行动与政治没有一丁点关系,而只关乎他们基本的经济需要。
12月21日,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为首的乌坎事件工作组与乌坎村民代表会面,为乌坎事件的良性收场带来希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美主流媒体都在热议此事。乌坎村村民与当地基层政府长达两周的紧张对峙将如何结束,备受关注。
乌坎事件近日一直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从今年9月开始,广东陆丰乌坎村村民集会抗议村委会私自卖掉他们的土地。而在11月的另一次抗议后,被警方逮捕的村民代表薛锦波在狱中猝死,引发了村民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如今,官方作出积极的处理姿态,对峙情势大大缓和,《人民日报》也刊发评论,鼓励这一变化。对此,多家外媒都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英国路透社称:这次乌坎事件的处理,广东省政府显示出了不寻常的灵活与通情达理。
12月2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与乌坎村民代表会面后,承诺将根据村民的诉求,设立村集体土地问题、村财务问题、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和村委换届选举问题等专项工作组。当地政府也同意释放被扣押的村民代表,并同意归还早先被警方逮捕期间死亡的村民代表薛锦波遗体。乌坎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截至12月25日,在谷歌新闻能搜索到数千条关于乌坎事件的英文新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欧美主流媒体,都有关于此事的报道与分析,很多报道都直接发自乌坎。
BBC记者注意到,12月21日,在听取朱明国的讲话后,村民把设置了10多天的村口路障拆除,并开始撤除抗议条幅。广东省政府派遣的专项调查工作组已进驻乌坎村。村口有举着红底黄字大条幅欢迎工作组的村民。《金融时报》记者也注意到,与此同时,村外的武警封锁线也消失了。
据称,村民们向省工作组反映了乌坎村换届选举、土地买卖、村务公开等问题,矛头直指原来的村委干部。
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这次乌坎事件的处理,广东省政府显示出了不寻常的灵活与通情达理。《华尔街日报》亦称,村民们赢得了政府非常少见的让步。
一张法新社的图片显示了乌坎村民之前抗议的场景,一群村民聚集在一起,当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妇,也有十余岁模样的小女孩与几岁大的孩童。人们举着贴着彩纸的硬板纸盒,分别写着“乌坎冤枉啊”、“拥护党中央拥护共产党”等字样。如今,这些场景消失了。
香港《明报》注意到,乌坎宣布解除封锁之后的第一天,就是传统节日冬至。由清晨开始,乌坎村内的鞭炮声就不绝于耳,不少人赶往街市买菜过节,村外小贩也纷纷进入村子摆档设摊做生意。
当地村民对《明报》记者表示:希望鞭炮声可以赶走衰气,为村民带来好运,如果政府可以兑现承诺,那么村民就会有好日子过了。
村民恳求记者在报道时不要用“起义”这样的字眼。“我们不是起义,”中英文写就的声明中说,“我们拥护共产党,我们爱国家。”
在事件得到解决之后,一位乌坎村民对BBC记者表示:“对陆丰这些贪官肯定应该严惩,因为他们太贪得无厌了。”她说,这么好的良田被卖了这么多,村民都无地可耕了,肯定得把所有的地都收回来。
另一位村民则表示:“当地政府对我们村民造成了心理伤害,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是忘不掉的。但我们相信我们的省领导,我们的中央领导能处理此事。”
《金融时报》在12月20号的报道中,描述了乌坎村一位61岁庄姓村民的申诉,他说:“我们就是希望中央能解决问题,把土地还给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填饱肚子了。”这位村民说,他相信党中央会来救他们。
其他村民则表达了对当地基层政府的不信任。“他们对我们撒了那么多次谎,我们没法相信他们。”一位村民说,“只有最高政府的领导和党中央能够救我们,并且归还我们的土地!”
这篇报道指出,村里绝大多数村民坚持说,他们的行动与政治没有一丁点儿关系,而只关乎他们基本的经济需要。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的记者在乌坎村记者驻地的墙上,见到了一张用中英文写就的声明。村民恳求记者在报道时不要用“起义”这样的字眼。“我们不是起义,”声明中说,“我们拥护共产党,我们爱国家。”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的报道,面对流言,村民杨色茂对香港记者表示:“我对中央有信心,(中央)不会采取这么不人道的做法。”乌坎村一名15岁的村民小吴则义正言辞地对该杂志记者说:“只要做的是对的事,就不用怕。”
此外,《纽约时报》还有一长篇报道描述了当地村民的生活。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村子的各地记者,都待在乌坎村一栋主人已经离开的二层小楼里,每天都会有人为他们提供饭菜,但没有人愿意收钱。另外,当某个美国记者在村里的小店买牙膏时,也没有人肯收他的钱。《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中特意提到了这些细节。
《人民日报》时评被外媒广泛引用并专门报道。
12月21日,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聚集在乌坎村的许多记者纷纷收拾行李准备离开。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评《“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
《纽约时报》在关于乌坎的长篇报道中,有一节提及了这篇时评,称《人民日报》批评基层官员“小事拖大,层层升级,演变成群体性冲突”。
当天,关于这篇时评的报道,也一度被BBC英文网站挂在显著位置。之后,随着乌坎事件的淡化,逐渐被莫斯科的示威、菲利普亲王住院以及教皇本笃十六世对圣诞节商业化的批判等消息取代。
BBC在报道中说,中国的国营媒体《人民日报》表扬了为解决矛盾而与当地群众展开谈判的省级官员们。《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在乌坎事件中,基层政府最初的失误在于,未正视村民合理的利益诉求,让理性的上访升级为过激的行动。
BBC尤其注意到,《人民日报》在评论中称,“这种有错即纠的政治勇气,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对群众利益负责,就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华尔街日报》也以《党报赞扬乌坎事件的处理》为题,专门报道了《人民日报》的评论。报道称,中国的地方社区与网民都在密切关注当局是否会信守他们做出的不寻常的承诺。该文继续写道,到目前为止,官方的回应对乌坎事件处理给予了不同寻常的支持——《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称赞了双方达成妥协对结束对峙的作用。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篇评论文章的要点是“把握了群众利益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另外,BBC网站上一篇关于乌坎事件的评论表示,通过各级官方话语反应,和村民们通过媒体向外界陈述的细节可以看到,急剧变迁的中国已无法再回避公民民主权利这个关键课题。
(摘自《青年参考》2011.12.29)B⑨
12月21日,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为首的乌坎事件工作组与乌坎村民代表会面,为乌坎事件的良性收场带来希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美主流媒体都在热议此事。乌坎村村民与当地基层政府长达两周的紧张对峙将如何结束,备受关注。
乌坎事件近日一直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从今年9月开始,广东陆丰乌坎村村民集会抗议村委会私自卖掉他们的土地。而在11月的另一次抗议后,被警方逮捕的村民代表薛锦波在狱中猝死,引发了村民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如今,官方作出积极的处理姿态,对峙情势大大缓和,《人民日报》也刊发评论,鼓励这一变化。对此,多家外媒都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英国路透社称:这次乌坎事件的处理,广东省政府显示出了不寻常的灵活与通情达理。
12月2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与乌坎村民代表会面后,承诺将根据村民的诉求,设立村集体土地问题、村财务问题、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和村委换届选举问题等专项工作组。当地政府也同意释放被扣押的村民代表,并同意归还早先被警方逮捕期间死亡的村民代表薛锦波遗体。乌坎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截至12月25日,在谷歌新闻能搜索到数千条关于乌坎事件的英文新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欧美主流媒体,都有关于此事的报道与分析,很多报道都直接发自乌坎。
BBC记者注意到,12月21日,在听取朱明国的讲话后,村民把设置了10多天的村口路障拆除,并开始撤除抗议条幅。广东省政府派遣的专项调查工作组已进驻乌坎村。村口有举着红底黄字大条幅欢迎工作组的村民。《金融时报》记者也注意到,与此同时,村外的武警封锁线也消失了。
据称,村民们向省工作组反映了乌坎村换届选举、土地买卖、村务公开等问题,矛头直指原来的村委干部。
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这次乌坎事件的处理,广东省政府显示出了不寻常的灵活与通情达理。《华尔街日报》亦称,村民们赢得了政府非常少见的让步。
一张法新社的图片显示了乌坎村民之前抗议的场景,一群村民聚集在一起,当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妇,也有十余岁模样的小女孩与几岁大的孩童。人们举着贴着彩纸的硬板纸盒,分别写着“乌坎冤枉啊”、“拥护党中央拥护共产党”等字样。如今,这些场景消失了。
香港《明报》注意到,乌坎宣布解除封锁之后的第一天,就是传统节日冬至。由清晨开始,乌坎村内的鞭炮声就不绝于耳,不少人赶往街市买菜过节,村外小贩也纷纷进入村子摆档设摊做生意。
当地村民对《明报》记者表示:希望鞭炮声可以赶走衰气,为村民带来好运,如果政府可以兑现承诺,那么村民就会有好日子过了。
村民恳求记者在报道时不要用“起义”这样的字眼。“我们不是起义,”中英文写就的声明中说,“我们拥护共产党,我们爱国家。”
在事件得到解决之后,一位乌坎村民对BBC记者表示:“对陆丰这些贪官肯定应该严惩,因为他们太贪得无厌了。”她说,这么好的良田被卖了这么多,村民都无地可耕了,肯定得把所有的地都收回来。
另一位村民则表示:“当地政府对我们村民造成了心理伤害,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是忘不掉的。但我们相信我们的省领导,我们的中央领导能处理此事。”
《金融时报》在12月20号的报道中,描述了乌坎村一位61岁庄姓村民的申诉,他说:“我们就是希望中央能解决问题,把土地还给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填饱肚子了。”这位村民说,他相信党中央会来救他们。
其他村民则表达了对当地基层政府的不信任。“他们对我们撒了那么多次谎,我们没法相信他们。”一位村民说,“只有最高政府的领导和党中央能够救我们,并且归还我们的土地!”
这篇报道指出,村里绝大多数村民坚持说,他们的行动与政治没有一丁点儿关系,而只关乎他们基本的经济需要。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的记者在乌坎村记者驻地的墙上,见到了一张用中英文写就的声明。村民恳求记者在报道时不要用“起义”这样的字眼。“我们不是起义,”声明中说,“我们拥护共产党,我们爱国家。”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的报道,面对流言,村民杨色茂对香港记者表示:“我对中央有信心,(中央)不会采取这么不人道的做法。”乌坎村一名15岁的村民小吴则义正言辞地对该杂志记者说:“只要做的是对的事,就不用怕。”
此外,《纽约时报》还有一长篇报道描述了当地村民的生活。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村子的各地记者,都待在乌坎村一栋主人已经离开的二层小楼里,每天都会有人为他们提供饭菜,但没有人愿意收钱。另外,当某个美国记者在村里的小店买牙膏时,也没有人肯收他的钱。《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中特意提到了这些细节。
《人民日报》时评被外媒广泛引用并专门报道。
12月21日,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聚集在乌坎村的许多记者纷纷收拾行李准备离开。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时评《“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
《纽约时报》在关于乌坎的长篇报道中,有一节提及了这篇时评,称《人民日报》批评基层官员“小事拖大,层层升级,演变成群体性冲突”。
当天,关于这篇时评的报道,也一度被BBC英文网站挂在显著位置。之后,随着乌坎事件的淡化,逐渐被莫斯科的示威、菲利普亲王住院以及教皇本笃十六世对圣诞节商业化的批判等消息取代。
BBC在报道中说,中国的国营媒体《人民日报》表扬了为解决矛盾而与当地群众展开谈判的省级官员们。《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在乌坎事件中,基层政府最初的失误在于,未正视村民合理的利益诉求,让理性的上访升级为过激的行动。
BBC尤其注意到,《人民日报》在评论中称,“这种有错即纠的政治勇气,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对群众利益负责,就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华尔街日报》也以《党报赞扬乌坎事件的处理》为题,专门报道了《人民日报》的评论。报道称,中国的地方社区与网民都在密切关注当局是否会信守他们做出的不寻常的承诺。该文继续写道,到目前为止,官方的回应对乌坎事件处理给予了不同寻常的支持——《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称赞了双方达成妥协对结束对峙的作用。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篇评论文章的要点是“把握了群众利益诉求点,也就把握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另外,BBC网站上一篇关于乌坎事件的评论表示,通过各级官方话语反应,和村民们通过媒体向外界陈述的细节可以看到,急剧变迁的中国已无法再回避公民民主权利这个关键课题。
(摘自《青年参考》2011.12.29)B⑨